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社群媒體現象: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點讚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去年在Netflix上映的半紀錄片,解密了社群媒體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心理。(延伸閱讀:心理諮商|你也被社群媒體綁架了嗎?

去年我看了一次,今天又看了第二次,有更深刻的感覺,特別是疫情在全球持續的延燒,許多人還是需要在家工作,也因為不能出門,而花更多時間在電腦或手機上。

演算法真的是推薦你喜歡的嗎?

你可能會覺得臉書、IG或是Youtube只是休閒娛樂時的管道,但不知不覺地花了很多時間在上面。透過演算法,這些社群媒體看似好像是推薦給你適合你興趣的主題,但實質上是去“洗腦”你喜歡這些內容,再多次曝光這些內容之後,廣告主和廠商就可以順勢的推薦他們想賣給你的產品。

很有趣的是,這部片邀請到許多過去在社群軟體的工程師,討論他們認為的社群帶給民主社會的災難,其中包含Instagram創立的班底、臉書按讚的開發發想者、Google裡Gmail的發展工程師都現身說法,而這些科技人,反而在生活中會盡量避免或讓家裡的小孩接觸電子產品。(看起來是因為他們知道科技成癮有多可怕,連他們在上班的過程中都不自覺得被影響)

社群媒體可能引發的身心不適

我記得去年有一度我喜歡在Youtube上,看關於社會寫實或殺人類型的事件解說,因為我感性興趣這些殺人犯的社會背景和動機,為什麼他們最後做了這樣的選擇。所以我花看了一部又一部影片,而且有些還是在睡前看的。過了幾天,我老公波爾就問我:昨晚是不是做惡夢?因為我一直說話還有作勢跑步的樣字(在睡夢中)。

他知道我那陣子在看這些血腥寫實的影片,就跟我說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看,因為已經影響到我的睡眠狀況,這時候我才驚覺這些影片對我的影響,但在看的過程中真的是沈迷的狀態,完全沒有感覺。

這就是社交媒體可怕的地方,它讓你吸收或學習很多東西,但也創造出許多的緊張和焦慮,但你很難發現。

為什麼我們在意點讚數?

紀錄片中也提到「點讚」這個行為的效應,一開始發明”讚“是為了讓使用者可以表達喜歡或給予鼓勵。但當社群發展成熟時,很多人卻會為了自己的讚不夠多、相互比較、甚至在意一些對於自己的言論,而導致自殺和憂鬱症狀的人大量增加,特別是青少年。也或者是引起網路霸凌相關的行為。

而這些點讚數,好像也變成別人認同我們的一個指標,有人喜歡才表示自己是被認同的,如果很少,就表示自己不夠好,但是,為什麼你的好,需要透過別人按讚來同意呢?

對於這些難題,我們可以怎麼辦呢?

片中的科技專家表示:

1.關掉你手機裡APP的通知,可以減少注意力一直被手機拉走
2.不要去看被推薦的影片,有“意識”地去選擇你需要的
3.刪掉社群媒體(根本太難,但這會是最有效的方式)


以這三個建議來說,我覺得完全刪除是最難做到的,特別是如果你本來就有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

我“選擇”想要接觸的社交媒體

我自己目前做到的是關掉手機的通知,即便是電子信箱。或是在安裝新軟體時,問我要不要開啟通知,我都選擇一律關閉,因為我一定每天會有時間去看手機,但是我自己“選擇”要去看,而不是因為被提醒,而不由自主的想要去看。

也曾經嘗試過一整天都不要使用手機,隔天去看手機時,真的沒有錯過什麼很重要的事,許多人因為社群媒體不斷的訊息更新,會深怕自己錯過了什麼消息,或沒有跟上現在最流行的時事,變成了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態,也就是因為害怕錯過而產生的焦慮情緒。

Clubhouse的崛起或是一些線上課程和演講,讓這種害怕錯失的心理狀態變得更加嚴重,這也是為什麼我沒有使用Clubhouse的主要原因,而且就算真的錯過了,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你還是好好的生活著,不需要認為自己錯過了什麼重要的事。

如果你還沒看過這部片,真的可以找一個精神好的時候(因為是辦紀錄片的形式,睡前看應該很容易幾秒入睡),好好的看和思考,使用社交媒體對你的意義是什麼,你是有目的的在使用,還是不由自主的在使用。

預告連結: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2542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不務正業邱總監Erica,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Podcaster|中英翻譯員,在不同的生涯探索過程中,發現分享的正向力量是很大的,透過生活中的經驗還有身邊的人教會我的事,寫成我的心的,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追蹤我的粉專 FBIG

🎧 收聽我的節目:不務正業邱總監Podcast

📪歡迎聯繫合作,請合作邀約來信:beceo.erica@gmail.com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打賞,在左下方幫我拍手鼓掌,讓我有更多創作的動力!也歡迎你到我的IG、臉書逛逛,或收聽我的 podca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務正業邱總監/邱意婷諮商心理師的沙龍
65會員
76內容數
從我的生涯經歷,以及我曾經訪談過的人物,還有書籍的閱讀,對生涯探索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2023/03/20
⁡ 今天工作時,和個案聊到每段人生經歷和做過的工作,如果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那就只是一段段有意義的時光。 ⁡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這句話可以完全體會的人,多半是要有些年紀(我認為至少要25歲以上),才會真的有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從我開始做不務正業邱總監這個專頁後,就在想我曾經學過的這些專業
Thumbnail
2023/03/20
⁡ 今天工作時,和個案聊到每段人生經歷和做過的工作,如果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那就只是一段段有意義的時光。 ⁡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這句話可以完全體會的人,多半是要有些年紀(我認為至少要25歲以上),才會真的有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從我開始做不務正業邱總監這個專頁後,就在想我曾經學過的這些專業
Thumbnail
2023/03/19
「你家裡一定很有錢,才可以出國念書吧!」、「在國外一定過得很爽,沒什麼壓力吧!」、「花了這麼多錢,那你英文應該很厲害吧!」 以上這些言論,或許是身為留學生的你曾經聽過的,但聽到時或許也覺得心裡挺不平衡的話。或許並沒有生活拮据,但在海外生活的辛苦,唯有你真的親身經歷過,才能懂得那種辛苦。 回想自己曾經
Thumbnail
2023/03/19
「你家裡一定很有錢,才可以出國念書吧!」、「在國外一定過得很爽,沒什麼壓力吧!」、「花了這麼多錢,那你英文應該很厲害吧!」 以上這些言論,或許是身為留學生的你曾經聽過的,但聽到時或許也覺得心裡挺不平衡的話。或許並沒有生活拮据,但在海外生活的辛苦,唯有你真的親身經歷過,才能懂得那種辛苦。 回想自己曾經
Thumbnail
2023/03/19
⁡ ⁡ 這一週追了《台北女子圖鑑》到第五集,覺得沒有太深的感觸。並不是因為南北偏見的大戰,而是「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這個出發點好像很薄弱,好像只是想「成為像台北人的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 ⁡ 雖然我也是北漂族,但對主角從一開始追求成為台北的一份子,到越高的職場或社會地位,卻越覺得空虛。 ⁡ 所以這
Thumbnail
2023/03/19
⁡ ⁡ 這一週追了《台北女子圖鑑》到第五集,覺得沒有太深的感觸。並不是因為南北偏見的大戰,而是「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這個出發點好像很薄弱,好像只是想「成為像台北人的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 ⁡ 雖然我也是北漂族,但對主角從一開始追求成為台北的一份子,到越高的職場或社會地位,卻越覺得空虛。 ⁡ 所以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您,今天,上社群媒體,一百遍了嗎?
Thumbnail
您,今天,上社群媒體,一百遍了嗎?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去年在Netflix上映的半紀錄片,解密了社群媒體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心理。 去年我看了一次,今天又看了第二次,有更深刻的感覺,特別是疫情在全球持續的延燒,許多人還是需要在家工作,也因為不能出門,而花更多時間在電腦或手機上。 演算法真的是推薦你喜歡的嗎? 你可能會覺得臉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去年在Netflix上映的半紀錄片,解密了社群媒體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心理。 去年我看了一次,今天又看了第二次,有更深刻的感覺,特別是疫情在全球持續的延燒,許多人還是需要在家工作,也因為不能出門,而花更多時間在電腦或手機上。 演算法真的是推薦你喜歡的嗎? 你可能會覺得臉
Thumbnail
刪掉手機上浪費時間的APPs,容易嗎? Social Dilemma這一部Netflix自拍的紀錄片,看完很驚悚,心有餘悸。所以把一些重點摘要下來,作為提醒。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一句話早已經失去初衷。科技被商業模式餵養成巨獸反嗜人類的健康生活。
Thumbnail
刪掉手機上浪費時間的APPs,容易嗎? Social Dilemma這一部Netflix自拍的紀錄片,看完很驚悚,心有餘悸。所以把一些重點摘要下來,作為提醒。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一句話早已經失去初衷。科技被商業模式餵養成巨獸反嗜人類的健康生活。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Thumbnail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Thumbnail
最可怕的是,當你看完這部電影,你知道了科技產業背後的一些內幕、瞭解社群媒體的可怕,但你還是無法克制自己不去使用群媒體,你依然不會刪除社群媒體的App。
Thumbnail
最可怕的是,當你看完這部電影,你知道了科技產業背後的一些內幕、瞭解社群媒體的可怕,但你還是無法克制自己不去使用群媒體,你依然不會刪除社群媒體的App。
Thumbnail
「這些平台確實帶來了許多好處,我們卻對他的黑暗面過於樂觀。」片中所邀請的受訪者都曾在各大科技公司工作,包括了我們熟悉的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但如今他們願意冒著冒犯前東家的的風險在鏡頭前接受訪談,表示他們對自己所創造出的產品,抱持著一定的憂慮。
Thumbnail
「這些平台確實帶來了許多好處,我們卻對他的黑暗面過於樂觀。」片中所邀請的受訪者都曾在各大科技公司工作,包括了我們熟悉的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但如今他們願意冒著冒犯前東家的的風險在鏡頭前接受訪談,表示他們對自己所創造出的產品,抱持著一定的憂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