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竹子是草還是樹?讀訓詁釋草釋木二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認識植物的名字可以幹嘛?

《論語. 陽貨篇》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說:詩經很棒,有一大堆超強的功能,但如果學生真的很廢,什麼大道理都讀不懂,至少可以認識一點大自然動植物的名字。
等等、識草木之名能做什麼呢?
我認為第一步是認識,而後類聚群分。辨別各樣事物的特徵、習性、型態,進而推演出其經濟價值,或者管理、運用之法。
不只《詩經》,讀《爾雅》同樣能認識其名。〈釋草〉、〈釋木〉兩篇,除了如百科全書,得以分別諸草木,與認識方俗殊語,其實也是一份側面描寫的史料,讓可以窺探那個時代社會的生活。從果腹維生,到生活起居,或藥用養生,花草樹木與人們密不可分。

從吃瓜看古代禮節與生活

〈釋木〉:「瓜曰華之,桃曰膽之,棗李曰疐之,樝梨曰鑽之。」
用剖半、擦拭、去除根蒂、鑽孔去核等不同的手法,教人如何吃瓜果。延伸到《禮記》,則有更細緻的規定:
「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綌。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齕之。」
依照對象不同,「禮」自有其不同的對應,就好比因為欲食用的水果不同,得用不同的方法吃──或許這兩者沒有絕對的關係。但《爾雅》作為最早的字書,在漢代便以入十三經之列,是讀經、教育的典例。
如此讀來,倒也能作為一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先談小事自處的禮,再談大事應對進退的禮。就好像先學加減乘除,再到四則運算一樣。
就算〈釋木〉談瓜果此段與《禮記》真的毫無關係,也作為認識當代人民生活細節的參考。

到現代居然也通用的分類法

在方言差異、品種多樣的情況下,〈釋草〉、〈釋木〉收錄上百種植物之名,促進我們對這些草木的認知。如〈釋木〉內紀錄:「灌木,叢木。」和「小枝上繚為喬。無枝為檄。木族生為灌。」。
大小、高矮,直觀且迅速地分出灌木與喬木。這種說法甚至一路延用至今。
又「樅,松葉柏身。檜,柏葉松身」,以描述外型,分辨松、柏、檜之異,確認其正確的名稱。〈釋草〉內寫荷花:「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詳細又完整地區分荷不的部位,紀錄其名稱,寫下它的形態與用途。

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或許那個時代,並不如現代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般細緻,但也絕對不能小瞧先民對生活周遭的觀察能力──例如篇名。我們一般對「木」的認識,在於其堅硬、向上生長、開枝散葉;對於「草」的想像,則是柔弱擺盪,隨風飄搖,無壯實的莖。
〈釋草〉、〈釋木〉對比草本、木本植物,儼然是至今依然適用的分類形式。

竹子……巨大的草?

其中,竹子的分類尤其有趣。竹子莖節堅硬,節節高升,年年生長。如此類木的特徵,《爾雅》中卻將其歸類在「草」?
論竹子初出土之貌:「筍,竹萌。」
討論別名:「簜,竹。」
還有詳細描述竹子特徵的:「莽,數節。桃枝,四寸有節。粼,堅中。簢,筡中。仲無笐。䈚,箭萌。篠,箭。」
《爾雅》清楚記錄竹子的各樣種類、別名,以及其逐年節節生長中空外直的主要特色,還有不同類別在竹葉、表皮、外貌上的差別。由此可看出《爾雅》一書,不僅僅是字典,也是細心觀察所著的百科全書──然而這些與竹子相關的字句,都出自〈釋草〉。
雖然〈釋草〉與〈釋木〉的草、木,並不一定便是等同於現今的草本與木本植物分類,但大抵是類似的。先人可能不知道形成層、木質層這些名詞,或它們代表的意義,但是能用肉眼去觀察年輪,與植物莖生長的各式樣態。或許便在這樣的仔細探索下,誕生了草、木的分類。《爾雅》甚至將竹子分在草本植物──那它是嗎?
依現代的分類來看:竹子是禾本科植物的通稱,屬於禾本目禾本科。
在植物結構上,莖體沒有年輪,並非木本植物。但其表皮有木本化的現象。雖然大致上屬於草本植物,但也有「非草非木」之說。在此,《爾雅》對竹子的分類可謂相當精確。
又《說文解字》云:「竹,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
或許是因為其綠色的外貌?又或者是因為它中空沒有年輪?在中華文化中,明明材質如此似木的竹子,就被歸類在草類植物之中了。可以說是最高的草?

因為是草,所以格外難得的品格

或許一些關於竹子的稱讚也是因此而生吧?白居易《養竹記》藉由竹子的特性寫君子,其中有言:「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
比竹子堅固、高大、筆直的樹多得是,為何歲寒三友竹子對中華文化卻有這麼深的象徵意義?有沒有可能因為自《爾雅》、《說文》開始,竹子便不被視為樹木一類,而是理應脆弱易折的「草」?
如此一來,它的固、直才如此令人讚嘆。

感謝您的閱讀,若是喜歡我的分享,請幫我往下滑,免費註冊LIKECOIN會員,然後點個拍手鍵!不花一毛錢,只要拍拍手,創作者就能收到基金會的報酬! 有多喜歡這篇,就幫我點幾下拍手吧!(1下是已讀~5下是很喜歡)
avatar-img
141會員
370內容數
坑坑相連到天邊,厭世型斷更作者。一個愛說垃圾話,寫文特別慢,CP跟愛好非常雜,工作幹爆多的傢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窟的第N個狡兔 的其他內容
心存善,行乎義。人人保持天性,行事為人上遵守正道──這是理想的太平盛世。不過人心陷溺,受耳目之欲或不良的環境,良心隱而不顯,人開始為惡。 然而於此同時,也有人堅守本心、不隨波逐流。他們心向善,但是天不從人願,世間往往多有苦練。面對無所避免的患難逼迫時,人又該如何追求正道呢?
謹慎選擇之後,耐心等待,不爭先恐後、不急功近利,謹言慎行,默默跟隨主人腳步,堅持到底,雖無法成就個人的大事業,但能找到自我歸宿。 欸、不覺得這段基本上套用到現代股民散戶也很適合嗎?
雖然環境變化巨大,書寫從工具到意旨都不大相同了。 但《文心雕龍》探討的寫作本質,其情況至今也無差別。我們或許沒有一下午悠閒坐在書桌前撰稿的餘裕,但總在向生活卑躬屈膝地乞求「靜」──所以一個兩個都開始熬夜動筆了。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為何需要服三年如此之長的喪期? 為何父親在世時,只能為去世的母親服喪一年? 為何對待父母、叔父的禮儀不同呢?
舉一個中華文化脈絡的人比較可以理解的例子: 為什麼會手腳冰冷呢? 基於現代醫學解釋,我們會說血液循環不好。 中醫或家中長輩則可能說:「『氣』不流通。」
心存善,行乎義。人人保持天性,行事為人上遵守正道──這是理想的太平盛世。不過人心陷溺,受耳目之欲或不良的環境,良心隱而不顯,人開始為惡。 然而於此同時,也有人堅守本心、不隨波逐流。他們心向善,但是天不從人願,世間往往多有苦練。面對無所避免的患難逼迫時,人又該如何追求正道呢?
謹慎選擇之後,耐心等待,不爭先恐後、不急功近利,謹言慎行,默默跟隨主人腳步,堅持到底,雖無法成就個人的大事業,但能找到自我歸宿。 欸、不覺得這段基本上套用到現代股民散戶也很適合嗎?
雖然環境變化巨大,書寫從工具到意旨都不大相同了。 但《文心雕龍》探討的寫作本質,其情況至今也無差別。我們或許沒有一下午悠閒坐在書桌前撰稿的餘裕,但總在向生活卑躬屈膝地乞求「靜」──所以一個兩個都開始熬夜動筆了。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為何需要服三年如此之長的喪期? 為何父親在世時,只能為去世的母親服喪一年? 為何對待父母、叔父的禮儀不同呢?
舉一個中華文化脈絡的人比較可以理解的例子: 為什麼會手腳冰冷呢? 基於現代醫學解釋,我們會說血液循環不好。 中醫或家中長輩則可能說:「『氣』不流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此品全文以雲雨藥草的譬喻來再次說明佛法一乘的觀念。         世尊首先再次解釋佛法智慧與功德無法說盡,加上眾生根性不同,才以隨宜所說的方便法來開示眾生。佛陀以三草二木的不同大小來譬喻眾生的不同根性,小藥草比喻人與天人,中藥草比喻聲聞與緣覺,大藥草比喻藏教菩薩,小樹比喻
Thumbnail
櫻花草又名報春花,忘憂草又名金針花,所謂的「草」是指草本植物,因為植物依其莖部是否木質化分為「木本」和「草本」,而「樹」則是指木本植物。人們喜歡種植草本植物美化環境,有些草本植物不僅可以觀賞,還能芳療或食用,例如薰衣草精油可以助眠、檸檬草精油可以提神,而羅勒、薄荷、迷迭香可以作為食物烹飪佐料。
在一部關於瘂弦老師的紀錄片裡學到「樹,是上帝寫的詩。」(好像是這麼說的,總之,樹是詩。)就那麼剛好,認識的一位詩人名字裡就有「樹」,太美好的巧合。 懂得欣賞安靜的植物後,的確也愛看樹的姿態:在高雄像花椰菜的一棵樹,發現它的相似性,立馬我笑了﹗登山也愛看耶穌光射下樹林裡的朝氣希望感﹗甚至也曾覺得
Thumbnail
一顆大樹的長成,需要因緣和合該能成果,陽光、空氣、水、地球養分讓一顆大樹能成長茁壯,他也是從一粒種子漸漸長大⋯ 老子云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般人都知道學習要有所成就,腳踏實地的努力必不可少,世間做學問尚且如此,何況是調伏熱惱、啟發自性智慧的成佛大道!
Thumbnail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流行歌曲〈採檳榔〉曾風行一時。閩南話「一元垂垂」形容的是檳榔樹,又稱「青仔欉」,因其單一主幹,沒有側枝,樹冠固定少變化,所以也作為人憨厚,不知變通的戲稱。當您踏進佛陀紀念館佛教植物園玄奘大師區、祇園區及樟樹林區,就能見到這敦樸的筆直樹木。
Thumbnail
你知道植物也有意識嗎?而且也能和其他生物,甚至自然現象溝通? 前陣子看完這本有趣的書,讓我對於植物有更多的認識,並且覺得動植物溝通挺有趣的,還曾動念想學學看,但發現好像要花不少時間和心力練習,覺得目前沒有這樣的條件(畢竟興趣太多了),所以打住。 緣起是看了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節目中,訪
Thumbnail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中國古代的木瓜,不是今天我們吃的木瓜,我們吃的木瓜是原產南美洲的番木瓜。   投有拋、擲的意思,如果用今天的木瓜丟人,可能會受傷。詩中的木瓜體積一定不大,重量也輕。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英張連載於CCC追漫台的漫畫作品。講述日治時期台籍少年涼山因為不小心燒毀植物學家佐佐木先生的採集結果,因此進入植物園打工還債的故事。而在漫畫中,出現了許多有趣的植物,但礙於篇幅不可能全部介紹,因此挑選了其中幾樣比較有趣的植物,例如掌葉蘋婆、萬年松等等。並向大家介紹它們的特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趕稿中的紫色竹子,可以叫我趕稿的老竹。《原來我早就不需要修煉了:第五卷》已經有了重大的進展──卷名決定是「鳳蒼」!對,就這兩個字。   不過今天要說的是第四卷的某個段落。   老竹小時候最常看到同學吵架的對話是這樣:   同學A說道:「你是怎樣?」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此品全文以雲雨藥草的譬喻來再次說明佛法一乘的觀念。         世尊首先再次解釋佛法智慧與功德無法說盡,加上眾生根性不同,才以隨宜所說的方便法來開示眾生。佛陀以三草二木的不同大小來譬喻眾生的不同根性,小藥草比喻人與天人,中藥草比喻聲聞與緣覺,大藥草比喻藏教菩薩,小樹比喻
Thumbnail
櫻花草又名報春花,忘憂草又名金針花,所謂的「草」是指草本植物,因為植物依其莖部是否木質化分為「木本」和「草本」,而「樹」則是指木本植物。人們喜歡種植草本植物美化環境,有些草本植物不僅可以觀賞,還能芳療或食用,例如薰衣草精油可以助眠、檸檬草精油可以提神,而羅勒、薄荷、迷迭香可以作為食物烹飪佐料。
在一部關於瘂弦老師的紀錄片裡學到「樹,是上帝寫的詩。」(好像是這麼說的,總之,樹是詩。)就那麼剛好,認識的一位詩人名字裡就有「樹」,太美好的巧合。 懂得欣賞安靜的植物後,的確也愛看樹的姿態:在高雄像花椰菜的一棵樹,發現它的相似性,立馬我笑了﹗登山也愛看耶穌光射下樹林裡的朝氣希望感﹗甚至也曾覺得
Thumbnail
一顆大樹的長成,需要因緣和合該能成果,陽光、空氣、水、地球養分讓一顆大樹能成長茁壯,他也是從一粒種子漸漸長大⋯ 老子云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般人都知道學習要有所成就,腳踏實地的努力必不可少,世間做學問尚且如此,何況是調伏熱惱、啟發自性智慧的成佛大道!
Thumbnail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流行歌曲〈採檳榔〉曾風行一時。閩南話「一元垂垂」形容的是檳榔樹,又稱「青仔欉」,因其單一主幹,沒有側枝,樹冠固定少變化,所以也作為人憨厚,不知變通的戲稱。當您踏進佛陀紀念館佛教植物園玄奘大師區、祇園區及樟樹林區,就能見到這敦樸的筆直樹木。
Thumbnail
你知道植物也有意識嗎?而且也能和其他生物,甚至自然現象溝通? 前陣子看完這本有趣的書,讓我對於植物有更多的認識,並且覺得動植物溝通挺有趣的,還曾動念想學學看,但發現好像要花不少時間和心力練習,覺得目前沒有這樣的條件(畢竟興趣太多了),所以打住。 緣起是看了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節目中,訪
Thumbnail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中國古代的木瓜,不是今天我們吃的木瓜,我們吃的木瓜是原產南美洲的番木瓜。   投有拋、擲的意思,如果用今天的木瓜丟人,可能會受傷。詩中的木瓜體積一定不大,重量也輕。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英張連載於CCC追漫台的漫畫作品。講述日治時期台籍少年涼山因為不小心燒毀植物學家佐佐木先生的採集結果,因此進入植物園打工還債的故事。而在漫畫中,出現了許多有趣的植物,但礙於篇幅不可能全部介紹,因此挑選了其中幾樣比較有趣的植物,例如掌葉蘋婆、萬年松等等。並向大家介紹它們的特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趕稿中的紫色竹子,可以叫我趕稿的老竹。《原來我早就不需要修煉了:第五卷》已經有了重大的進展──卷名決定是「鳳蒼」!對,就這兩個字。   不過今天要說的是第四卷的某個段落。   老竹小時候最常看到同學吵架的對話是這樣:   同學A說道:「你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