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19精神疾病子女圖文書《我與我的兩個媽媽》發表會側記:小陳故事多─精神病人家屬之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文|朱聖恩 攝影|闕子勛
照顧精神病人這件事不會像你在拍《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連續劇主角,大家都在看你,沒有,最後只有你一個人在承受,然後你沒沒無聞的,沒人知道你的事情,你就累死了。
我很怕跟媽媽一起出門,因為我不知道她會突然說什麼話,像我們坐電梯遇到鄰居進來,她可能爆出一句:「我要選總統!」,人家就會用奇怪的眼光看我媽、看我…
…我也不是要什麼,就是想要好好過生活而已。
對我來說平靜的生活是很珍貴的,非常珍貴。
——以上摘自精神病人家屬小陳的心聲。
圖說:「我也不是要什麼,就是想要好好過生活而已。」
論到精神病人,各位會想到什麼呢?新聞媒體報導的是他們的「瘋」,醫護人員看到的是他們的「病」。那麼,他們這個「人」呢?他們的家人呢?
無論社會以何種方式看待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家屬與病人本身和疾病間的愛恨纏綿,實非大眾所能想像。舉例來說:父母是精神病人,未成年的子女為處理生病父母的情緒等問題,他們得比同齡的孩子被迫早熟、學會察言觀色、對周遭環境變化感覺敏銳。同輩間的話題,也許是誰喜歡誰、誰討厭誰。然而精神病人的子女可能正擔憂著父母不在家,是不是又跑到外頭惹事。
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的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持續關切照顧者的處境和權益,不僅培訓精神障礙者的家屬成為專線志工,以家屬陪伴家屬,提供即時性的初級處理建議;並透過家屬間與病患相處的共同經驗,提供照顧者一個溫柔的諮詢窗口。
圖說: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簡章。
活泉之家回顧以往的接線經驗,發現同樣是照顧者,但因身分的不同,面臨的處境和挑戰也各異。活泉之家心理師陳建豪分析:子女生病,父母多感愧疚,總檢討自己以前在哪個環節出了錯,才導致子女生病。兄弟姊妹生病,父母將大部分照顧心力投注在生病手足身上,以致非病手足常感成長過程被忽略。自幼面臨生病父母的子女,則是在愛、恨、憤怒、寬恕等矛盾中糾結。
論到精神病人,過去多以醫療觀點為主,照顧者觀點是附屬。故此,活泉之家除了成立專線,也經營家屬社群,建立家屬的社群意識和認同感,扭轉社會上對精神病人汙名的刻板印象,試圖消弭照顧者被噤聲的情形。
活泉之家同時辦理家屬的支持性服務活動,依不同身分舉辦了手足聚會、子女聚會、伴侶聚會等。照顧者藉此終於可聽得到同溫層的聲音,不再是深海高壓下、獨自面對漆黑的「52赫茲鯨魚」。
有了同儕間的支持性服務,活泉之家又循序漸進地舉辦照顧者/家屬的成長團體,從個別的照顧經驗覺察自我,並促進成員間的交流、扶持、學習與成長。藉由以家屬為主體,從照顧者的集體經驗中彙整出資源疏漏之處,與專業系統進行對話、反思及政策倡議。
活泉之家對不同的倡議對象亦選擇適合的方式倡議,如:週末分享會、發表網路文章、圖文書發表會等多元的方式,向家屬和一般民眾倡議。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圖說:活泉之家舉辦圖文書分享會。
心理師陳建豪精心企畫本書,不僅有文字採訪,亦安排美術與攝影,依其專業合力述說精神病人照顧者的故事。是日邀請了編者陳亭亘、圖像創作吳佳桓、攝影師林亦歡,以及本書的主人翁─小陳,與現場聽眾分享。
薄薄一本,60頁左右的圖文書,陳亭亘在與小陳的訪談中,試圖從他破碎零散的經歷中拼湊出完整的故事。小陳怯生生的氣質,和言談間不時冒出「說這個不知道對大家有沒有幫助」,猶如不曾梳理的千頭萬緒,未曾有人聽聞。正因為這長久以來不曾提起的種種,有太多未曾說,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圖說:《我與我的兩個媽媽》編者陳亭亘。
小陳述說過程斷斷續續、沒有章法,甚至前後不連貫,這都不要緊。陳亭亘營造舒適的敘說氛圍,讓小陳用自己的方式慢慢說。她不去評價、不以醫學的專業觀點去解析,有些片段,即使聽來古怪也無妨。
「我國中的時候,媽媽有嘗試自殺,她第一次自殺就是吃安眠藥,然後一直睡覺。」
「那時候我媽一直憂鬱,管很多,我就一直玩電動,不想管這件事情。」
「高中的時候,媽媽的憂鬱很嚴重,有一次放學打完籃球回到家發現沒人…因為媽媽憂鬱的時期她不可能不在家,所以她到底去哪了?…於是,我從房間打開窗戶往下看,看我媽是不是跳下去了,結果沒看到人。」
「…我就看到媽媽坐在頂樓的圍牆上面,她的兩隻腳懸在女兒牆外面,彷彿她隨時就可能這樣子跳下去…」
「…我開始試著在臉書上記錄一些自己的瑣事,包含媽媽想跳樓的事,可是有個同學不相信就跟別的同學說我在唬爛。這種情況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只好刪掉貼文,感覺自己好像犯了錯,不該散播負面的東西…」
陳亭亘將自己中文系的文采放一旁,而以小陳原來的用詞忠實呈現,爬梳出一段不容易的故事。
繼文字編纂,負責本書美術製作的吳佳桓分享創作概念。她坦白身邊沒有精神病人,起初讀小陳的故事,自己還是個旁觀者。
圖說:《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像創作吳佳桓。
「沉重的故事要用輕鬆的方式來說。」她一派輕鬆地向本書的編輯企劃陳建豪表示。
但,當她越進入小陳母親的世界裡,創作欲罷不能地從平面到「劇場」的方式進行。再透過林亦歡用第三人稱視角、鏡像等攝影觀點,詮釋繪圖與場景製作所要表達的內容。小陳的故事從說不出口,到以文字、藝術創作等形式得到了出口。
圖說:《我與我的兩個媽媽》攝影師林亦歡。
分享會的壓軸是本書的主人翁─小陳的Q & A時間。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問題便是,自己的家人患有精神疾病時,是否該告訴交往的對象?會不會擔心遺傳給下一代?
小陳喜感表示謝謝伊甸將他的故事記錄成書。現在媽媽的病情穩定,如果有女朋友,會給她看《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全場會心而笑。
現場有聽眾哽咽回應,當前男友得知父母是精神病人,即結束這段感情。亦有家屬分享自己有罹患精神病的手足,坦誠相告並順利進入婚姻。
圖說:現場聽眾回饋。
陳建豪表示,有些人有精神病的基因,但都在友善的環境裡,終其一生不發病。也有人在各種高溫、高壓的刺激下,超過承受的限度而發病。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發病,相形之下,整個社會氛圍是否理解、友善就很重要。
圖說:現場聽眾有感而落淚。
小陳表示YouTube點閱率高的影片以歡笑性質居多。他不想把痛苦帶給人,因此很少跟別人講自己的事。小陳感謝大家在補班的次日還願意早起聽他的故事。小陳的謙遜和幽默不時把聽眾們逗笑。外面下起了陣雨,但精神病人家屬之間的交流與鼓勵,在彼此心裡升起太陽。
本文由伊甸基金會媒體中心夥伴撰寫,經授權轉載自:伊甸園電子報2023.03.16 NO. 433
|圖文書索取方式|
圖文書電子版已公開於我們的粉專,有興趣閱讀的朋友請走這邊:https://reurl.cc/GXMODv
若想索取圖文書,在一定數量下,若郵資在我們可負擔的範圍內,我們可以協助寄送,請有興趣的朋友私訊粉專,我們可以協調討論。
因為原先設定圖文書非營利用,所以並沒有設定價格,也不開放買賣,但若大家願意捐款支持活泉之家與照顧者專線,可以視自己可負擔的程度作捐款,但也請不要有壓力。
如您有意願捐款,可以至我們的捐款頁面:
https://eden1982.pse.is/5vk3wp
我們一起為精神失序社群努力,謝謝大家的支持!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有一個易怒、失控時會吼叫、噴火的恐龍姊姊,家裡的人都怕她,姊姊也痛苦。媽媽總是要我讓著她,但是姊姊的行為讓我受傷,媽媽只無奈地說:「你姊姊就是一隻恐龍,沒辦法。」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我有一個易怒、失控時會吼叫、噴火的恐龍姊姊,家裡的人都怕她,姊姊也痛苦。媽媽總是要我讓著她,但是姊姊的行為讓我受傷,媽媽只無奈地說:「你姊姊就是一隻恐龍,沒辦法。」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這是一個關於親人、陌生人、愛與和解的故事。與母親長期失和的兒子在母親罹患失智症後該如何重新面對兩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以後的幾個星期,珍開始了她在精神護理病房的治療,第一個星期她並不太合作,整天閉著眼睛,想把自己與世界隔絕,但耳朵還是讓她離不開現實。珍聽到總有一把熟悉的女生聲音在陪伴她,她也聽到父母來過探望自己,還有一兩個陌生的男人聲音,他們說什麼,珍沒有放在心裡,她只想獨自一人。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成為身心障礙者的家人,帶來許多額外的壓力與挑戰。愛奇兒家庭照顧者需面對照顧工作的負擔、心理壓力、以及在社交關係中的困難。心理諮商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但費用問題讓許多家庭無法承擔,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提出連署以爭取每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媽媽這些年來逐漸失智,是我們家人最操心的事,雖然生活上的變化還不算大,但隨著行動能力下降,活動量也大幅減少,我們很擔心她幾乎都待在家裡,失智況狀會更加嚴重。   在確認媽媽目前是中度失智後,我們透過醫師也了解到,目前這是不可逆、無法恢復的狀況,但如果都不治療,或以適當的方式應對,媽媽惡化的程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張敏言!我叫妳幾次了!!是不會回答嗎?! 我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嘶吼的媽媽,正在拿下女兒的耳機,然後說著:我講幾遍了⋯⋯我叫妳名字一次就要回答我,每次都要喊那麼多次也不理人!我剛下班也很累耶!不是只有妳上課累,好嗎?!可不可以體諒一下我,我還要工作還要買菜還要接妳放學⋯⋯ 也許公園旁的停車場這條路,
Thumbnail
兒少照顧者通常承受巨大的心理與生活壓力。本文講述了一位兒少照顧者的真實生活故事,以及他們內心所承受的心酸與矛盾。文章呼籲重視照顧者的心理健康,並提醒人們預防失能、失智等問題。這篇文章深刻描繪了照顧者的內心世界,讓人深刻地感受到照顧這一群體的辛酸與無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長照家庭成員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壓力,以及作者自己在照顧失智症和失能家人的苦衷。家庭成員之間存在著各種問題,導致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文章中描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和不合作,以及作者在面對諸多問題時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這是一個關於親人、陌生人、愛與和解的故事。與母親長期失和的兒子在母親罹患失智症後該如何重新面對兩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以後的幾個星期,珍開始了她在精神護理病房的治療,第一個星期她並不太合作,整天閉著眼睛,想把自己與世界隔絕,但耳朵還是讓她離不開現實。珍聽到總有一把熟悉的女生聲音在陪伴她,她也聽到父母來過探望自己,還有一兩個陌生的男人聲音,他們說什麼,珍沒有放在心裡,她只想獨自一人。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成為身心障礙者的家人,帶來許多額外的壓力與挑戰。愛奇兒家庭照顧者需面對照顧工作的負擔、心理壓力、以及在社交關係中的困難。心理諮商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但費用問題讓許多家庭無法承擔,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提出連署以爭取每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媽媽這些年來逐漸失智,是我們家人最操心的事,雖然生活上的變化還不算大,但隨著行動能力下降,活動量也大幅減少,我們很擔心她幾乎都待在家裡,失智況狀會更加嚴重。   在確認媽媽目前是中度失智後,我們透過醫師也了解到,目前這是不可逆、無法恢復的狀況,但如果都不治療,或以適當的方式應對,媽媽惡化的程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張敏言!我叫妳幾次了!!是不會回答嗎?! 我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嘶吼的媽媽,正在拿下女兒的耳機,然後說著:我講幾遍了⋯⋯我叫妳名字一次就要回答我,每次都要喊那麼多次也不理人!我剛下班也很累耶!不是只有妳上課累,好嗎?!可不可以體諒一下我,我還要工作還要買菜還要接妳放學⋯⋯ 也許公園旁的停車場這條路,
Thumbnail
兒少照顧者通常承受巨大的心理與生活壓力。本文講述了一位兒少照顧者的真實生活故事,以及他們內心所承受的心酸與矛盾。文章呼籲重視照顧者的心理健康,並提醒人們預防失能、失智等問題。這篇文章深刻描繪了照顧者的內心世界,讓人深刻地感受到照顧這一群體的辛酸與無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長照家庭成員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壓力,以及作者自己在照顧失智症和失能家人的苦衷。家庭成員之間存在著各種問題,導致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文章中描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和不合作,以及作者在面對諸多問題時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