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濫用的「愛」(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我們也許自詡人類的文明已經十分進步,研究人類情感的心理學亦發展了一百多年,許多知識已變成社會的常識。

不論你是家庭主婦、辦公室上班的帥哥美女、在求學的學生們、還是已打拼半輩子的叔叔,相信都能夠說出「養小孩需要愛」、「愛是給予空間自由發展」、「愛要忠誠」、「不求回報」……各種朗朗上口的道理與定義。乃至於多元開放的二十一世紀,「愛」又變成一道「只要有共識」,便可以各自精彩的早餐店點餐單。

噢!我們真的清楚自己在說甚麼嗎?不,我們使用「愛」這個詞,彷彿有著清晰明確的定義,實情卻涵蓋了從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前輩與晚輩間的情誼、朋友之間的友情、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宗教裡的仁愛……到情人之間的愛情,甚至是「愛自己」的那種狀態。

也許有人敢肯定自己在說的「愛」是哪一種,或沒有多少人敢肯定別人正確抓住自己所說的「愛」的內涵是甚麼。問題在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假裝彼此知道。

「愛」這個字裡頭,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各自表述」

「愛」這個字裡頭,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各自表述」

我們還可以追問:「是誰主動去愛,誰被愛?」因為二人對「愛」的體會,也一定有所不同。好比天真懵懂的小孩說他「很愛父母」,這也許是父母教育他要這樣做的,也可能是表達他喜歡父母對自己好的那種感受,或是表現出他知道做些甚麼能讓父母高興,而他會得到讚賞的那個情境。同樣,當父母說「很愛自己的小孩」,也許是指社會推崇的「無私奉獻」,但也可能只是指嬰兒頭三年把屎把尿的責任,背後卻隱藏著以「我是為你好」之名的期望、要求、計劃,而且是從三歲到八十歲。

你也許會想:「心理學家們,或佛洛伊德那類『深度心理學』的精神分析治療師們,應該比較清楚『愛』的問題了吧?」沒有,至少以我目前所學所究來看,真的沒有!

我例舉四個例子來說明好了──佛洛伊德把小孩子身體性的爽快、對父母的情感、到長大後的兩性關係,都統稱為「性(能量/對象/選擇)」,然而,愛情又被定義為一種「目的被抑制的性」。這個聽起來就不合邏輯的定義,一直受到後代分析師的修正或摒棄。

或是精神分析師Klein,把嬰兒吃奶的自我滿足,稱作對母親(乳房)原始的愛,不過這只是存在於幻想之中。直到嬰兒的知覺、認知、運動功能提升,他把母親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時,才會發展出實際的愛,也就是傷害了所愛的母親後,由恐懼與罪惡感所驅使的「修復」行為。而且這種因「傷害了對方→產出愛意」的油壓式(會往返的兩段式)關係,是一種心理特徵的成就,貫穿於各種情感關係的核心。

Klein的學生Winnicott把「愛」的定義,從剛才的兩段式,擴展為三段式:

  1. 嬰兒對母親的絕對依賴
  2. 相對依賴
  3. 朝向獨立

在生命最初的幾週,嬰兒需要完全奉獻的母愛;但在幼兒的成長階段,他需要的是「不必完美,但要待在旁邊」的母愛;以及從上學開始,小孩需要一種「懂得放手」、同時「在背後管理照顧,默默打點一切」的母愛。反過來,就心理健康或情緒成熟的意義看,父母對孩子的「愛」,在不同成長階段代表著完全不同的品質!

另一位有創見的分析師是John Bowlby,他試著把嬰兒以某種內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來「評估」及「保證」照顧者的可得性(availability)的情感聯結,也就是把早期的母嬰關係,區分出來,稱為依附/依戀(attachment)──它高度與「安全感」相關,但與「性(目的)」只有弱相關。然而,即便Bowlby只是想要用新的語言來描述那種早期的母嬰關係,但他馬上受到英國同儕指責,認為「母嬰關係就是『愛』的關係!這麼簡單!叫甚麼依附?!」

這叫「愛」、「依賴」、還是「依附」?

這叫「愛」、「依賴」、還是「依附」?

由此可見,精神分析師們以各種方式去詮釋「愛為何物」,他們確實試圖以心理學方式把「愛」說清楚,卻仍然困於「愛」這個字所劃下的混戰之中。

這情況就像是我們將火把投進一個黑暗的山洞,在最初,的確照亮了心理學誕生以前,人們未看見過的、只能夠以哲學、文學與詩來想像的事物輪廓。不過,火把的光芒很快消失,使得還未看清楚,卻已經要開展地質描述的工作;或是我們看到山洞裡頭的結構比想像中更為複雜,卻沒有比投火把更好的探索方法,使得每一位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都只能夠滿足(某種止步)於他自己的研究或臨床經驗的描述。

正因為如此,我才希望透過這個《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書寫計劃,一步步去把那些彷彿已經說明白且富有學問的分析術語,卻還是含糊其詞,困於語言文字的貧乏與可憐的、和被濫用的「愛」,作出分析、整理、耙梳出它的潛意識脈絡,情感的系譜──人類在各種生命階段、位處主動或被動、對「愛」的幻想、要求、體驗──而且,是以中文,台灣這片土地為經驗為優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1.3K會員
179內容數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2020/07/21
結束,代表,我們要準備重要出發。失戀後的憂鬱者,至少針對愛情方面,彷彿都失去了「理想(ideal)」與「雄心(ambition)」,分別代表不再對理想的情人抱有憧憬,以及不再對自己有能夠找到真愛的自信。面對這滿場頹垣敗瓦,在臨床上,我們能夠怎樣重建呢?
Thumbnail
2020/07/21
結束,代表,我們要準備重要出發。失戀後的憂鬱者,至少針對愛情方面,彷彿都失去了「理想(ideal)」與「雄心(ambition)」,分別代表不再對理想的情人抱有憧憬,以及不再對自己有能夠找到真愛的自信。面對這滿場頹垣敗瓦,在臨床上,我們能夠怎樣重建呢?
Thumbnail
2020/07/06
沒記錯的話,在粵語裡,有一種對走到絕境但又必須作戰的形容方式,叫做「打爛仔交」,意思是「像8+9(巴嘎囧)那樣去打架」,沒有章法技巧、不惜拼死一戰、卑劣至極,但只求出路。回到一種分手後常見現象,即「讓我約炮算了!」,背後往往不是一種性解放的自由、或重回森林的美好,卻是一種沒有自我價值的自我作賤……
Thumbnail
2020/07/06
沒記錯的話,在粵語裡,有一種對走到絕境但又必須作戰的形容方式,叫做「打爛仔交」,意思是「像8+9(巴嘎囧)那樣去打架」,沒有章法技巧、不惜拼死一戰、卑劣至極,但只求出路。回到一種分手後常見現象,即「讓我約炮算了!」,背後往往不是一種性解放的自由、或重回森林的美好,卻是一種沒有自我價值的自我作賤……
Thumbnail
2020/06/25
在經歷失戀的劇痛以後,我們往往在面對「對方不再愛我」的那個片刻,也稍微看到一個「真實」面貌:他/她已經變了、原來是個渣男/女、我是鬼遮眼……這其實說明了,是我們一再理想化了對方。但有些人,卻開始好像變得自我作賤……
Thumbnail
2020/06/25
在經歷失戀的劇痛以後,我們往往在面對「對方不再愛我」的那個片刻,也稍微看到一個「真實」面貌:他/她已經變了、原來是個渣男/女、我是鬼遮眼……這其實說明了,是我們一再理想化了對方。但有些人,卻開始好像變得自我作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說到愛,在你心目中出現什麼畫面呢?是愛人的笑容、被愛的滿足,還是無條件的灌溉和付出? 愛有好多面貌,而我總覺得,愈是長大,愈是看見,愛除了美美的,也有平平的,或是與苦難相伴的。但不變的是,愛是遼闊的,而且愛是源於自己的。 讀過一個說法,提到愛是海洋,就在我們之中。
Thumbnail
說到愛,在你心目中出現什麼畫面呢?是愛人的笑容、被愛的滿足,還是無條件的灌溉和付出? 愛有好多面貌,而我總覺得,愈是長大,愈是看見,愛除了美美的,也有平平的,或是與苦難相伴的。但不變的是,愛是遼闊的,而且愛是源於自己的。 讀過一個說法,提到愛是海洋,就在我們之中。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的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在1958年以來所做的恆河猴實驗,確立了母親的愛對幼兒發展極為重要。我們再把時間回到同一年的英國,也發表了現今為大家所熟知的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的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在1958年以來所做的恆河猴實驗,確立了母親的愛對幼兒發展極為重要。我們再把時間回到同一年的英國,也發表了現今為大家所熟知的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Thumbnail
『人可以成為什麼』 對每個人而言,都有一些事情是他最有可能成為的,有一些事情是他絕對不可能成為的。很多人把生命浪費在設法成為他們不能成為的,忽略了他們可能成為的。
Thumbnail
『人可以成為什麼』 對每個人而言,都有一些事情是他最有可能成為的,有一些事情是他絕對不可能成為的。很多人把生命浪費在設法成為他們不能成為的,忽略了他們可能成為的。
Thumbnail
父愛與母愛是天生存在的嗎?母親絕對是孩童良好的照護者嗎?喪偶式育兒的原因從何而來呢?這篇文章會帶給你答案。
Thumbnail
父愛與母愛是天生存在的嗎?母親絕對是孩童良好的照護者嗎?喪偶式育兒的原因從何而來呢?這篇文章會帶給你答案。
Thumbnail
今天是【以母愛之名】系列的結束。在Ch.5我們把「母愛」及「父愛」反過來,談孩子對父母的愛是如何發展的。我們了解到「子孝」其實是一種對母(父)愛的原初認同,它是一步一腳印,經過教育與引導,才可能發展成為「子愛」,一種成熟的愛。
Thumbnail
今天是【以母愛之名】系列的結束。在Ch.5我們把「母愛」及「父愛」反過來,談孩子對父母的愛是如何發展的。我們了解到「子孝」其實是一種對母(父)愛的原初認同,它是一步一腳印,經過教育與引導,才可能發展成為「子愛」,一種成熟的愛。
Thumbnail
「愛」,是爸爸媽媽塞到孩子嘴巴的 人類是很會「詮釋」的動物,我們看到小寵物願意吃我們準備的飯,看到牠吃飯時開心的臉,而且彷彿享受我們的撫摸時,便會說小寵物很愛自己。——許多母親認為孩子愛自己,也是同樣的道理,但她們不過是看到孩子在她懷中睡覺,會緊握放到手掌的手指,在吃奶後定睛看著自己,就說這是愛。
Thumbnail
「愛」,是爸爸媽媽塞到孩子嘴巴的 人類是很會「詮釋」的動物,我們看到小寵物願意吃我們準備的飯,看到牠吃飯時開心的臉,而且彷彿享受我們的撫摸時,便會說小寵物很愛自己。——許多母親認為孩子愛自己,也是同樣的道理,但她們不過是看到孩子在她懷中睡覺,會緊握放到手掌的手指,在吃奶後定睛看著自己,就說這是愛。
Thumbnail
在母親的白日夢或幻想中,她可以看到小孩子未來的工作成就。她以「母愛」去照顧眼前的小孩,但以某種「愛」去愛他的未來。同樣,她也可以享受自己每一天的「母愛」,如餵飽了小孩、換好尿布、準時把他送上床,然後,又準時接送上下課——她以為這一切不過是「母愛」,但事實上,她也從中以瑣碎的工作成就來實現了自我理想。
Thumbnail
在母親的白日夢或幻想中,她可以看到小孩子未來的工作成就。她以「母愛」去照顧眼前的小孩,但以某種「愛」去愛他的未來。同樣,她也可以享受自己每一天的「母愛」,如餵飽了小孩、換好尿布、準時把他送上床,然後,又準時接送上下課——她以為這一切不過是「母愛」,但事實上,她也從中以瑣碎的工作成就來實現了自我理想。
Thumbnail
在孕育一個嬰兒的十個月以前,母親仍然是一位女人,這個女人跟其他男人一樣,都有著自己的夢想、自我不滿、自戀、創傷……但就在開始懷孕時,身體荷爾蒙的改變、或家庭結構的變化、或女人自己的心態調整,都使得她的心神浸泡於這個胎兒的未來中:她天天在做一些白日夢,也許關係孩子未來的樣子、要穿怎樣的衣服、要學點什麼
Thumbnail
在孕育一個嬰兒的十個月以前,母親仍然是一位女人,這個女人跟其他男人一樣,都有著自己的夢想、自我不滿、自戀、創傷……但就在開始懷孕時,身體荷爾蒙的改變、或家庭結構的變化、或女人自己的心態調整,都使得她的心神浸泡於這個胎兒的未來中:她天天在做一些白日夢,也許關係孩子未來的樣子、要穿怎樣的衣服、要學點什麼
Thumbnail
不論你是家庭主婦、辦公室上班族、在學的學生們、還是已打拼半輩子的叔叔,相信都能夠說出「養小孩需要愛」、「愛是給予空間」、「愛要忠誠」、「不求回報」……各種朗朗上口的道理與定義。乃至於多元開放的二十一世紀,「愛」又變成一道「只要有共識」,便可以各自精彩的早餐店點餐單。噢!我們真的清楚自己在說什麼嗎?
Thumbnail
不論你是家庭主婦、辦公室上班族、在學的學生們、還是已打拼半輩子的叔叔,相信都能夠說出「養小孩需要愛」、「愛是給予空間」、「愛要忠誠」、「不求回報」……各種朗朗上口的道理與定義。乃至於多元開放的二十一世紀,「愛」又變成一道「只要有共識」,便可以各自精彩的早餐店點餐單。噢!我們真的清楚自己在說什麼嗎?
Thumbnail
我們常堅持只用「愛」這個字,卻試圖網住整個太平洋的魚,然後假裝自己知道自己在說哪條魚、對方又必然明白我指的是甚麼魚。事實上,「愛(情)」的出現,有兩個必須要滿足的前提。
Thumbnail
我們常堅持只用「愛」這個字,卻試圖網住整個太平洋的魚,然後假裝自己知道自己在說哪條魚、對方又必然明白我指的是甚麼魚。事實上,「愛(情)」的出現,有兩個必須要滿足的前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