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的意義,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生病這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生病是一種學習

這一生的旅程中,從嬰兒到幼兒,從兒童期到青少年,然後成年到老年,必定都有很多次生病的經驗。那麼,你是如何看待每一次的生病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生病是正常的。

一個人生病就像孩子的生長發育,其實是一個身體自然變化調適的過程。

就像孩子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上學去,見到新環境對新環境害怕哭泣或陌生羞澀一樣,對於外界的變化,自然而然產生一套身心的反應模式。

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是如此,當你身體有了咳嗽、喉嚨發炎、拉肚子……等症狀時,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的對外界環境人事物產生的反應模式。


每個人對外界環境的反應模式不同,所以人體免疫的反應模式也都不一樣。所以,為什麼有些人動不動就生病,有些人卻很少生病。


生病常見的症狀有哪些呢?比如:發燒、感冒、拉肚子……等等,這些都是身體的調整反應,只是反應的方式程度不同而已。


當身體出現了生病症狀的反應模式,我們覺得身體不舒服時,就會想去調整治療及修復,然後繼續往前走,不光是免疫系統,我們的心靈發展進程,也都是這樣一點一滴進化形成的。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預防孩子不生病,但我們可以從每一次生病中學習。


身體現在為什麼會發燒呢? 為什麼會咳嗽呢?又為什麼會肚子痛呢?是吃多了?還是著涼了?跟季節有關嗎?跟環境有關嗎?還是跟情緒有關呢?

健康曲線跟股市一樣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身體健康曲線也會跟著你的生活習慣上上下下的波動起伏。

最近晚睡嗎?這兩天有吃比較多的冰淇淋或雞塊嗎?最近有看太多的電腦跟平板或電視嗎?

有太多原因可以去探究了! 而且若某些疾病狀況發生頻率很高的話,那麼就更應該去找到其規律性及原因。

建議觀察孩子每次生病時,孩子對任何介入措施的反應狀況如何?吃中藥或西藥效果如何? 按摩或泡腳或熱敷有改善症狀嗎……等等,評估記錄這些措施效果如何呢?好的效果是哪些?或是孩子有沒有產生不好的反應?

作為孩子的照顧者也就是各位爸爸媽媽,這些都是可以注意觀察跟學習的,

把孩子每次生病跟治療的過程記錄下來,這樣會幫助你建立一個邏輯思考的過程,你也會發現孩子免疫發展的規律性。

只要學會觀察與紀錄,對日常的簡單問題就有簡單妥善處理的能力。說實在的,有些輕微感冒或某些常見病症,即使不看病不吃藥,注意喝水休息飲食,人體也會有自癒的能力。

但現況是,經常是小孩生病了,但家長還要上班,所以心急如焚,急匆匆地到診所看診。

醫生開什麼藥就吃什麼藥,醫生說怎麼辦就怎麼辦,按照醫囑當然沒有錯,但是更重要的是,

應該要弄清楚孩子整個的生病和治療過程,對孩子才有幫助。

有太多父母親沒有考慮全盤條件,通常會有個過度的期待:那就是一定要馬上退燒!

或者是不停的問:孩子到底什麼時候會好?

某些疾病的發生也許是經過較長時間累積的結果,要身體回歸到正常的狀態也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太快的退燒並不是最明智的做法甚至可能導致更多的問題。

因為所有的病都不是單獨存在的,生病時出現的症狀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的部分很大,若生病後只急著趕快去看醫生吃藥解決病症,那麼只是解決了表面的問題(症狀),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壓制。表面上太平無事,孩子吃了藥,馬上不咳了不燒了也不拉了,甚至立刻可以去上學,這其實只是一種壓制的反應。

就像把房間的垃圾都藏到地毯下,以為垃圾不見了,但其實垃圾還在。

也許等到有一天垃圾發臭了,也就是疾病問題擴大了,你才會再發現它,那麼就會有更大的疾病症狀出現。

所以父母保持心情的平靜非常重要。心不安定或是生活太忙、太滿、節奏太過緊張,這時再加上孩子突然生病,你根本無法靜下心來觀察處理,甚至最後連自己也生病了。

生病是正常的,我們要從每一次的生病中學習,從每一次的生病中找到釐清生活混亂的線索。

每一次的生病都具有意義,我們要學會解讀身體釋放的訊息,每一個疾病的發生都在表達一種需要,藉著疾病的發生讓病人看到,所以生病是宇宙給我們的個別的功課,

每一次的生病人讓你跟孩子獲得更穩健的力量,所以不要白白生病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希雅的身心健康學堂的沙龍
10會員
25內容數
2023/01/02
2023來了!你準備好了嗎?不論是大環境及個人層面現在都到了一個轉捩點的時候!希望能給大家些建議跟方法,希望我們一起身、心、靈晉級2.0,做好全方面的準備,迎接這一串的能量流變化。
Thumbnail
2023/01/02
2023來了!你準備好了嗎?不論是大環境及個人層面現在都到了一個轉捩點的時候!希望能給大家些建議跟方法,希望我們一起身、心、靈晉級2.0,做好全方面的準備,迎接這一串的能量流變化。
Thumbnail
2022/12/22
睡飽了還是累?關鍵在於:你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 你常有覺得睡了好久,但怎麼睡都還是累的感覺嗎?不少人平日上班睡眠不足,到週末開始補眠,甚至一口氣睡足10小時以上,但總是覺得不論睡多久仍然覺得累?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況的話,那你也許是「深度睡眠」時間不夠。 深度睡眠是我們的黃金時間,不要輕易放過。
Thumbnail
2022/12/22
睡飽了還是累?關鍵在於:你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 你常有覺得睡了好久,但怎麼睡都還是累的感覺嗎?不少人平日上班睡眠不足,到週末開始補眠,甚至一口氣睡足10小時以上,但總是覺得不論睡多久仍然覺得累?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況的話,那你也許是「深度睡眠」時間不夠。 深度睡眠是我們的黃金時間,不要輕易放過。
Thumbnail
2022/12/10
嗨!今天我們繼續討論睡眠問題,上次提到,我們身體內在有一個晝夜節律,又叫生理時鐘,而這內在時鐘是由基因所控制,也決定一個人是屬於早鳥或是夜貓子。作息型態就如同一條光譜,光譜的一端是標準的早起早睡,另一端則是標準的晚起晚睡,而多數人皆介於兩者之間。
Thumbnail
2022/12/10
嗨!今天我們繼續討論睡眠問題,上次提到,我們身體內在有一個晝夜節律,又叫生理時鐘,而這內在時鐘是由基因所控制,也決定一個人是屬於早鳥或是夜貓子。作息型態就如同一條光譜,光譜的一端是標準的早起早睡,另一端則是標準的晚起晚睡,而多數人皆介於兩者之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剛看到中醫流派「祝由術」的介紹,其神妙處居然可以起死回生,化傷病於無形,於是引發了我的疾病的思考。 首先是疾病的定義,我的定義是--凡是會造成生活不便,最終會影響個人生存發展的不良走向身體症狀都涵蓋在內,從這個定義出發就會發現疾病變得主觀且個人性,因為每個人的耐受度不一樣,有些人一點小感冒就急驚風
Thumbnail
剛看到中醫流派「祝由術」的介紹,其神妙處居然可以起死回生,化傷病於無形,於是引發了我的疾病的思考。 首先是疾病的定義,我的定義是--凡是會造成生活不便,最終會影響個人生存發展的不良走向身體症狀都涵蓋在內,從這個定義出發就會發現疾病變得主觀且個人性,因為每個人的耐受度不一樣,有些人一點小感冒就急驚風
Thumbnail
因為疫情解封,許多職業陸陸續續回到實體工作 然而,對有學齡前孩童的家長們卻造成很大的困擾! 因為口罩解封了......不只covid病毒可能隨時入侵 連腸病毒、腺病毒、流感...陸續來報到...... 於是,我從四月全家染疫 接著小孩總會莫名突然地發燒,幼兒園都會請家長帶回去 好不容
Thumbnail
因為疫情解封,許多職業陸陸續續回到實體工作 然而,對有學齡前孩童的家長們卻造成很大的困擾! 因為口罩解封了......不只covid病毒可能隨時入侵 連腸病毒、腺病毒、流感...陸續來報到...... 於是,我從四月全家染疫 接著小孩總會莫名突然地發燒,幼兒園都會請家長帶回去 好不容
Thumbnail
從小到大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生過病,甚至有些還比感冒更加嚴重,而這些疾病都有著各式各種不同的症狀,有的發燒、有的頭暈、咳嗽、流鼻水、過敏、發炎等諸如此類的症狀,不過你有想過這些症狀是有什麼功用嗎?從這些症狀我們可以知道身體正在釋放什麼訊號嗎?
Thumbnail
從小到大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生過病,甚至有些還比感冒更加嚴重,而這些疾病都有著各式各種不同的症狀,有的發燒、有的頭暈、咳嗽、流鼻水、過敏、發炎等諸如此類的症狀,不過你有想過這些症狀是有什麼功用嗎?從這些症狀我們可以知道身體正在釋放什麼訊號嗎?
Thumbnail
女兒又再病了,這已經是近來第四次,每次都是上課期間感到不適,然後在測出正在發燒,老師通知我們到學校接她,馬上去診所求醫⋯⋯
Thumbnail
女兒又再病了,這已經是近來第四次,每次都是上課期間感到不適,然後在測出正在發燒,老師通知我們到學校接她,馬上去診所求醫⋯⋯
Thumbnail
想來跟大家聊聊一些生病的症狀 發燒,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等都是身體不舒服的症狀,是症狀,不是病因,也可以說是身體在對抗細菌病毒的抵抗力的展現。 其實對待身體也就像教育小孩、甚至是陪伴自己一樣,要處理的不是小孩的情緒表現,而是看出他的情緒背後的訴求,然後去處理那個訴求。有時候情緒的表達是健康的,因為他
Thumbnail
想來跟大家聊聊一些生病的症狀 發燒,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等都是身體不舒服的症狀,是症狀,不是病因,也可以說是身體在對抗細菌病毒的抵抗力的展現。 其實對待身體也就像教育小孩、甚至是陪伴自己一樣,要處理的不是小孩的情緒表現,而是看出他的情緒背後的訴求,然後去處理那個訴求。有時候情緒的表達是健康的,因為他
Thumbnail
因為其實妳們的世界運作的很簡單,妳去關註什麽妳就是把呢個放大,然後去體驗,明白嗎? 就好像妳的電腦顯示器,妳點開一個頁面。那妳只能在呢個頁面去關註,去吸收它給妳帶來的一些information,是吧? 那如果妳現在是把妳的一個不適感,把它放大...
Thumbnail
因為其實妳們的世界運作的很簡單,妳去關註什麽妳就是把呢個放大,然後去體驗,明白嗎? 就好像妳的電腦顯示器,妳點開一個頁面。那妳只能在呢個頁面去關註,去吸收它給妳帶來的一些information,是吧? 那如果妳現在是把妳的一個不適感,把它放大...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病,這是真的。 不管是被醫生檢查出的,還是隱沒在那之下的;無論是生理的病痛,還是心理的瘡口…我們都有病,都有傷疤,各自都有不願被揭開的過往。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病,這是真的。 不管是被醫生檢查出的,還是隱沒在那之下的;無論是生理的病痛,還是心理的瘡口…我們都有病,都有傷疤,各自都有不願被揭開的過往。
Thumbnail
如果你能在病痛中看見病痛為你帶來的療癒,那麼你才會看到療癒的入口,你會在那個入口看見一個美好的交換。這個交換就是你容許自己的身體有停擺的需要,你看見他帶給你的靜止時間,你看著時間流過,就像看著病痛從療癒的入口走出來一樣。而你對自己的愛和無盡包容就會像交換一樣,跟著走進去,這是同時進行的,所以他們在交
Thumbnail
如果你能在病痛中看見病痛為你帶來的療癒,那麼你才會看到療癒的入口,你會在那個入口看見一個美好的交換。這個交換就是你容許自己的身體有停擺的需要,你看見他帶給你的靜止時間,你看著時間流過,就像看著病痛從療癒的入口走出來一樣。而你對自己的愛和無盡包容就會像交換一樣,跟著走進去,這是同時進行的,所以他們在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