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遺忘之書G:175年不墜的瘋狂、荒誕與笑聲──果戈里《死靈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印裔英語作家鍾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有一本迷人的書,叫《同名之人》,開篇描寫到,女主角的丈夫名字叫果戈里(Gogol),跟俄國作家果戈里同名。一個印度人為何會被取一個俄國作家的名字?拉希莉花了一些篇幅描寫這個命名的因由:女主角先生的父親艾修克,年輕時便非常喜歡閱讀,讀遍各國經典作品,他很喜歡果戈里的作品,有次他要搭火車去找祖父母,行李中的書就只帶了果戈里的短篇小說集,他尤其喜歡〈外套〉,看了好多遍,都要可以背了(不過,他不是單純因為喜歡作家的書而將兒子取為同名,而是後來的某個事件所致)。
我還記得,當時看到書中這一段時,內心裡的喜悅湧現──對果戈里的喜愛、對〈外套〉,以及對果戈里所有作品的喜愛,讓我差點沒衝動地寫信給拉希莉,問她:你是不是也是果戈里的粉絲?
你很難不喜歡果戈里的小說:瘋狂、悲傷,卻又諷刺、可笑。像拉希莉書中的艾修克喜愛的〈外套〉,描寫一個小文書官,窮得要命,可是彼得堡的冬天那麼冷啊,舊外套已經破到連補都無法,怎麼會有錢買新外套呢?只好努力攢錢,好不容易攢夠了,新大衣到手,穿上身第一天就在大街上被搶了。小文書官救不回被搶的大衣,抑鬱而死。
假如故事就到這裡結束,這悲劇也就「不過是」反應舊俄下層官僚階級的絕望與無助而已。然而,擅長諷刺、黑色幽默的果戈里才沒這麼打算,他的筆記本上抄滿滿的俄國民間傳奇軼事等著上場:他讓這小文書官的鬼魂飄蕩在冬夜彼得堡的深夜大街上,到處搶路人的外套,幽靈小文書官這下成了都市傳奇,每回我想到寂靜清冷的彼得堡街頭,腦海裡就會浮現果戈里的幽靈小文書官四處復仇的身影。
或是〈鼻子〉。開頭是一覺醒來的理髮師美滋滋的吃早餐時,發現麵包裡夾了一只常來給他理髮的八等文官柯瓦廖夫上校的鼻子!(這鼻子肯定是相當具有特色的,不然鼻子就是只鼻子,怎麼會認得出那是誰的呢?)接著,當然,柯瓦廖夫本人一覺醒來,也立刻發現自己的鼻子不見了。鼻子,怎麼可能會就這樣不見了呢!故事裡的角色在尖叫,故事外的讀者覺得荒謬死了哈哈哈大笑,你看,這故事要怎麼發展?光想就有趣極了。
不過,讓果戈里站上舊俄文學一哥之列的,不是這些短篇小說──是他生命最末期的巨作《死靈魂》第一卷,無論是作品內容,或是寫作的歷程,都成為後世小說領域裡無法被忽視的作品。
果戈里的時代,俄國的小說文學才剛發展起來,那時候還沒有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當然也還沒有契訶夫噢。19世紀初期的的俄國,要寫個什麼故事最好是用詩來寫,叫長篇敘事詩,普希金的知名作品《葉甫蓋尼.奧涅金》(Eugene Onegin)就是用散文詩體寫的。現今被稱為俄國詩神的普希金,乃是果戈里的前輩,他非常欣賞這位後進的文才,也常常很大方的提供果戈里寫作的題材靈感。《死靈魂》的主要事件,其實是普希金聽家鄉傳聞及從友人那兒得知的怪事,原本他想要用散文詩體來寫,但因為他對果戈里提起這個故事之後,果戈里對此題材產生極大的興趣,不僅構思好情節,甚至連書名都想好了。惜才的普希金,便決定將這個題材讓給果戈里來寫,督促他要寫出大部頭的作品來。因為普希金認為,如果塞萬提斯沒有寫出《堂吉訶德》,只憑著幾篇令人讚賞的短篇作品,是不可能有那樣的作家地位的。
好噢,於是我們為了站上世界作家高點的果戈里都想好了:大部頭,那麼就要有三卷,要像史詩作品那樣,為後世傳述這個故事。所以,雖然是小說體裁,但他在扉頁寫下「поэма」,也就是史詩──只是,史詩得要有個英雄,但我們的主角,直到卷一結束,都還是個騙徒。

果戈里《死靈魂》。(攝影/虹風)
《死靈魂》的主要事件是這樣的:俄國的農奴制度,男性農奴算是地主的財富,以農奴的人頭來課地主的稅,每7年做一次人口普查,在這7年之間,總會有一些農奴死掉卻還沒來得及註銷的。普希金聽聞,有一個投機客到處用極低的價格蒐購這些實際上已經死掉、但在官方認定裡還是「活著」的死農奴,然後再高價抵押給救濟局,藉此謀取暴利。
果戈里原本就熱衷蒐集民間鄉野傳奇軼事,聽到這個故事,「мёртвые души」,「死靈魂」,這個呼出陰間氣息的詞語太吸引人了。在俄語中,「душа」主要指的是「靈魂」、「心」;而生生世世代代都被綁在地主土地上的農奴,也叫做「душа」,同一個字。對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人來說,靈魂是不朽的,怎麼會死?怎麼可以死?「死去的靈魂」是一個什麼樣的可怕概念啊(得在胸前連續畫好幾個十字)?死掉的農奴如何能被交易買賣?人都死了怎麼還能被買賣?這些經由詞語本身產生的衝擊性,肯定像彗星撞上果戈里的腦海小宇宙,爆炸連連,令他顫抖不已。
在果戈里的筆下,這個騙徒成了俄國史上最知名的文學角色之一:乞乞科夫(Chichikov)。在這部史詩作品裡,敘事者宛若吟遊歌手,帶領我們看見乞乞科夫的出場、他的旅行,他遇到的各個地主、省城官僚、他的騙術、他說的話⋯⋯都成了經典橋段。
在第1卷的《死靈魂》裡的所有角色,包括主角乞乞科夫自己,都是被蟲蛀空的活死人。他們把自己的外表打理得一絲不苟,絲綢手巾啊、靴子啊、衣服啊、香水等等,樣樣不缺,獨獨沒有任何角色具有可被稱為任何一絲高尚的思想與內在靈魂。納博科夫將乞乞科夫形容為魔鬼雇用的低薪代理員,到處旅行的地獄推銷員,「撒旦公司可想而知會將它們這位隨和、貌似健康、但內心顫抖著腐敗的代理稱作『我們的乞乞科夫先生』」,這個庸俗之徒,來到庸俗之人之間,用他甜到發膩的詞語、做作的外表,短短時間內騙到了數百個死農奴的名單,財富眼看就要到手,乞乞科夫高興得半裸著身子在骯髒的旅館房間內手足舞蹈。
然而,在流言耳語傳遞如此快速的小省城,這個「罪行」,終究是曝光了。但是,乞乞科夫有罪的地方究竟是什麼呢?「在一個活人都可以合法購買、典押的國度,乞乞科夫收買死人,這在道德上根本不是什麼特別的罪過(註)。」最終,《死靈魂》在出版前驚動了俄國官方敏感神經,出版後觸發俄羅斯民間激烈反應的,究竟是什麼呢?
「我真希望多聽點幹實際事物的人對《死靈魂》的批評。可是不幸得很,偏偏聽不到他們的任何反應。而這期間《死靈魂》引發了喧囂,招來了不少怨恨;書中的嘲笑、實情、漫畫刺疼了不少人;它觸犯了大家每日目睹的事物秩序⋯⋯」(《果戈里是怎樣寫作的》,魏列薩耶夫,大塊出版)。
這事物秩序,指的就是業已存在於俄國數百年、實則在廣大的俄羅斯土地已經瀕臨崩潰的農奴制。在第1卷,乞乞科夫的車夫駕著3套馬車,載他跑遍俄國鄉野、農莊,舉目滿是蒼涼、腐敗的氣息蔓延。在果戈里的筆下,無論是騙子、吝嗇鬼、無知的官僚、愛嚼舌根八卦的省城貴婦⋯⋯沒有任何一個是惡人。他們僅僅平庸度日,平庸到,即便是一個同他們一般庸俗之人,落到他們之間,也會將他捧成新鮮人物般對待。整個俄國,看來就要在這樣毫無希望的人民之間,走向滅絕。
但你聽到乞乞科夫喀啦啦啦的馬車聲了嗎?就在東窗事發之後,他急忙使喚車夫備馬逃離N省城。啊,到這裡,讀者又興起希望了,為什麼呢?
果戈里這部小說令人驚異的地方就在於,即便他寫了那麼多荒謬、諷刺的情節,貪婪的欲望腐敗的制度,那麼多令人感到絕望的人物啊,你還是笑到噴飯,他對於俄語字詞斤斤計較到嚴苛的地步,筆記本裡寫滿了蒐集而來的俗話、俚語,所有的角色要如何出場、穿什麼衣服、有什麼姿態,如何講話⋯⋯他都不厭其煩一修再修,在他筆下的角色,儼如活生生在你眼前說話一樣;即便他所描寫的廣大俄國的田野景象,是託人到處蒐集來的素材剪輯寫就(是,我們的果戈里先生雖然喜歡旅行,但可沒跑遍俄國鄉下、農莊去蹲點調查噢),他依然寫出了俄羅斯的浩大、無邊、腐敗、荒涼、豐饒。你看著乞乞科夫乘著3套馬車,飛向浩瀚的大地時,你不禁也會期待:接下來,他要帶我們去哪裡呢?那裏又會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死靈魂》第1卷磨了7年,版稅都還不夠果戈里還債;第2卷又折騰了5年,好不容易寫完要準備出版了,果戈里左看又看不滿意,把稿子扔進火爐燒了(這不是他第1次燒寫完的手稿)。現存的第2卷4章及殘稿1章,據聞是果戈里友人在他死後整理出版的,也因此後世的讀者、研究者才會看見,在第2卷,果戈里試圖要救贖他的主角,乞乞科夫先生。
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在他的《俄國文學講堂》一書裡,果戈里佔了好大一章,其中,〈我們的乞乞科夫先生〉一文,幾乎是整大段整大段將《死靈魂》裡的重要段落摘文,直接在這些摘文中間做分析。也得如此分析,最終才能清晰地看見,為何納博科夫認為,《死靈魂》在第1卷就應該完結,根本不需要再寫後面的2、3卷。
沒了靈魂的人,要如何救贖?在這虛偽的俗世,魔鬼的代理人游遍俄國的土地,搜盡腐敗的靈魂,之後,誰能救贖他,誰又會是這部史詩裡的英雄?而你,讀者,看著乞乞科夫的背影,為何還是在絕望中升起了希望?
我會認為,每一個閱讀過這部小說的人,都能夠得到應有的答案。而這也是果戈里自認的失敗之作《死靈魂》,在出版175年後,它的荒誕、它的瘋狂與笑聲、乞乞科夫的馬車聲,依舊能夠迴盪在每一個閱讀過他的讀者心中的原因。
原文章刊於報導者 2017/7/1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9會員
218內容數
每月,小小會精選一定量的選書,直送到選書成員的信箱裡。有不好朋友好奇,除此之外,要如何可以讀得到這些選書呢?除了選書之外,有時沙貓貓也會想要跟大家聊聊關於選書、閱讀的種種。在網路時代,是否你感覺到自己的閱讀其實變得越來越侷限呢?由書店老闆親選每月各類不同新書,一舉突破閱讀同溫層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寫作的除魅與著魔,是相互滲透的歷程,這是所有創作者都知道的事。
對於蘇聯的反感,雷姆尼克完全沒打算客氣。史達林死後的「鬆綁」非常短暫,赫魯雪夫上台之後,在政治與文化上的「解凍」不過短短六、七年,隨即又勒緊控管。確實,在帝國瓦解之前,很少有蘇聯人能夠想像,有一天,CCCP這幾個字會走入歷史。在愛倫堡寫出《解凍》這本書的時候,他對於蘇聯,依舊是充滿信心
序曲的章名為“The Triumph of Death”,死神的勝利,源自於荷蘭畫家布魯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62年的名作。這一幅畫出現在書裡的情境是這樣的:心煩意亂的中情局長,撿到一頁飄落到他肩頭的雜誌,上面印的正是這幅畫。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這幅畫,卻立刻被畫中
「當你坐船航經大海,你所有的記憶都會被洗淨,全新的生命就此展開。事情就是這樣,這裡沒有過去,沒有歷史」。這就是故事的基本設定,他們都是從海上來的新移民,沒有過去的記憶,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來自何處,甚至,連名字也不是他們真正的名字,是進入這個新世界之後被「給予」的。
2666, Roberto Bolaño 「跨年前夕差不多的情景重演,我也沒什麼特別的規劃。正當幾千名飲酒狂歡的民眾在時代廣場大肆買醉之際,我則全力對付一首打算要在開年完成的詩,向智利作家羅伯托.波拉紐致敬。[…] 讀波拉紐的《護身符》時,我注意到書中有一對提及古希臘的百牲祭——古時候大規模屠殺百頭
《Photographs by a Russian Writer Leonid Andreyev: An Undiscovered Portrait of Pre-Revolutionary Russia》。序言是由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的孫女奧嘉.安德列耶夫.卡萊爾撰寫,她在一開頭便寫道:「當我30
寫作的除魅與著魔,是相互滲透的歷程,這是所有創作者都知道的事。
對於蘇聯的反感,雷姆尼克完全沒打算客氣。史達林死後的「鬆綁」非常短暫,赫魯雪夫上台之後,在政治與文化上的「解凍」不過短短六、七年,隨即又勒緊控管。確實,在帝國瓦解之前,很少有蘇聯人能夠想像,有一天,CCCP這幾個字會走入歷史。在愛倫堡寫出《解凍》這本書的時候,他對於蘇聯,依舊是充滿信心
序曲的章名為“The Triumph of Death”,死神的勝利,源自於荷蘭畫家布魯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62年的名作。這一幅畫出現在書裡的情境是這樣的:心煩意亂的中情局長,撿到一頁飄落到他肩頭的雜誌,上面印的正是這幅畫。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這幅畫,卻立刻被畫中
「當你坐船航經大海,你所有的記憶都會被洗淨,全新的生命就此展開。事情就是這樣,這裡沒有過去,沒有歷史」。這就是故事的基本設定,他們都是從海上來的新移民,沒有過去的記憶,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來自何處,甚至,連名字也不是他們真正的名字,是進入這個新世界之後被「給予」的。
2666, Roberto Bolaño 「跨年前夕差不多的情景重演,我也沒什麼特別的規劃。正當幾千名飲酒狂歡的民眾在時代廣場大肆買醉之際,我則全力對付一首打算要在開年完成的詩,向智利作家羅伯托.波拉紐致敬。[…] 讀波拉紐的《護身符》時,我注意到書中有一對提及古希臘的百牲祭——古時候大規模屠殺百頭
《Photographs by a Russian Writer Leonid Andreyev: An Undiscovered Portrait of Pre-Revolutionary Russia》。序言是由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的孫女奧嘉.安德列耶夫.卡萊爾撰寫,她在一開頭便寫道:「當我30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奧黛塔努力適應莫斯科的生活,但難免不如願。
Thumbnail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也曾經寫過《懺悔錄》,是一部叫人蕩氣迴腸的屬靈自傳(但一直遭忽略),我們從中可以得知他步入中年後的身分危機、屬靈危機,甚至是讓他瀕臨自殺的生存危機。
 俄裔流亡作家納博科夫,創作許多作品之外,也擅於談文論藝。他強調,身為作家,應該有能力扮演三種角色——說書人、巫師、教師。所謂「說書人」,就是要具備講故事的功力。講故事絕非新聞報導,而是善於鋪陳情節,交代角色的心理變化。19世紀中期,法國一位家庭主婦,爆發不倫之戀,外加負債,最後自殺。作家福樓拜根據
Thumbnail
十九世紀的俄羅斯聖彼得堡,窮困與冷漠的人們,使缺發生氣的城市更加黯淡,洛地昂.拉斯柯爾尼可夫(Rodion Raskolnikov)正是處在生活在這樣的社會。
讀書緣起。   我第一次知道約瑟夫.弗蘭克這位傑出學者的名字,來自多年前閱讀庫切的文學評論集,博學灼見的庫切在文中評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並援引了約瑟夫.弗蘭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傳:《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種子,1821--1849》、《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歲月,1850—1859》、
Thumbnail
2022年,作品多次入圍坎城影展、勇於批判俄國政府的導演基里爾.賽勒布倫尼科夫,一反對偉人的歌功頌德,將焦點轉向俄羅斯國寶級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那無緣無份、總被世人遺忘的妻子安東妮娜。以獨特的女性視角、虛實交錯的手法,搭配濃厚的俄國歷史、文化氛圍,獻上這首古典與現代相融、細膩且私密的女性敘事詩。
Thumbnail
《怪物樵夫》是根據倉井眉介同名小說改編,由三池崇史執導,行動戲不多,以文戲(口水戲)為主,但整體故事仍算緊湊流暢,血腥度亦沒有辜負期待。然而,最後的劇情結尾和原著有很大出入,可能是為了迎合主演龜梨和也的女性粉絲的喜好。
Thumbnail
  戈巴契夫(1931-2022)於上個月過世,這本由戈巴契夫本人所撰寫的回憶錄,甫於今年五月出版。第一時間即購入,只是一直沒時間看,直到上個月戈巴契夫去世(8/30),才驚覺這位歷史課本上的人物,真真正正的成為了「歷史」。   本書的副標題為「蛻變中的世界,從舊冷戰到新世紀的危機。」
Thumbnail
卷一 《靜靜的頓河》以俄國1912年至1922年期間,俄德戰爭、革命、紅白內戰為時代背景,敘述南俄頓河流域韃靼村農戶葛利高里一家的故事。 葛利高里是混有土耳其血統的哥薩克,祖父娶了土耳其女子。鄰居司契潘夫妻婚姻不幸福,妻子婀克西妮亞常遭家暴,司契潘入伍,未婚的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亞有不倫之
Thumbnail
榭爾絲筆下那堆到頂點的懸疑感仍然在紙上穿梭,再者就是作為偵探角色登場的彼得.溫西爵爺,聰明神秘又多金的英國紳士,有誰不愛呢?
Thumbnail
奧黛塔努力適應莫斯科的生活,但難免不如願。
Thumbnail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也曾經寫過《懺悔錄》,是一部叫人蕩氣迴腸的屬靈自傳(但一直遭忽略),我們從中可以得知他步入中年後的身分危機、屬靈危機,甚至是讓他瀕臨自殺的生存危機。
 俄裔流亡作家納博科夫,創作許多作品之外,也擅於談文論藝。他強調,身為作家,應該有能力扮演三種角色——說書人、巫師、教師。所謂「說書人」,就是要具備講故事的功力。講故事絕非新聞報導,而是善於鋪陳情節,交代角色的心理變化。19世紀中期,法國一位家庭主婦,爆發不倫之戀,外加負債,最後自殺。作家福樓拜根據
Thumbnail
十九世紀的俄羅斯聖彼得堡,窮困與冷漠的人們,使缺發生氣的城市更加黯淡,洛地昂.拉斯柯爾尼可夫(Rodion Raskolnikov)正是處在生活在這樣的社會。
讀書緣起。   我第一次知道約瑟夫.弗蘭克這位傑出學者的名字,來自多年前閱讀庫切的文學評論集,博學灼見的庫切在文中評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並援引了約瑟夫.弗蘭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傳:《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種子,1821--1849》、《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歲月,1850—1859》、
Thumbnail
2022年,作品多次入圍坎城影展、勇於批判俄國政府的導演基里爾.賽勒布倫尼科夫,一反對偉人的歌功頌德,將焦點轉向俄羅斯國寶級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那無緣無份、總被世人遺忘的妻子安東妮娜。以獨特的女性視角、虛實交錯的手法,搭配濃厚的俄國歷史、文化氛圍,獻上這首古典與現代相融、細膩且私密的女性敘事詩。
Thumbnail
《怪物樵夫》是根據倉井眉介同名小說改編,由三池崇史執導,行動戲不多,以文戲(口水戲)為主,但整體故事仍算緊湊流暢,血腥度亦沒有辜負期待。然而,最後的劇情結尾和原著有很大出入,可能是為了迎合主演龜梨和也的女性粉絲的喜好。
Thumbnail
  戈巴契夫(1931-2022)於上個月過世,這本由戈巴契夫本人所撰寫的回憶錄,甫於今年五月出版。第一時間即購入,只是一直沒時間看,直到上個月戈巴契夫去世(8/30),才驚覺這位歷史課本上的人物,真真正正的成為了「歷史」。   本書的副標題為「蛻變中的世界,從舊冷戰到新世紀的危機。」
Thumbnail
卷一 《靜靜的頓河》以俄國1912年至1922年期間,俄德戰爭、革命、紅白內戰為時代背景,敘述南俄頓河流域韃靼村農戶葛利高里一家的故事。 葛利高里是混有土耳其血統的哥薩克,祖父娶了土耳其女子。鄰居司契潘夫妻婚姻不幸福,妻子婀克西妮亞常遭家暴,司契潘入伍,未婚的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亞有不倫之
Thumbnail
榭爾絲筆下那堆到頂點的懸疑感仍然在紙上穿梭,再者就是作為偵探角色登場的彼得.溫西爵爺,聰明神秘又多金的英國紳士,有誰不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