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與影集的距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陣子看了熱門的《三十而已》,雖然對劇中人物產生諸多共情,但是我發現更重要的是,它不知不覺得在短時間內佔據了我的生活,看劇到底用了我多少時間呢?以平均一集40分鐘而言,《三十而已》共有43集,總共1,720分鐘,28.6小時,如果每天花四小時看劇,也需要整整一個禮拜的時間,當我察覺我是否花了太多時間看劇,為時已晚,讓我不僅感嘆逝去的時間,不過影集到底是怎麼偷走我們的時間的呢?

讓人上癮的演算法

當我們打開Facebook、Instagram、Tiktok,不自覺得用手指撥弄螢幕時,我們其實已經受到了演算法的誘惑,我們之所以會對這些App上癮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刺激,每往下滑一次,就有新資訊、有趣的事物出現,這讓我們想要滾動這魅力的資訊圈,把這些資訊投射在大腦。
影集也是一樣,你不知道劇情會怎麼走,你只能被動的接受編劇丟給你的內容,主人翁可能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困難,然後一次又一次的克服,這讓你感到熱血、振奮,但是你無法思考、推論,在這裡我們都是一名「接收者」,接收著那小小螢幕投射出給我們的東西,這些影集最主要的功能是娛樂我們,讓我們產生共鳴,以這個目的而言,目前的影劇可以說是非常成功。
另外,我也發現在看劇時我常常不知節制,當我處於一個接收者的角色時,因為不用花太多心力去進行這項活動,我乖乖的把主導權交給影集,就算睡眠時間到了,有時候又跟自己說再看一集吧,難怪Netflix會說他最大的敵人是用戶的睡眠,它的目標就是佔據用戶所有除了睡眠以外的時間,越多越好
Sleep is my greatest enemy. -Netflix
書本則是讓我們處於「主導者」的角色,當我們拿起書本,那是我們與作者的對話,可以同意作者也可以挑戰作者,當我們有些地方讀不懂,可以放慢腳步思考,或是查找其他資料;當我們讀累了,可以立即放下書本小憩或是換一本較輕鬆的書來閱讀。看書時比看劇更容易感受自己目前的狀態如何,何時該慢、何時該快,節奏由自己掌握。
在共情能力方面文學小說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念理工的人很容易變成唯物論者,凡事以假說、驗證去理解生活,但是我們面對的是人不是數據,讀文學小說可以讓我們更有同理心、更能設身處地,用人的角度理解人。不過與影集相較,影集在共情方面確實更勝一籌,因為它直接將情感詮釋出來,但也因此缺少了點想像空間,各有優缺。
除上述外,書本還有一項特性,讀書是一項連續性的活動,當我們對未知探索越多,相鄰的效應可能就會出現,認知心理學家基思·斯塔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認為人類的閱讀能力普遍存在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類似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基思認為當我們讀的越多,字彙與知識都將隨之成長,且可以此觸及其他未接觸過的知識,而一開始讀的書少會形成閱讀障礙,造成其他領域的進入困難,與閱讀量多者之差距越拉越大,而影集無法做到這一點,或者說,它根本也不在乎,它只希望你停留在它身上的時間多一點。
影集的目的就是娛樂,因此它想讓你不用思考,不用睡覺,佔據你所有時間。莫頓・韓森教授(Morten T. Hansen)的《高績效心智》有句話是這樣的,如果有人偷了你的錢包,你一定很快就能發覺,但如果有人偷了你的時間,你怎麼能沒感覺?影集就像技巧高超的盜採者,不知不覺的把你的時間變成它的數據。
《娛樂致死》的最後一章「赫胥黎的警告」,作者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精神文化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在資訊監禁的中國,他們面對的是奧威爾式的;在資訊流通的西方世界,我們要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資訊中變得衝動與自私,只是被動的接收、餵食,刺激、慾望、訂閱造成的永不停歇所塑造而成的文化,而忘記書本曾經帶給我們的平靜。
Facebook : 查思慢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2會員
75內容數
因為世界很大、很有趣,更希望用多元思維模型來了解不同的事物。 透過不同的角度,讓我們的生活可以更完整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查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好人與壞人的界線越來越難判定,私事與公事更是模糊不清,你的意見往往建築在被輿論掏空的地基之上,在這事事公審的年代,我常常覺得自己像一顆旗子,看著新聞媒體給的資訊就要你表態,誰贊成、誰反對,媒體好像拿著摩西的法杖把人們一分為二,有罪或無罪到底誰說了算?
有人對婚姻充滿好奇,有人對婚姻害怕恐懼,也有人對婚姻是又愛又恨。婚姻,其實是一個非常不自然的產物,是人類特別創造出來的一個制度,畢竟你從來沒有看過母花豹跟公花豹說我要離婚,然後還要打官司、分財產的吧?這週剛剛看完果陀劇場的舞台劇《我的大老婆》,因此就來談談對婚姻的想法。
你是那個曾經被說沒大目標、沒狼性、喜歡小確幸的年輕人嗎?為什麼社會總抹煞了年輕人的努力?
只有兩種人會去預言未來,一種是一無所知的人,另一種則是不曉得自己其實一無所知的人。我們給歷史找原因,給未來找理由,但 真的看得透嗎?
平等,這是我們人類創造出來的假想天秤;種族,則是在天擇之後留下的結果。我們真的需要為膚色道歉嗎?
艱苦的人才懂艱苦人的感受。台灣原創影集《做工的人》感動訴說每個人背後的偉大故事。
好人與壞人的界線越來越難判定,私事與公事更是模糊不清,你的意見往往建築在被輿論掏空的地基之上,在這事事公審的年代,我常常覺得自己像一顆旗子,看著新聞媒體給的資訊就要你表態,誰贊成、誰反對,媒體好像拿著摩西的法杖把人們一分為二,有罪或無罪到底誰說了算?
有人對婚姻充滿好奇,有人對婚姻害怕恐懼,也有人對婚姻是又愛又恨。婚姻,其實是一個非常不自然的產物,是人類特別創造出來的一個制度,畢竟你從來沒有看過母花豹跟公花豹說我要離婚,然後還要打官司、分財產的吧?這週剛剛看完果陀劇場的舞台劇《我的大老婆》,因此就來談談對婚姻的想法。
你是那個曾經被說沒大目標、沒狼性、喜歡小確幸的年輕人嗎?為什麼社會總抹煞了年輕人的努力?
只有兩種人會去預言未來,一種是一無所知的人,另一種則是不曉得自己其實一無所知的人。我們給歷史找原因,給未來找理由,但 真的看得透嗎?
平等,這是我們人類創造出來的假想天秤;種族,則是在天擇之後留下的結果。我們真的需要為膚色道歉嗎?
艱苦的人才懂艱苦人的感受。台灣原創影集《做工的人》感動訴說每個人背後的偉大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娛樂至死》的洞見:「電視不查禁書籍,它乾脆取而代之。」1 四十年來依舊適用,只是主角從電視轉變為更為氾濫的數位媒體。然而,閱讀的衰退並非始於網路時代。波茲曼早就指出,無遠弗屆的電報和攝影術這對先祖製造了破碎的資訊系統,打破了印刷術連貫完整的論述模式。電視作為他們的子女,不過是壯大了父母的影響力。而
Thumbnail
《深夜秀》電影深刻探討了年齡、性別、種族等社會問題,引發對快速消費媒體和自由與規範的平衡的思考。
前言 許多人喜歡追劇,既能拓展見聞,又能消磨時間,還能引起共鳴,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可是別人喜歡的我興趣都不高,感覺不真,也因為太長,看一個劇,短則四十多分,長則一個多小時,坐不下去。所以目前看的有卡通偵探劇的《柯南》;以及今天看的《深夜食堂—東京故事》第六集的<梅干與梅酒>,會看的原因也很
Thumbnail
Booktok是一個流行? 前一陣子滑Youtube shorts 看到有人用幾十秒介紹自己正在閱讀的書,本來只是因為無聊而滑手機的我突然對這種影片感到興趣,深知如何讓演算法推類似影片給自己的我,馬上重新看了一次這支影片,並且點讚、看留言,果然再次出現了第二個、第三個類似的「說書」短片,而且這個類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兩個概念,讓短影音成為你的學習競爭力 很多人對於短影音應該是只有一些負面的概念,像是時間很快都會消磨掉了、其實不知道自己剛剛看了什麼、一個晚上一下就沒了,甚至是生活中更多了疲憊感,因為原來可以讓大腦休息的時間,被短影音取代了,的確短影音的確是有很多認知學上的設計是可以上人上癮的,但是事實上你要是懂
我好像是個沒什麼耐心花兩個小時看一部電影,卻願意用十個小時讀一本好書。 大概是在20多歲的時候吧,我意識到讀書是一個CP值很高的投資,“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麼,但閱讀可以提高認知思維。
Thumbnail
小木除了書,也熱愛在Netflix上看紀錄片或實景節目。首先要聲明我了解實景節目/真人騷中,有很多為了節目效果需求而創造的情景或人設。這些人設甚至曾引發對參與人物的網絡欺凌事件,全面當真亦會引致自己的世界觀出現偏差。同樣,因為有很多事件都在鏡頭後發生,以節目短短的內容就作出反應,會有失公允。每次看完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娛樂至死》的洞見:「電視不查禁書籍,它乾脆取而代之。」1 四十年來依舊適用,只是主角從電視轉變為更為氾濫的數位媒體。然而,閱讀的衰退並非始於網路時代。波茲曼早就指出,無遠弗屆的電報和攝影術這對先祖製造了破碎的資訊系統,打破了印刷術連貫完整的論述模式。電視作為他們的子女,不過是壯大了父母的影響力。而
Thumbnail
《深夜秀》電影深刻探討了年齡、性別、種族等社會問題,引發對快速消費媒體和自由與規範的平衡的思考。
前言 許多人喜歡追劇,既能拓展見聞,又能消磨時間,還能引起共鳴,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可是別人喜歡的我興趣都不高,感覺不真,也因為太長,看一個劇,短則四十多分,長則一個多小時,坐不下去。所以目前看的有卡通偵探劇的《柯南》;以及今天看的《深夜食堂—東京故事》第六集的<梅干與梅酒>,會看的原因也很
Thumbnail
Booktok是一個流行? 前一陣子滑Youtube shorts 看到有人用幾十秒介紹自己正在閱讀的書,本來只是因為無聊而滑手機的我突然對這種影片感到興趣,深知如何讓演算法推類似影片給自己的我,馬上重新看了一次這支影片,並且點讚、看留言,果然再次出現了第二個、第三個類似的「說書」短片,而且這個類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兩個概念,讓短影音成為你的學習競爭力 很多人對於短影音應該是只有一些負面的概念,像是時間很快都會消磨掉了、其實不知道自己剛剛看了什麼、一個晚上一下就沒了,甚至是生活中更多了疲憊感,因為原來可以讓大腦休息的時間,被短影音取代了,的確短影音的確是有很多認知學上的設計是可以上人上癮的,但是事實上你要是懂
我好像是個沒什麼耐心花兩個小時看一部電影,卻願意用十個小時讀一本好書。 大概是在20多歲的時候吧,我意識到讀書是一個CP值很高的投資,“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麼,但閱讀可以提高認知思維。
Thumbnail
小木除了書,也熱愛在Netflix上看紀錄片或實景節目。首先要聲明我了解實景節目/真人騷中,有很多為了節目效果需求而創造的情景或人設。這些人設甚至曾引發對參與人物的網絡欺凌事件,全面當真亦會引致自己的世界觀出現偏差。同樣,因為有很多事件都在鏡頭後發生,以節目短短的內容就作出反應,會有失公允。每次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