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極簡閱讀》整本書都在談論成人式學習,那學院式學習呢?今天我們要打開另一本書 ─ 《如何閱讀一本書》─ 來為你解答,這本書《極簡閱讀》的作者也看過,甚至在書中引用部分內容,於是興起了我看這本書的動機!
本書最早撰於 1940年,後來新版又於 1970年大幅增寫編改,成了我現在看到的版本。這本書由於寫作時間早,再加上又是針對學院式學習,內容不免讀來有些乏味。舉例來說,書中大多是在教導讀者如何閱讀西方經典書籍,如《國富論》、《對話錄》或莎士比亞的劇作等等,所以我建議如果你是要朝學術方面研究發展的人、又或者本身喜歡看這種典籍的人再買來看就好,否則...相信我,你會嗑不下去。
當然說是這樣說,但作為說書人還是要盡力去理解這本書!本書寫作手法十分細緻,論述過程讓我回憶起以前念數學的那種嚴謹性。書中對於所有的閱讀、知識點與類別等等做清楚地叵析,甚至是接收資訊、理解的方式及許多詞意也做了深度的推敲。然而,太過深度的著墨在詞意上相信是各位看倌不會想看的,對大家而言,重要的是這篇文章與你有什麼關係,對吧!所以,我將擷取書中部分知識點來進行說明。畢竟活用書中的知識於未來生活,不就是成人式學習的要點嗎?
作為閱讀者的我們,怎樣才能夠算是真的讀完一本書呢?
書中針對該議題提出主動閱讀者應該要能夠回答的四個問題:
- 這本書在談什麼?
- 細節是怎麼談的?
- 說得有道理嗎?哪裡有?哪裡沒有?
- 這本書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唯有我們不斷地去詢問自己這些問題,並將這樣的讀書方式養成習慣,我們才能夠去深化我們的知識,真正擁有一本書,而非只是過目就忘,把書放著積灰塵。
閱讀的層次
不管是在《極簡閱讀》還是在這一本書中,重點都是將閱讀視為是一種學習,並從中理解。本書把閱讀視為向老師學習,同樣都是被指導,只是正式的課堂會有活生生的老師,而閱讀一本書像是對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你一樣可以對書提出疑問,只是他可能沒辦法回答你的問題,只能靠自己從書中去挖掘知識。因此,讀者與作者的關係像是單方面的討教。讀者藉由透過閱讀來與作者對話,理解作者的想法與觀點。
而要能夠達到閱讀學習,書中將其分為四個層次:
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簡單講就是識字。只要你有能力看完這篇文章,你大概就具備基礎閱讀的能力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學外語的經驗,其實基礎閱讀並沒有那麼簡單,必須要能認得大部分詞彙的意思後,才能將其串起,轉換成一串有意義的語句。
檢視閱讀
這個閱讀層次強調在一定的時間內略讀書中內容,以掌握整本書中的重點。尤其在現代人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略讀能夠幫助我們選擇花時間讀什麼書。通常在檢視閱讀我們會:
- 先看書名、書序:從標題、副標、書序,我們可以推敲寫這本書的內容大概是什麼,從書序中可以看到作者大概想解決什麼問題,並判斷這本書的類型。
- 閱讀目錄:好的一本書從目錄就可以看出整本的架構,除了幫助索引外也能夠讓讀者去挖掘書中有沒有自己想要的內容。
- 介紹:書中的參考書目可以讓我們大概知道這本書涵蓋的議題、出版者的介紹也能夠讓讀者知道書寫的原因。
- 粗淺閱讀:上面三條步驟已經可以讓你回答這本書在幹嘛了。如果想再更進一步瞭解這本書,可以從目錄中翻幾個章節,唸個一兩段看有沒有興趣,再決定要不要細看這本書。畢竟要看完世界上所有的書是不可能的。透過適當的選擇性閱讀,才能夠有利於我們的成長。
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指全盤、完整的閱讀,指一位讀者盡心盡力去了解作者的體系。
有關於分析閱讀的原則我們會在後面詳談。
主題閱讀
讀者必須環繞一個主題閱讀很多書籍,並從書中抽絲剝繭自己為了理解這個主題而需要的資訊。書中將其分為五個步驟:
- 找到相關章節:重點在尋找自己所關心的主題的相關知識,而非把書讀完。
- 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分析閱讀是調整自己與作者達成共識,主題閱讀則是帶領、調整好幾本書的作者,在同一主題上與自己達成共識。
- 釐清問題:確認自己要處理的主旨是什麼,這個現象如何被發生、概念如何被表現。
- 界定議題:釐清書中為何針對同一主旨,作者間為何會有不同的概念產生而形成爭議。
- 分析討論:透過不同書中的討論,我們能夠從中理出一套自己的順序,進而延展成自己最後的價值觀,針對每項問題提出回應。
分析閱讀
書中將分析閱讀解釋的相當仔細,我將舉書中要點進行分享:
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
- 這本書是什麼主題、哪一類:書中認為在檢視閱讀的階段將書本進行分類,如實用性或理論性作品,又或者分成哲學、藝術、數學、文學等等的書,而每一種在書中都有各自的閱讀法。
- 總結一本書成一段文字:將書中核心概念、在說什麼清楚點出。
- 分解書中架構、列綱要:房子是由一塊一塊的紅磚頭築起,書本也是由一段一段的文字串起。一本好書我們能夠清楚看到它的每個架構,所以我們能夠為書列下大綱,如第一章講講 A,重點有 A1、A2,第二章講 B,重點有 B1、B2、B3等等,就如同我之前在特別企畫中所寫,要理解一本書必須先將重點列出才方便解構內容、掌握內容並重新再結構。
- 找出作者關注的問題、發現作者的意圖:一本書作者在開始寫作時,一定有他為什麼要寫作的原因。他想針對什麼問題去闡述自己的想法。而我們身為讀者,要是能透視到這一層,對該問題一定能有很深刻的理解,再加上前兩點,我們能清楚地知道作者怎麼回答這道問題。
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 找出關鍵字:我們理解詞彙時,有時會因為各種情況而出現同字有歧義的情況。而為了順利與作者達成共識,深入作者的思考體系,必須要知道作者針對每一個關鍵詞的精確意義,以確保讀者對於作者所想表達的內容沒有一絲錯誤,也才能確保我們在日後吸收或詮釋其他新知識時,概念是正確的。
針對關鍵字在數學方面舉個例子:
A point is that which has no part.
下面有點難,看不懂直接飛過去就好了,書中花了很長的篇幅解釋這東西
這是關於 point (點) 的定義,假設你對每個單字都認得,那你還必須了解作者用字的言外之意才能理解作者對 point 的定義。因為任何包含 part 的東西都是一個複雜的 whole,相反地 point 很簡單,而且 is 與 that which 都清楚表示 point 是某個存在的個體,但因為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一個物體找不到比它更小的部分,所以 point 是不會在現實中存在的簡單 entity。
- 找出作者的重要主旨:找出書中重要的句子並且貫穿的主旨,用自己的話來講述,確保即便論述方式不同,中心主旨也確實理解。
- 找出作者的論述及其前因後果:重要的句子可以組合成作者的論述,包含論述的背景、推論的過程,我們必須在作者可能鬆散也可能緊實的架構裡頭出。除了一開始要對全部的內容有個概略的印象外,還要再逐步叵析才能得出。
- 確認作者解決及未解決的問題:找尋作者針對遇到的問題所給出的解答。最好還能夠進行全局地分析,去思量作者還有哪些沒回答或者無法回答的問題點。
第三階段:像是相互溝通般的評論一本書
- 除非已經能夠詮釋這本書了,否則暫緩評論,像是「這本書無用」、「作者是錯的」等言論。就像不好的溝通方式是先入為主地認為對方是這樣想,我們在閱讀時也不應該預設立場。盡量透過作者的眼睛去看世界,能夠詮釋、理解後再切換回自己的視角進行評論。至於書中強調這個點的原因是,作者的出身年代有很多自以為饒有知識的人愛嗆「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我想你錯了。」
...聽到這種話白眼都不知道翻去哪了。你居然不知道我在說什麼,那應該是請我再重述一遍每一段論述的重點,而非「你錯了」,因為這位發問的人連錯在哪都不知道,這是哪門子的提問啊?
- 理性表達自己的意見:這裡我想講跟書中角度完全不同。我認為,每個人 ─ 不管是讀者還是作者 ─ 都有自己的生活脈絡背景或價值觀,並不是說自己觀念的絕對好或者作者說的絕對好。所以,在討論事情時應以當事人的脈絡去設想,畢竟我們與一百年前的人談智慧型手機存在的可能性必定會吵架。尊重知識與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論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來。
當自己的想法與作者不同時,最好清楚作者是以怎麼樣的脈絡去產生結論,自己是因為什麼樣的脈絡與作者產生不一樣的結論。
- 贊同或反對作者:書中寫只有作者知識不足、知識有誤、邏輯推論有誤、分析不夠完整這四項原因才是會與作者衝突的地方,但我覺得不只如此。作者充其量就他自己所學、所經歷去撰寫一本書而已。
而書中貫徹著有「正確」存在。因為這樣的價值觀,所以一旦讀者與作者間發生衝突,必定是有一方有錯。但我認為世界上有許多「正確」並不存在的情況,所以不必過度執著於這一點。
唯一要注意的,上面的這些閱讀手法多用在實用性書籍、哲學、數學、科學、政治學等等,而戲劇、文學的書籍則要少一點邏輯分析,多一點心理感受,才能夠讀得好、讀得妙。
總結
書中講了挺多觀念的。然而由於本書成書時間是在距今八十年前,雖然是指導類的實用性書籍,但有些觀念、時空背景與現在大相逕庭,這部分影響我在觀看時有很大的解離感,所以我想來跟大家分享我與書中在哪些部分抱持不一樣的想法。
書就是崇高
在閱讀書中內容時,作者的描述總會讓我有種感受:他認為讀者都是無知的,而書籍作者都是學識淵博的;讀者支持自身觀點是不明理的,書籍作者支持自身觀點卻是合理的。
興許是因為現在讀書的人口已經遠超過八十年前,識字率也普遍提升,大部分的讀者知識觀念都不差,所以我覺得只要讀者能夠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去說明自己的觀念,即便否定書中觀念也無妨。
存在絕對正確
裡面在談讀者與作者間的關係時,一旦有衝突,那某方必定有錯。可是,錯誤是相對於正確的概念。有沒有可能讀者與作者都是正確的?只是從自身的角度、作法去看待事情時,才產生衝突呢?所以我不認為絕對正確存在,只有某些真理或者定義才能判斷正確與否。
花過多篇幅探討詞意
我認為如果在讀某個特定領域的名詞時,確實應該注意這一點。然而本書中談到的書籍都只有經典名著而沒有市面上普遍的書籍,所以才會特別強調每一本書都要了解細膩的詞意。現在比較大眾化的書籍相對而言較少著墨在字義上,而是作者能否將想傳達的訊息傳遞給讀者,所以該論點現在適用的書籍可能較少。
時代背景的改變
近幾年隨著影印業、出版業、網路的蓬勃發展,我們早已進入了資訊爆炸的時代,相對於早年資訊不豐富的時代,我們已難以用當時的方法去吸收資訊。畢竟在現代,需要重新理解、學習、變化的事情太多,像書中那樣每字每句推敲的閱讀法在現代確實不適合。
閱讀方法的多變
書中雖然提及各種類型的書籍要運用該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但我並不認為現在的書籍模式全有如以往哲學、數學、歷史、文學那樣涇渭分明。現在的出版社為了配合讀者的需要,商管、小說、二外、健康首推第一,又硬又難讀的書籍早已上不了榜。書中提的書目又有多少非專業領域的人士去研讀呢?所以書中那些內容對我來說效益不大。
另外,特別把每種閱讀法都加以分類對我自己的閱讀習慣而言沒有必要,因為自己讀的書也不只侷限於那些。最重要的是,秉持一顆沒有預設立場的心去閱讀就夠了。
書後面有出了幾道題目當作練習
但是那些練習...真的是填鴨式教育的始祖。也因為這本書是西方的,全部經典書目只有西方,考題也常考西方國家的君王跟年代,我根本不太認得。就如同在美國街上隨便抓一個人問秦始皇跟清太祖差在哪一樣,包準一問三不知。
最後為這本書做個小結吧!
與其說這是本教讀書的教科書,
不如說這是本教讀教科書的書。
【今日行動】
你可以對一本你最近看完的書列綱要嗎?能不能夠用自己的話將其串成一段主旨?
能夠清楚說明你才是真正看完書喔!
難易度:★★★★★
可讀價值:★★★☆☆
保存價值:★☆☆☆☆
書名:《How to Read a Book》《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Charles Van Doren 查理 ‧ 范多倫、Mortimer J. Adler 莫提默 ‧ 艾德勒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歡迎大家按個喜歡或收藏,或者在下面留言與我交流分享你的看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