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的小雯哭哭啼啼的人未到,聲先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在老師陪同下,來到了保健室。我上前檢視,小雯邊啜泣邊乖巧的讓我檢視傷口,經過評估檢查後,發現小雯左手掌及膝蓋有明顯紅腫擦傷,我請孩子眼淚擦一擦並請她坐下,小雯又開始嚎啕大哭起來,老師將孩子抱在懷中,邊安慰小雯,孩子停止哭泣點點頭,忍著眼淚安靜坐了下來。
我正準備幫孩子清理傷口及擦藥,我跟孩子說: 我們要來抓蟲蟲喔,要乖乖喔。
小雯眼淚掉下來邊哭邊說: 我不要!我不要!
我邊快速的加快動作邊說:不痛了不痛了,阿姨快好囉!
一直到我將OK绷貼好, 小雯的才停止哭泣,漸漸的安靜下來。
我再問小雯:還會痛嗎?小雯搖搖頭大聲回答:不會了!
孩子貪玩又頑皮,常常一不小心就會受大大小小的傷。如果不小心受傷或生病,就得去醫院治療,甚至是進行手術、縫針的醫療處置。
因此疼痛通常可以分兩種:
第一種:身體上的疼痛,比如: 頭痛、傷口疼痛和腹痛……等。
第二種:治療上的疼痛,比如: 傷口換藥、抽鼻涕、打針或抽血引發的疼痛。
此時疼痛在沒有適當的止痛處置下,會造成負面的長期後果。研究顯示,在成人時期發生問題的風險,例如: 焦慮和憂鬱與人生早期有過疼痛經驗有著長遠的影響;也因此在嬰孩及兒童時期時給予適當的疼痛處置是很重要的。
疼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當孩子說痛時就表示是真的痛,但兒童因年齡與認知功能不同,表達疼痛的方式就不盡相同。面對用哭喊表達害怕的孩子,通常父母親會心情緊張煩躁,恨不得痛的人是自己或是想盡辦法讓來孩子的疼痛立刻消失。
因此,當孩子疼痛時,但又表達不清楚時,父母該如何安撫,幫他們減輕疼痛呢?我認為,首先要務是,父母要先穩定自己的心情來處理面對。
因為孩子的年紀越小,就越不會表達哪裡痛或那裡不舒服。孩子對於疼痛的反應,有一部分來自於周遭環境及身旁的大人。我們應當以沉著及相信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如果我們自己能冷靜面對情況,孩子相對的對他的疼痛比較能忍受。
反之,孩子若看到我們不安、焦慮的情緒,或焦躁的問話關心時,只會加強他們的疼痛感。
但如果對孩子的疼痛放置不管,也會造成不良後果。在嬰兒期經歷過中度疼痛的孩童,可能會引發長期的身體、心理和行為的改變,比如對疼痛更敏感、長大後社交行為異常或在未來做手術前更容易產生焦慮。
在傷病處理的治療過程中,除了配合醫生醫療上醫囑的給予止痛藥外,父母親要如何幫忙孩子緩解疼痛與害怕呢?
根據目前的研究,有幾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幫助父母在面對孩子傷病引起的疼痛時,最大限度地減輕孩子的疼痛和害怕。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幫助他們減輕疼痛和壓力。只要陪孩子玩些小遊戲,比如吹泡泡、猜謎遊戲、看圖書、講話和聽音樂。甚至帶孩子去醫院的時候可以帶上以上一樣道具,比如: 娃娃或車子,如果狀況沒有時間,通常兒科診所或醫院會有些小玩具提供,可開口詢問醫療人員。
●簡單物理性止痛
我們可以透過很多物理方式讓孩子更舒服。例如,脹氣時,可輕輕的幫孩子按摩腹部,或利用冰敷或熱敷法都可緩解孩子的疼痛,但須先詢問過醫生,確認冰敷或熱敷的時機。
●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
可以將孩子抱在懷裡裡輕輕搖晃,來撫慰他們。甚至在身體檢查或等待檢驗結果的過程中,簡單的擁抱就能讓他們平靜很多。
疼痛是一個心理加生理的複合結果。所以如果我們重視他的疼痛,比如:牽著他的手,抱著他安撫,輕輕搖晃他,說故事分散他的注意力。這些即使不能立即減輕他生理上的疼痛,但是在心理上卻會大大緩解他因疼痛帶來的壓力,最終他所感受到的疼痛感,是會大幅度降低的。
●留意孩子對疼痛的表達
有些較大的孩子身體上感到疼痛時,未必會直接說出來,此時就要靠我們做家長的觀察與發現。當孩子表現出與平常有異的行為模式時,比如:皺眉、冒汗、胃口或睡覺模式的改變、行動有異、體能下降、易怒……等等,都有可能是疼痛引發的。此時,父母就要先確認孩子的疼痛是否有確實獲得緩解,除了給予物理性止痛外,還要與醫生確認疼痛藥物的使用是否恰當。有時醫療人員會忘記及時給孩子止痛。他們並非故意,只是他們常常很忙,資源又不足,容易專注於「解決主要病症問題」而忽略了其它的問題,因此有時就忽略了疼痛管理。作為孩子的父母,你可以提醒醫生或護士給孩子止痛,避免他們忘記。
免於疼痛恐懼是人權,兒童應也有免忍受、害怕疼痛的權利,也是兒童就醫的權利。但兒童在疼痛控制的評估、預防和處置時,經常需仰賴在大人身上(包含父母、照顧者、醫療團隊等);也因此,我們都要對兒童的疼痛控制處理更需謹慎的看待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