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勝剛強
細細閱讀本書,真不是一本容易對話的書。每次閱讀,筆者總試著保持著與作者對話角度閱讀及思考,綜覽此書其核心哲學思想與《老子》、《道德經》或有異曲同工之妙,打破一般認知"強""弱"定義。作者以反脆弱的三元組:脆弱、強固、反脆弱,橫向跨越了經濟、社會、政治、商業、醫療、哲學、倫理、心理學等等領域說明這三個要素。細究每個段落,如果沒有相應的閱讀經驗,也只能邊閱讀邊查詢,否則很難理解背後意涵。
脆弱看起來很堅固,反脆弱看起來很危險
看起來堅固不催的巨塔,遇到黑天鵝卻如同雨後地上反射的倒影,一碰就不見了
這本書讓筆者有機會重新反省之前工作經驗及未來生活。受商業管理碩士的訓練及過去幾年在財務會計領域的洗禮,筆者更崇尚的是《金字塔原理》,思考法則以MECE(互斥且無遺)及模型化,即清楚定義操作變因,並識別那些為控制變因,建立模型再逐步改善。在財會或封閉的品保/製造系統很好識別影響要素,透過數據分析,找出問題修正,解決眼前問題,建立SOP及稽核點(PDCA)。但隨著管理幅度越來越大,越靠近組織核心,就越難定義需要著力分析的要素,甚至要素間根本有很嚴重交互干擾,或看似可以切割要素,實務上根本無法切割,這也是很常見狀況(書中稱具反脆弱性,依存度很高的系統為深奧系統如交通、政治乃自於企業組織,深奧系統更符合自然法則。)。若硬是要標準化,切割定義,並用系統匡住所有人行為,短期內看似好像很堅實嚴謹,也好像完成了經理人重要的使命,但長期來看,越是大型化,就要不停地細化、定義工作,加強稽核力道,逼著所有人都像機器一樣工作,如果沒有不定期的打破組織再重組,看似穩定無虞的工作,一旦面臨黑天鵝將脆弱不堪。
遠記得筆者在2013年時,在台灣某膠帶集團公司越南區任區域財務長,有次回台與第二代的楊董述職,他提了個問題,要如何增加組織彈性跟活力,後來他舉例組織越來越集團化時,有如一顆大球,接觸點跟面會越來越有限,跳動的軌跡也很單一,但如果把大球切割成數個小球,接觸面就會變大,接觸面重點是外部客戶跟市場,變小的球跳動也很靈活,且不同的球會有不同的跳法。這也是該集團為何超過一甲子在台灣業界如台灣3M地位,卻不走上市大型化一途,很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或許也正呼應本書理念,集團化資本化,一切以財務指標主導決策經營後,組織將變得聚攏堅實,但事實上卻是脆弱得很。
又如2017年底起在蘇州某茶飲公司任職,初期看起來紛亂無比,完全沒有規則可言,但事實上卻是充滿活力。2017-2019年是市場混亂之際,其實越混亂越是一種安全的反脆弱,公司及市場皆然。起初的我,也鄙棄這樣模式,認為十分的危險,後來慢慢深入組織並與優秀第五項修煉導師莊老師及Michael老師學習共事後,漸漸找到調整及調節方向,也順利完成公司與自己經理人生涯的一個里程碑。這種看似很危急的組織,在市場雜訊紛紛的事態下,組織內部自然產生一種奇妙的反脆弱,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或對或錯,組織已被訓練強大的反應機制,面臨市場因疫情巨變,反而容易因此受益。
個人事業的反脆弱及強固
本書的作者強調經驗主義,輕視所謂"書呆子"的理論專家主義。商學院每年訓練數以萬計以計量經濟及統計學為基礎訓練的研究生,筆者也曾經經歷過,正如作者所述,其實大部分的所謂"研究成果",把時間拉長,範圍拉大時,這些透過數學模型驗證多少真多少假,其實對真正問題或能不能贏過其他競爭者不太有直接關係。或筆者從事財務會計管理工作數年,很多非相關專業的同事,也十分羨慕會計或審計專業人員,好像擁有較強的專業護城河,在內控要求下,又可以不需要跨越領域工作,跟其他工作比起來或許不這麼"煩",但事實上過度於專業與獨立性,沒有嘗試換位思考,長久下來將會離組織越來越遠,自己職涯脆弱性會越高,尤其是已經習慣外資或大型公司訓練的專業人士,更是無法面對批量裁員後的脆弱。
不受雇自行創業當具有很強的反脆弱性,沒有人會想把自己的血汗錢輕易的敗掉,但只能保證下檔損失小於上檔利益(損失比得利小),不代表一定會成功。要常保自己的事業強固性,"強固"一詞筆者從書上的理解為"不受外界影響的系統"。我想之於企業可能是一種強韌的文化跟經營管理系統。之於專業人士或經理人,雇傭關係上本來就具有一定的反脆弱性,但職涯發展過度單一,反而會有脆弱性,唯透過大量橫向的實戰、學習、融入,才有辦法增加職涯的反脆弱性,另在專業上,跳脫調細節跟規則,往本質思考學習,如會計經理學習新的會計準則怎麼記帳很重要,但新的準則背後為何要修改,是新的巴賽爾金融協定變更?為何要變更?去探究動作背後的原理、邏輯甚至歷史,當變成一種系統性的知識時,專業的強固性就不會隨著你所待的公司或組織,而有所變化。
三元組的互補應用
雖然作者是偏執的反脆弱倡議者,但真實世界上要完全遵守反脆弱原則執行幾乎不可能。主因在改變所有人對"脆弱"的認知太困難了!事實上在很多指數的變化中,當下時間軸過短時,會是一個近似線性關係,當下大部分的人會信以為真,也很自然,硬是要說服別人反徒增衝突,無法達到目標。實務運作上,在深奧系統中,筆者相信反脆弱跟脆弱有時候在外部的天真干預下,很有可能是一種程度問題。如能常保反脆弱的心態及看待事物的角度,配合系統思考,把時間軸拉長,面對當下問題溝通時,即便做出傾向脆弱的決策,有時候也是為了先治標及讓多數人理解,為後續的強固或反脆弱或強固的作為鋪墊。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老子》第八十篇。兩千多年前,老子的理想烏托邦點出小組織,無為而治下的反脆弱天然性質。即便瞭解了三元組的特性互補應用,但一但面臨中央集權大型化時,代理問題及複雜度呈指數性增長,天生脆弱性很難避免。歷史上看似一盤散沙希臘城邦,卻是孕育最多元地中海文化時期,創造了千年古地中海璀璨歷史。或21世紀後,台灣原本稱道的中小企業經濟模式,好像消失無蹤,大家開始羨慕韓國財閥式經濟帶來的高速且拉大不均的模式,很多原本領先的行業,都被打的不見蹤影?事實上,原本不具競爭行業在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磁性效應下移出台灣,短期看似產業空洞化,中長期卻是一種健康新陳代謝。現在能留在台灣的製造業,多數規模不大,但掌握了某個關鍵技術或市場,滋潤有序的生存著。一如《隱形冠軍》及《小,是我故意的》(Small Giants:Companies that Choose to be Great Instead of Big)兩書中都提到的,小企業沒有大企業距離感,組織內外部關係都十分貼近彼此,重視彼此感情與人性,也不追求規模或上市,只專注深度發展一個非常細分領域,或許從企業生命週期角度來看,這些企業即便是存在超過數十年甚至百年,沒進到衰老階段,很神奇地常保企業生命週期的中-初段青春,不需要大張旗鼓的變革管理,不需要麥肯錫管理顧問,面對對世界一輪又一輪起伏波瀾,呈現極強的韌性。筆者短短職涯中,歷經千億到數十億規模公司經理人歷練,直至目前一人公司,閱讀此書時,才真正反省到自己站在經理人面對事業無知,必須真正謙虛面對市場與現場,才有機會真正進入行業核心,時時反省自己作為是否夠接地氣,才有機會突圍。
值得反覆閱讀的好書
筆者用了大約一個月零散的時間,閱讀了本書約1.5次,一次完整閱讀,半次回去翻閱中間摺頁劃記與摘錄,並試著組織想法寫下這篇心得。但筆者仍覺有所不足,有機會應該再把一些章節重新閱讀(附錄也藏了許多資訊)。如本書序文所言,反脆弱可以廣泛的在各領域發揮,作者本身也涉略廣泛,並強調以個人圖書館取代既有美國大學僵化又昂貴教育。這些激進的言論給了筆者很大的衝擊,在去除學歷、經理人抬頭、各種專業證照後,我還剩下什麼?或許藉由閱讀、感受跟反思,有機會可以慢慢認識自己。後續應該再把作者的《隨機騙局》、《不對稱陷阱》等書再好好閱讀吸收,期待獲得更多新的觀念跟視野。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 Nassim Nicholas Taleb,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2013
- 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2008
- Barbara Minto,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2007
- Hermann Simon,隱形冠軍:21世紀最被低估的競爭優勢,2013
- Bo Burlingham,小,是我故意的:不擴張也成功的14個故事,7種基因,2006
- Ichak Adizes,企業生命周期(簡中),2004
- 李耳,老子/道德經,BC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