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2012.苑裡】排序而來的小鎮獨旅(上)-苗39鄉道往南苑裡漁港

2020/11/15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這是趟很詭異,無論當下還是現在來看皆如此的旅程。
碩一下學期,有門課的老師請我們每人各挑一座台鐵海線的車站,並在該站下車做周遭巡禮來完成報告,至於內容就全看你在那站的觀察。此構想出來後也擬定兩件事,一是每個人都同日出發,最後傍晚於海線近中間的新埔車站會合;二是用學號排序,由南往北決定每人的車站,比如一號追分、二號大肚,以此類推。最後,我依學號排列的選定車站是:苑裡。
我當時直覺是:既頭痛又覺得有趣,因為苑裡完全沒有去過,是個極陌生之地。苑裡南北的各兩座車站我都有下車過了,而且也有印象附近哪裡不錯逛,尤其是大甲和通霄,但苑裡?除了藺草,真的認識有限。
總之,有修這門課的碩士生們,就安排在同一天,各自從不同地方往海線出發,絕大部分都從斗六一起上台鐵,並到彰化轉搭區間車往海線。

【與碩班同學往海線出發

在彰化車站第三月台遇見EMU1200型
記得在很久以前,還有區間車直接從嘉義出發,經海線往新竹,不像現在常態的海線區間車都從彰化出發,只能在這一站轉乘。
09:31區間車往竹南,及彰化站特有的小綠人
或許總有一天會因高架化而消失的廣大站場
身在離台鐵海線很近的員林,實際上搭往海線下車的次數也不多,通常要碼是過年到大甲拜拜,要不就突然心想來潮想去看些特定風景,如跟這趟同一年的寒假,莫名想去看海而前往新埔,結果不幸遇到大雨,還耍帥的硬是從白沙屯走回新埔的旅程。
往竹南的海線區間車駛入彰化站第三月台
既然多數人都在彰化一起出發,就各自買好到自己對應車站的票一起上車,不過每個人轉車時的購票選擇不一樣,有人是出站買票後再進站,有人則直接換月台等上車後再補票。
區間車由南向北駛過大肚溪橋
從彰化出發去不同海線車站的票
隨著區間車一站接一站的停靠而後離站,車上同學人數也越來越少,有種難表達的趣味感,尤其是看著有人完全對自己被排定的車站沒概念,下車時一臉無奈又不安的表情。
在大肚車站與對向區間車交會
海線五座木造建築車站之一的日南
很快的,區間車離開海線在台中市境內最北的日南車站,即將抵達自己這一趟被牽起緣分的苗栗縣車站-苑裡。迎接我的是用磚塊搭起的月台候車椅,以及樸素的混凝土遮雨棚。
那個捐贈備註更隱蔽點......會更好看
設有兩座月台的苑裡車站
從月台方向看過去的苑裡車站站房
第一次專注看苑裡車站,對站房沒什麼特別感覺,或者該說對那個元素過於豐富的小廣場更注意。磚造迷你拱橋、噴水池、蒸汽機車造景、退役軌道,和看起來也是造景的平交道。
充滿各種鐵道元素的噴水池
搜尋網路資料,得知這些造景有部分是鎮內單位捐贈的,確實蒸汽機車有標示是通霄的慈雲寺所贈。至於那個據說參考魚藤坪斷橋磚拱而設計的磚造裝置藝術,大概也跟月台座椅一樣是來自苑裡獅子會。
有文章提到蒸汽機車模型是參考自騰雲號,可光輪子數目就完全不對,我想只是以訛傳訛,畢竟沒親眼看過蒸汽機車,也大部分都從課本知曉騰雲號的存在,就容易理所當然的連結。
苑裡車站的地下通道
在早上十點半抵達了這座小鎮
同時擺了木椅與塑膠椅的苑裡車站大廳
那趟出發前,我八成也是看了看地圖,發現車站離台灣海峽在步行能到的距離,就決定出站往海堤方向移動,沒有選擇先在市區的街上走走。這點在往後幾年間也經常出現,不管是在台灣甚至日本,總是喜歡到能看見海的地方。
我也喜歡往山上走,但比起來海似乎就多了那麼一點點關注。
苑裡車站的前站對著東側,沒有後站的設計,所以要往西走只能先出站,用北側最近的地下道穿過海線正下方,而且地下道上方也還是車站的月台部分。
車站旁的飲食店面
店名光看就知道在車站附近
這座地下道名叫建國地下道,猜是取自東側出去後不完全正對的建國路,僅設有分隔的雙向道,沒有慢車道或人行道設計,高度也僅2.5公尺,可說是陽春規格。
建國地下道及東側出口上方的犁田壁畫
走過地下道,風景跟前站對比完全是另一個世界,只有橋上駛入車站的區間車,還在提醒著這裡是後站,不是遠離市區的鄉下地方。
略顯雜亂的建國地下道
準備駛入苑裡車站的南下區間車

【往台灣海峽的都市田園鄉道】

坦白說我對走往海堤的去程,到底是走哪些路,或者經過哪些地標,畢竟是八年多前的事,實在很難說有清楚的印象。
我看了自己那時拍的相片,去程很大部份,都在拍攝路旁廢屋或小空地上搭起來的簡易菜園。這可能跟當時與其他課程的連結有關吧。
渠道旁搭建的簡易菜園,左上是苑裡車站月台
顯而易見的水閘門
菜園結構是用簡單的木板跟廢棄門窗搭建而成
比起前站很理所當然,與車站平行的公路就叫中山路,後站這條則叫忠信路。
忠信路與介壽路42巷的路口
往海堤方向的路上,半廢棄的房舍很多,且多被綠色植物侵入,但也多能分辨出哪些是自然生長,哪些則是被稍微改建成私家田園,而兩者又自然的合而為一。
牆後茂盛的植被從廢棄鐵窗中冒出
房舍牆面自然垂落的植被,及下方明顯被整理過的田園
廢棄建築及人工棚架中,突兀地豎立著木瓜樹
以前就開始喜歡觀察日常的周遭景物,尤其是人因應生活所創造出的地景,不管是自然的,還是看來突兀卻有趣的。
這戶人家,你的曬衣架已傾倒
海豹表示:「看我幹嘛,我又沒有能力把它搬起來。」
走著走著,來到去程裡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相遇。
在台一線介壽路跟42巷交會的這個路口旁,有個位置佇立著用「家徒四壁」形容是名符其實的幾棟舊磚房。有部分不僅屋頂沒了,也少了幾面牆,但明顯被刻意整理成一個井然有序的菜園,還有著不知種些什麼的水池。
這個位置在Google地圖的街景上依然能找到,在廣銘汽車保修廠對面,比對2019年的影像,看來仍整理得不錯。
小橋、流水、沒有人住的人家
這攤水池底層的土到底是......
我對這攤水池的組成非常好奇,而且延伸到沒有水的部分,地面也是那種帶點綠的泥土色,於是毅然決然的踩下去,結果......
軟到下陷了,而且居然下方是黑色的
踩下去才發現土是極軟的,而且軟到腳直接往下陷,踩出了一個鞋印,露出黑色的底層。這個發現,成為我人生無法解開的其中一個謎題-究竟土裡黑色部分的成分是什麼?黑成這樣,難道真是油汙或其它汙染物質嗎?
磚房正前方菜園有明確的分門別類
建築群內植被、磚牆、木窗、竹棚架等元素組成豐富的搭配
建築群後方同樣被整理成種類多元的菜園
用竹子搭起的簡易棚架也沒少掉
結果在這裡觀察閒晃的時候,默默地,似乎是菜園的主人出現了,自顧自的開始整理起環境。
拿著一把鐮刀就下菜園工作
除了鐮刀跟雨鞋,還真沒有太繁複的裝備或工具
那趟至今已經八年多了,完全沒印象當時有沒有跟這位地主聊些什麼,不過既然有照片,想必尚不至於被當成入侵者趕走。這也是我這段路上,經過這麼多廢棄房屋改建的菜園,唯一一處真的有遇到在工作的園主。
雜亂散落的鍋碗瓢盆與工具,代表著仍持續使用的「人氣」
希望多年過去了,這塊菜園依然結著滿滿的果實
後來這些巡禮廢屋菜園的經歷,成為我另堂課的課堂報告主題,真不知算硬湊,還是正向來說,當作陰錯陽差的媒合。
感情再好,這樣騎車不會被蒙蔽視線嗎XD
離開台1線,終於接到苗39縣道,那條筆直向西往台灣海峽前去的臨海路,沿路開始出現防風林景色。
開始密集出現的防風林景色
這是在路邊曬絲瓜嗎
自海線鐵路從彰化往北分歧後開始,路線會逐漸往台灣海峽接近,直到離開通霄車站後與西側的台61線交會,進入一小段比西濱快速道路離海更近的路段。苑裡車站的這一帶,已經能在列車上看到西濱的高架橋了。
田地與遠方的台61線高架橋
雜草與芒草交織成的田野景致
走過台61線的高架橋下,只要再穿越看來不大的海岸里聚落,這趟的終點-台灣海峽想必就在不遠處了。
想必是街坊鄰居休息聊天的大樹下
牆壁有洞怎麼辦?拿木板跟門板過來就可以
多種元素構成,很有個人風格的景觀牆
路旁磚房與路盡頭的混凝土房,以及別衝出來的狗
終於!經過一個類似碉堡,但明顯頭頂長草且廢棄的建築物後,苗39鄉道的終點標誌,出現在自己身旁。
頂端長草的廢棄碉堡

【南苑裡漁港,寂寥與消逝的進行式】

苗39鄉道的終點標誌後方,是個不小的墳墓群,在Google地圖被標示為苑裡鎮第十二公墓。至於整條路的終點是一個T字路口,往左的南下方向,通往一個有明顯建築群的位置,想必就是南苑裡漁港;往右的北上方向,則好似要緊鄰沙丘而行一般,看不到路的盡頭。
苗39鄉道終點銜接的北上道路,緊鄰沙丘而行
終點標誌旁是苑裡鎮的一處公墓群
寫著寫著,注意到一件有點可惜的事,從Google街景2019年的影像來看,這個終點標誌已因生鏽而斷裂消失,留下一根生鏽褐色的白色柱子還立著。
接下來就照原本想法,往左走,朝著靠台灣海峽的南苑裡漁港出發。
路途中猜是水塔的建築物
結果換個角度,竟然有門有窗能住人
下面這棟當初看來不知是蓋一半還是使用後廢棄,但結構蠻特殊的磚造建築,在2019年的街景中,竟然呈現傾倒後未做清理的廢墟狀,明顯是被人為拆除。
現已被拆除成廢墟的磚造建築
要不是左邊那個跟建築幾乎緊貼的電桿跟電表還在,否則廢墟的狀態,真的難以跟那年尚稱完整的狀態連結上。
在一個小岔路往海的方向走去,映入眼前的是緊貼漁港邊,屬這個港區第二顯眼的建築物-海巡署苑裡安檢所
總覺得安檢所建築物,有種會出現在樂高裡的感覺
旁邊約兩層樓高的建築也很有趣,是一棟稍嫌破舊,但還有拉電線,且保有樓梯能上樓的海防哨,無法看出是否有在使用。這個建築外型跟電影《大佛普拉斯》的神祕角色-釋迦住的那間很類似,只差不是蓋在堤防上。
樓梯裸露在外漁港海防哨
前面提到像樂高建築物的安檢所,僅是我這趟覺得第二驚豔的建築物。最特別的,是橫跨漁港內、外堤,護欄極矮,寬度幾乎只夠一個人通過的混凝土橋。
南苑裡漁港橫跨內堤與外堤的混凝土橋
近看發現橋身是從紅色慢慢褪成混凝土的原色
漁港內這種可大可小,橫跨水域到不同區域的橋樑不稀奇,有些還蓋得很浮誇,力求成為新的網美景點,可南苑裡漁港內這種迷你尺寸,外觀上還"舊"得這麼有風格的連絡橋,印象裡是首次看到。
這座橋的外觀已老舊到從紅色褪回混凝土原色,還明顯看到部分混凝土塊脫落,露出裡面的鋼筋。此外,橋面窄到只夠一個人通過,兩端點用階梯而非更方便的斜坡銜接地面,護欄則矮到幾乎沒有任何防護功能,大約只到膝蓋高度而已。
我懷疑,會不會故意施點力去推護欄,就會連人帶混凝土塊跌進海裡。
護欄上混凝土剝落後裸露的鋼筋
就算沒有剝落,護欄的混凝土也裂得差不多了
試著走上橋看看後,產生一種有趣的感覺。
這座橋的設計、結構及現況綜合來看,應該會對安全性有些疑慮,但是,在這樣該有人群聚集,實際上卻杳無人煙的場所,站在一個至高點上往周圍環視,產生非常寧靜的氛圍,難以用文字表達。
在橋中央至高點,看向遠處漁港出海口的景色
從外堤拍混凝土橋與安檢所的合照
不曉得是否很多人對台中、苗栗一帶西海岸的印象,就是沿著海岸線廣設的風力發電機組,至少我是。在南苑裡漁港往南邊望去,設在台中、苗栗交界處一帶,十來支的風力發電機組,看得一清二楚。
在放晴時的藍天下,這樣的景緻充滿夢幻感與夏日氣息,然而此刻帶點陰鬱感的灰色天空下,別說夢幻感,說是「夢碎」的寂寥氛圍還比較貼切。
漁港南側,台中、苗栗交界處的風力發電機組群
相較之下,漁港北側的景色相對空曠
說到寂寥氛圍,此時漁港只有幾艘小小漁筏停靠岸邊,沒有人駐足,更沒有人群活動時才有的生機。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小漁港,是否也有某些時候,能出現人聲鼎沸才有的熱鬧。
停靠在漁港內的漁筏
接續下一篇的回程路途前,很遺憾的說,漁港那座老舊但特色十足的混凝土橋,也在看Google街景圖時注意到,它就像苗39鄉道終點標示,以及路旁那棟結構特殊的磚房一樣,可能自然毀壞,也或許被主動拆除,就這樣不知不覺,消失在漁港內。
如今街景圖裡,只留下混凝土橋兩端的階梯構造,靜靜演繹著曾經的歷史。
37會員
150內容數
鐵道獨旅隨筆,關於乘車可見的風景、車站為起點的巡禮、曾經的鐵道路基之上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