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新書上市】爸媽真的失智了嗎?:臨床心理師從上萬名個案身上看見的45個診間故事

【7月29日新書上市】爸媽真的失智了嗎?:臨床心理師從上萬名個案身上看見的45個診間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事臨床工作近二十年,衡鑑過上萬名長者的臨床心理師,

  從只看見「個案的脫序行為」,到看見「個案是完整的人」。

  他用更全面的角度理解長輩,為肩負照護壓力與情緒包袱的家屬,

  指出一條更有效、更有人性的照護之路。



raw-image


  •搞不清楚時間,半夜醒來說要上班

  •明明回答過了,同樣的問題還是每隔五分鐘問一次

  •老是對外說自己是獨居老人,可是明明已經搬去跟兒子同住兩年了

  •要她做什麼總是說我不會、我不知道

  •突然說自己欠某某某錢,但對方卻說沒這回事

  •電視開一整天,問他節目內容卻一問三不知

  •重複吃藥,一個月的藥不到半個月就吃完了


  過去一向能幹獨立的父母,居然變得不合常理、無法溝通,照顧不好自己,

  難道他/她失智了嗎?

  對失智的恐懼,導致照護者普遍看到「問題行為」就直接聯想到「失智」,

  然而,急著貼上「失智症」的標籤,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行為,反而可能製造更多

問題。


  長輩的問題行為,背後原因往往是心理、性格、生命史、生活習慣等複雜因素



  老是認錯人,可能只是偏心;真正的失智症患者會越活越回去,比起「認錯孫子」,更可能認為「自己沒結婚哪有孫子」。

  說自己看到鬼,可能是睡醒幻覺(或睡前幻覺);失智症的幻覺不會固定在什麼時候出現,而且當事人記不得、說不清楚具體內容。

  五分鐘前做的事情也否認,可能只是死不認錯的自尊心作祟;失智症患者無法辨別什麼話對自己有利、什麼不利,無法「選擇性記憶」。


  不盲目相信衡鑑測驗,你應該知道這些事



  長輩的簡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分數差,常常是因為他們沒動機或想睡覺等心理因素,不代表只有那樣的能力。


  「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簡稱CDR)測的是長輩的「認知能力」,必須排除生理問題的影響,但實際上重聽、眼睛不好等都可能造成誤判。

  照護長輩,你可以有更省心省力的作法:

  別給自己「一定要怎樣」的限制,保持彈性,不只能減輕壓力,關係也更融洽。

  隨著年齡增長,腦袋處理訊息的速度會變慢,只要放慢說話速度,不用大吼也能溝通無礙。

  本書作者黃耀庭臨床心理師,在從事失智症臨床工作的十多年來,近距離長期追蹤、觀察上萬名失智症個案和其家屬。卻意外地發現,個案遠比教科書上所說「患者認知功能會愈來愈差,約八到十年就會進展到非常嚴重」更為複雜。有些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數年後回診,表現突飛猛進;也有些原本衡鑑結果正常的個案,多年後,卻走上失智一途。

  「為什麼,現實狀況與教科書上的描述如此不同呢?」他為了解開心中疑惑,不斷探究、思索用藥之外的其他可能。診間的這四十五則故事,為照護者提供了跳脫失智症框架的思考觀點,指出一條更有效、更有人性的照護之路。。


本書特色


  提供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角度,協助照護者以「全人」角度去理解個案。

  清楚指出「一般長輩」與「失智症患者」的問題行為有何不同。

  提供照護一般長輩及失智長輩的不疲倦心法。

  破除一般人對MMSE、CDR、NPI等衡鑑結果的常見迷思。


博客來購書連結: https://lihi1.com/M4Fnp

黃耀庭臨床心理師Line@官方帳號: https://lihi1.com/fwtt3



avatar-img
心理師品牌孵化基地
147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探討如何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和反應,透過溫蒂·蜜雪兒的經歷,揭示失智者在情感、飲食、聽覺和視覺上的挑戰。在照顧失智症患者的過程中,尋找替代方法以面對困難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改善照護策略。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強調學習過程中應避免僅關注病症的表面。 對失智症的理解要多層次,照顧者和醫療人員需要具備對症狀與病程的全面評估能力,也要關注高齡者身體與心理上的互相影響。 最後,作者提供了策略幫助家屬與照顧者更有效地記錄和分析症狀,避免錯誤判斷和焦慮。本文適合對長期照護與失智症認識有興趣的人閱讀。
這本書提供瞭如何避免失智症及管理認知衰退的方法,特別適合50歲左右的讀者。內容包含了對認知衰退症狀的釐清,以及十個重要的管理認知衰退的要點。作者透過故事分析個案問題,以及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問題,不妨先做好自我鍛鍊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積極面對問題。
本文探討如何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和反應,透過溫蒂·蜜雪兒的經歷,揭示失智者在情感、飲食、聽覺和視覺上的挑戰。在照顧失智症患者的過程中,尋找替代方法以面對困難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改善照護策略。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強調學習過程中應避免僅關注病症的表面。 對失智症的理解要多層次,照顧者和醫療人員需要具備對症狀與病程的全面評估能力,也要關注高齡者身體與心理上的互相影響。 最後,作者提供了策略幫助家屬與照顧者更有效地記錄和分析症狀,避免錯誤判斷和焦慮。本文適合對長期照護與失智症認識有興趣的人閱讀。
這本書提供瞭如何避免失智症及管理認知衰退的方法,特別適合50歲左右的讀者。內容包含了對認知衰退症狀的釐清,以及十個重要的管理認知衰退的要點。作者透過故事分析個案問題,以及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問題,不妨先做好自我鍛鍊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積極面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