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近期讀來,最喜歡的一本。概略來說,作者是一位心理師,談面對病人,以及自己也找上心理師的過程,在這兩者身分轉換之間,病人和自己(也是病人)越來越靠近、釐清、體悟自己。
最近我是水做的女人。一點小踉蹌,眼淚撲簌簌地來。
這天在醫院長時間等待,看一看這本《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就哭,接著還聽了一集podcast台通,憋笑邊抖動肩膀。到底要把自己搞得多詭異呢(攤手)。
心理師也需要心理師 言語、行為表面下藏了什麼?
這本書寫得簡單易懂,同時給人很深刻的感覺。翻譯得也很不錯,各種語氣情緒、情境,都很自然,很讓我入戲。千萬不要誤會這是心諮工具書或是金句連發的心靈雞湯,它就是很好讀的故事、故事、故事。
作者在被分手之後,走進諮商室,透過一次次諮商對話,剝開層層表象,發現自己的核心問題。或許我們都要練習對自己的探問,悲傷,為什麼悲傷?真正在悲傷的是什麼?有沒有可能包含了對何事的焦慮、恐懼等等,或許才能依此找到解方。
好喜歡作者的心理師溫德爾,好像鄧不利多,智慧一般的存在,誠懇又穩定。印象深刻的是,某次停診兩週後,溫德爾的候診室重新改裝潢,穿搭風格也不一樣了,甚至留起了鬍子,儼然不同人。但他說:
作者談各有特色的病人 也談自己的生命經驗
作者的病人也是,他們帶著不同的問題來,有覺得大家都是白癡的自大狂、在蜜月之後罹癌瀕死的年輕大學教授,年近七十覺得生活無望的老婦人、有酒癮問題又愛勾搭男人的年輕女子⋯⋯,當開始深入他們各自的生命經驗之後,看著他們與作者建立信任關係,再漸漸說出自己的感受、真正在乎的事,這種一步步進步的過程,很哭啊啊啊。
作者也談了很多自己,比方她畢業之後在好萊塢工作,做電影、影集的幕後,做到《急診室的春天》之後,發現自己更想接近真實病人的故事,才開始重新考進醫學院。後來決定棄醫從文(寫作),又再念研究所當心理師。甚至在寫作期間,決定先透過精子銀行生子(這段尋覓也很有趣),再找伴。所以是,寫作、考研究所的同時,自己養一個小孩!是超人嗎請問。
我已經很久沒有好好看完一部影集,但這本書帶給我的,也完全媲美影像帶來的感受。原本吃飯配影集的我,居然改配這本書!
那天走進書店,發現此書頗厚,對於當時已經快看完的我,嚇了一小跳,覺得哇,原來我看了這麼多頁的書,很沒有實感。又覺得倘若我直接看到一本這樣厚的書,好像會覺得,天啊,好厚噢,看不完吧!然後連看都不看就放棄了,就錯過一本好書哪。在此慶幸我已經看完了。
寫於2020.9.20
書名: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譯者:朱怡康
出版社:行路
出版日期: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