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大科、小科、爽科?咦,你問我放射腫瘤科到底算不算「爽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一篇文章講到,醫學生選科時除了專業知識,也會考量科別生活型態。一般傳統認知的醫師是四大科(或五大科)的醫師,包含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加上急診就是五大科),簡稱內外婦兒急

這幾個大科通常就是所謂的「不爽科」,也就是最累、最操、生活品質最差的科。話雖這麼說,這邊還是要替五大科平反一下:在一些人力充足的醫院,還是能夠有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及合理的值班數,並不是走這些科別就一定那麼地獄;尤其是婦產科兒科,住院醫師通常人力充足,病人情況也相對穩定(至少跟內外科比起來穩定很多哈哈哈),生活品質和工作品質通常不差;急診雖然一線處理病人,但工作型態是拆炸彈(檢傷、分辨出危急的病患),下班後就可以完全交班給接班的人,不會像四大科這些有病房的科別,一年四季都不見得能夠真正的下班。

raw-image

什麼叫「爽科」?「小科」就一定爽嗎?

其實沒有人明確定義過哪些科別可以被稱為爽科,但通常就是指沒有五大科上述情況的科別。
五大科以外的科別都叫做「小科」(醫院裡的專科族繁不及備載,請自行查詢~);小科在醫院的工作內容並不一定輕鬆,例如精神科復健科家醫科,除非出來診所開業,否則在醫院顧病房、值夜班、看診一樣都少不了;至於一般認為的爽科,以下我隨意舉幾個例子:

  • 核子醫學科:通常沒有病房、準時上下班,但做檢查會吃到一點輻射劑量
  • 病理科:不接觸病人,但在醫學中心可能要處理很多檢體(做很多手工)、看很多切片還有趕著發很多報告,雖然準時上下班,但上班不一定爽
  • 放射腫瘤科:通常沒有病房、準時上下班,但需要看門診、要一線治療病人
  • 放射診斷科:在醫學中心可能會有很多報告要打、很多侵入性檢查要做,雖然通常準時上下班,但上班不一定爽,而且偶爾要值班
  • 五官科:即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五官科的住院醫師訓練其實並不爽,有病房所以也要值班,但病患大多是輕症和術後傷口照顧;耳鼻喉科在醫學中心則要開刀和照顧頭頸癌病人,相當辛苦

看完以上介紹,是不是覺得爽科其實也沒多爽呢?(笑)
其實住院醫師訓練,小科不僅不一定爽,有時反而比大科更累,比如說五官科,住院醫師名額少,往往一脈(或兩脈)單傳,所以值班和平日就要一個人顧全院的急會診;以前我在實習的時候覺得來急診看會診的各科別醫師中,氣色看起來最差的大概就是眼科總醫師了(笑)。順帶一提,五官科住院醫師的薪水可是出名地低…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麼多醫學生還是要搶進小科?

放遠眼光,住院醫師訓練大概四到六年,在這之後我們一輩子過的就是主治醫師的生活。開業醫(即診所醫師)當中最能夠輕鬆賺的,大概就是能夠邊做本業邊做醫美的五官科了;另外,有醫師父母在開診所的醫學生,拿到醫師執照不需要開業成本直接接下父母的診所看看感冒開開藥,也是很輕鬆的一條路(階級複製隨處可見啊…)。至於其他耗材跟儀器自費項目很多的科別也算好賺,這就包含了心臟內科、所有外科系、復健科和放射診斷以及放射腫瘤科。最近健保局提出的自費醫材差額上限就跟這個有關,有興趣多了解這個議題的人,我推薦志祺七七這部影片:


所以放射腫瘤科到底算不算爽科呀?

終於要回到我的本科!(笑)
個人認為,跟其他科別相比,放腫科確實算爽科,生活和工作作息正常、病患情況通常相對穩定,但它有個非常大的缺點(雖然對我來說不是缺點,但對很多還不確定方向的年輕醫師應該是),就是一輩子綁定醫學中心。待在醫學中心伴隨而來的是醫院對學術成果的要求以及升等壓力,而這樣的性質確實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題外話,其實國外有專門只做放射治療的醫療單位,已經很類似診所的概念;但在小小的台灣走放腫,除非願意到較偏遠的區域醫院服務,否則接下來數十年大概就注定待在醫學中心了。

總而言之,過得爽不爽真的見仁見智;適合你的工作和生活型態不見得就適合別人。祝福大家都找到自己愛的工作,並愛己所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君的沙龍
43會員
35內容數
分享放射腫瘤科工作內容。分享癌症科醫師觀點。
阿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05
同理心是一種專業,尤其對安寧療護領域更是如此。它是一種能收能放的能力。同理心不是滿溢的同情心濫用,而是一種發揮想像、設身處地的能力。
Thumbnail
2020/12/05
同理心是一種專業,尤其對安寧療護領域更是如此。它是一種能收能放的能力。同理心不是滿溢的同情心濫用,而是一種發揮想像、設身處地的能力。
Thumbnail
2020/10/16
最近正要開始下一屆的住院醫師招生,被幾位有興趣申請本科的學弟妹諮詢後,不得不有感而發… 對醫學生來說,從「學生」到「執業醫師」的身分轉換可以很突兀、很不真實。
Thumbnail
2020/10/16
最近正要開始下一屆的住院醫師招生,被幾位有興趣申請本科的學弟妹諮詢後,不得不有感而發… 對醫學生來說,從「學生」到「執業醫師」的身分轉換可以很突兀、很不真實。
Thumbnail
2020/07/09
相信自己──實地訪查最重要!
Thumbnail
2020/07/09
相信自己──實地訪查最重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近年來婦產科的熱門度,不減反增,看完上半部的讀者可能很納悶「為什麼?」,深究原因之一,就是近年有幾間大型診所,真正帶著醫療走出了廉價的窠臼,如今很多人一輩子就生一個寶寶,稀缺性帶來的是精品化醫療的興盛,醫療以外的月子中心等等的附加價值也帶著婦產科一路水漲船高。
Thumbnail
近年來婦產科的熱門度,不減反增,看完上半部的讀者可能很納悶「為什麼?」,深究原因之一,就是近年有幾間大型診所,真正帶著醫療走出了廉價的窠臼,如今很多人一輩子就生一個寶寶,稀缺性帶來的是精品化醫療的興盛,醫療以外的月子中心等等的附加價值也帶著婦產科一路水漲船高。
Thumbnail
在台灣南部,語文學類畢業的人非常難以生存,這裡大多是製造業,少數科技業,除非額外進修相關學分、考取相應的職業證照,否則也別嚮往更高的位置與可能。 近日,又接觸了另一種產業。
Thumbnail
在台灣南部,語文學類畢業的人非常難以生存,這裡大多是製造業,少數科技業,除非額外進修相關學分、考取相應的職業證照,否則也別嚮往更高的位置與可能。 近日,又接觸了另一種產業。
Thumbnail
有所得必須有所捨,只能說要好好調整心情,努力在人生各種選擇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有所得必須有所捨,只能說要好好調整心情,努力在人生各種選擇之間取得平衡。
Thumbnail
乍看像溫馨版的〈實習醫生〉但其實更像醫療版的〈六人行〉。五位主角分屬一般外科、胸腔外科、神經外科、小兒外科、婦產科。全都是救命於水火,隨時必須迅速做出最有利於病患的綜合判斷,且念及刀及的超高壓工作。然而戲很溫馨。有笑有淚、有情有義。最棒的是,戲很寫實。
Thumbnail
乍看像溫馨版的〈實習醫生〉但其實更像醫療版的〈六人行〉。五位主角分屬一般外科、胸腔外科、神經外科、小兒外科、婦產科。全都是救命於水火,隨時必須迅速做出最有利於病患的綜合判斷,且念及刀及的超高壓工作。然而戲很溫馨。有笑有淚、有情有義。最棒的是,戲很寫實。
Thumbnail
小兒科是幾乎完全與成人醫學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專業世界,更是醫療現況中極度吃緊與飽含壓力的科別,此作不僅描述了小兒科醫生因為被數量眾多的醫院稀釋掉人數的窘境,也描述了各種兒童常見的各種病症與意外,相當容易入門的一部作品。
Thumbnail
小兒科是幾乎完全與成人醫學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專業世界,更是醫療現況中極度吃緊與飽含壓力的科別,此作不僅描述了小兒科醫生因為被數量眾多的醫院稀釋掉人數的窘境,也描述了各種兒童常見的各種病症與意外,相當容易入門的一部作品。
Thumbnail
最近正要開始下一屆的住院醫師招生,被幾位有興趣申請本科的學弟妹諮詢後,不得不有感而發… 對醫學生來說,從「學生」到「執業醫師」的身分轉換可以很突兀、很不真實。
Thumbnail
最近正要開始下一屆的住院醫師招生,被幾位有興趣申請本科的學弟妹諮詢後,不得不有感而發… 對醫學生來說,從「學生」到「執業醫師」的身分轉換可以很突兀、很不真實。
Thumbnail
有時覺得外科醫生很好賺,可是其實一台大刀開下來,十幾個小時,還有開到已經過半夜12點還在開的,護理師都換了一輪人力了,醫生們還站在手術台上,體力、眼力、精神的消耗,身體要能承受真不容易,名氣特別高的外科醫生,年紀50、60,就老化的讓人覺得像70、80,十分操勞,絕對沒有《醫龍》裡的帥氣 XD
Thumbnail
有時覺得外科醫生很好賺,可是其實一台大刀開下來,十幾個小時,還有開到已經過半夜12點還在開的,護理師都換了一輪人力了,醫生們還站在手術台上,體力、眼力、精神的消耗,身體要能承受真不容易,名氣特別高的外科醫生,年紀50、60,就老化的讓人覺得像70、80,十分操勞,絕對沒有《醫龍》裡的帥氣 XD
Thumbnail
過得爽不爽見仁見智;適合你的工作和生活型態不見得就適合別人。祝福大家都找到自己愛的工作,並愛己所選。
Thumbnail
過得爽不爽見仁見智;適合你的工作和生活型態不見得就適合別人。祝福大家都找到自己愛的工作,並愛己所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