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作為一種語言:《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文科生,數學在求學過程中多半站在文字的對立面,它代表著另一種思維,建構不同層次的世界。陌生遙遠之外,數學還多半令人畏懼,特別是當它牽連著分數體制,理解層次只閉鎖於正確或錯誤時,那更是令人生厭。眾人一提到數學,的確會想像它是嚴密嵌合的邏輯代碼,是不可移動的判準依據,然實際上,它與現實生活是相互影響的,在更廣袤框架下,自教育、文學、藝術、歷史裡,都可以從中析分出數學意義,這便是所謂文化;從出現、發展到集大成者,當中亦存在著先後與否的因果關係,將現象置放到正確位置給予適當評價,會稱之脈絡──《文化脈絡中的數學》猶如書名,展示了數學在社會體系中的相異理解,倒不是說讀完就會重新愛上數學,至少知道更多之後,能給它更公允的評價。
  書中提及艾雪充滿藝術感的排列版畫、投票模式之於民主進程的影響,以及在《博士熱愛的算式》中揭示數學也能夠演繹美感,說明了那個最美的方程式。但後段的論述需要更多的數學基底,有許多術語不是很難理解,有點影響吸收程度,感發我最深的,反而是開篇的「數學作為一種語言」。
  作者單維彰教授有多年的數學教育經驗,能夠緊抓著根本性質,開篇提及了「數學作為語言的成分,多過它作為科學的成分」,比如說數學的直覺性(數學中存在著不能再用更基礎的數學語言解釋的公理或前設)、任意性(你可以決定任意定義只專屬於自己的符號,讓1+1=10成立)以及不可考性(『上帝創造自然數,其他都是人為的』)。將數學與語言類比,一方面肯定了它被忽略的溝通功能,另一方面亦是挖掘平時潛隱的特質,作為思想體現的根本載具,數學(語言)有其不可跨越的性質,它因此受到侷限,卻也因此殊異可愛。
  而最讓我為之喜愛的是其後兩個議題的討論,第一是「數學沒有標準答案」,第二則是關於理論(Theory)、定理(Theorem)與真理(Truth)的辨別,這兩者足夠填放進某種生命的隱喻。
  在理性思維強大到成為意識型態的商業社會,所有綴上理性形容的都是保命金牌,只要提出可驗證的數據、可重複的科學實驗,任何宣稱都可以落地據理力爭,而這背後都關乎數學。可是作者提及,數學實是一種容易被操作的語言,在不告知前提的情況下(諸如忽略參考座標、無視單位、挪用可應用範圍等等),人們其實很容易被誤導至未必全然正確的結果。的確,數字會說話,但它也有可能成為幕前魁儡,指引觀眾望向特定方向的障眼法。
  所以「數學沒有正確答案」的意義在於,你要先知道所面臨狀況的所有前提,包括操作範圍、數字單位、解讀意義,進而定義何謂正確。但就算得到某個答案,也只在某一命題下為真(或者不為真),換言之,「只要給足了條件,數學中的任何命題都可能是『正確』的」(頁41)」人不會拿對與錯來形容一種語言,數學的對錯是種創造性的生滅,正確解答得以隨心所欲出現,譬若誰都可以當自己小說中的創生神。從此角度而言,數學是不是充滿了人文精神最可貴的模糊性?
  基於數學擁有獨立的創造性,人們通常會說它是定理,不同於理論建立於外在事物的經驗之上,定理並不假外求,滿足自身邏輯即可存在。依據作者說法,理論或定理之分,並不來自於經驗主義式與否,而是所界定事物的主客體之分,當人類涉及自身以外過於龐大的天文、歷史、科學議題時,人只能渺小得透過觀察試圖寫下某些準則,那並不一定正確,需要從多方角度考察驗證,並於時間中重複修正,才可以輕鬆的說出「理論上」是這樣;然定理來自於人自身所打造的智性迷宮,幾堵牆面是條件,彎繞曲走在嘗試破解,那都在人的心靈中展演,所以定理上是這樣就是這樣,你可以創造另一座迷宮,但卻不能定義它是錯誤。
  那真理呢?且讓我援引一段作者看似謙遜、實則嚴厲的話語:
「相對地,人們口中的真理經常不問前提,不討論定義,而認定『不論如何,它一定且永遠是對的』。我認為,再也沒有任何一種人類的發明,能像『真理』一樣製造那麼多仇恨,塗炭那麼多的生命。因此,我個人實在不願意說數學之中有任何的『真理』。」(頁47)
  之於我而言,這段話是有效的,許是因為在我所偏好的價值觀中,真理都以一個純粹完整的美好形象呈現,當然知道它在人文世界必然是破碎而渲染的,也明白它就像搬弄文字的虛假議題,可再怎麼不堪,它畢竟是推動美好願景的根本動力,懷抱著某一種願,願有一種道理能夠服膺所有心靈,彼此各有論辯卻又不相排斥,但的確,也有部分惡性假之以名,這個觀點是我從前所忽略的盲區。
  最近在閱讀與創作經驗中,體會到「理」其實是個極其重要的存在,那是相對於潛藏在流動抽象思緒的、另一種愈加具體的思維方向:想要讓所有事情變得更合乎理想,必須先看到各種理據、脈絡、計算、設計、重構、拆除等腦內運算,爾後才是個人所想像中的美好與愛、失落與救贖、勇氣與希望,這些乍聽之下非常屬人的詞彙。先理後想,是閱讀本書後的額外體悟,不過確實是餘話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59內容數
關於文學、歷史、哲學、社科的種種思考,試圖從堆疊的文字中找到需要被思考的問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給個問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換句話說,人的定義在新時代面臨改寫,適用的形容詞彙也該進行改組,我們不只是單純心智情緒和肌肉骨骼神經的組合體,更夾藏了上述眾多物性:器物乃人類行為的延伸,生活面貌的繼起創造、彼此交際溝通的嶄新語言,於焉,瑕疵用於人類就不再只是譬喻,而是實指那因電子流竄異常的切身障礙。
 換句話說,人的定義在新時代面臨改寫,適用的形容詞彙也該進行改組,我們不只是單純心智情緒和肌肉骨骼神經的組合體,更夾藏了上述眾多物性:器物乃人類行為的延伸,生活面貌的繼起創造、彼此交際溝通的嶄新語言,於焉,瑕疵用於人類就不再只是譬喻,而是實指那因電子流竄異常的切身障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二的某個暑假,我讀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這經驗改變了我對數學的看法。從那時起,我不再認為數學是終極的真理之道,而只是構造論據的一種工具罷了。 ▋數學的邏輯限制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揭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事實:在任何足夠強大的邏輯系統內,都存在無法被證明或證偽的命題。這意味著,即使在看似完美的數學世
Thumbnail
雖說世事無常,無條件的愛卻是恆常的。 這邏輯確實有些匪夷所思,但要是能把層次區分來看,又清楚明瞭了。 無論現象如何流轉,某個允許現象得以存在的空間始終存在。 如果可以窺探層次之間是如何轉換的,或許可以觸摸到創造的知識與力量。 定律、定理、邏輯、理性、源碼、信念、真理...,類似這些概念構築了
在易理這個領域來說,始終都有有關於「數」的討論,而在各種理氣分析而言也隱隱的暗示其「數學性」,最顯著的可能是曆法與天文的計算對於易理哲學的影響與內在性。 那這種關係性究竟從何而來,或許可以從近代數學一窺端倪。
如果是來自比較數學與理論的學科, 尤其研究對象是人群的學科, 幾乎不可能自己重做一次實驗, 看看這些數學理論「是不是實際上好用」。 我那時候就體會到, 數學只是一種空中樓閣, 我們還需要有具體的實驗數據, 來把數學與世界接地。 而什麼領域既能有數學理論,
當你使用數學這種非黑即白的邏輯, 搭配反證法, 你總是可以「快速」得到結論。 但這種用非黑即白邏輯做出來的快速結論, 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的「意義」都相當有限。 他或許對你個人很有意義, 因為世界太複雜, 非黑即白可以避免討論灰色地帶, 你還可以形成自洽的對世界的理解。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1.2 函數概念小史 1.3 弗雷格的函數概念 七 「概念」很可能是歐洲哲學史中最常用的其中一個語詞,就好像數學工作者的「數」,但概念總是作為一種心智建構提出或使用,對弗雷格要創建的新邏輯 —— 即以客存事物為對象的新邏輯 —— 來說,它可以
我借用Kac一句精彩簡潔的話,來作為本文結論:「在數學中,邏輯是一種牢固的制約,只能提供『不可避免性』的結論,但是『驚奇』的要素必須來自邏輯的外部,透過想像力與洞察得到。」
Thumbnail
面對數學的困難,許多學生總是會質疑為何要學這門學科。 本文以個人教學經驗,分享了數學在日常生活和未來規劃中的重要性, 並透過真實故事強調數學訓練思考邏輯的價值。 「為甚麼要學數學?以後又用不到。」 這篇文章是一個數學老師的回答。
Thumbnail
數學至理與淨土莊嚴(象山慶24.3.17)     有人說: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遙遠的詞叫「未知數」,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堅定的詞叫「絕對值」
Thumbnail
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 能量看不到,卻統籌物理世界(形而上統籌形而下) 3. 數學與物理的不同:數學「定理」:絕對真理,不因時空轉換;物理「定律」:找到自然背後的律,而非證明 4. 數學的本質:建立在不能再問的「公理」上 5. 歐式平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二的某個暑假,我讀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這經驗改變了我對數學的看法。從那時起,我不再認為數學是終極的真理之道,而只是構造論據的一種工具罷了。 ▋數學的邏輯限制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揭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事實:在任何足夠強大的邏輯系統內,都存在無法被證明或證偽的命題。這意味著,即使在看似完美的數學世
Thumbnail
雖說世事無常,無條件的愛卻是恆常的。 這邏輯確實有些匪夷所思,但要是能把層次區分來看,又清楚明瞭了。 無論現象如何流轉,某個允許現象得以存在的空間始終存在。 如果可以窺探層次之間是如何轉換的,或許可以觸摸到創造的知識與力量。 定律、定理、邏輯、理性、源碼、信念、真理...,類似這些概念構築了
在易理這個領域來說,始終都有有關於「數」的討論,而在各種理氣分析而言也隱隱的暗示其「數學性」,最顯著的可能是曆法與天文的計算對於易理哲學的影響與內在性。 那這種關係性究竟從何而來,或許可以從近代數學一窺端倪。
如果是來自比較數學與理論的學科, 尤其研究對象是人群的學科, 幾乎不可能自己重做一次實驗, 看看這些數學理論「是不是實際上好用」。 我那時候就體會到, 數學只是一種空中樓閣, 我們還需要有具體的實驗數據, 來把數學與世界接地。 而什麼領域既能有數學理論,
當你使用數學這種非黑即白的邏輯, 搭配反證法, 你總是可以「快速」得到結論。 但這種用非黑即白邏輯做出來的快速結論, 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的「意義」都相當有限。 他或許對你個人很有意義, 因為世界太複雜, 非黑即白可以避免討論灰色地帶, 你還可以形成自洽的對世界的理解。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1.2 函數概念小史 1.3 弗雷格的函數概念 七 「概念」很可能是歐洲哲學史中最常用的其中一個語詞,就好像數學工作者的「數」,但概念總是作為一種心智建構提出或使用,對弗雷格要創建的新邏輯 —— 即以客存事物為對象的新邏輯 —— 來說,它可以
我借用Kac一句精彩簡潔的話,來作為本文結論:「在數學中,邏輯是一種牢固的制約,只能提供『不可避免性』的結論,但是『驚奇』的要素必須來自邏輯的外部,透過想像力與洞察得到。」
Thumbnail
面對數學的困難,許多學生總是會質疑為何要學這門學科。 本文以個人教學經驗,分享了數學在日常生活和未來規劃中的重要性, 並透過真實故事強調數學訓練思考邏輯的價值。 「為甚麼要學數學?以後又用不到。」 這篇文章是一個數學老師的回答。
Thumbnail
數學至理與淨土莊嚴(象山慶24.3.17)     有人說: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遙遠的詞叫「未知數」,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堅定的詞叫「絕對值」
Thumbnail
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 能量看不到,卻統籌物理世界(形而上統籌形而下) 3. 數學與物理的不同:數學「定理」:絕對真理,不因時空轉換;物理「定律」:找到自然背後的律,而非證明 4. 數學的本質:建立在不能再問的「公理」上 5. 歐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