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障人士是否應該判處死刑?且聽思覺失調患者怎麼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空心二胡

由於最近台灣發生一些關於司法的時事,死刑與廢死以及精障(精神障礙)人士的犯罪議題又浮上檯面。當然關於這個問題,我一直都知道大家想聽的,要嘛是“殺人處死,天經地義”;要嘛是“精障人士有他的困難所以我們要照比例原則判刑”,但是大家會這麼簡單用二分法去討論這個問題,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是身心健全的人,再加上無論這些人究竟支持死刑還是反對死刑,這些人對於精障人士的看法都覺得他們是“不定時炸彈”,就算不是這麼覺得,也鐵定是跟常人有異,所以我以一個思覺失調患者的身份討論這件事情。

raw-image

我從2012年小年夜就發病了,當時感覺到自己身上有很多人在踩我,而且是一整天24小時都在踩我,我也被一群女生的幻聽很刻薄的嘲笑,造成我几乎每一天都沒有辦法好好睡覺,我家人也因為我發病而不知所措。想當然爾我當時是處在一個到處找親戚搬家的狀態,然後我也天天被我家人罵,叫我自己要“克服幻覺”;“要讓自己好起來”,就像叫一個禿頭的人用意志力讓自己頭髮長出來。我其實聽到我家人這樣教訓我我也很生氣,但是我家人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所以他們常常覺得我很煩,然後很生氣。我直到現在要睡著的時候會突然感到有人在踩我,導致我常常要搬到客廳裡的沙發上睡覺。

我的背景說完以後,就來聽聽我們一般病友對這種案件有什麼想法好了。如果要說病友的真實情況,很多支持修復式司法的人;支持廢死的人;以及支持受行者人權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原因是因為,在病友圈內因為長期受到社會的歧視,所以這些病友以及病友家屬為了不要讓自己被認為是一個“失序”的人,所以他們都盡可能的去配合社會,所以想當然爾這些人是支持死刑的,即使這名兇手有一樣的精神疾病也是覺得應該處死的,因為精障人士因為社會壓力,他們的決策會傾向保守。

raw-image

至於很多人對於“取得醫師診斷證明”以及“對警察辦案能力的信任感”也是讓人覺得很有趣的地方。有些人覺得一個人要取得診斷證明哪有那麼簡單,但其實或許是真的比較簡單的。原因是因為當你在身心科掛號以及住身心病院的時候,醫生和護理人員都是預設你有心理疾患的。我曾經很多次要說服醫生“我沒有生病”,但是現實證據即使放出來,醫生還是依舊不改變他們的診斷結果。

所以說,如果一個假的精障病患,如果在行兇之前先上網找資料查詢思覺失調有什麼症狀,那麼當他跟醫生談病情時,只要他說自己有這些症狀,要輕易取得診斷證明其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raw-image

可是相對來說,最不讓人相信的警察,因為多年的辦案經驗,所以他們比較容易看出到底哪些人是真瘋,哪些人是假傻,因為警察在執勤過程中確實會遇到很多裝瘋賣傻的罪犯,所以才能辨別到底誰在假借身心病患的名號犯罪。

所以說,基本上無論這個罪犯究竟有沒有疾病,最後還是要看法官怎麼判,才能決定這個罪犯的下場。而不是說今天有了死刑或沒了死刑,這一切都可以煙消雲散了。

raw-image

不過相較於究竟殺人犯是否裝瘋賣傻,我更在乎的是其實我們平時的教導中,是不是經常放任某些身份的人去實行暴力,而壓抑另一些群體要反抗的慾望?有些死刑支持者常常覺得一個人只要被“證實”有身心疾病,似乎就有絕對的特權可以為所欲為,但其實並不是這樣。拉斯馮提爾的“良心三部曲”之一的《白癡》就是用創作對身心患者處境的映證。在片中,參與整人大隊的成員藉由假裝自己是身心患者到處惹別人生氣,但是一旦要他們在他們工作場所或家庭假裝自己是身心患者,他們一個都做不到。原因是因為他們其實也很清楚,一旦在現實生活中被認為是身心患者,就等於是剝奪作為正常人的權利,剝奪自主的行使自己的權利,他們只能在極有限的權利當中跟著監護人一起行動,而他們以這種身份活著,几乎跟死了沒有兩樣。

所以我2012年發病了以後,我几乎做什麼事情都會被家人盯著,因為家人覺得我是神經病,我隨時都會發病,我很正常的要找工作或者是要做任何事情,都會被當做我在發病,甚至有時候家人言語暴力我,我反擊也不會被當一回事,我家人誤會我,我解釋他們也故意不聽,因為我無論做什麼都被他們視為是在發病,然後家人都認為我一個神經病在闖禍所以就更加嚴厲的責罵我為什麼做這些事。

raw-image
所以其實一件事情其實有很多面向,而不能用很片面的角度去談這個殺人犯要怎麼被對待,因為要取得診斷證明是很容易的事,但是作為一個正常人,你能鐵了心為了那些其實也不算福利的“利益”而犧牲掉做人的基本權利嗎?

作為一個思覺失調患者,我還是保守的認為死刑是沒錯的,原因是因為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法律之所以被發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人們不喜歡“不公平”,所以一個人欠另一個人什麼,他就要賠償什麼,這沒得談。如果擔心人權或者冤獄的問題,我們應該要加強司法的審查,而不是覺得這個對人可能有害就放棄它。這其實就像違章建築一樣,我們一看到屋子上有違建,我們應該要拆除違建的部分,而不是整棟建築物都拆除。

raw-image

因此我覺得,要討論精障人士的行刑問題,我比較傾向與其討論要不要死刑,還不如問審判嚴不嚴謹,畢竟一般民眾很多人其實都不懂什麼司法,關於司法問題,也許“嚴格審查”已經是正反方的最大公約數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空心二胡Hardiness不空心的沙龍
59會員
143內容數
個人生活|逛街|消費|旅遊|日常
2025/02/27
剛剛看到跨女強暴14歲順男的新聞,我是一點也不會幫女權團體支持反跨的。 當初我在譴責跨女受到男性暴力時,當時挺跨的女性主義者看到我這麼反順異男是非常瞧不起我的,因為她們覺得我只是「女incel」並嘲笑我吃血饅頭。 所以這波女性主義者反跨我是絕對不會站隊的。
2025/02/27
剛剛看到跨女強暴14歲順男的新聞,我是一點也不會幫女權團體支持反跨的。 當初我在譴責跨女受到男性暴力時,當時挺跨的女性主義者看到我這麼反順異男是非常瞧不起我的,因為她們覺得我只是「女incel」並嘲笑我吃血饅頭。 所以這波女性主義者反跨我是絕對不會站隊的。
2025/02/12
說起來在反跨運動形成之前,我好像是最先反跨的那批人之一,因為我被國外的跨運人士氣到過。 現在想起來,跨運的問題,並不是所有跨性別(尤其是跨女)的責任,原因是因為有些跨性別也對於跨運和誇張的同伴感到不滿。
2025/02/12
說起來在反跨運動形成之前,我好像是最先反跨的那批人之一,因為我被國外的跨運人士氣到過。 現在想起來,跨運的問題,並不是所有跨性別(尤其是跨女)的責任,原因是因為有些跨性別也對於跨運和誇張的同伴感到不滿。
2024/12/21
文章探討了女性主義者在離開運動後對A片的看法,並指出以Metoo事件為藍本的色情作品可能會引發性別刻板印象和不正確的性觀念。透過分析這類作品對社會的影響,作者強調了反思和改變的重要性,並提出性別之間的差異與理解。這是一個關於性別、文化與倫理的深刻議題,值得各方深入討論與思考。
Thumbnail
2024/12/21
文章探討了女性主義者在離開運動後對A片的看法,並指出以Metoo事件為藍本的色情作品可能會引發性別刻板印象和不正確的性觀念。透過分析這類作品對社會的影響,作者強調了反思和改變的重要性,並提出性別之間的差異與理解。這是一個關於性別、文化與倫理的深刻議題,值得各方深入討論與思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每次當社會事件發生時,或有關司法鑑定的新聞發生時,總會有質疑司法鑑定的聲音,以及歧視、仇恨這些病人的言論。其中涉及的法規為刑法第19條。本文以為,社會上對此爭議的原因有一大部分為對制度的不瞭解與不信任。因此想藉此篇文章讓更多人知道制度設計究竟為何。本文為求推廣,故盡量不提及刑法上之任何專業詞彙。
Thumbnail
每次當社會事件發生時,或有關司法鑑定的新聞發生時,總會有質疑司法鑑定的聲音,以及歧視、仇恨這些病人的言論。其中涉及的法規為刑法第19條。本文以為,社會上對此爭議的原因有一大部分為對制度的不瞭解與不信任。因此想藉此篇文章讓更多人知道制度設計究竟為何。本文為求推廣,故盡量不提及刑法上之任何專業詞彙。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與書寫。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五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與書寫。
Thumbnail
今天又看到一個極度會造成大眾誤解的標題,新聞標題是這樣下的「違停被拖吊嗆警「垃圾」...23歲男秀躁鬱紀錄被打臉 判拘35天」,被告(事件中的23歲男)提供出躁鬱的就診紀錄或診斷證明,究竟有無被打臉?換句話說,法官有沒有採認被告所提出的躁鬱症相關證明,進而予以減刑。若有,那就沒有什麼「被打臉」的問題
Thumbnail
今天又看到一個極度會造成大眾誤解的標題,新聞標題是這樣下的「違停被拖吊嗆警「垃圾」...23歲男秀躁鬱紀錄被打臉 判拘35天」,被告(事件中的23歲男)提供出躁鬱的就診紀錄或診斷證明,究竟有無被打臉?換句話說,法官有沒有採認被告所提出的躁鬱症相關證明,進而予以減刑。若有,那就沒有什麼「被打臉」的問題
Thumbnail
去年12月就發生兩起精神疾病患者弒母的家庭悲劇,諸如此類的案件引發社會恐慌,大眾擔憂精神障礙者都是「不定時炸彈」,政府甚至因此修法將延長精障者受刑人的監護處分,形同「加強隔離」,然而卻未思解決問題的根源。
Thumbnail
去年12月就發生兩起精神疾病患者弒母的家庭悲劇,諸如此類的案件引發社會恐慌,大眾擔憂精神障礙者都是「不定時炸彈」,政府甚至因此修法將延長精障者受刑人的監護處分,形同「加強隔離」,然而卻未思解決問題的根源。
Thumbnail
(圖片來源:Pexel) 前言 2020年的臺灣似乎並不平靜,除了新型冠狀病毒造成人心惶惶,四月以來,一連串的司法判決不斷掀起討論。 4月15日,內湖隨機殺人事件(小燈泡案)王玉景以無期徒刑定讞;4月29日台中牙醫命案的賴亞生二審維持無期徒刑;4月30日,嘉義鐵路殺警案的鄭嫌判決無罪併強制就醫五年。
Thumbnail
(圖片來源:Pexel) 前言 2020年的臺灣似乎並不平靜,除了新型冠狀病毒造成人心惶惶,四月以來,一連串的司法判決不斷掀起討論。 4月15日,內湖隨機殺人事件(小燈泡案)王玉景以無期徒刑定讞;4月29日台中牙醫命案的賴亞生二審維持無期徒刑;4月30日,嘉義鐵路殺警案的鄭嫌判決無罪併強制就醫五年。
Thumbnail
殺警案以思覺失調症為由判無罪,「在現在的台灣」是個錯誤的結果;如果是「依法」得到這個結果,那「對現在的台灣」來說這就是個錯誤的法律。我倒不是針對法官或診斷醫師的對錯,而是我認為這是台灣社會整體思路中很普遍的一種病,我一直想不到滿意的名稱,就先姑且稱之為:「脫離現實假掰病」。
Thumbnail
殺警案以思覺失調症為由判無罪,「在現在的台灣」是個錯誤的結果;如果是「依法」得到這個結果,那「對現在的台灣」來說這就是個錯誤的法律。我倒不是針對法官或診斷醫師的對錯,而是我認為這是台灣社會整體思路中很普遍的一種病,我一直想不到滿意的名稱,就先姑且稱之為:「脫離現實假掰病」。
Thumbnail
由於最近台灣發生一些關於司法的時事,死刑與廢死以及精障(精神障礙)人士的犯罪議題又浮上檯面。當然關於這個問題,我一直都知道大家想聽的,要嘛是“殺人處死,天經地義”;要嘛是“精障人士有他的困難所以我們要照比例原則判刑”,但是大家會這麼簡單用二分法去討論這個問題,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其實
Thumbnail
由於最近台灣發生一些關於司法的時事,死刑與廢死以及精障(精神障礙)人士的犯罪議題又浮上檯面。當然關於這個問題,我一直都知道大家想聽的,要嘛是“殺人處死,天經地義”;要嘛是“精障人士有他的困難所以我們要照比例原則判刑”,但是大家會這麼簡單用二分法去討論這個問題,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其實
Thumbnail
提起這個念頭寫這篇文章,心情很沉重,因為,一個是被精神疾病所苦的病患,一個是努力想保護人民的警察。這個我們所謂的「殺人犯」他跟一般有故意殺人的罪犯不一樣,有殺人犯罪計畫的不一樣,或許我們應該審視的是要如何避免下一個悲劇發生,但很可惜,現在無論是媒體報導,或者是相關政府態度,都是明顯偏向某一方的。
Thumbnail
提起這個念頭寫這篇文章,心情很沉重,因為,一個是被精神疾病所苦的病患,一個是努力想保護人民的警察。這個我們所謂的「殺人犯」他跟一般有故意殺人的罪犯不一樣,有殺人犯罪計畫的不一樣,或許我們應該審視的是要如何避免下一個悲劇發生,但很可惜,現在無論是媒體報導,或者是相關政府態度,都是明顯偏向某一方的。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接納度似乎跟距離成為反比 如果是自己身邊的人患上精神疾病 大家會政治正確地說: 「沒關係」 「我在傾聽你」 「我在陪伴你」 但如果新聞上的人有精神疾病(或是聲稱) 大家就也會政治正確地說: 「死刑啦」 「怎麼不去死一死」 「垃圾」
Thumbnail
現在的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接納度似乎跟距離成為反比 如果是自己身邊的人患上精神疾病 大家會政治正確地說: 「沒關係」 「我在傾聽你」 「我在陪伴你」 但如果新聞上的人有精神疾病(或是聲稱) 大家就也會政治正確地說: 「死刑啦」 「怎麼不去死一死」 「垃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