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新書上市】爸媽真的失智了嗎?:臨床心理師從上萬名個案身上看見的45個診間故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事臨床工作近二十年,衡鑑過上萬名長者的臨床心理師,
  從只看見「個案的脫序行為」,到看見「個案是完整的人」。
  他用更全面的角度理解長輩,為肩負照護壓力與情緒包袱的家屬,
  指出一條更有效、更有人性的照護之路。
  •搞不清楚時間,半夜醒來說要上班
  •明明回答過了,同樣的問題還是每隔五分鐘問一次
  •老是對外說自己是獨居老人,可是明明已經搬去跟兒子同住兩年了
  •要她做什麼總是說我不會、我不知道
  •突然說自己欠某某某錢,但對方卻說沒這回事
  •電視開一整天,問他節目內容卻一問三不知
  •重複吃藥,一個月的藥不到半個月就吃完了
  過去一向能幹獨立的父母,居然變得不合常理、無法溝通,照顧不好自己,
  難道他/她失智了嗎?
  對失智的恐懼,導致照護者普遍看到「問題行為」就直接聯想到「失智」,
  然而,急著貼上「失智症」的標籤,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行為,反而可能製造更多
問題。

  長輩的問題行為,背後原因往往是心理、性格、生命史、生活習慣等複雜因素

  老是認錯人,可能只是偏心;真正的失智症患者會越活越回去,比起「認錯孫子」,更可能認為「自己沒結婚哪有孫子」。
  說自己看到鬼,可能是睡醒幻覺(或睡前幻覺);失智症的幻覺不會固定在什麼時候出現,而且當事人記不得、說不清楚具體內容。
  五分鐘前做的事情也否認,可能只是死不認錯的自尊心作祟;失智症患者無法辨別什麼話對自己有利、什麼不利,無法「選擇性記憶」。

  不盲目相信衡鑑測驗,你應該知道這些事

  長輩的簡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分數差,常常是因為他們沒動機或想睡覺等心理因素,不代表只有那樣的能力。
  「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簡稱CDR)測的是長輩的「認知能力」,必須排除生理問題的影響,但實際上重聽、眼睛不好等都可能造成誤判。
  照護長輩,你可以有更省心省力的作法:
  別給自己「一定要怎樣」的限制,保持彈性,不只能減輕壓力,關係也更融洽。
  隨著年齡增長,腦袋處理訊息的速度會變慢,只要放慢說話速度,不用大吼也能溝通無礙。
  本書作者黃耀庭臨床心理師,在從事失智症臨床工作的十多年來,近距離長期追蹤、觀察上萬名失智症個案和其家屬。卻意外地發現,個案遠比教科書上所說「患者認知功能會愈來愈差,約八到十年就會進展到非常嚴重」更為複雜。有些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數年後回診,表現突飛猛進;也有些原本衡鑑結果正常的個案,多年後,卻走上失智一途。
  「為什麼,現實狀況與教科書上的描述如此不同呢?」他為了解開心中疑惑,不斷探究、思索用藥之外的其他可能。診間的這四十五則故事,為照護者提供了跳脫失智症框架的思考觀點,指出一條更有效、更有人性的照護之路。。

本書特色

  提供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角度,協助照護者以「全人」角度去理解個案。
  清楚指出「一般長輩」與「失智症患者」的問題行為有何不同。
  提供照護一般長輩及失智長輩的不疲倦心法。
  破除一般人對MMSE、CDR、NPI等衡鑑結果的常見迷思。
博客來購書連結: https://lihi1.com/M4Fnp
黃耀庭臨床心理師Line@官方帳號: https://lihi1.com/fwtt3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2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各位讀者,不知道你對失智症課程第一印象是甚麼? 是屬於很多理論、研究的統計數字、還是照本宣科內容與表達方式呢? 這樣的授課方式,往往會讓人疲勞、愛睏,特別時在紅眼時段(13:00-15:00)。 黃耀庭心理師優化活動式授課,在台中仁愛醫院失智症共照中心推出今年2020年全新版課程內容...
當她動輒得咎的時候,也就是無論說什麼都會被別人抵損、貶低的時候,到最後乾脆就說我不知道,說我不會或說忘記了,這樣對自己最安全。這些人也會有憂鬱傾向,對人生沒有期待,懷著自己不夠好等等負向情緒。
長輩白天沒事,看電視經常是唯一的消遣,家人有時則會跟長輩聊聊電視的內容,當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好像越來越看不懂電視裡在播甚麼,同時也出現好像聽不懂我們所說的話,答非所問,抑或是只回答部分是正確,部分是錯誤,到底怎麼回事?
過去我們記憶門診曾經調查來診病患結果發現有一半以上的病人白天都有睡覺的習慣。在社會上也常常傳言說,"睡越多失智症越來越嚴重",這在臨床上表現的確好像是失智症的症狀,然而如果症狀只出現在某些時間,或是某些地方其他都表現正常,我們該如何說這是失智症造成的呢?
曾經有位家屬經常去參加失智症的課程,也讀了很多失智症相關書籍,帶了自己的母親來作檢查,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每次用書上的測驗問母親的時候,母親都說不會或是忘了,而在醫院卻又都可以正確完成?
在我過去與病患和家屬一起度過18年的日子中,深感一般失智症書中寫的,都是比較理想的失智症症狀,換句話說是書上的個案比較”標準”,而實際上的病人的情形卻有很大的不一樣,所以若有人能夠長期觀察同樣一個或是幾病患的狀況,又能詳細的紀錄下來,他看到的問題跟我應該是會一樣。
各位讀者,不知道你對失智症課程第一印象是甚麼? 是屬於很多理論、研究的統計數字、還是照本宣科內容與表達方式呢? 這樣的授課方式,往往會讓人疲勞、愛睏,特別時在紅眼時段(13:00-15:00)。 黃耀庭心理師優化活動式授課,在台中仁愛醫院失智症共照中心推出今年2020年全新版課程內容...
當她動輒得咎的時候,也就是無論說什麼都會被別人抵損、貶低的時候,到最後乾脆就說我不知道,說我不會或說忘記了,這樣對自己最安全。這些人也會有憂鬱傾向,對人生沒有期待,懷著自己不夠好等等負向情緒。
長輩白天沒事,看電視經常是唯一的消遣,家人有時則會跟長輩聊聊電視的內容,當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好像越來越看不懂電視裡在播甚麼,同時也出現好像聽不懂我們所說的話,答非所問,抑或是只回答部分是正確,部分是錯誤,到底怎麼回事?
過去我們記憶門診曾經調查來診病患結果發現有一半以上的病人白天都有睡覺的習慣。在社會上也常常傳言說,"睡越多失智症越來越嚴重",這在臨床上表現的確好像是失智症的症狀,然而如果症狀只出現在某些時間,或是某些地方其他都表現正常,我們該如何說這是失智症造成的呢?
曾經有位家屬經常去參加失智症的課程,也讀了很多失智症相關書籍,帶了自己的母親來作檢查,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每次用書上的測驗問母親的時候,母親都說不會或是忘了,而在醫院卻又都可以正確完成?
在我過去與病患和家屬一起度過18年的日子中,深感一般失智症書中寫的,都是比較理想的失智症症狀,換句話說是書上的個案比較”標準”,而實際上的病人的情形卻有很大的不一樣,所以若有人能夠長期觀察同樣一個或是幾病患的狀況,又能詳細的紀錄下來,他看到的問題跟我應該是會一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第二章 我請了三個看護,二個跑掉,最後一個留下來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媽媽這些年來逐漸失智,是我們家人最操心的事,雖然生活上的變化還不算大,但隨著行動能力下降,活動量也大幅減少,我們很擔心她幾乎都待在家裡,失智況狀會更加嚴重。   在確認媽媽目前是中度失智後,我們透過醫師也了解到,目前這是不可逆、無法恢復的狀況,但如果都不治療,或以適當的方式應對,媽媽惡化的程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除夕夜,是失智症照顧者與家人的挑戰時刻,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的內心掙扎、策劃以及家庭計畫的故事。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第二章 我請了三個看護,二個跑掉,最後一個留下來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媽媽這些年來逐漸失智,是我們家人最操心的事,雖然生活上的變化還不算大,但隨著行動能力下降,活動量也大幅減少,我們很擔心她幾乎都待在家裡,失智況狀會更加嚴重。   在確認媽媽目前是中度失智後,我們透過醫師也了解到,目前這是不可逆、無法恢復的狀況,但如果都不治療,或以適當的方式應對,媽媽惡化的程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除夕夜,是失智症照顧者與家人的挑戰時刻,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的內心掙扎、策劃以及家庭計畫的故事。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