深入奇蹟 22 : 樹的智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對很多現代都市人來說,樹代表自然,到一座大樹密佈的森林公園走走,就等於親近大自然。對西方人而言,樹尤其代表神秘的力量,「knock on wood」的習俗,正反映了從前的「樹靈」信仰。

另一方面,因為「管子」中「十年樹人、百年樹木」的名句,讓東方人從樹的身上,看見了「管理」的「智慧」。

(下面影片介紹的是「管仲」的故事,雖然有學者考證「管子」應該不是「管仲」寫的。)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跟著 Max Adams,藉「樹的智慧」(木馬文化出版)一書,一起看看這位以樹為師的愛樹人,倒底學到了些什麼?

raw-image

「樹的智慧」一共有十二章,以考古學家的博學,介紹了林木世界的各種奧妙。

以下即以自然史的角度出發,帶領各位一起看看樹的成就。

下圖(圖片來自wikiwand)是頂囊蕨(Cooksonia) 的復原圖,是目前發現最早登陸的植物,也被認為是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古植物學家認為,頂囊蕨和維管束植物的起源代表了重大的演化與生態突破,為植物也為動物創造了更寬廣的生命空間。

raw-image

早期登陸的植物多半還是生長在水邊,而且生命力強悍 (也許, 有點像創業家的性格?),例如木賊(圖片來自認識植物)。

raw-image

木賊的根莖可以橫走,也可以直立。如果觀察木賊的莖可以發現它們是由單一導管上下相疊而成,導管間有滲透性的膜,允許液體在上下流動。這在植物演化史上是很特出的創新,如果沒有這項創新,讓單導管植物從二D向三D發展,樹是不可能出現的。

只是,單導管能向上發展的空間畢竟有限,所以想繼續向上發展,就必須另有創新,而木本植物想出了辦法。

由於成束的導管互相結合,硬化後所產生的木質年復一年地增厚,最後形成高度和強度兼具的結構。導管細胞即使死後,成為木質細胞,依舊支撐著形成層的擴張,讓外圍新生組織得以沿著已空洞化的木質部繼續生長。

因為導管細胞的改變,死去的木質細胞能夠繼續為已形成的生命共同體繼續努力,也形成了「草」與 「木」之別

就這樣,「木本植物」彷彿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發電廠和製造廠(葉),連結生產和消費的交通路線(莖幹),並慢慢發展出各種量身訂做的工程學方案,環環相扣、互通有無。

木賊之後,出現了「種子植物」。種子的出現讓植物得以開始進行有性生殖,除了提供子代發育前期必備的營養,也讓子代對生長環境有更多選擇。

最先登場的種子植物屬「裸子植物」。這些古老樹種(如針葉樹、銀杏、蘇鐵),雖然生長緩慢且年歲偏高,但生命力堅強,即使面對各種不利的變局,仍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繼續生存,是不折不扣的「活化石」。

接下來,「花」出現了,這則創新不僅啟發了植物界的多樣性演化,也讓生物界的互動更為緊密頻繁。下圖的「木蘭」算是「開花植物」中的先祖植物,不少科學家認為,這種魅力無比的花朵是自然界最美麗的愛情見證。

raw-image

最後在自然界登場的是「被子植物」,這些相對年輕的物種,因為對「種子」的保護較佳,加上善於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大舉遷徙,在現今樹的世界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當然,當中還是有未能通過考驗的樹種和原始樹木最後便淪為化石紀錄,供古植物學家研究參考。

至於,在博學的Max Adams 心目中的「樹的智慧」還有哪些呢?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己發掘了!

只不過,現代都市中的樹大多是人工栽培的,所以,如果事前規劃不良,單憑樹的力量也是長不好的。

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根據報導)因為最初施工不良,所以樹一直長不好。面對這種問題,「人的智慧」能否彌補,只有時間能見證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蓮子水共同體的沙龍
55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2022/10/22
人類的耳朵顯然並不特別擅長接收來自水中的振動,許多成年人甚至相當害怕或厭惡耳朵進水的感覺。究竟,人類的耳朵是如何演化而出的呢?讓我們一起從演化論的思維出發,探討人類的聽覺系統與昆蟲相較,究竟有那些不同吧!
Thumbnail
2022/10/22
人類的耳朵顯然並不特別擅長接收來自水中的振動,許多成年人甚至相當害怕或厭惡耳朵進水的感覺。究竟,人類的耳朵是如何演化而出的呢?讓我們一起從演化論的思維出發,探討人類的聽覺系統與昆蟲相較,究竟有那些不同吧!
Thumbnail
2022/10/12
若是細看人類的耳朵構造,不難發現這是一種和眼睛一樣精妙的結構體,所以這想必是經過漫長的演化途徑才演化而出的感官系統。如果,人類的眼睛是從感光色素聚集的眼點演化而出的,那麼,人類的耳朵最原始的形式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10/12
若是細看人類的耳朵構造,不難發現這是一種和眼睛一樣精妙的結構體,所以這想必是經過漫長的演化途徑才演化而出的感官系統。如果,人類的眼睛是從感光色素聚集的眼點演化而出的,那麼,人類的耳朵最原始的形式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10/03
對大多數的人類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分別相當明確的知覺。不過,植物不太一樣。 對植物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關係相當密切的感覺。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去測試植物的聽覺呢? 到底,植物聽得懂人類的音樂嗎?
Thumbnail
2022/10/03
對大多數的人類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分別相當明確的知覺。不過,植物不太一樣。 對植物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關係相當密切的感覺。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去測試植物的聽覺呢? 到底,植物聽得懂人類的音樂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出現於約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而具有木質結構的樹則大約至3億8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晚期演化出來。泥盆紀中晚期存在的古代蕨類有瓦蒂薩屬(Wattieza)、古蕨屬(Archaeopteris)、蘆葉屬(Calamophyton)等等,高度都不亞於現今的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木本物
Thumbnail
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出現於約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而具有木質結構的樹則大約至3億8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晚期演化出來。泥盆紀中晚期存在的古代蕨類有瓦蒂薩屬(Wattieza)、古蕨屬(Archaeopteris)、蘆葉屬(Calamophyton)等等,高度都不亞於現今的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木本物
Thumbnail
「人樹之間的對話,是和解的開始,更是愛的開端」。這句話正好貫穿了這堂課的四個活動,從描繪出一棵意想不到的樹,那是無知與想像的階段,再到繪本暗示的人樹衝突,以及為了互相認識而做的植物身分字卡,最後以愛作為結語,完整地帶出了一個人與樹的生命連結,讓人無比驚喜。
Thumbnail
「人樹之間的對話,是和解的開始,更是愛的開端」。這句話正好貫穿了這堂課的四個活動,從描繪出一棵意想不到的樹,那是無知與想像的階段,再到繪本暗示的人樹衝突,以及為了互相認識而做的植物身分字卡,最後以愛作為結語,完整地帶出了一個人與樹的生命連結,讓人無比驚喜。
Thumbnail
1.2億年前,它們的出現引領著生態系統的翻天覆地的變革。這些植物之所以如此優越,源於它們的革命性演化策略。花粉管的出現為花粉傳遞提供了全新的通道,不再受水分限制;心皮的保護提高了基因多樣性,增強適應性。更令人驚奇的是,被子植物學會了合作,與昆蟲合作授粉,使得它們能夠在各種環境中蓬勃生長。
Thumbnail
1.2億年前,它們的出現引領著生態系統的翻天覆地的變革。這些植物之所以如此優越,源於它們的革命性演化策略。花粉管的出現為花粉傳遞提供了全新的通道,不再受水分限制;心皮的保護提高了基因多樣性,增強適應性。更令人驚奇的是,被子植物學會了合作,與昆蟲合作授粉,使得它們能夠在各種環境中蓬勃生長。
Thumbnail
那天,挖土機已經逼近小樹苗,我沒有工具,情急之下把它連根拔起…
Thumbnail
那天,挖土機已經逼近小樹苗,我沒有工具,情急之下把它連根拔起…
Thumbnail
不知是人類充滿智慧?常利用自然界萬物,提升生活的無憂、便利、有趣。 抑或造物者原是雅士?創造生存空間同時,就知處處添加增進雅趣的事物! 水、陸雙生植物 香蒲 又稱蒲黃、水蠟燭,其葉為長劍形,故有「蒲劍」稱號。是插花常用資材;民間也拿其與艾草並用,以竟避邪之功。 詩誦 入寺先來此,經窗半在湖。
Thumbnail
不知是人類充滿智慧?常利用自然界萬物,提升生活的無憂、便利、有趣。 抑或造物者原是雅士?創造生存空間同時,就知處處添加增進雅趣的事物! 水、陸雙生植物 香蒲 又稱蒲黃、水蠟燭,其葉為長劍形,故有「蒲劍」稱號。是插花常用資材;民間也拿其與艾草並用,以竟避邪之功。 詩誦 入寺先來此,經窗半在湖。
Thumbnail
19世紀,西方社會著迷水彩畫使用的潔白透亮的「米紙」,書寫、繪畫、或用作中國畫作外銷的包裝襯墊。人們對於如此細緻質地的紙著迷,一心想知道來自何方神聖。1849、1850年,英國駐廈門領事館陸續寄送標本、枝葉回英國皇家植物園,並描述來自「Formosa」。1852年由邱園首任園長威廉.胡克正式發表..
Thumbnail
19世紀,西方社會著迷水彩畫使用的潔白透亮的「米紙」,書寫、繪畫、或用作中國畫作外銷的包裝襯墊。人們對於如此細緻質地的紙著迷,一心想知道來自何方神聖。1849、1850年,英國駐廈門領事館陸續寄送標本、枝葉回英國皇家植物園,並描述來自「Formosa」。1852年由邱園首任園長威廉.胡克正式發表..
Thumbnail
雖然大多數人會覺得「草」與 「木」不難分辨,但其實對植物學人來說,草與木的差別其實有很多模糊空間。如果,將儒教文明比喻成一棵樹,那麼這棵樹會是怎麼樣的一棵樹呢?
Thumbnail
雖然大多數人會覺得「草」與 「木」不難分辨,但其實對植物學人來說,草與木的差別其實有很多模糊空間。如果,將儒教文明比喻成一棵樹,那麼這棵樹會是怎麼樣的一棵樹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