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第一次去做腳底按摩,然而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腳底的痛,而是按摩師父和孩子互動的溫柔。
小小的工作室裡,爸爸忙裡忙外的同時,留意到約莫4、5歲的哥哥站椅子旁啜泣著,椅子內的弟弟雙手捧著手機,專注的看影片。
“怎麼啦?怎麼哭了呢?”爸爸輕聲的問,哥哥生氣又委屈的臉持續鼈著,不發一語。
爸爸不作聲,回到工作,心裡似乎做了許多猜想。他轉頭向弟弟說: “弟弟,你看了好久的影片,跟哥哥一起看,問問哥哥想看什麼?”
弟弟把手機拿到爸爸身邊,似乎不想掃到哥哥的颱風尾,爸爸好像也能懂,讓弟弟靜靜的待在一旁。
不久,進來了另一位按摩師父,”哥哥怎麼啦?”他關心的問著。
“剛睡醒就哭著呢!” 爸爸代為回應。
“唉呀! 那肯定做惡夢了,是嗎?” 哥哥沒有回應,此時的哭泣不再,仍在原地靜默著,弟弟也拿著手機回到椅子上。
“應該是做惡夢了,弟弟幫忙安慰一下哥哥,問問哥哥怎麼了?” 按摩師父邊工作邊教著弟弟。
在旁聆聽的我,幾度拿起眼鏡觀看孩子們的變化,那些對話和畫面太令人觸動了,面對哭泣的孩子,沒有一聲責罵,傳遞的都是關心和好奇,忙碌工作的大人們沒有因工作和孩子的情緒攪和一起而感到不耐煩,我在這些對話裡的暖流裡,感受身體的舒緩,感受心裡的溫暖。
按摩師父們教了我一課阿德勒:
1.關心人先於行為:
哭泣行為的背後有著孩子的理由,一般大人常被孩子的淚水搞得心煩,一出口便責罵 “有什麼好哭的”、 “不要哭了,好好說”、”你不說,我怎麼會知道”,這些話語往往讓孩子的情緒更沉重,情緒不被接納,心裡的話被堵著,無從說起。
師父們從頭到尾沒有一聲不耐,穩定的表達關心和好奇,大人的情緒穩定,孩子的情緒才能跟著穩定,這對弟弟也是一種關心他人的身教,。
2.手足的相處在於促進彼此的社會情懷:
師父們沒有將哥哥的情緒遷怒到弟弟,也沒有拿兄弟兩人的表現做比較,而是和緩的教導弟弟如何和有情緒的哥哥靠近,幫忙哥哥。和哥哥一起看手機、問哥哥想看什麼、安慰哥哥等方式,教弟弟用他能力許可的方式來幫哥哥。
3.預防孩子行為問題的方法是不要累積自卑感:
有情緒不是什麼問題,但情緒一直累積就會出問題。因此,阿德勒強調不要給孩子過重的自卑感。哥哥處在情緒裡,內在的負擔已是重的,師父們不添加情緒重擔,而是設法抒解,這一段歷程裡,讓哥哥哭泣的經驗裡,有人聽有人關心,留下心裡的就會是被接納被關心的溫暖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