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什麼是社會學:從柏拉圖到現象學(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一、前言

對於居然願意點進來閱讀的讀者來說,除了感激涕零之餘,我認為作為一篇科普文章,我們給予剛點進來的讀者充分且完全的安全感絕對是有其必要性的,這份重要任務難辭其咎。這份安全性涉及三個層次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是做什麼的?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會得到什麼?我能夠在你這篇文章中解決什麼問題?
首先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們是誰?」簡言之,我們是一群來自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每一所大學都會有堂總結性評量的課程,通常叫做畢業專題,而東華社會系的畢業專題就是社會實踐。而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是我們社會實踐的內容之一,也就是撰寫科普文章。
第二個問題:我們是做什麼的?你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明明是社會系卻閱讀哲學?首先,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你讀過社會學,但卻怎麼讀都讀不懂。課本上寫的當然很簡單,可是如果我們真的去把馬克思或韋伯的原著拿來翻一翻,會幾乎看不懂。
原因當然很多,比如翻譯的問題,但在我們看來更重要的是,可能是我們對哲學背景不認識,所以有些詞他在使用上,馬克思本人自己當然知道他在說什麼,但我們不知道。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對哲學的閱讀,能讓人們在學習社會學的道路上更加輕鬆,對社會學更加理解,不會再感到術語混亂。同時在本篇文章我們還希望達到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看哲學,並將哲學和社會學做一個整合。社會學除了作為科學,它還有著人文學科的風貌,本篇文章希望盡可能地展示出這點。
最後一道問題(也許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是,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將會遭遇到什麼?在本篇文章中,串起整條主線的興許是這樣一把關鍵的鑰匙和問題,即:「科學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將以「科學」為主軸,回顧科學史並梳理出哲學和社會學的關係。本系列文章要介紹的是主題: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中世紀哲學、理性與經驗主義、康德哲學、黑格爾哲學、現象學與邏輯實證主義、古典三大家、科學主義批判。
但限於這畢竟也只是/且只能是一篇科普文章之故,對格局如此龐大的主題當然僅僅只是蜻蜓點水(甚至十分過時,這些筆者都明白),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利用這篇文章來對上述主題有個初步認識。我們更希望本篇文章的功能是一張地圖,提供一種全域視角把許多主題收攏進來後,再往更細的子題深入下去便是讀者自己的工作了。

二、素樸實在論與經驗主義科學觀

自社會學誕生以來,這門學科的定義是什麼?其本性如何?人們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類似的追問。對於這個問題,也許我們可以換個方式,從不一樣的提問和角度入手,即:「社會學究竟是不是一門科學?」以此得出社會學的定義。而之所以會誕生此一問,主要有兩大原因:
第一,雖然在大眾的一般認知裡,社會學總是會和心理學或經濟學等學科一同被劃入到同屬「社會科學」的範疇裡,但除了科學性,社會學也(興許比其他的社會科學都)帶有極強的人文色彩,涉足此領域的人文學者(如哲學家)的數量也不少,如熟悉社會學理論的人都會熟悉的馬克思(Karl Marx)、阿圖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傅柯(Michel Foucault)、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等。除了社會學家的身分,在世間他們普遍也都被認為是有名的哲學家。有些人如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甚至根本就是哲學家,但他關於技術或科學的討論,完全可以說是涉入了社會學理論裡非常關鍵的問題。
第二,毫不誇張地說,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人認為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是科學的典範,而社會學屬於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判定標準、研究方法、目的均和作為科學典範的自然科學不同,因此社會學不屬於科學。這種宣稱的強度在於,它甚至否定了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科學性。
所以社會學究竟是不是一門科學?這著實是相當難以回答的問題。與其正面回答「社會學是什麼」,我們不如換個角度反向思考看看另一道問題:「科學是什麼?」當我們瞭解到科學的本質為何時,也就不難回頭檢視社會學究竟是不是一門科學了。得出一定結論後,我們還要進一步處理:「究竟社會學又是如何看待科學的?」社會學地對「社會學是否為科學」做社會學的思考。
首先從最淺顯的角度來看,在次文化社群中素有「這不科學啊」一詞氾濫於圈內為人所知,通常用於感慨反常識或違反常理的現象。以此我們就能看出,大眾普遍把「隨意」、「主觀」當作科學的相反詞,反之科學代表的則是客觀的知識。簡言之,人們對科學最直接淺白的認識是,科學知識來自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外在對象進行觀察、聽到、觸到後,再通過嚴格的實驗推導出來的,因此它是鐵的事實、個人意見也影響不了,因此科學是客觀的。
這不科學:萌娘百科 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
若對這種常識科學觀做非常粗糙的概括的話,它代表了一種「素樸實在論」的本體論信念,即相信經由感官所感知的外在世界才是真正的實在,而在「知識論」方面則是經驗主義與二元論的態度。而這就牽涉到究竟什麼是素樸實在論?什麼是經驗主義?

一、素樸實在論: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本體論

素樸實在論(Naive realism)是一種本體論的主張。我們不用對本體論(ontology)這一詞產生距離感和畏懼感,事實上它指的就只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而已(世界觀),是我們對世界狀態最原初的預設與信念。從古希臘時期開始,人類便會開始追問這一類問題。不過我們必須注意,本體論其實不是個很好的翻譯。「本體」一詞往往容易令人望文生義,以為本體論指的是「本體的學說」,但事實上本體指的是noumena,與現象(phenomena)是一對概念。Ontology研究的不是noumena而是being,being在中文則常被翻譯為「存在」或「是」,因此「存在論」或「是態學」也許是更好的翻譯。存在論研究的是「是」的學說,換言之其實它是一個系詞問題,只要有這樣一種系詞結構「是什麼」的便屬於存在論問題。
在存在論問題上,古希臘哲學裡素有存在(being)與流變(becoming)兩種立場,在本文中我們以柏拉圖哲學代表前者、以亞里士多德代表後者。在柏拉圖之前,世界本源的說法眾說紛紜: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認為世界的本源為「水」;畢達哥拉斯認為世界本源為「數」,萬物皆可以用數來表達;德謨克利特認為世界本源是不可切分的「原子」;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本源是不斷變化的「火」;巴門尼德認為世界本源是「充實不變整體的存在」,而是柏拉圖的答案則是理型
拉斐爾《雅典學院》
柏拉圖認為存在一個完美的理型界,自然界的一切對象都處在經常變化的狀態,只有理型才具有充分的存在和實在,這種思想在中世紀稱之為唯實論(Realism),而現象背後都是分有了這種理念才得以可能的。世界上也許存在著各式各樣不同的蘋果,但只有背後被抽象出的蘋果才是真正和完美的蘋果。這種世界觀,其實從柏拉圖本人就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表達,也就是著名的洞穴隱喻
該隱喻出自《理想國》第七書:在一座洞穴中,裡面的囚犯背對著牆壁並看向洞穴底部,因為手腳皆被鐐銬束縛住,所以無法回頭。洞穴唯一的火光照耀著牆後來回走動的人,這些人手中拿著馬與圓等木頭物件,並立在牆的頂端,將影像投影在洞穴上,而這個投影也正是囚犯們唯一能看見的東西。想想,若囚犯此生只能看見這些影子及聽見牆壁背後的聲音,那麼他們是否會將這些影子和聲音當作真實,自此就相信了馬或圓就是投影出的那種樣子?
而這就是我們普通人所做的,總是將世上一切流變的現象當做真實相信,但那只是真實事物的投影。從洞穴隱喻中,我們能發現柏拉圖是把洞穴當成了我們能見的有限世界,而洞穴外的世界才是真實且不會錯的世界。哲學家的任務便是將人們引出洞穴,看見真實的世界,而不被眼前流變世界的幻象所遮蔽。
圖為柏拉圖的洞穴隱喻
只是也許你會好奇,真的存在這樣一種無須依賴經驗觀察、歸納和測量,僅靠邏輯和抽象理論便可能的知識嗎?在當代,我們認為「反物質」是個很好的例子。在量子力學中,薛丁格方程式總是被用來描述粒子位置的機率,但是它卻是非相對論形式的,於是狄拉克將其進行洛侖茲變換,得出了符合相對論的狄拉克方程式。可是這個方程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根據此方程求解會發現電子的能級居然存在負能級。要麼是公式出錯,但公式並沒有錯,於是只有一種可能:真的存在負電子。過幾年,人們真的找到了帶負電的電子,隨即又陸續發現反中子跟反質子,才形成今天我們關於反物質的討論。
物理學家 保羅·狄拉克
從上述過程我們能發現數學的純粹性,就算不涉及經驗世界依然能得出一個穩固的知識。這也是為何柏拉圖如此推崇數學這種演繹科學,此外他還闡明了負數的觀念,把線看作是從一個點「流出」的,並促使日後牛頓與萊布尼茲發明出了「流數法」。
牛頓和萊布尼茲都為現代數學中的「微機分」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做的卻是反向的發展,若柏氏的觀念論(idealism)認為個體的東西不具充分的實在,亞里士多德卻承認了個體即具體感官對象的實在性,肯定流變世界。很單純地肯定人類經由感覺所呈現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且我們面對的外在世界存在物獨立於人的意識而存在。而這種肯定的方式所需要具備的前提,亞里士多德認為是語言的範疇,因此著作了《範疇篇》。
確立範疇前,要先了解亞里士多德的核心理念,他相信要瞭解存在和世界需要從語句分析下手。為什麼從語句分析下手就能弄懂存在呢?舉例來說,要如何介紹一隻網球拍,有人會說這個網球拍的拍框是塑膠製的,那麼這個便是質的範疇;有人會說這個網球拍是16條加9條的網線,那麼這便是量的範疇;有人會說這個拍子是向朋友借用的,那麼這個便是關係的範疇,由此可知一個網球拍在不同的人眼裡是不一樣的,但卻都一樣是網球拍,而這正是一個東西存在的多種樣態,也就是與柏拉圖不一樣的地方(柏拉圖覺得事物有一個不變的樣態)。
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相信確立了各種範疇,並且這些範疇能夠包含整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我們就釐清一個事物是如何存在,因此著作了《範疇篇》,篇章裡我們或許看到一半會不理解為何亞里士多德要撰寫如此多的名詞解釋、名詞定義、各種名詞間的從屬關係、定義是否符合邏輯,其原因就在於上述所說的,在了解一件事情時的前提不能錯,因此才會有各種邏輯間的縝密推演及說明,而這也是建立在亞里士多德肯定流變世界對於存在的價值,與懷疑流變世界的柏拉圖截然不同。
因為所有流變事物具有實在性,為了研究存有做為存有的多種樣貌,需要具有超包容性的架構。為了研究自然,因而發展出事物存在條件的四因說(質料、形式、動力、目的)、用以框架整個世界的十大範疇(實體、數量、性質、關係、地方、時間、位置、狀態、行動、被動)等等,而形成第一哲學。
這種圖式就是很典型的範疇
這種思想發展到後來,被經驗主義(Empiricism)所繼承,哲學也從存在論過渡到知識論的討論中。而在下篇,我們將繼續介紹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間的關係,並介紹哲學家休謨與另一位德國哲學家康德是如何看待此問題的。
avatar-img
14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
Thumbnail
邏輯學如何作為一種科學(知識論)?   何謂科學?黑格爾認為「認識自身作為精神的精神,即是科學。」「科學在其自身之內包含了概念之形式該外在化的必然性,並且它包含了從概念成為意識的過度。」「邏輯即是對於純粹觀念-亦即對於思維之抽象要素中之觀念-的科學。」「邏輯是最困難的科學,因為它必須,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
Thumbnail
亞理士多德 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在其著作《政治學》中提出了一套政體分類的體系,深入探討了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在現代網路社群中的應用。本文嘗試將亞裡士多德的理論應用到現代社群經營,並就不同治理模式下的挑戰和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
Thumbnail
邏輯學如何作為一種科學(知識論)?   何謂科學?黑格爾認為「認識自身作為精神的精神,即是科學。」「科學在其自身之內包含了概念之形式該外在化的必然性,並且它包含了從概念成為意識的過度。」「邏輯即是對於純粹觀念-亦即對於思維之抽象要素中之觀念-的科學。」「邏輯是最困難的科學,因為它必須,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
Thumbnail
亞理士多德 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在其著作《政治學》中提出了一套政體分類的體系,深入探討了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在現代網路社群中的應用。本文嘗試將亞裡士多德的理論應用到現代社群經營,並就不同治理模式下的挑戰和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