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快樂,人人都會,找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持續做下去,感覺快樂,永不停歇,這麼簡單;做的時候,專心一致,休息的時候,感覺舒適自在,只要有這樣的——套用一句常用的說法,盡情的工作,盡情的玩,盡情的休息,這就是最簡單不過的快樂。然而,我為什麼要重提快樂?或者更深刻的問,快樂,既然這麼如此容易,那講這樣的意義的目的何在?是為了讓人摸不著頭緒嗎?
其實是——我只是想讓人去思考,我們之所以要快樂,會快樂,需要快樂,不單單只是有它的意義去存在。如果婚姻的意義是在於壽命比不結婚的人長(研究常常提到這點),那麼未婚的人數的提高——不應該只是反映在心血管疾病的罹患上而已,或者我們再來思考美食給人的快樂這點,我們都可以看出,吃到一頓滿足的餐點的確讓人有說不出的快樂,尤其是對吃貨而言,更是大大的確幸!我們只要去反思,快樂之中的那種心靈感覺,如果真有其意義反映而存在,那麼絕不是我們臉上的表情罷了!再者,繼續推論,生命中的快樂意義,是我們去思考要怎麼讓快樂真正無所不在,感受心理上的滿足,也不是樂觀上的快樂——因為快樂上的某一點就等同於樂觀。
要快樂嗎?美景近在眼前,那是快樂!一首活潑動人的歌曲,也是快樂,能夠安慰你人心的也是快樂,當你悲傷時,當你需要有人陪你時,那就是心理上的慰藉,就是快樂知足地表示性,別忘了,不單單只是快樂本身而已,而是整體的振作力量,既然低潮是一時的,高潮也可能是一時的,而我在這裡所講的,就是在快樂本身那種持續亢奮(別想歪),就像運動上的熱烈情緒,一定要維持某一個高點,也或者相反的低點,也維持某個低谷。
主題現在就在快樂本身上,精神上的滿足,只是滿足我們對於心思上的寄託,這也是精神出軌是不允許的範圍所在。就像柏拉圖的心靈渴望,性愛也絕非是大腦的兩倆結合就是高潮,就現階段來說,科學家還沒發明出大腦性愛的虛擬機器,我們還是需要肉體的作用,就算是性愛機器人,觸摸加上重複的動作,這就是性愛逃不了的命運。
喔!命運!就像布蘭詩歌的贊歎,或者是命運交響曲的壯闊,處處影響我們內心的思緒與澎湃,命運是殘忍的,是不可預測的,那些神學家們,心思總是悲觀的,總是訴說對於命運的不公,他們想要快樂,需要快樂,於是老是嘲笑上帝如此捉弄他們,對於寫下各種文學詩歌的那些學者而言,無情地被捉弄更是顯露無疑,去思考為何要這麼「快樂」,能夠了解「快樂交響曲」不單單只是月光下的訴說,更是對於命運最直接的寫照。
我不相信米其林的評鑑標準,事實上,我是不屑。美食的一口標準——畢竟,美食的好壞見仁見智;畢竟,美食不是為了做出給這些鑑賞家評鑑的,我還是嚐不出他們口中的魚鮮味,果香味,還是什麼的特殊味道;畢竟,我只在乎吃進了什麼,從食材原料——當然很重要,可是不能作為唯一的評鑑標準。我不在乎那種看起來只有一兩口的擺盤點綴,做出有多完美的食物精緻特色(難怪生意也沒有多好)——以中間平價餐廳的標準而言,那的確是無人真正負擔得起。
我吃過法國菜,也吃過那種很精緻的餐點,對我而言,就只是食物,就這樣,沒有別的,當法國大廚努力烹調出一道道讓人垂涎的餐點時,我反而去問問,其實最簡單的食物就是那些真正可以把每一道食材做出最簡單的,也最讓人負擔得起的大眾化餐點。我也相信,天天嗑上一頓高檔牛排,或者高級海鮮,也覺得沒有簡單的清粥小菜來得美味。如果剩食的問題解決不了,這樣的美食貧富差距,只是更加凸顯我們的心態有多犯賤與卑微。
當然,廚師要我說句公道話,大廚可以在廚房裡忙得不可開交,畢竟,需要有這樣的客人存在,加上高檔一點的餐廳,的確有客人需要高消費才能突顯與其他餐廳的不同,主廚,二廚,還有各類專門的糕點師傅,互相配合外場的經理,服務生,還有當店的店長,各種人員,才能完整有一個不錯的「餐廳」。
只是問題不是在於「米其林」多少顆星,而是美食的基本標準,如果做出的食物是為了滿足美食家以及那些寫在雜誌,網站上的編輯們所認為的一致性標準,那麼只是過於淺薄,我只是想做好一頓基本的餐點,例如就像街頭小吃那樣的引人入勝,其真正的意義是在於如果讓餐點在當其文化中的快樂——在社會中有真正的意義去存在?
一盤簡單的蛋糕或者一片高熱量的洋芋片,或是一頓精緻的餐點都有吸引力在我們身上團團圍住。不管現在是否餓著,人不是缺乏意志力,而是又不能放著食物不管。
像歐美人士來到亞洲地區或是特殊地區,她/他會認為越南的鴨仔蛋是美味的推薦嗎?還是蝙蝠湯?或是皮蛋?或是臭豆腐?或是我們最認為正常不過的餐點?因此,米其林的意義是顯示在哪裡?我知道評鑑標準,什麼神秘客之類對於餐廳的整潔,對於奧客的處理態度等等都可以完美處置,但我只談談我們對於美食的恭維程度,所謂的舌尖上的天堂,我們充其量只是把美食捧上了天。
Christian Mackie on Unsplash
因此,美食的意義是指什麼?我只想問問,各種對於食物的評鑑程度是否成為我們想要爭取米其林的唯一標準?這一切當然是無稽之談。事實上,在人類的心靈中,我們的心情與當時的狀態反而影響我們對於美食的判斷標準,即使你事先喝一口水也一樣。人類的味蕾,不是不能分辨其他不能分辨出的那種細緻味道,只是我們不需要。我喝過礦泉水,我也知道水的味道一定有不一的情況,這也是需要有一套鑑賞標準才能分辨出來。只是當你口渴時,你會在乎這眼前的這杯水是來自雪山山脈,還是冰山的水源過濾而成?
第二點,對於盲測,常喝什麼味道的咖啡、白飯,水,茶類,各種食物等等,都已經逐漸熟悉它們的味道。我們是不是是需要在乎我們所吃過,喝過的,嘗過的各種食物,是來自各種匯集不同原料而成的神奇食物來滿足對於食物的寄託?現代人的確可以做到這點,書中也有介紹,美食的誘惑力,是來自心靈對於食物上的渴求,所以食物色情才這麼有說服力(還是你腦波弱)?
肥胖是現代國家的老毛病,美洲、中東、亞洲,歐洲等地都不例外,管他全世界最多胖子的國家是哪一個,現在要警惕的問題是——不是熱量的攝取,而是食物的殺傷力實在越來越強,心情好也要吃,心情不好也要吃,上班要偷吃,運動也要補回來,所有對於食物的魅力實在難以抵銷我們對於真正想要下定決心改善肥胖的能力。
既然,食物帶給我們一部分的快樂,回到快樂主題身上,我們對於食物的特質又是什麼,又有難以抵抗的魔咒就這樣緊緊地拴著我們的頭上?美食太好理解,一盤簡單的蛋糕或者一片高熱量的洋芋片,或是一頓精緻的餐點都有吸引力在我們身上團團圍住。不管現在是否餓著,人不是缺乏意志力,而是又不能放著食物不管。
我們是貪吃鬼嗎?有人一定會這樣說。事實上,當一個心態不健全的人,也或者有一般肥胖的基因存在,我們免不了想要塞著什麼,有人說這是嘴饞,快樂的人大概認知到這一點,也或者,是每一個人看清這一點,是快樂讓我們緊緊相隨,當一桌人,一群人就這樣圍繞食物不放手。
這是美食的意義。米其林指南,大概也會被我扔進垃圾桶,不是因為吃不起,而是我的口袋名單不是他們所推薦的。快樂上的意義,用美食角度來看,大概也只有真正的快樂還在吃,還在嚐著最後一口的冰淇淋也不放手。而反而,用人類角度來看,我們只是想促進食物上的美味,如同利用火的力量加熱肉的精髓,而我們懂得用火以來,以及成為了各種烹調上的天才,蒸煮炒炸燻以及烤,最後來個悶,利用所有的力量逼出食物的精華,這就是我們需要的——那些武俠小說裡的精髓彷彿就是練到走火入魔的邪惡份子,我們只是個好人,或者是七宗罪的貪食?
快樂既然是觸覺上的昇華加上心靈上的提升,的確會讓快樂邁向另一個層次。用柏拉圖的話來說,就是精神上的高潮。隨時隨地(不)要吃,也或者,當快樂構成了相當的意義時,也的確成為為了意義而行之有年的意義,那的確需要存在。我這麼相信,翻開我的筆記,搜尋食物的相關報導之後,大概都是負面的研究,其中一篇:舒服的食物會讓你增加體重,或者壓力來時讓你大吃特吃,不健康的食物讓你分心等等,這些的細節,我就不說了,我只是想說,食物來當作安慰劑不是一兩天的事,我們的確很需要這個,就宛如在天堂的人們,從頭到尾都要吃,懂得怎麼吃。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只是這些,而是食物上的真正了解,哪非只是吃進了什麼這樣要去了解而已。
一個人看待食物,不是快樂這麼簡單去形容,我也相信,就拿窮人來說好了!他們只買得起「垃圾食物」,所以肥胖率才會增加,畢竟一把真正的青菜也吃不起(我在美國就很難消受),中層階級對於美食也是有一搭沒一搭,人人不是吃得起那種最豐富蔬果的知識份子,漢堡不離手,三明治與香腸,還有各種非地中海型的食物類型在餐桌上上演,想想食物碰上經濟,要先改善的是哪一個環節呢?
誰的問題?當然是人人的問題。舌尖上的天堂?我們真正不需要——因為越是高層階級分子,就越是分出你我之間與他們更多的不同,把貧富真正問題要改善,在平衡之間要拉動的是我們之間的分權機制與——最重要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