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Semiology)一直以來都是被廣受討論的學科,而此篇文章想分享關於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曾經對於符號的詮釋,而這位瑞士的語言學家,是如何為我們釐清語言學與符號學的關係,以及帶領大家認識生活當中每一個符號存在所代表的意涵。
在討論符號學之前,可以先簡單談談,它主要探討的問題是什麼?而為何我們需要去知道這個問題?在這邊,希望讀者能先花個幾秒鐘,稍微思考一下,你記得最近看到「符號」是什麼?而這個「符號」又代表著什麼意義?
對我來說,最近看到的符號是路牌,畢竟身為每天必須通勤上學的我來說,總是穿略過大街小巷,看盡無數路牌指示著方向,讓人不會迷惘在車水馬龍當中。而路牌的建立,是因為過去許多人在這邊穿梭,為避免第一次來往的人迷失方向或曾經來過的人失去方向,進而設立路牌指引人們通向正確的方向。
關於路牌這個符號的目的是「指引人們通向正確的方向」且受到「過去許多人累積經驗建立而成」這就是索緒爾對於符號學所要討論的內容,那就是
「告訴我們符號是由什麼構成的,受什麼樣的規律支配」
然而語言學(lingusitics)正是符號學其中的表達方式之一,而語言則是佔了人們生活當中大多數,因此索緒爾以語言作為出發點,讓大家了解為何語言作為一種符號存在,卻無法跳脫過往我們對於符號通常帶有刻板具體的樣貌存在著。
符號基本上由兩個部分組成,一者為能指(signifier),一者為所指(signified)。能指指的是音響符號(sound-image),所指指的是概念(concept)。什麼是「音響符號」呢?什麼又是「概念」呢?
音響符號,簡單來說是對於聲音的認識,而內心產生的一種心理印記(psychological imprint),這邊要釐清的是,指的不是本身物理物質上的樣貌,因為每個人對於同樣的聲音可能造成的內心想像可能是有所不同的。而我們試圖將內心想像反應成具體物質,即是概念的展現,也就是所指。
舉例來說,一聽到「樹」,你內心閃過的畫面應該出現如上圖類似樹的具體「樣貌」,這也就是「樹」這個能指所帶來的音響符號,導致引起你對於樹的概念所描畫出來所指的樣貌。
而索緒爾更發現了,能指與所指之間存在兩個原則。
第一個為武斷性(arbitrary),通常我們能指在對於所指之間的關聯,決定因素在於說話者的選擇,白話來說,你想以某種聲音代表某種事物,既使兩者之間沒關聯也是可以的。例如,在小時候,父母用「茶茶」代表水的意思,讓小朋友可以快速了解其意涵,明明茶跟水之間是沒有任何關聯,卻因為符號有武斷性,造就了其對於事物的具體形象。而一旦這樣的方式,被大家口耳相傳,逐漸形成一種默契。則會呼應著所謂第二個原則—約定俗成性(conventional)。事實上,我們都是在這樣的說話者的決定前提下,來建構我們對於符號的認知,而一旦被集體確立之後,則將難以改變。
或許,大家可以嘗試以這樣的觀點,認識符號,也嘗試著跳脫想到符號總是加減乘除般的數學記號那般的刻板印象。期許,能有更多一個層面認識語言也認識符號。
以下影片可供大家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