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1-情理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200501 情-理-法
一轉眼2020年已經過了三分之一,
腦中的記憶還停留在年初一月狀態,
今年一月初出差到新加坡一趟,
沒想到一月底武漢封城後,全世界都變了。
當時在新加坡時跟當地同事討論到一個話題,
<業務技巧中,建立信任的開頭>
新加坡人也流行見面三分情,但不容易見面。
這個邏輯我思考很久才想通,
從下面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
場景:同事A準備回覆客戶B來信詢問ZZ專案進度。
同事A: Tan(陳) Sir,您好我是XXX負責ZZ專案的窗口,
想跟您確認專案一些細節,您現在方便嗎?
客戶B: 方便,YYYYEEEESSSS(確認專案細節)
同事A: 那Tan 先生謝謝,剛剛細節都確認好了。
我回去準備一下子資料寄給您,
您有空幫忙確認一下。
客戶B: 好,您先寄過來看一下。有問題會再聯絡你。
到這邊同事A對客戶B呈現出專業"建議"形成"信任"
但我好奇問同事A,為何你沒有直接跟他約碰面呢?
客戶現場不是就在幾公里外,直接碰面<談生意>
同事A回我 :在新加坡因受到西方教育影響較多,
習慣法-理-情。
跟我們一般華人以為的習慣 : 情-理-法。不同。
因此在真正見面<談生意>握手前,
是要先把法跟理談好再往下走。
我回同事A說: 那不是很沒人情味,事情不容易進行。
同事A反而回我說 : 不會不容易進行阿,
因為雙方都在考量機會成本所造成的<風險>。
每個人花下去的時間這麼寶貴,不能隨便浪費啊!
這句話一語點醒我對於經營客戶的看法。
2019年的人均GDP新加坡為63,987美元,
台灣為25,909美元
分享一個職場生涯中最在乎
<機會成本>與<風險>其中一間客戶
外商公司-台積電產值佔台灣整體GDP比重達6%
風險有時候也是業務必須深思熟慮的一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臺灣職場文化中,人情兩字被認為有利又有弊。瞭解如何適度處理人情不但可以改善工作關係,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和公平性。這篇文章透過真實案例探討了這個複雜且令人糾結的話題。閱讀本文,你能更清楚理解如何在職場上取得平衡,並運用專業判斷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大家好,我是以晴,在新加坡東部某公立醫院的加護病房擔任高級女傭(護理師)已經不知不覺邁入第四個年頭。兩年前在平台上發表了新加坡菜鳥護理師的一些想法,中間也有收到一些學弟妹的來信希望能多了解新加坡的護理師機制。雖然自從COVID後, 目前問過幾家醫院人事部是否有招收台灣人的計畫,得到的答案是沒有
新加坡 美國聖誕加上新年往往都是歡慶度假的日子,但是在亞洲的上班族卻還是在加緊 趕工,因為一月底就是今年中國的新年,而一般年假之前,都是整個市場忙到翻的時刻。新年有一天假期,但要趕在一月一日前出的貨更需要加緊趕工。Patrick也難得必須趕回公司處理一整天的緊急視訊會議。 好不容易結束了與國
Thumbnail
我的世界,就是我眼睛裡看到的週遭;以及我對那一切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是受到我主觀的解讀,因為;人事物;尤指情勢現況,很多都是我所思所為形成的當下狀態。我會有自己的見解,還有;必要的諒解。 職場的境遇也是一樣,我來自一個習慣了好幾年的場域,對於那個世界,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來到新加坡以後,我就正式
Thumbnail
2019年的年底世界爆發了新冠肺炎,原本熙來攘往紅紅火火的世界,就像突然被澆了冷水一般,所有的流動突然靜止,人與人之間被規範了距離,就連移動也有限制,生活各個方面都被都不似以往便利了,就更別提工作了,緊縮的商業活動,讓許多人的飯碗面臨危機。 我在疫情前就開始接案了,然而天不垂憐,我的生意一直慘淡,
Thumbnail
 好久沒講業務的事情了,這兩天放假時,跟當時的客戶A君吃飯時,聊到了一件我當業務時的趣事。就是有一次我的合作廠商B君來台跟我一起拜訪客戶們,因為B君得來台灣,所以基本上行程是排的非常札實,結果有一個客戶臨時放鴿子,導致有天下午的行程可能輪空。當時我心想依B君的個性,輪空他一定會覺得很可惜。這時我
Thumbnail
從INSEAD畢業之後,我順利在新加坡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全職工作。在論理想的工作地點時,很多中華區的打工人都會把在新加坡找到工作、移民新加坡當作目標。 低所得稅、更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又是以華人為主的國際大城市,是很多人選擇的理由。
雖說台灣人到大陸工作,會受到大陸人的排擠與挑戰,可是就我所見,大陸人之間的合作關係,有時更難以配合,還有更多的猜忌。 而如何運用大陸人間的猜忌,是台幹必學的人際關係管理。 簡單來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文中所提任何人名及公司名,及故事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多多包涵。
Thumbnail
話說亞洲市場的重整,得從原來瑞士派駐新加坡的總經理被解僱說起。 這位駐外的洋人,事實上是早期銜命來亞洲開拓這遙遠的東方市場。四小龍騰飛的初期,能見度最夠的要算香港和新加坡。由於早期歐系公司開拓亞洲市場都會仿效日商模式,跟隨大商社財團揪團前往各國開疆闢地。而這些大財團都會考慮較理想的金融和海空運輸便
Thumbnail
Hi all, 每到選舉年,就會有政客跳出來說台灣應該要學新加坡,更甚者,開始出現明的暗的吹捧特定候選人會成為台灣的李光耀救贖大家之類的。 有趣的是,那些真正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人,對於上述的說法倒沒特別說什麼,甚至更多的是對那裡有更多的反省,以及去思考台灣可以學什麼,不學什麼。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臺灣職場文化中,人情兩字被認為有利又有弊。瞭解如何適度處理人情不但可以改善工作關係,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和公平性。這篇文章透過真實案例探討了這個複雜且令人糾結的話題。閱讀本文,你能更清楚理解如何在職場上取得平衡,並運用專業判斷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大家好,我是以晴,在新加坡東部某公立醫院的加護病房擔任高級女傭(護理師)已經不知不覺邁入第四個年頭。兩年前在平台上發表了新加坡菜鳥護理師的一些想法,中間也有收到一些學弟妹的來信希望能多了解新加坡的護理師機制。雖然自從COVID後, 目前問過幾家醫院人事部是否有招收台灣人的計畫,得到的答案是沒有
新加坡 美國聖誕加上新年往往都是歡慶度假的日子,但是在亞洲的上班族卻還是在加緊 趕工,因為一月底就是今年中國的新年,而一般年假之前,都是整個市場忙到翻的時刻。新年有一天假期,但要趕在一月一日前出的貨更需要加緊趕工。Patrick也難得必須趕回公司處理一整天的緊急視訊會議。 好不容易結束了與國
Thumbnail
我的世界,就是我眼睛裡看到的週遭;以及我對那一切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是受到我主觀的解讀,因為;人事物;尤指情勢現況,很多都是我所思所為形成的當下狀態。我會有自己的見解,還有;必要的諒解。 職場的境遇也是一樣,我來自一個習慣了好幾年的場域,對於那個世界,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來到新加坡以後,我就正式
Thumbnail
2019年的年底世界爆發了新冠肺炎,原本熙來攘往紅紅火火的世界,就像突然被澆了冷水一般,所有的流動突然靜止,人與人之間被規範了距離,就連移動也有限制,生活各個方面都被都不似以往便利了,就更別提工作了,緊縮的商業活動,讓許多人的飯碗面臨危機。 我在疫情前就開始接案了,然而天不垂憐,我的生意一直慘淡,
Thumbnail
 好久沒講業務的事情了,這兩天放假時,跟當時的客戶A君吃飯時,聊到了一件我當業務時的趣事。就是有一次我的合作廠商B君來台跟我一起拜訪客戶們,因為B君得來台灣,所以基本上行程是排的非常札實,結果有一個客戶臨時放鴿子,導致有天下午的行程可能輪空。當時我心想依B君的個性,輪空他一定會覺得很可惜。這時我
Thumbnail
從INSEAD畢業之後,我順利在新加坡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全職工作。在論理想的工作地點時,很多中華區的打工人都會把在新加坡找到工作、移民新加坡當作目標。 低所得稅、更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又是以華人為主的國際大城市,是很多人選擇的理由。
雖說台灣人到大陸工作,會受到大陸人的排擠與挑戰,可是就我所見,大陸人之間的合作關係,有時更難以配合,還有更多的猜忌。 而如何運用大陸人間的猜忌,是台幹必學的人際關係管理。 簡單來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文中所提任何人名及公司名,及故事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多多包涵。
Thumbnail
話說亞洲市場的重整,得從原來瑞士派駐新加坡的總經理被解僱說起。 這位駐外的洋人,事實上是早期銜命來亞洲開拓這遙遠的東方市場。四小龍騰飛的初期,能見度最夠的要算香港和新加坡。由於早期歐系公司開拓亞洲市場都會仿效日商模式,跟隨大商社財團揪團前往各國開疆闢地。而這些大財團都會考慮較理想的金融和海空運輸便
Thumbnail
Hi all, 每到選舉年,就會有政客跳出來說台灣應該要學新加坡,更甚者,開始出現明的暗的吹捧特定候選人會成為台灣的李光耀救贖大家之類的。 有趣的是,那些真正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人,對於上述的說法倒沒特別說什麼,甚至更多的是對那裡有更多的反省,以及去思考台灣可以學什麼,不學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