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我正值退伍思索人生的下一步,原本是日文系的我,對於日文的專業沒什麼信心,也對於在東亞地區的相關日商工作沒什麼興趣,那時的我還不知道心理研究所有分成諮商、臨床、工商、測驗等等的組別,只是異想天開地想要在大學四年的探索之後,好好的學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的同時,洗一張國立大學的文憑。
我大學時期很熱愛哲學和思考,討厭那些死背活背的外語學院訓練,起先是先接觸了存在主義的「凡存在必合理」,因為興趣接觸靈性和塔羅牌,開始了心靈的交流,之後意外翻到一本賽斯文化出版的【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開始對心理學啟蒙,退伍之後順利考上研究所,在這幾年學習了普通心理學、諮商心理學理論、諮商技巧、測驗統計、變態心理學;當過國科會助理、在高中和大學分別實習一年、在基金會擔任過研究專員、現在則是在作家報相關業務,最終在2020年考上諮商心理師的文憑。
這當中當然有很多數不盡的血淚跟故事,諮商心理學的根本,就是自我覺察,而要在從事諮商或助人工作,心理師的培養歷程也就是把自己的內在不斷的拆解、分析,再重整和重組。讓自己被拆得支離破碎,再慢慢打磨成一個助人者需要具備的特質跟模樣,當然這個模樣各式各樣,不是一個固定的模板(至少理想上不是),最終才可能有能力跟力氣,在談及個案的苦難時,還能維持同理與超然的界線,展現出從容自在的一面。
我聽過一些想要走上這條路的大家對於助人工作者的期許和想望,就是來自於最終打磨出來的從容與自在,希望自己能有心靈捕手的羅賓威廉森ㄧ般的溫暖接納,或是像…,我承認為沒有那個憧憬過,我就單純想要接觸更多特殊的人,在閱讀她們故事的同時可以提供給他們一些協助,就當成是一種粗鄙的利益交換,但工作的本質亦是如此。
或許我們把這些動機再往下解構,對於這份工作的期盼,或許是感覺工作好像很輕鬆,又是做好事,因此又很有價值跟地位,感覺又可以賺很多錢,聽起來很夢幻…。還記得當年和研究所的同儕一起嘲諷起補習班的文宣,心理師的時薪有多高,旁邊又合成了一台紅色的法拉利,然而系上的老師跟工作幾年後的學長姐們的車表示,自己的法拉利不知道在哪裡,如今我開始助人工作算是兩年了,我無法想像我開法拉利的那一天,又或者那種膚淺也從來不是我想要的目標。
聊起心理師的培訓過程與結果,我單單的敘說起我在全職實習的歲月,就勸退了起碼一打的人了,這個行業、這樣的訓練是否值得?撇開過度辯證的心理效應,我會說它值得,但這個社會有太多的選擇,它終究是一個職業,跟一個教師、工友、業務或工人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差別就只有餬口飯吃的方式不同,如果你正在躊躇是否要考的諮商心理所,希望你先看看圖1再來決定這件事情。
圖1 :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GqSpbu54_UdoHCqXEcdgjnFCOub9dvb/view?usp=sharing
倘若你的決心沒有被打倒的話,歡迎你閱讀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