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弓的力學結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謝肅方《中國歷代弓論述》講座筆記(一)
中華傳統弓的形狀和結構是怎樣的?又為何如此設計?
2017年6月22日於金信射箭中心,謝肅方老師(Stephen Selby)以「中國歷代弓論述」為題舉辦講座,以歷朝為軸,論述中國不同時代的弓的特點和流變,輔以出土文物圖片作說明。
筆者謹將講座內容整理成筆記,分成三篇,內容涵蓋:
  1. 傳統弓的力學結構
  2. 中華角弓的製作材料
  3. 歷代中華弓的流變
    斯基泰弓
    匈奴與漢長弰
    突厥與明小弰
    滿洲清弓
本文為首篇。

彎曲應力

將弓拉開時,彎曲的弓身的外、中、內層分別承受三種截然相反的應力:弓背受張力,弓胎受剪力,弓腹受壓力。大部分的材料只會對其中一種應力擁有高強度承受力,很少材料能既耐壓又抗拉,而同時保持彈性。一般木材當彎曲幅度太大就會折斷。
因此弓的材料和結構必須解決這個力的矛盾。英式長弓和日本和弓主要透過增加弓身長度來分散應力。而亞洲包括中華地區的角弓則從材料上來解決:以三種不同材料造成弓身外中內層,每層材料各自抗拉、耐剪、耐壓。如此能製作出短身但仍可大幅度彎曲的弓。
物體彎曲時各種應力 | 圖片來源:Flight Mechanic

過引時的拉力飈升

角弓還從弓形上解決另一個力學難題。直身弓隨著被拉開,弓弦與弓臂的夾角增加,當超過九十度後(過引 overdraw),弓弦的力矩逐漸變成拉扯弓臂而非彎曲弓臂,拉力飈升,但能量轉換反降(這情況英語叫 stacking)。
直身弓的弦臂夾角和拉力曲線 | 圖片來源:B.W. Kooi,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Bow and Arrow ³
角弓常見的反曲弓形,弓弰向前(弓背)屈曲,令弓在大幅度拉開時,弓弦和弓弰夾角仍然小於直角,施力始終用於彎曲弓臂,維持能量轉換。
亞洲弓的弦臂夾角和拉力曲線 | 圖片來源:B.W. Kooi,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Bow and Arrow ³
關於弓形如何影響弓的力學特性,可參考筆者另一篇文章《淺談弓種(上)》
總括而言,中華角弓採用不同材質的多層結構,以對應弓身彎曲時的各種應力,並透過弓弰形成反曲弓形,來增加弓的可彎曲度和拉距。

參考資料

  1. 謝肅方《百步穿楊 — — 亞洲傳統射藝》,香港海防博物館(2003)
  2. The Bow Invention Out of Necessity | Stephen Selby | TEDxHongKong | 2015–10–11
  3. B.W. Kooi,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Bow and Arrow PhD-thesis, Mathematisch Instituut, Rijksuniversiteit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1983)
更多 中華射藝筆記
更多弓箭射藝的文章請見 Toxophilia
(本文最初發表在 CY L. @ Mediu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2會員
101內容數
射箭學習筆記,不定期分享弓箭射藝的小知識和學習心得。內容從射箭運動到傳統射藝,涵蓋技巧、科學、競技、歷史、文化等等射箭的不同層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Y L.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記「中國傳統射藝2018年中美技術交流」系列(四) 中國歷代刊行過不少射書,數量雖豐,但部分晚近時代出版的射書,內容只是轉錄前人著作。不過當中仍然不乏獨具創見,結合了前人知識和作者自身習射心得,能對射術要訣作具體描寫的射學著作。明代高穎所著《武經射學正宗》正是其中之一。
記「中國傳統射藝2018年中美技術交流」系列(三) 其實射藝從來是中國軍旅武術的重要一環。中華射藝到清代後已幾乎失傳,所幸尚有不少射學古藉流傳至今,令今人得以一窺究竟,重構技藝。其中明代高穎所著《武經射學正宗》更有英譯注本。筆記系列的最後兩篇會分享交流講座的第三部分「如何射」——明代高穎的武射法。
此系列影片由謝肅方以英語講解和示範中華射藝的入門,筆者將其中要點摘譯成文。本篇主要講解撒放及練習方法。
此系列影片由謝肅方以英語講解和示範中華射藝的入門,筆者將其中要點摘譯成文。本篇主要講解拇指扣弦法、如何使用扳指和開弓姿勢。
此系列影片由謝肅方以英語講解和示範中華射藝的入門,筆者將其中要點摘譯成文。本篇主要講解箭和搭箭方法,尤其是搭箭不用眼看的練習方式。
此系列影片共九節分成四段,由謝肅方以英語講解和示範中華射藝的入門,內容涵蓋傳統弓箭的認識,搭箭、扣弦、開弓的體勢和動作,與及練習方法的建議。筆者將其中要點摘譯成文。
記「中國傳統射藝2018年中美技術交流」系列(四) 中國歷代刊行過不少射書,數量雖豐,但部分晚近時代出版的射書,內容只是轉錄前人著作。不過當中仍然不乏獨具創見,結合了前人知識和作者自身習射心得,能對射術要訣作具體描寫的射學著作。明代高穎所著《武經射學正宗》正是其中之一。
記「中國傳統射藝2018年中美技術交流」系列(三) 其實射藝從來是中國軍旅武術的重要一環。中華射藝到清代後已幾乎失傳,所幸尚有不少射學古藉流傳至今,令今人得以一窺究竟,重構技藝。其中明代高穎所著《武經射學正宗》更有英譯注本。筆記系列的最後兩篇會分享交流講座的第三部分「如何射」——明代高穎的武射法。
此系列影片由謝肅方以英語講解和示範中華射藝的入門,筆者將其中要點摘譯成文。本篇主要講解撒放及練習方法。
此系列影片由謝肅方以英語講解和示範中華射藝的入門,筆者將其中要點摘譯成文。本篇主要講解拇指扣弦法、如何使用扳指和開弓姿勢。
此系列影片由謝肅方以英語講解和示範中華射藝的入門,筆者將其中要點摘譯成文。本篇主要講解箭和搭箭方法,尤其是搭箭不用眼看的練習方式。
此系列影片共九節分成四段,由謝肅方以英語講解和示範中華射藝的入門,內容涵蓋傳統弓箭的認識,搭箭、扣弦、開弓的體勢和動作,與及練習方法的建議。筆者將其中要點摘譯成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挖到一批過去委託手工鍛打收藏的箭簇,多層鋼鍛造(或稱大馬士革鋼),打包前欣賞一下。 這是滿弓的掏檔子(清制重箭)專用的鋼製箭簇,不同形狀具備不同功能,有的斷人手足,有的破甲專用,殺傷力很強。 滿弓屬於大拉距弓,以破甲能力極大且具大殺傷力著稱,在筋角複合弓裡屬於最大型的弓,因此搭配的陶檔子也屬重箭
琉璃閣舞樂狩獵紋奩之『獸』、『繩索』、『搏拊』實為鐘架及樂鐘考 一、手繪奩圖者失真太甚 郭寶鈞(1893~1971)在《山彪鎮與琉璃閣》(科學出版社,1959)提到解放前琉璃閣出土舞樂狩獵紋奩,由銅碎片拼合而成之手繪圖上(如下方附圖)[1],顯示出刻畫有一橫索繫掛兩個囊形器,以為
Thumbnail
地肌之有無,可說是日本刀與世界上其他兵器最大的相異點,也是辨別真假日本刀的參考之一。續前篇繼續討論「地肌」。 已經有很多刀劍書或網路訊息都有刊載過相關討論,本文強調手握實刀時如何觀察地肌及重點,有助於愛刀家們更準確的鑑賞和鑒別日本刀。介紹常見的地肌形容詞,也回答一些讀者所提出的問題。
Thumbnail
中篇3篇文章,主軸在兵器 名稱分別是【劍術‧技擊】與【八卦門三絕兵器(一)子午鴛鴦鉞】 劍術也是我開始習武的一個美好的幻想 而劍術‧技擊此篇從劍的歷史開始介紹 到最後述說技擊介紹,其中提到手臂錄中的劍訣與後劍訣 最後提到中國的劍法已近乎失傳 讓我美好的幻想逐漸幻滅 不過好在還保有一絲絲
Thumbnail
日本刀地肌鍛造的過程非常精細和複雜,對於愛刀家以及任何對日本刀有興趣的人來說,值得深入研究和了解。此外,文末也包含網友的相關提問和奉行專業答覆之互動內容,十分有趣。 本篇獻給已經購買過日本刀入門書的同好,一解對地肌的疑惑。而剛接觸日本刀的同好,建議以關鍵字搜尋相關日本刀文章後再來看本篇。
Thumbnail
以超強感知能力面對強敵的風之戰士,空我的第三種型態!
Thumbnail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裡面設定九陰白骨爪可以洞穿人類天靈蓋。 以現代醫學而言,成年人的頭頂骨是全身骨頭最硬的地方,可以承受瞬間最大500kg的錐形穿刺力道,因此可得證梅超風&陳玄風這兩位的九陰白骨爪指力應為單指500kg,全掌同向施力近2500kg。 假設吱1中煞車拉桿的問題並沒有發生,而這驚人的指力
Thumbnail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裡面設定九陰白骨爪可以洞穿人類天靈蓋。 以現代醫學而言,成年人的頭頂骨是全身骨頭最硬的地方,可以承受瞬間最大500kg的錐形穿刺力道,因此可得證梅超風&陳玄風這兩位的九陰白骨爪指力應為單指500kg,全掌同向施力近2500kg。 而鋁合金算是市面上工業製品常見的金屬材質,有原材料
Thumbnail
俗話說:「打不好就怪兵器!」 俗話說:「打不好就怪兵器!」(誤) 武器的形制構造會直接影響到使用方式。 例如日本刀的刀身較為細長,刀柄則是由目貫固定在刀身上。 如此結構,在使用上自然不能像拿鐵棒般甩動揮舞。 有時,武器形制也會跟流派風格或地區流行有關。 江戶時,津輕一帶流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挖到一批過去委託手工鍛打收藏的箭簇,多層鋼鍛造(或稱大馬士革鋼),打包前欣賞一下。 這是滿弓的掏檔子(清制重箭)專用的鋼製箭簇,不同形狀具備不同功能,有的斷人手足,有的破甲專用,殺傷力很強。 滿弓屬於大拉距弓,以破甲能力極大且具大殺傷力著稱,在筋角複合弓裡屬於最大型的弓,因此搭配的陶檔子也屬重箭
琉璃閣舞樂狩獵紋奩之『獸』、『繩索』、『搏拊』實為鐘架及樂鐘考 一、手繪奩圖者失真太甚 郭寶鈞(1893~1971)在《山彪鎮與琉璃閣》(科學出版社,1959)提到解放前琉璃閣出土舞樂狩獵紋奩,由銅碎片拼合而成之手繪圖上(如下方附圖)[1],顯示出刻畫有一橫索繫掛兩個囊形器,以為
Thumbnail
地肌之有無,可說是日本刀與世界上其他兵器最大的相異點,也是辨別真假日本刀的參考之一。續前篇繼續討論「地肌」。 已經有很多刀劍書或網路訊息都有刊載過相關討論,本文強調手握實刀時如何觀察地肌及重點,有助於愛刀家們更準確的鑑賞和鑒別日本刀。介紹常見的地肌形容詞,也回答一些讀者所提出的問題。
Thumbnail
中篇3篇文章,主軸在兵器 名稱分別是【劍術‧技擊】與【八卦門三絕兵器(一)子午鴛鴦鉞】 劍術也是我開始習武的一個美好的幻想 而劍術‧技擊此篇從劍的歷史開始介紹 到最後述說技擊介紹,其中提到手臂錄中的劍訣與後劍訣 最後提到中國的劍法已近乎失傳 讓我美好的幻想逐漸幻滅 不過好在還保有一絲絲
Thumbnail
日本刀地肌鍛造的過程非常精細和複雜,對於愛刀家以及任何對日本刀有興趣的人來說,值得深入研究和了解。此外,文末也包含網友的相關提問和奉行專業答覆之互動內容,十分有趣。 本篇獻給已經購買過日本刀入門書的同好,一解對地肌的疑惑。而剛接觸日本刀的同好,建議以關鍵字搜尋相關日本刀文章後再來看本篇。
Thumbnail
以超強感知能力面對強敵的風之戰士,空我的第三種型態!
Thumbnail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裡面設定九陰白骨爪可以洞穿人類天靈蓋。 以現代醫學而言,成年人的頭頂骨是全身骨頭最硬的地方,可以承受瞬間最大500kg的錐形穿刺力道,因此可得證梅超風&陳玄風這兩位的九陰白骨爪指力應為單指500kg,全掌同向施力近2500kg。 假設吱1中煞車拉桿的問題並沒有發生,而這驚人的指力
Thumbnail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裡面設定九陰白骨爪可以洞穿人類天靈蓋。 以現代醫學而言,成年人的頭頂骨是全身骨頭最硬的地方,可以承受瞬間最大500kg的錐形穿刺力道,因此可得證梅超風&陳玄風這兩位的九陰白骨爪指力應為單指500kg,全掌同向施力近2500kg。 而鋁合金算是市面上工業製品常見的金屬材質,有原材料
Thumbnail
俗話說:「打不好就怪兵器!」 俗話說:「打不好就怪兵器!」(誤) 武器的形制構造會直接影響到使用方式。 例如日本刀的刀身較為細長,刀柄則是由目貫固定在刀身上。 如此結構,在使用上自然不能像拿鐵棒般甩動揮舞。 有時,武器形制也會跟流派風格或地區流行有關。 江戶時,津輕一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