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與他力(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先分享慧律法師說的這一段話,重點在5分38秒到6分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Wv-efNhrzg
上一篇討論的重點在「解脫」靠的是自力還他力,慧律法師這一段的重點,在「往生極樂世界」,靠的是自力還是他力呢? 答案是,二者都要。
純靠自力上一篇就講過,等於是已經修到解脫的程度,實在不是一般人做的到的。方法是有,像是照<般舟三昧經>修般舟三昧,不止可以見到阿彌陀佛,還能見到十方無量諸佛,問題它光是要求「除飯食和大小便外,無間斷經行,不坐、不臥、不休息,專致於口念、心憶阿彌陀佛」(時間從七天、九天到九十天都有),就沒幾個人做得到。
純靠他力在邏輯上就完全不通,可以純靠他力的話,阿彌陀佛在每個人死時強迫大家直接「轉生」到極樂世界就好了,那裡還需要修行? 這比一神教的上帝還要全能啊。
所以要「往生極樂世界」是同時需要「自力+他力」,他力的部分簡單,就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除非純靠自力,不然這一點沒什麼好諍議。麻煩的在自力的部分,需要信、願、行三個條件都具足。問題是信要多信? 願要多強? 行要怎麼做? 才叫做具足? 這可以從最低要求的臨終十念到最高等級的念佛三昧,從準備下地獄到可以自力解脫的級數都有,無法用幾句話就說完的。所以師父們通常會用「夾擠定理」來說明:什麼程度以上就保證一定絕對可以往生,什麼程度以下大概就沒什麼希望,所以至少要努力修行到某個程度才行。只是每個大師的說法都會有些不同,這就是我們要去釐清和用功的方向了。
但不管如何,信願行三者是同樣重要的,缺一不可。在日本有某些宗派強調「信、願」,可以不用「行」就能往生,甚至只強調單獨靠「信」就能往生的說法,在漢傳佛教是不太能接受的。理由是「相信佛會來接引」所以「願生西方淨土」而開始「修行」,會形成一個正回饋;信產生願,願促進行,行回來加強信和願,這樣的努力可以最大限度的促成「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
就心理學上來說,人的行為是導因於他的信念,一個行為(業)朝著解脫的方向去的人,可猜測他的心也是向往著解脫、出離的,就算離很遠,至少這個向量是指向正確的方向。
相反的,一個說相信佛會來接引,所以就開始擺爛,酒色財氣樣樣都來,在行為(業的造作)上是遠離解脫的人,這個向量根本畫錯方向,很難讓人相信他真心覺得這個世界是苦的,需要出離的。沒有真切的出離心,就沒有真正往生的願,當然往生不了。(當然例外狀況也是有的啦)
雖然淨土宗的解脫靠的是他力,但是想進保證班,也要自己先有本事進得去才行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會員
35內容數
以簡潔的文字紀綠學佛的心得 「能不能用一句話,說明佛教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一位不信宗教的客座教授這樣問,看著面面相覷的我們,他緩緩的說:「Why people suffering?」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清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應該是接受過國民教育的人,開始學佛時最常出現的幾個問題之一。這問題以佛法的目標:追求解脫來說,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因為知不知道都不影響修行和解脫。但的確是個困擾,特別是對自認理性的現代人而言。 常被拿來出討論的,可粗分成空間觀:四大部洲vs八大行星,大中小世界vs銀河系;及時間觀:大中小「劫」和人類
達賴喇嘛說 敵人不愉快,有什麼值得我們開心的? 敵人受苦,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實質好處嗎? 能讓我們更健康?讓我們更長壽? 一點都不會。 敵人受難時我們幸災樂禍, 這樣的想法不但與修行的方向互相違背。 也會讓我們往後在造善時遇到障礙。 有時候達賴喇嘛說的話實在很有距離感,讓人覺得有點空泛,或是俗稱的講幹
說到魔戒中的甘道夫,大多數人的第一印像是,他和其它奇幻小說或是遊戲中的「魔法師」或「補師」很不一樣,所謂的魔法就只是放點光當免費的電燈泡,戰鬥完全是用手中的魔杖直接「搥打」敵人,而且體能超好可以全場跑來跑去,不穿盔甲但血多防高又靈敏,與其說是魔法師還不如說是會魔法的戰士。所以後來這類的角色又叫「力法
自力解脫 佛法的修行有個最重要的門檻,就是解脫,解脫指的是脫離六道輪迴(三界),不再受到業力的束縛(但過去造的業還是會有影響)。要達到這個程度,需要努力的修行,要能入禪定,在禪定中去除很多煩惱,最後達成目標。不同的法門,就是選用不同的路線達到這個結果,但無論如何,都要靠自己的努力。這個叫自力解脫。就
了凡四訓是明朝末年袁了凡先生寫給他兒子的家訓,也是對自己一生作為的總結與反省,在過去400年中流傳很廣,一直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和重視。不管學佛學儒的,都會推薦這本書,裡面當然有科舉時代追求作官的功利考量在內,但單以文章來說,它有三個優點,是這類勸人為類的書中少有的: 第一個是名詞有明確的定義,像是善的
認知的本體 雖然上一段我們把「空」代換成「螢幕和水」是錯誤的,但是把「第六識」(意識)代換成「螢幕和水」可就正確無誤了。我們所觀察到、感受到、思考到的一切事物,就是影像和波浪,而「第六識」就是螢幕和水。 在唯識學中,人的認知能力有分很多層級,而真正的認知本體,其實是第八識的見分(或見精,第八識的能力
這應該是接受過國民教育的人,開始學佛時最常出現的幾個問題之一。這問題以佛法的目標:追求解脫來說,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因為知不知道都不影響修行和解脫。但的確是個困擾,特別是對自認理性的現代人而言。 常被拿來出討論的,可粗分成空間觀:四大部洲vs八大行星,大中小世界vs銀河系;及時間觀:大中小「劫」和人類
達賴喇嘛說 敵人不愉快,有什麼值得我們開心的? 敵人受苦,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實質好處嗎? 能讓我們更健康?讓我們更長壽? 一點都不會。 敵人受難時我們幸災樂禍, 這樣的想法不但與修行的方向互相違背。 也會讓我們往後在造善時遇到障礙。 有時候達賴喇嘛說的話實在很有距離感,讓人覺得有點空泛,或是俗稱的講幹
說到魔戒中的甘道夫,大多數人的第一印像是,他和其它奇幻小說或是遊戲中的「魔法師」或「補師」很不一樣,所謂的魔法就只是放點光當免費的電燈泡,戰鬥完全是用手中的魔杖直接「搥打」敵人,而且體能超好可以全場跑來跑去,不穿盔甲但血多防高又靈敏,與其說是魔法師還不如說是會魔法的戰士。所以後來這類的角色又叫「力法
自力解脫 佛法的修行有個最重要的門檻,就是解脫,解脫指的是脫離六道輪迴(三界),不再受到業力的束縛(但過去造的業還是會有影響)。要達到這個程度,需要努力的修行,要能入禪定,在禪定中去除很多煩惱,最後達成目標。不同的法門,就是選用不同的路線達到這個結果,但無論如何,都要靠自己的努力。這個叫自力解脫。就
了凡四訓是明朝末年袁了凡先生寫給他兒子的家訓,也是對自己一生作為的總結與反省,在過去400年中流傳很廣,一直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和重視。不管學佛學儒的,都會推薦這本書,裡面當然有科舉時代追求作官的功利考量在內,但單以文章來說,它有三個優點,是這類勸人為類的書中少有的: 第一個是名詞有明確的定義,像是善的
認知的本體 雖然上一段我們把「空」代換成「螢幕和水」是錯誤的,但是把「第六識」(意識)代換成「螢幕和水」可就正確無誤了。我們所觀察到、感受到、思考到的一切事物,就是影像和波浪,而「第六識」就是螢幕和水。 在唯識學中,人的認知能力有分很多層級,而真正的認知本體,其實是第八識的見分(或見精,第八識的能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末法多障眾生,依此淨土法門,即可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徑登不退,這是方便至極的力用。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末法多障眾生,依此淨土法門,即可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徑登不退,這是方便至極的力用。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