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台僑身上看見族群平等的模樣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7年的世大運,莊吉生奪下了台灣睽違已久的網球男單金牌,但他的每一場記者都令人難過。
在美國長大的他,幸運地躲掉了中華民國的文化滅絕政策,雖然家庭在美國,卻得以在他的母語(台語)環境下成長,而面對明顯台語比華語流利的莊吉生,我們土生土長的台灣記者卻只能以華語提問甚至需要台語翻譯,殖民的傷疤清楚地展現在台灣人面前,卻沒有多少人察覺。
莊吉生幸運地能在母語環境下成長。(圖片取自三立)
持平而論,日本殖民時期也在1937年廢除了學校中的漢文科(台、客語)推行「國語(日語)常用運動」,但早在此之前,當時的台灣人就意識到台文的續存危機而展開復興運動,一直到1944年,雖然會日語的台灣人口來到71%的高點,但台灣人在日常生活都還是使用自己的母語,直到日治時期結束前,「國語家庭」(國語の家)的比例都大約只有1%。在日本殖民時期,說台語、客語不但不像現在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反而是一種對抗殖民、保留自己文化的驕傲象徵
而經過中華民國的殖民,當莊吉生在記者會說台語時,我們某些年輕人在網路上的反應卻是:「為什麼記者會這麼正式的場合要講台語?好奇怪。」
華派或是統派總喜歡說台派是日畜日奴,但我們要表達的其實很簡單:我們是以台灣的角度在看歷史。在日治時期即使我們也被迫學習國語,但每個族群都依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傳統及驕傲,但在中華民國殖民時期,你們的恐怖政治卻把我們的文化打成低俗的代名詞。以一個殖民政府來說,中國比日本成功得多,所以到現在還有許多台灣人會以中華民國的角度看待歷史,說這一切都是「不得已」,但若以台灣為主體出發,中國的殖民就比日本要卑劣得多,我們何辜要遭受到如此的歧視和殘酷的對待。
從莊吉生身上,依稀可以看見如果台灣人順利解除中國文化殖民、建立自己國家後的影子,我們族群間彼此平等、文化間互相尊重,即使莊吉生的母語是台語,但當記者只會說華語時,他也努力地用不流利的華語來溝通,這中間不會有誰看不起誰、誰是國語誰是方言的問題。
但從我們、從某些記者跟網路酸民身上,見到的卻是中國文化殖民的現況,當有人在記者會上說台語,我們是略帶鄙視的覺得「好奇怪」然後又繼續用華語發問,彷彿不會說華語是對方的問題,但講台語真的奇怪嗎?真正奇怪的是明明是被殖民的一群人,卻還以為自己是殖民者、還在擁護殖民政策,甚至幫殖民政府說話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的其他內容
可以想見,香港也將進入一段長時間的黑暗,不過根據人口普查,香港目前仍有九成以上的家庭使用廣東話,這就是香港民族主義的根,是黑暗中的微光,是一塊每個人都能私自守護的聖地,只要語言還在,只要文化能留下,自由與民主的光芒就仍會在某處等待,而且屆時這道光,肯定會比失去母語的台灣更亮、也更獨立。
無論華語作為唯一國語的支持者,或是多元母語都作為國語的支持者,其實都有同樣的觀念:語言之於民族,是整個民族文化的載體,語言之於個人,則關乎到個人如何形塑自我身分的認同。兩者對語言看法的歧見,僅是出於對自我身分認同的差別。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卻因為種種因素,有著不平等的際遇,雖然真正的公平還遙不可及,但如果我們能多一點點的同理與包容,至少,我們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紛擾,也減少一些,原本就已傷痕累累,卻還要繼續承受我們責難的艱苦人們。
台灣本土語言的處境都非常危險,許許多多的文化都正隨著長輩們的離開而消失,我們必須把握時間,在這幾年中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來保護各族群文化,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彼此無謂的爭辯之上。
面對溝通時,多數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明明我們都會華語,你卻偏偏要講母語?為什麼我們要浪費時間在翻譯你的母語上?久而久之,這種壓力就會迫使人們放棄使用母語的權利。
這是一百多年前,一封從嘉義寄到日本的信,寄件人與收件人均已過往,而此信一直夾在陳博誠牧師家中的《台英辭典》中直到被發現,信上那些當年台灣人用來書信往來的文字不是英文,而是台語的白話字。
可以想見,香港也將進入一段長時間的黑暗,不過根據人口普查,香港目前仍有九成以上的家庭使用廣東話,這就是香港民族主義的根,是黑暗中的微光,是一塊每個人都能私自守護的聖地,只要語言還在,只要文化能留下,自由與民主的光芒就仍會在某處等待,而且屆時這道光,肯定會比失去母語的台灣更亮、也更獨立。
無論華語作為唯一國語的支持者,或是多元母語都作為國語的支持者,其實都有同樣的觀念:語言之於民族,是整個民族文化的載體,語言之於個人,則關乎到個人如何形塑自我身分的認同。兩者對語言看法的歧見,僅是出於對自我身分認同的差別。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卻因為種種因素,有著不平等的際遇,雖然真正的公平還遙不可及,但如果我們能多一點點的同理與包容,至少,我們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紛擾,也減少一些,原本就已傷痕累累,卻還要繼續承受我們責難的艱苦人們。
台灣本土語言的處境都非常危險,許許多多的文化都正隨著長輩們的離開而消失,我們必須把握時間,在這幾年中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來保護各族群文化,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彼此無謂的爭辯之上。
面對溝通時,多數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明明我們都會華語,你卻偏偏要講母語?為什麼我們要浪費時間在翻譯你的母語上?久而久之,這種壓力就會迫使人們放棄使用母語的權利。
這是一百多年前,一封從嘉義寄到日本的信,寄件人與收件人均已過往,而此信一直夾在陳博誠牧師家中的《台英辭典》中直到被發現,信上那些當年台灣人用來書信往來的文字不是英文,而是台語的白話字。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先前說過《天橋上的魔術師》是帶著2020的批判目光回望那個既是都市化經濟奇蹟、卻也保守威權並存的80年代,對威權政治與性別政治的反思成為導演楊雅喆一雙利刃,直指80年代的輝煌與虛妄。很多人也許會問,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呢?
Thumbnail
今年的9月6日,我出席了教師兼作家的蔡淇華老師所開的新書分享會,並受老師的邀請在最後幾分鐘上台分享。當我在台上不知道要說些什麼,我想,既然這是與「失敗」有關的分享,便台下的大家坦誠「此刻我很緊張」卻收到觀眾的掌聲,也站穩了腳步開始! 那幾天我突然想起: 其實我以前算是大方也很勇敢嘗試的人…
Thumbnail
這社會越來越多人說要「愛自己」,它似乎成了一種流行口號,但它到底要如何開始? 你是否覺得自己也愛自己啊,為何工作不順、感情不順、總是遇到不好的對象?或是感情總是敗在差不多的原因? 這篇分享我怎麼愛上自己的,願藉由我的故事讓你覺得不孤單。
Thumbnail
​ 台灣人喝出手搖茶產業的一片天。台灣各地遍地開店的手搖飲料店,光是年產值就高達五百億元的產值。小編這次要來介紹台灣市值前面三名廣受廣大年輕族群歡迎的五十嵐。五十嵐的飲料真的是分門別類地要喝,甚麼店家都幫你分得好好的,對於顧客來說;手搖飲料真的很方便。小編這次喝到了五十嵐四季春珍波椰此款飲料還真的有
Thumbnail
我們今天沒有要討論罷免韓市長,只是剛好從韓市長這個人物,看到自己父親內心的議題—用成就和金錢的高低來定義自我。所以想要和大家分享這個發掘到處理議題的過程。
Thumbnail
<p>《福爾摩沙的指環》在雄壯瑰麗的畫面之下,呈現著人的謙卑以及人與人,人與物種和諧相處的盼望與可能性,這也是台灣,甚至人類文明能不能永續的關鍵。</p>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先前說過《天橋上的魔術師》是帶著2020的批判目光回望那個既是都市化經濟奇蹟、卻也保守威權並存的80年代,對威權政治與性別政治的反思成為導演楊雅喆一雙利刃,直指80年代的輝煌與虛妄。很多人也許會問,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呢?
Thumbnail
今年的9月6日,我出席了教師兼作家的蔡淇華老師所開的新書分享會,並受老師的邀請在最後幾分鐘上台分享。當我在台上不知道要說些什麼,我想,既然這是與「失敗」有關的分享,便台下的大家坦誠「此刻我很緊張」卻收到觀眾的掌聲,也站穩了腳步開始! 那幾天我突然想起: 其實我以前算是大方也很勇敢嘗試的人…
Thumbnail
這社會越來越多人說要「愛自己」,它似乎成了一種流行口號,但它到底要如何開始? 你是否覺得自己也愛自己啊,為何工作不順、感情不順、總是遇到不好的對象?或是感情總是敗在差不多的原因? 這篇分享我怎麼愛上自己的,願藉由我的故事讓你覺得不孤單。
Thumbnail
​ 台灣人喝出手搖茶產業的一片天。台灣各地遍地開店的手搖飲料店,光是年產值就高達五百億元的產值。小編這次要來介紹台灣市值前面三名廣受廣大年輕族群歡迎的五十嵐。五十嵐的飲料真的是分門別類地要喝,甚麼店家都幫你分得好好的,對於顧客來說;手搖飲料真的很方便。小編這次喝到了五十嵐四季春珍波椰此款飲料還真的有
Thumbnail
我們今天沒有要討論罷免韓市長,只是剛好從韓市長這個人物,看到自己父親內心的議題—用成就和金錢的高低來定義自我。所以想要和大家分享這個發掘到處理議題的過程。
Thumbnail
<p>《福爾摩沙的指環》在雄壯瑰麗的畫面之下,呈現著人的謙卑以及人與人,人與物種和諧相處的盼望與可能性,這也是台灣,甚至人類文明能不能永續的關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