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癌症的「福利」,是可以從營役生活中暫停,更敏感地體驗感受日常生活。
村上春樹的散文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中首創「小確幸」一詞,意指「人生中小而確切的幸福」。華文作者對這詞有不同的創作和看法,希望了解更多的可看本文的最底的延伸閱讀部分。
和大家分享兩件「小確幸」逸事:
第一件是關於放射治療開始日期。
手術後約一星期覆診,外科醫生說傷口復原不錯,就轉介至腫瘤科醫生準備放射治療。翌日首次見腫瘤科醫生,他說通常手術後四至六星期開始電療,所以心裡面暗自盤算大概在生日過後才開始電療吧(剛剛好筆者在術後一個月生日)。
誰知道,愚人節那天收到電話通知說明天開始療程了,很意外,沒想到醫院的通知期是那麼短的。當時的胸部還有點脹痛,所以就跟醫院同事說當時手術後不夠四星期,而且自己身體狀況不太合適。然後另和診所護士預約醫生時間檢查是否適合啟動電療。
醫生檢查後表示可以安排生日後才啟動電療,頓時感覺皇恩浩蕩,可以讓筆者平靜地和家人慶生。😊
本來肺炎疫症期間,作為負責任的病人適合減少外出。而生日當天就開特例豁免一下吧。和家人去了近來很喜歡的法式小餐館,吃了一頓美味的法國餐,飽足身體準備迎接治療。


法式小餐館資料:
Gontran Cherrier
網址1:https://www.gontran-cherrier.com/en
網址2:https://www.facebook.com/pg/GontranCherrierHK/
地址: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Victoria Dockside K11 Musea B2樓B205-B207號舖
第二件是關於放射治療室內的音樂。
第一次正式開始放射治療後,印象深刻的包括自己對於新體驗的各種未知的忐忑和身體反應,比如機器的聲音和轉動會讓人很敏感,不清楚會發生甚麼事。每次需要深呼吸然後閉氣大約15-20秒的時候,感受到心臟跳得很快,差不多會跳出來的樣子。
此外,對於筆者這類生活需要音樂的人,很自然會傾聽留意治療室內的音樂,某程度上也可以算是鎮定自己的一個方法。而第一天的音樂,是香港熱門廣東歌的鋼琴演奏版本。很記得第一首歌是李克勤的《月半小夜曲》,心裡暗忖:「不會吧,這麼幽怨的音樂,真的能鎮定和鼓勵在放射治療儀器上的病人麼?」
經過數次的嘗試、失敗後成功閉氣練習,第一次放射治療終於完成了。最後的音樂是,陳奕迅的《富士山下》,還是有點落寞的感覺。
過了一兩天,筆者認為這些音樂真的會牽動自己的情緒,就在治療尾聲穿回鞋子之際,大膽問了醫療團隊,音樂是否有嚴格規定不能更改。
「小確幸」這時發生了,他們說只有病人才可以提出變更,而且他們也聽膩了醫院提供的音樂,所以筆者可以把自己喜歡聽的音樂儲存在USB手指內讓他們播放。當然最好避免有人聲唱歌的音樂,因為可能會影響控制室跟病人的溝通(閉氣時間需要根據醫護人員的判斷自己調控的)。
然後,那個周末筆者就花了點時間來想,怎麼樣的純音樂,能安撫及鼓勵自己呢?節奏太快的也不行,皆因可能讓呼吸變得太快。
最後治療室的配樂來自以下兩張專輯:

1. BEST+3 ~ZARD Piano Classics RE-RECORDING~
-日本鋼琴演奏者羽田裕美,2010年改編自ZARD(坂井泉水)音樂的鋼琴曲
-專輯資料:https://www.amazon.co.jp/BEST-3-ZARD-Piano-Classics-RE-RECORDING/dp/B003X5SX12
-附上專輯中筆者最喜愛的歌曲《まけないで》(不要認輸)

2. Nightfall
-德日鋼琴演奏家愛麗絲.紗良.奧特,2018年出版的專輯
-演奏三位法國作曲家的音樂,主題是日與夜之間的光暗幻化,就如人生一般沒有非黑即白
-專輯資料:https://www.alicesaraott.com/store-items/nightfall/
-專輯中文介紹:https://www.ccr.com.tw/goods/364240
-以下是當中的德布西的夢幻曲-Debussy: Reverie, L. 68
延伸閱讀
- 關於小確幸:
-「幸福」的演變:從集體到小確幸
-「小確幸」的來源是日語?!
-日本人的小確幸是什麼?
-最好不過日常,韓良憶:寫作的人,比較能面對無常
-蘭格漢斯島的午後 - 關於愛麗絲.紗良.奧特 (Alice Sara Ott)
-確患多發性硬化症 德日美女鋼琴家 Alice Sara Ott 如何面對?
-香港電台專訪
-重溫2019年11月愛麗絲首次來港而只演一場的Nightfall演奏會
-英國廣播公司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