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的意義,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生病這件事

更新於 2020/08/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生病是一種學習

這一生的旅程中,從嬰兒到幼兒,從兒童期到青少年,然後成年到老年,必定都有很多次生病的經驗。那麼,你是如何看待每一次的生病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生病是正常的。
一個人生病就像孩子的生長發育,其實是一個身體自然變化調適的過程。
就像孩子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上學去,見到新環境對新環境害怕哭泣或陌生羞澀一樣,對於外界的變化,自然而然產生一套身心的反應模式。
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是如此,當你身體有了咳嗽、喉嚨發炎、拉肚子……等症狀時,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的對外界環境人事物產生的反應模式。
每個人對外界環境的反應模式不同,所以人體免疫的反應模式也都不一樣。所以,為什麼有些人動不動就生病,有些人卻很少生病。
生病常見的症狀有哪些呢?比如:發燒、感冒、拉肚子……等等,這些都是身體的調整反應,只是反應的方式程度不同而已。
當身體出現了生病症狀的反應模式,我們覺得身體不舒服時,就會想去調整治療及修復,然後繼續往前走,不光是免疫系統,我們的心靈發展進程,也都是這樣一點一滴進化形成的。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預防孩子不生病,但我們可以從每一次生病中學習。
身體現在為什麼會發燒呢? 為什麼會咳嗽呢?又為什麼會肚子痛呢?是吃多了?還是著涼了?跟季節有關嗎?跟環境有關嗎?還是跟情緒有關呢?
健康曲線跟股市一樣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身體健康曲線也會跟著你的生活習慣上上下下的波動起伏。
最近晚睡嗎?這兩天有吃比較多的冰淇淋或雞塊嗎?最近有看太多的電腦跟平板或電視嗎?
有太多原因可以去探究了! 而且若某些疾病狀況發生頻率很高的話,那麼就更應該去找到其規律性及原因。
建議觀察孩子每次生病時,孩子對任何介入措施的反應狀況如何?吃中藥或西藥效果如何? 按摩或泡腳或熱敷有改善症狀嗎……等等,評估記錄這些措施效果如何呢?好的效果是哪些?或是孩子有沒有產生不好的反應?
作為孩子的照顧者也就是各位爸爸媽媽,這些都是可以注意觀察跟學習的,
把孩子每次生病跟治療的過程記錄下來,這樣會幫助你建立一個邏輯思考的過程,你也會發現孩子免疫發展的規律性。
只要學會觀察與紀錄,對日常的簡單問題就有簡單妥善處理的能力。說實在的,有些輕微感冒或某些常見病症,即使不看病不吃藥,注意喝水休息飲食,人體也會有自癒的能力。
但現況是,經常是小孩生病了,但家長還要上班,所以心急如焚,急匆匆地到診所看診。
醫生開什麼藥就吃什麼藥,醫生說怎麼辦就怎麼辦,按照醫囑當然沒有錯,但是更重要的是,
應該要弄清楚孩子整個的生病和治療過程,對孩子才有幫助。
有太多父母親沒有考慮全盤條件,通常會有個過度的期待:那就是一定要馬上退燒!
或者是不停的問:孩子到底什麼時候會好?
某些疾病的發生也許是經過較長時間累積的結果,要身體回歸到正常的狀態也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太快的退燒並不是最明智的做法甚至可能導致更多的問題。
因為所有的病都不是單獨存在的,生病時出現的症狀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的部分很大,若生病後只急著趕快去看醫生吃藥解決病症,那麼只是解決了表面的問題(症狀),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壓制。表面上太平無事,孩子吃了藥,馬上不咳了不燒了也不拉了,甚至立刻可以去上學,這其實只是一種壓制的反應。
就像把房間的垃圾都藏到地毯下,以為垃圾不見了,但其實垃圾還在。
也許等到有一天垃圾發臭了,也就是疾病問題擴大了,你才會再發現它,那麼就會有更大的疾病症狀出現。
所以父母保持心情的平靜非常重要。心不安定或是生活太忙、太滿、節奏太過緊張,這時再加上孩子突然生病,你根本無法靜下心來觀察處理,甚至最後連自己也生病了。
生病是正常的,我們要從每一次的生病中學習,從每一次的生病中找到釐清生活混亂的線索。
每一次的生病都具有意義,我們要學會解讀身體釋放的訊息,每一個疾病的發生都在表達一種需要,藉著疾病的發生讓病人看到,所以生病是宇宙給我們的個別的功課,
每一次的生病人讓你跟孩子獲得更穩健的力量,所以不要白白生病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從小學開始,我媽就灌輸我:「健康第一、學業第二」的重要觀念,上國中後課業日益加重,下課回家後要練琴要寫作業,偶爾為了考試熬夜念書,早上起床反而沒精神,媽都跟我說:「時間到了就去睡」。 這一年我感覺自己ㄧ直處於微發炎狀態,小感冒不斷,都是不嚴重的,直到兩個月就被擊跨了,大發燒兩次!真傻是太痛
    「小病不斷、大病不來」這句話反映了一種常見的觀點,即在健康管理中,儘管面對小病小痛頻繁出現,但大病的風險仍然較低。這種觀點包含了幾個層面的意義。 首先,小病的頻繁出現可能是一個警訊,提醒我們需要更加重視日常健康。這些小病,如感冒、輕微的胃腸不適等,雖然不至於危及生命,但它們常常反映了身體的某些潛在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還在發燒耶」「已經感冒一個月了」「咳了三週了都沒有好」「他上幼幼班才第三天就開始流鼻水」最近歐醫師的門診常常聽到爸爸媽媽有類似上述的聲音,甚至有爸爸媽媽問我該不該讓孩子繼續上學的。 其實全世界的孩子都會經過以上這些描述,只有極少數人擁有令人羨慕的那種『不容易感冒』的體質。幼兒園開始,孩子就會接觸到
    Thumbnail
    近來小病一場,從5月中至今,以爲是感冒,卻沒發燒,六月嘗到窒息性咳嗽的驚恐歷練,以往一夜好眠變成起床多次。 看西中醫資料及親自感受身體解密的探討。 在發現窒息性咳嗽容易發生在情緒起伏、胡思亂想時。 在發現是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身體濕痰大量疾生,外食常反胃嘔吐。 咳痰也練習吐出。以往屬於吞的
    仔細回想,這次生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好像是當我意識到,在工作上我沒做好 然後,健康就急轉直下 直到現在仍餘波蕩漾,想吃也不能吃,餓著肚子過每一天 《讓奇蹟發生的技術》其中一篇〈選擇「樂」的人生〉提到「生病教會我的事」 「原來內心紛亂會如此折磨,竟然會對身體健康造成這麼嚴重的負面影
    Thumbnail
    你是否曾因為覺得「只是小症狀」,而忽略了健康的紅燈警號? 在我們追求健康的生活中,經常討論疾病和症狀,但真正理解兩者的差異的人卻是少數。這不僅是關於消除那些讓我們不適的症狀而已,更是關於深入了解並治療那些潛藏的、需要專業介入的疾病。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揭開疾病與症狀之間真相的面紗,學習如何有效
    Thumbnail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最讓我感到害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疾病,因為生病影響的不只是我自己,還會影響到我愛的及愛我的家人,如果嚴重不能自理,我的家人就會很辛苦,不論經濟或是健康與精神.....亞健康族群逐年增加、重大疾病年輕化等問題都是不可輕忽的,我們老是說健康很重要,健康是唯一,但真正重視的人卻
    「為什麼是我生病?」我待的社群,問我們的是的一位擔心孩子的家長。 「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好幾次也是這樣的,對自己的病情感到難受。 那如果是對別人呢? 如果是我告訴別人的話,我會回答什麼呢? 「因為妳是不平凡的人,妳會比一般人多一層考驗,但妳會非常有同理心,而且是個很溫暖的孩子,這是社會很難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人世間唯一不變的一件事就是「變」,卻依然在每一次驟變之時感到驚愕,接著是一連串的氣餒、憤怒、挫敗⋯⋯⋯⋯,接著自問到底能做些什麼來阻止這一切變化來得慢一些呢? 收到這本《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過沒幾天,孩子又因為感冒而出現低燒、流鼻水及咳嗽的症狀而難以入睡,距離出院僅僅相隔約莫三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從小學開始,我媽就灌輸我:「健康第一、學業第二」的重要觀念,上國中後課業日益加重,下課回家後要練琴要寫作業,偶爾為了考試熬夜念書,早上起床反而沒精神,媽都跟我說:「時間到了就去睡」。 這一年我感覺自己ㄧ直處於微發炎狀態,小感冒不斷,都是不嚴重的,直到兩個月就被擊跨了,大發燒兩次!真傻是太痛
    「小病不斷、大病不來」這句話反映了一種常見的觀點,即在健康管理中,儘管面對小病小痛頻繁出現,但大病的風險仍然較低。這種觀點包含了幾個層面的意義。 首先,小病的頻繁出現可能是一個警訊,提醒我們需要更加重視日常健康。這些小病,如感冒、輕微的胃腸不適等,雖然不至於危及生命,但它們常常反映了身體的某些潛在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還在發燒耶」「已經感冒一個月了」「咳了三週了都沒有好」「他上幼幼班才第三天就開始流鼻水」最近歐醫師的門診常常聽到爸爸媽媽有類似上述的聲音,甚至有爸爸媽媽問我該不該讓孩子繼續上學的。 其實全世界的孩子都會經過以上這些描述,只有極少數人擁有令人羨慕的那種『不容易感冒』的體質。幼兒園開始,孩子就會接觸到
    Thumbnail
    近來小病一場,從5月中至今,以爲是感冒,卻沒發燒,六月嘗到窒息性咳嗽的驚恐歷練,以往一夜好眠變成起床多次。 看西中醫資料及親自感受身體解密的探討。 在發現窒息性咳嗽容易發生在情緒起伏、胡思亂想時。 在發現是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身體濕痰大量疾生,外食常反胃嘔吐。 咳痰也練習吐出。以往屬於吞的
    仔細回想,這次生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好像是當我意識到,在工作上我沒做好 然後,健康就急轉直下 直到現在仍餘波蕩漾,想吃也不能吃,餓著肚子過每一天 《讓奇蹟發生的技術》其中一篇〈選擇「樂」的人生〉提到「生病教會我的事」 「原來內心紛亂會如此折磨,竟然會對身體健康造成這麼嚴重的負面影
    Thumbnail
    你是否曾因為覺得「只是小症狀」,而忽略了健康的紅燈警號? 在我們追求健康的生活中,經常討論疾病和症狀,但真正理解兩者的差異的人卻是少數。這不僅是關於消除那些讓我們不適的症狀而已,更是關於深入了解並治療那些潛藏的、需要專業介入的疾病。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揭開疾病與症狀之間真相的面紗,學習如何有效
    Thumbnail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最讓我感到害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疾病,因為生病影響的不只是我自己,還會影響到我愛的及愛我的家人,如果嚴重不能自理,我的家人就會很辛苦,不論經濟或是健康與精神.....亞健康族群逐年增加、重大疾病年輕化等問題都是不可輕忽的,我們老是說健康很重要,健康是唯一,但真正重視的人卻
    「為什麼是我生病?」我待的社群,問我們的是的一位擔心孩子的家長。 「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好幾次也是這樣的,對自己的病情感到難受。 那如果是對別人呢? 如果是我告訴別人的話,我會回答什麼呢? 「因為妳是不平凡的人,妳會比一般人多一層考驗,但妳會非常有同理心,而且是個很溫暖的孩子,這是社會很難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人世間唯一不變的一件事就是「變」,卻依然在每一次驟變之時感到驚愕,接著是一連串的氣餒、憤怒、挫敗⋯⋯⋯⋯,接著自問到底能做些什麼來阻止這一切變化來得慢一些呢? 收到這本《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過沒幾天,孩子又因為感冒而出現低燒、流鼻水及咳嗽的症狀而難以入睡,距離出院僅僅相隔約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