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弓的力學結構
avatar-img
CY L.

傳統弓的力學結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謝肅方《中國歷代弓論述》講座筆記(一)

中華傳統弓的形狀和結構是怎樣的?又為何如此設計?

2017年6月22日於金信射箭中心,謝肅方老師(Stephen Selby)以「中國歷代弓論述」為題舉辦講座,以歷朝為軸,論述中國不同時代的弓的特點和流變,輔以出土文物圖片作說明。

筆者謹將講座內容整理成筆記,分成三篇,內容涵蓋:

  1. 傳統弓的力學結構
  2. 中華角弓的製作材料
  3. 歷代中華弓的流變
    斯基泰弓匈奴與漢長弰
    突厥與明小弰
    滿洲清弓

本文為首篇。

彎曲應力

將弓拉開時,彎曲的弓身的外、中、內層分別承受三種截然相反的應力:弓背受張力,弓胎受剪力,弓腹受壓力。大部分的材料只會對其中一種應力擁有高強度承受力,很少材料能既耐壓又抗拉,而同時保持彈性。一般木材當彎曲幅度太大就會折斷。

因此弓的材料和結構必須解決這個力的矛盾。英式長弓和日本和弓主要透過增加弓身長度來分散應力。而亞洲包括中華地區的角弓則從材料上來解決:以三種不同材料造成弓身外中內層,每層材料各自抗拉、耐剪、耐壓。如此能製作出短身但仍可大幅度彎曲的弓。

過引時的拉力飈升

角弓還從弓形上解決另一個力學難題。直身弓隨著被拉開,弓弦與弓臂的夾角增加,當超過九十度後(過引 overdraw),弓弦的力矩逐漸變成拉扯弓臂而非彎曲弓臂,拉力飈升,但能量轉換反降(這情況英語叫 stacking)。

直身弓的弦臂夾角和拉力曲線 | 圖片來源:B.W. Kooi,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Bow and Arrow ³

直身弓的弦臂夾角和拉力曲線 | 圖片來源:B.W. Kooi,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Bow and Arrow ³

角弓常見的反曲弓形,弓弰向前(弓背)屈曲,令弓在大幅度拉開時,弓弦和弓弰夾角仍然小於直角,施力始終用於彎曲弓臂,維持能量轉換。

亞洲弓的弦臂夾角和拉力曲線 | 圖片來源:B.W. Kooi,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Bow and Arrow ³

亞洲弓的弦臂夾角和拉力曲線 | 圖片來源:B.W. Kooi,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Bow and Arrow ³

關於弓形如何影響弓的力學特性,可參考筆者另一篇文章《淺談弓種(上)》

總括而言,中華角弓採用不同材質的多層結構,以對應弓身彎曲時的各種應力,並透過弓弰形成反曲弓形,來增加弓的可彎曲度和拉距。

參考資料

  1. 謝肅方《百步穿楊 — — 亞洲傳統射藝》,香港海防博物館(2003)
  2. The Bow Invention Out of Necessity | Stephen Selby | TEDxHongKong | 2015–10–11
  3. B.W. Kooi,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Bow and Arrow PhD-thesis, Mathematisch Instituut, Rijksuniversiteit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1983)
更多 中華射藝筆記
更多弓箭射藝的文章請見 Toxophilia

(本文最初發表在 CY L. @ Medium

avatar-img
CY L.
36會員
106內容數
射箭學習筆記,不定期分享弓箭射藝的小知識和學習心得。內容從射箭運動到傳統射藝,涵蓋技巧、科學、競技、歷史、文化等等射箭的不同層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Y L. 的其他內容
謝肅方老師「中國歷代弓論述」(2017年)講座筆記.歷代中華弓的流變.滿洲清弓 女真族祖居中國東北,過着耕牧漁獵的生活,馬匹於謀生與作戰尤為重要。明朝末年,女真壯大擴張,改族名滿洲,改國號大清,入關滅明朝。雖然入主中原後逐漸漢化,但滿洲皇室仍然相當重視騎射狩獵等滿族傳統,並視騎射尚武為其統治基礎。
謝肅方老師「中國歷代弓論述」(2017年)講座筆記,歷代中華弓的流變〉第三篇。 突厥與明小弰
謝肅方老師「中國歷代弓論述」(2017年)講座筆記.歷代中華弓的流變.滿洲清弓 女真族祖居中國東北,過着耕牧漁獵的生活,馬匹於謀生與作戰尤為重要。明朝末年,女真壯大擴張,改族名滿洲,改國號大清,入關滅明朝。雖然入主中原後逐漸漢化,但滿洲皇室仍然相當重視騎射狩獵等滿族傳統,並視騎射尚武為其統治基礎。
謝肅方老師「中國歷代弓論述」(2017年)講座筆記,歷代中華弓的流變〉第三篇。 突厥與明小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