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的「先知」把理性邏輯的道德教訓,用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意象呈現出來,再加上屬於詩的精鍊文字,所以其中許多句子已經變成在各個國家世代被傳誦的金句,甚至已成為成語了。
記得小學時在父親的書架上看到一冊精裝燙金的紀伯倫全集,偷偷拿下來翻閱,第一篇就是「先知」,看了幾頁,看不懂,就又放回書架上。
等到自己大學後,平裝版薄薄的「先知」隨著我四處遷移,始終是擺放在書桌旁,最常翻閱的那一格書架上。
前一陣子,在女兒房間裡聊天時,瞥見她書桌上也擺了一本「先知」,她買的是中英對照的版本。
這本出版將近一百年的書,就這樣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中流傳著,也印證了經典書籍的豐富性與永久性,不受一時流行的興衰而改變。「先知」就像是一位擁有豐富生命經驗的長者,跟迷惘徬徨,或者好奇興奮的年輕人,敘說著人生的種種。
其實這種「過來人」的道德教訓很不討好,因為聽得懂的,你不必說,他早就懂了;聽不懂的,他再怎麼說,他也無法體會。而且真正有用的生命經驗,說起來無非也都是老生常談而已,那麼,為什麼「先知」這本書會感動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呢?
我想,大概是因為「先知」是用詩的形式來說這些人生道理的。
詩除了是最精練的語言文字之外,他還有幾個特性。通常語言是具有邏輯性的,是理性的,而相對於語言的音樂就是感性的,屬於非邏輯性的,但是,詩介於兩者之間,因為詩雖然是文字語言的組合,但是它有音樂的韻律。
的確,詩除了精練的文字之外,外在形式的分行,就是屬於音樂性的節奏,同時詩最重要的是詩有屬於詩特有的意象,所以詩是音樂,故事敘述以及繪畫這三種的結合,讀詩時在我們的腦海中不只用理性思考,還動用了各種感官形成的想像。
比如說,就有詩人說,玫瑰不是詩,玫瑰的香氣才是詩;天空不是詩,天光才是詩;海不是詩,海的浪潮才是詩。因此,詩必須在想像中動用到我們的視覺,嗅覺以及聽覺。
這些感官的經驗,是普世共通的,也是我們過往生命經驗中難以忘懷的,所以會烙印在我們的記憶裡。紀伯倫的「先知」把理性邏輯的道德教訓,用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意象呈現出來,再加上屬於詩的精鍊文字,所以其中許多句子已經變成在各個國家世代被傳誦的金句,甚至已成為成語了。
記得多年前有一部電影「死詩人俱樂部」(台灣翻譯成「春風化雨」),其中的國文老師在教學生有關於「詩」的作用時,有段非常棒的解說:「我們不是因為詩可愛,才來作詩或讀詩的。想讀詩、想作詩,因為我們是人類,而人類是充滿熱情的。醫學、法律、企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職業,而人們也賴以為生。但是詩、美麗、浪漫、有愛,這才是人活著的原因。同學們,人類生命的戲劇仍在上演,而你們都能為此獻出一篇詩!」
是的,生命是無拘無束、向四面八方發散的熱情,是對這個世界最狂野的愛,而詩詞文學就是我們對生命的獻詩與頌歌。
因此,這本結合了詩歌文學與生命經驗的經典應該還會出現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