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奇蹟 22 : 樹的智慧

2020/04/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對很多現代都市人來說,樹代表自然,到一座大樹密佈的森林公園走走,就等於親近大自然。對西方人而言,樹尤其代表神秘的力量,「knock on wood」的習俗,正反映了從前的「樹靈」信仰。
另一方面,因為「管子」中「十年樹人、百年樹木」的名句,讓東方人從樹的身上,看見了「管理」的「智慧」。
(下面影片介紹的是「管仲」的故事,雖然有學者考證「管子」應該不是「管仲」寫的。)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跟著 Max Adams,藉「樹的智慧」(木馬文化出版)一書,一起看看這位以樹為師的愛樹人,倒底學到了些什麼?
樹的智慧 (木馬文化出版)
「樹的智慧」一共有十二章,以考古學家的博學,介紹了林木世界的各種奧妙。
以下即以自然史的角度出發,帶領各位一起看看樹的成就。
下圖(圖片來自wikiwand)是頂囊蕨(Cooksonia) 的復原圖,是目前發現最早登陸的植物,也被認為是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古植物學家認為,頂囊蕨和維管束植物的起源代表了重大的演化與生態突破,為植物也為動物創造了更寬廣的生命空間。
頂囊蕨復原圖(來自wikiwand.com)
早期登陸的植物多半還是生長在水邊,而且生命力強悍 (也許, 有點像創業家的性格?),例如木賊(圖片來自認識植物)。
木賊
木賊的根莖可以橫走,也可以直立。如果觀察木賊的莖可以發現它們是由單一導管上下相疊而成,導管間有滲透性的膜,允許液體在上下流動。這在植物演化史上是很特出的創新,如果沒有這項創新,讓單導管植物從二D向三D發展,樹是不可能出現的。
只是,單導管能向上發展的空間畢竟有限,所以想繼續向上發展,就必須另有創新,而木本植物想出了辦法。
由於成束的導管互相結合,硬化後所產生的木質年復一年地增厚,最後形成高度和強度兼具的結構。導管細胞即使死後,成為木質細胞,依舊支撐著形成層的擴張,讓外圍新生組織得以沿著已空洞化的木質部繼續生長。
因為導管細胞的改變,死去的木質細胞能夠繼續為已形成的生命共同體繼續努力,也形成了「草」與 「木」之別
就這樣,「木本植物」彷彿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發電廠和製造廠(葉),連結生產和消費的交通路線(莖幹),並慢慢發展出各種量身訂做的工程學方案,環環相扣、互通有無。
木賊之後,出現了「種子植物」。種子的出現讓植物得以開始進行有性生殖,除了提供子代發育前期必備的營養,也讓子代對生長環境有更多選擇。
最先登場的種子植物屬「裸子植物」。這些古老樹種(如針葉樹、銀杏、蘇鐵),雖然生長緩慢且年歲偏高,但生命力堅強,即使面對各種不利的變局,仍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繼續生存,是不折不扣的「活化石」。
接下來,「花」出現了,這則創新不僅啟發了植物界的多樣性演化,也讓生物界的互動更為緊密頻繁。下圖的「木蘭」算是「開花植物」中的先祖植物,不少科學家認為,這種魅力無比的花朵是自然界最美麗的愛情見證。
荷花玉蘭(圖片來自wiki)
最後在自然界登場的是「被子植物」,這些相對年輕的物種,因為對「種子」的保護較佳,加上善於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大舉遷徙,在現今樹的世界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當然,當中還是有未能通過考驗的樹種和原始樹木最後便淪為化石紀錄,供古植物學家研究參考。
至於,在博學的Max Adams 心目中的「樹的智慧」還有哪些呢?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己發掘了!
只不過,現代都市中的樹大多是人工栽培的,所以,如果事前規劃不良,單憑樹的力量也是長不好的。
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根據報導)因為最初施工不良,所以樹一直長不好。面對這種問題,「人的智慧」能否彌補,只有時間能見證了。
2020年4月的大安森林公園
蓮子水共同體
蓮子水共同體
點一盞理學的燈,觀世界。 開一扇歷史的窗,品人生。 點一道文學的餐,嚐百味。 合作請電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