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自然史: 鄧肯‧蒙特佛的裝置藝術

更新於 2020/11/10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講稿/ Duncan Mountford(英國藝術家,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這份創作論述將談到關於我作品的幾個主題。「多元自然史」(Natural Histories)暗示兩個面向:交織在事實與虛構間的「自然世界」和多種「歷史」。我的作品受益於來自科學、哲學、文學,以及從藝術史的概念來了解世界,記憶讓我手邊的問題變得更鮮明。我對科學和知識的哲學充滿興趣,說到自然史,它涉及自然哲學、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奇妙非凡的地點。我的藝術創作正援用了兩種知識生產的地點:博物館和實驗室-前者是業餘愛好者思索的房間,後者則是科技的事業。我的作品類型屬於「裝置」,其建造結構給予觀眾棲息的空間,性質上也避免藝術品成為純粹的商品。我認為藝術是個「問問題」而不是「給答案」的地方,用來供人沉思難題,而非舒適之所。
物件收藏中的真實與虛構
  有一種簡單方式能讓我們開始了解世界:收集眼前所見的破碎之物,研究各物體之間的關聯,如此能發掘記憶並了解物件如何被製造出來。收藏的本質是為收藏品提出某種結構或秩序;這種結構也包括幽暗的部分,因為:世上的動植物和人類都可以被分類,國家檔案可能導致災難。上述概念是我第一件裝置《空窗期》(Interregnum)的基礎。
Duncan Mountford,《空窗期》(Interregnum),1994
Duncan Mountford,《空窗期》(Interregnum),1994
  這是我學生時代的第一件大型裝置,元素包括蘇聯解體時秘密文件的新聞時事、半毀的金屬置物架;這些書架、序列與存檔有關聯。這件作品基本上就是放滿了置物架的房間,架上卻空蕩蕩的。
  走過這些書架,隔壁斗室牆上貼滿了紀念碑形式的材質,上頭卻不見任何文字。
  我試圖以空的狀態、不複製文件、營造特殊的照明和氣氛,讓作品的解讀保有更多可能性。
  集合物的架構,決定了收藏品的種類、陳列方式與類型。
我的作品《失去/尋獲》(Lost/Found) 曾展示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我收集許多人們遺失的手套。我認為它們是人走過都市的痕跡,也因為移動才有失與復得。我在這裡使用的現成物元素和展示結構都盡可能簡潔而中性,反映展示地點的本來特性―這所大學以科技著稱;觀者在玻璃櫥窗間漫遊,手套也指稱著他們的失主。我選擇的展示方式,暗示人們在系統支配下的命運。
Duncan Mountford,《失去/ 尋獲》(Lost/Found) ,1996
  從這件作品所思考的問題是,博物館收藏必定會提出特別的概念框架,物件互相構成關係網絡,例如英國牛津大學Pitt Rivers博物館就映證了預設的文化與哲學對於收藏的影響。這間人類學博物館採用舊式的分類學理論基礎,回顧各區域的人工製品的演化來呈現手製品改良進步的過程。事實上,博物館隱藏的創辦理念是這樣的:
一、期望讓設計的進步能夠應用於英國軍事領域,能製造出更好的步槍,
二、館藏證明了「漸進的演化足以通向進步」,所以人們不需劇烈的革命。
  政治訊息潛藏在博物館教育事務下。博物館收藏品證明收藏家的力量與覆蓋全球的影響力。
  博物館的前身是十六世紀歐洲流行的「珍奇箱」 (cabinet of curiosities)。許多物件因其獨特、能激發好奇心而被選擇出來,隨機地陳設在一個櫥櫃中。對比博物館物件的典型性質,這些物件代表了更廣的類型。珍奇箱中的物件所引起的好奇心,也可以被詮釋為各異的理解框架。正如阿根廷作家波赫斯(Jorge Luis Borges)曾引「某部中國百科全書」的動物分類方式:「動物可劃分為:一、皇帝擁有的。二、有香味的。三、馴順的。四、乳豬。五、鰻螈。六、傳說中的。七、自由走動的狗。八、包括在目前分類中的。九、發瘋似煩躁不安的。十、數不清的。十一、渾身有十分精緻的駱駝毛刷的毛。十二、等等。十三、剛剛打破水罐的。十四、遠看像蒼蠅的。」
  又比方說,英國十六世紀學者John Dee(1527 – 1608/9)既是數學家又醉心於神秘研究,他透過魔術來連結宇宙。一連串的對應可以讓一顆小石頭連結到月球,事物影響力環環相扣;對西方哲學家而言,魔術和科學領域並沒有差距。
科學與想像的並行
  藝術家將客觀記錄灌入個人觀點可能沒什麼好令人吃驚,但科學家也須提防先入為主的判斷。從科學到科幻的演進可以舉「觀察火星」為例。過去人們用光學望遠鏡穿過大氣層來描述火星特徵,長時間觀測並描述其中所見事物時,早期的觀察者注意火星表面有某種線性的特徵,義大利人說那是運河(cacalii),並開始尋找火星的智能生命,強調了「文明的昇起與衰退」,主張火星比地球更離太陽更遠、較早冷卻、文明較高。這也導致了另一種概念:火星文明處於崩毀的最後階段。
關於火星生命的想像報導 (Duncan Mountford 提供)
  這些想法影響到觀測者會潛意識地去尋找火星上的運河,確信自己透過閃爍的大氣,真的看見了運河巨大交錯的溝渠。於是人們繼續提出完整的腳本,像是:火星表面的線條是文明戰勝環境災害所導致的現象,加以用科學的考證去支持這種論點,使火星智能生命的想法持續支配著公眾的想像力。英國小說家威爾斯(H.G.Wells,1866-1946) 就寫過「火星被移民外星人用作軍事入侵」的恐怖小說,這種陳述更高科技的「他者」,根本像是歐洲的殖民冒險。
Duncan Mountford,《水晶蛋》,2014
 威爾斯等科幻小說作者 (如J.G. Ballard、John Wyndham等)對我的作品影響重大。許多故事對世界毀滅的想法使人感到悵然若失,與許多英國科學業餘愛好者和發明家有所共感。
  在威爾斯的短篇小說〈水晶蛋〉(Crystal Egg)之中,第一人稱敘事的主角自言在二手店找到一粒水晶蛋形石,在某些情況下觀察表面,可以瞥見它快速顯現火星表面和上面活動的火星人。我的同名展覽《水晶蛋》裝置,描繪了故事與科學觀察這兩件事。我搭建出走廊、暗室,讓人們停格觀看放大鏡內投影機與鏡子映射的影像,鼓勵對物體展開各種解釋。難以辨識的影像,使人見到他們心中所想的東西。我將觀眾感知的一切都納入裝置的範圍,試圖在最大程度上引起好奇心與疑問。
關於未來的廢墟
  科幻小說憂鬱的悲觀主義吸引著我,尤其威爾斯的《時間機器》 (TimeMachine)這本書。一個時間旅行者到了西元802701年做時空旅行,抵達時初看像天堂,丘陵巒疊豎立古怪雕像,當地居民友善、無戰爭侵擾無疾也無憂。探險中他發現了巨大的廢墟「青瓷宮殿」這個廢棄腐敗的博物館和圖書館,他理解到漫長的未來時期,所有當今重要的知識將變得一點也不重要,因為知識也會腐朽。故事後半段的景像極為悲觀:他發現起初所遇的友善人群竟是地下種族的食物;而地底人負責照料機器並讓整個樂園運轉。他進一步旅行到未來,更發現一個被巨大紅色太陽照亮的憂鬱風景—這是沒有生命跡象的時間盡頭。
Duncan Mountford,《沃拉頓櫃》(Twollaton cabinet)
  
  話說,曾經有個廢棄的博物館景像對我而言很重要。英國的諾丁漢市郊,有個十六世紀的建築,名為「沃拉頓會堂」(Wollaton Hall)。它有四座塔,裡面容納當地博物館的自然史收藏品,藏滿了損壞程度不等的貓頭鷹與爬蟲類的標本。
  這裡的知識透過「標本」來保存,但不再陳列於人們眼前,展廳主區域也空無一物,標本住在神秘離奇的廢墟裡面。
(編按:)此體驗也促使一件裝置作品的完成:《沃拉頓櫃》以珍奇箱的形式表達對博物館廢墟的回憶。
Duncan Mountford,《失落知識檔案》(The Archive of Lost Knowledge) 內部
  上述這個奇妙地點加上《時間機器》之中廢墟博物館的想像,讓我完成最大型的裝置-《失落知識檔案》(The Archive of Lost Knowledge) 。
  它是個有三個入口的博物館展,而整體外觀被「解構」得只剩下木板和燈。
  觀眾進入其中探索,會在展櫃之中看見一個建築模型,也就是空間本身的模型;從牆的縫隙窺看會發現空間結構裡藏的鳥類標本。博物館和文件是文化的記憶、被壓抑的記憶;而博物館做為時間的碎片,記憶會重現。
Duncan Mountford,《失落知識檔案》(The Archive of Lost Knowledge) 模型
  
  記憶與知識兩個概念一直出現在我的作品裡,例如《記憶女神》(Mnemosyne)與《土星之環》(Rings of Saturn)。2014年日本展出的《土星之環》關聯著知覺和廢墟。展覽結構本身有種廢墟的佈景,我把它建構得看似荒蕪,暗示著廢墟概念是來自未來的回音。
Duncan Mountford,《記憶女神》(Mnemosyne) ,2005
  「土星之環」標題來自塞巴爾特(W.G. Sebald )的小說,讀來讓人能對英國東部身歷其境。在主角的散步路程中討論奧福德岬(Orford Ness)廢棄軍事建築,並思考未來人類的命運。這個概念也出現在巴拉德(J.G. Ballard, 1930-2009)的短篇故事〈最後的沙灘〉 (The Terminal Beach),這篇虛構小說玩味軍事與工業複合型廢墟的無時間性(timelessness) ,描繪氫彈試驗的廢墟。
Duncan Mountford,《土星之環》,2014
  對事實和虛構、對記憶和知識論的想法、打造邀請觀眾去探索和質疑的空間,都是我2015年臺大駐校藝術計畫的核心概念。我在水源校區的臺大檔案館打造了一個房間,也就是知識的結構物 ,也包括陳列物件的收集、與臺大師生共同參與詮釋的活動。物件來自儲藏室和校園閒置空間中的長年棄置的收藏品,是公共機構的歷史碎片。它不是一個「博物館」,因為故事虛實交織,而陳列也隨著想像起舞。它是一個問問題的地點,而不給答案;它是聲音多元的自然史,而不只一種解讀。
Duncan Mountford 為臺大珍藏閣計畫所繪製的草稿
Duncan Mountford 臺大珍藏閣計畫 專案期中成果展 (黃慕怡攝)
Duncan Mountford 為臺大珍藏閣計畫所製作的空間模型 (黃慕怡攝)
2015 The Chamber of Uncanny Objects 計畫詳情 https://reurl.cc/X6xo07
本文為2014年12月4日鄧肯.蒙特佛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題演講譯稿,同時摘錄 ‘Dr.Duncan’s Melancholy Museum’ , Contemporary Photo and Video installation 課程講稿,經藝術家本人授權,編譯者為黃慕怡。
#裝置 #當代藝術 #英國藝術
    avatar-img
    8會員
    3內容數
    走看藝術相關展覽,和藝術家聊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來推薦一本用活潑可愛插圖帶你認識博物館方方面面的新書——《#發現驚奇博物館:#從博物館的由來、#策展,#解開博物館與它的產物祕密》✨
    Thumbnail
    倫敦知名的景點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還沒有完全走過去年監守自盜文物的陰霾,這幾天又被告知他們上個月「曾經被偷過」... 顯然博物館都是最後一個知道自己東西不見的人...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上個月(6月)的時候,一位巴西藝術家Ilê Sartuz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古蹟為什麼不能通通都變成博物館?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個疑問!就讓我們跟著臺灣自來水之父巴爾頓的足跡,回到那個需要乾淨水源的時代,從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開始,去發現博物館與水的淵源;再跨越大半個地球前往倫敦....
    Thumbnail
    倫敦宛如博物館的天堂,而約翰索恩伯爵博物館是一座充滿珍貴古董、文物和藝術品的小型博物館。本文介紹了這座博物館的建築師背景、收藏品及開放時間等資訊。
    Thumbnail
    在博物館,隨意瀏覽著眼前所見的作品。我有個壞習慣,比起欣賞展品的精妙,我似乎更好奇人們的視線和聚集點都在何處。
    Thumbnail
    每一間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風格~丹麥的進化博物館有特別的燈光和展場設計....
    把什麼存放在博物館 古老的咖啡色木門尚未開啟 白色看板 密密麻麻的解說 有誰看清   我站在裡面 安靜等後 我看著不曾推開的門 空無一物 害怕恐懼不安   博物館裡收藏著我的樣子 透明玻璃有著禁止碰觸的標語 紅色的封鎖線 保持著安全距離   我站在外面 維持秩序
    Thumbnail
      《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又名「事物的秩序」,副標題為「人文科學考古學」,出版於1966年。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從16世紀至19世紀詞與物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來推薦一本用活潑可愛插圖帶你認識博物館方方面面的新書——《#發現驚奇博物館:#從博物館的由來、#策展,#解開博物館與它的產物祕密》✨
    Thumbnail
    倫敦知名的景點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還沒有完全走過去年監守自盜文物的陰霾,這幾天又被告知他們上個月「曾經被偷過」... 顯然博物館都是最後一個知道自己東西不見的人...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上個月(6月)的時候,一位巴西藝術家Ilê Sartuz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古蹟為什麼不能通通都變成博物館?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個疑問!就讓我們跟著臺灣自來水之父巴爾頓的足跡,回到那個需要乾淨水源的時代,從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開始,去發現博物館與水的淵源;再跨越大半個地球前往倫敦....
    Thumbnail
    倫敦宛如博物館的天堂,而約翰索恩伯爵博物館是一座充滿珍貴古董、文物和藝術品的小型博物館。本文介紹了這座博物館的建築師背景、收藏品及開放時間等資訊。
    Thumbnail
    在博物館,隨意瀏覽著眼前所見的作品。我有個壞習慣,比起欣賞展品的精妙,我似乎更好奇人們的視線和聚集點都在何處。
    Thumbnail
    每一間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風格~丹麥的進化博物館有特別的燈光和展場設計....
    把什麼存放在博物館 古老的咖啡色木門尚未開啟 白色看板 密密麻麻的解說 有誰看清   我站在裡面 安靜等後 我看著不曾推開的門 空無一物 害怕恐懼不安   博物館裡收藏著我的樣子 透明玻璃有著禁止碰觸的標語 紅色的封鎖線 保持著安全距離   我站在外面 維持秩序
    Thumbnail
      《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又名「事物的秩序」,副標題為「人文科學考古學」,出版於1966年。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從16世紀至19世紀詞與物
    Thumbnail
    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