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灣真的藏富於民?

更新於 2020/11/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前,我們常說「臺灣錢淹腳目」,那年代大約是在加權股價第一次破萬點的時候,很多人第一次手上有大筆鈔票的感覺真是爽快。1990年2月12日,當天早上9:35時,指數創下12,682.41的歷史高點,當年的10月16日我入伍當兵,我也沒買過股票。
我在民國74年到77年讀高工,每年的寒暑假不是在學校的實習工廠實習,就是在工廠或工地裡打工,那時候不管是在工地裡拆版模,抑或在紡織工廠裡當捆工,工資都是算日薪,那時候日薪是1,000元。
如果用物價換算,1,000元約為現在的1,500元,換算為時薪是188元,還領先現在的基本工資150元,倍數是1.25倍。
三、四十年前真的只要認真努力工作,即使沒有高學歷,照理絕對餓不死人。但對照現在,四十年過後的時薪還比四十年前還不如,再說「臺灣錢淹腳目」,真的就非常矯情了。
的確,有錢人真的非常有錢,他們的財富的確可以淹腳目,但絕大多數的人,那只是個歷史,現在是個夢。
最近,主計總處發布最新預測,
2020年超額儲蓄攀升至新台幣2.4兆元,超額儲蓄率則為12.35%、已經連續8年超過10%!
然後,你就以為我們「超有錢」嗎?這就錯了!不要以為聽到「超額儲蓄」這四個字,就錯誤的以為我們的儲蓄金額真的很高。的確,我們民間的名目儲蓄金額真的歷年新高,但超額儲蓄的定義和我們以為的儲蓄,是有所差異的。
根據定義,所謂的「超額儲蓄」指的是國民儲蓄毛額扣掉國內投資毛額的差額,便是當年度的「超額儲蓄」,可反映資金閒置狀況,而超額儲蓄占國民所得毛額(GNI)的比率,即是「超額儲蓄率」,當超額儲蓄的數字愈高,代表國內資金閒置情況愈嚴重。
從公式上來看是這樣的:
超額儲蓄=國民儲蓄毛額-國內投資毛額
國民儲蓄毛額=固定資本消耗+國民儲蓄淨額=固定資本消耗+(國民可支配所得-國民消費)=固定資本消耗+(按市價計算之國民所得+國外移轉收入境額)-國民消費=固定資本消耗+(生產及進口稅淨額+按要素成本計算之國民所得+國外移轉收入境額)-國民消費
這公式,現在我也背不起來,當年大學考總體經濟時,背公式是一定要的,不然總體經濟學鐵定被當!
這樣一路推導下去,最終的來源其實是GDP,看到沒有,罪魁禍首竟然是GDP,但各位會發現嗎?GDP愈高時你的收入不見得愈高,但物價卻有可能水漲船高喔!
2019年臺灣的「超額儲蓄」約為2.2兆元,這並不是歷史最高,最高點是在2017年的2.79兆元。超額儲蓄自2014年起,便衝破新台幣2兆元大關,超額儲蓄率也在2013年超過10%,2017年更衝上15.15%的高點,解釋上來說是國內資金滿溢,卻未能有效引導到投資、建設部門,但這些錢,不見得是是你我手上的錢。
下圖是自1951年以後的超額儲蓄統計,以名目值的高點來看,就是1986年,差不多也是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
臺灣超額儲蓄
這樣可以說,「藏富於民」嗎?那就錯了!
2019年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為1,059,731元,為歷史高點,同樣的,消費支出為829,199元,也同為歷史高點,但儲蓄230,532元為歷史高點嗎?恰巧不是,卻是1997年的228,951元,就名目儲蓄而言是不如當年的!
如果我還要更斤斤計較,用實質所得計算可支配所得與儲蓄呢?可支配所得的歷史高點是1999年,距今已經是21年前了;而儲蓄呢?儲蓄的高點是1993年,距今更是27年前了!
從實質的儲蓄與可支配所得來看,我們低薪的困境早已陷入泥沼快30年了,這一切,並未如政府所公布的總經數據這麼樂觀,光看GDP是沒有太多意義的。所以,金融研訓院的調查才指出,兩成民眾無法在一周內籌到新台幣10萬元、三成民眾儲蓄金額不到5萬元,我倒是認為這才是臺灣的經濟現況!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前我常寫國際經濟評估,美國中央局報局的資料可以視為對某一個國家的政經評估分析的權威資料,因為,資料庫就是在CIA。 國際統計資料庫其實相當多,單純以非學術研究且毋須付費的國際組織所提供的資料庫而言,其實就夠一般使用者的需求了。
比特幣又再度飆升,甚至是因為PayPal接受比特幣交易而升值,但我認為虛擬貨幣依然無法成為「貨幣」,即使現在很多交易號稱可以接受比特幣交易(印象中全家便利商店曾經號稱過),但我依然認為是「噱頭」!
我原以為經濟部的乘數之亂就像八點檔的泡沫劇,已經完結篇了,哪曉得經濟部長(即將升任行政院副院長)又再演示了所謂千億效果。我只能感嘆,如果財經官員的經濟常識這麼薄弱,我們這些老師在學校該怎麼教學生? 「老師!明明經濟部長是這樣計算的!」我們該怎麼回應呢?直接下課?
中央銀行「總算」開始研究電子貨幣,為何我用「總算」兩個字,我總覺得央行有點「乃覺三十里」的處境。為什麼?早在二十年前我碰觸到電子支付這個議題時,其實中央銀行的李榮謙早已開始研究電子貨幣這個專題,時間是2001年的9月。
2018年適逢1918年流感大流行100週年,《康健雜誌》在2018年01月29日刊出一則「流感百年戰爭/病毒肆虐百年,為何撲不倒?大流行不遠了嗎?」,引用了美國紐約一位醫師伯恩(Stanley B. Burn)的老照片,說明了當年美國生活中戴口罩的現象。口罩恐慌問題,早在100年前就發生過!
衛生福利部在2020 年 1 月 15 日衛授疾字第 1090100030 號公告,新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也就是「武漢肺炎」,到目前為止,臺灣有五例通報病例。
以前我常寫國際經濟評估,美國中央局報局的資料可以視為對某一個國家的政經評估分析的權威資料,因為,資料庫就是在CIA。 國際統計資料庫其實相當多,單純以非學術研究且毋須付費的國際組織所提供的資料庫而言,其實就夠一般使用者的需求了。
比特幣又再度飆升,甚至是因為PayPal接受比特幣交易而升值,但我認為虛擬貨幣依然無法成為「貨幣」,即使現在很多交易號稱可以接受比特幣交易(印象中全家便利商店曾經號稱過),但我依然認為是「噱頭」!
我原以為經濟部的乘數之亂就像八點檔的泡沫劇,已經完結篇了,哪曉得經濟部長(即將升任行政院副院長)又再演示了所謂千億效果。我只能感嘆,如果財經官員的經濟常識這麼薄弱,我們這些老師在學校該怎麼教學生? 「老師!明明經濟部長是這樣計算的!」我們該怎麼回應呢?直接下課?
中央銀行「總算」開始研究電子貨幣,為何我用「總算」兩個字,我總覺得央行有點「乃覺三十里」的處境。為什麼?早在二十年前我碰觸到電子支付這個議題時,其實中央銀行的李榮謙早已開始研究電子貨幣這個專題,時間是2001年的9月。
2018年適逢1918年流感大流行100週年,《康健雜誌》在2018年01月29日刊出一則「流感百年戰爭/病毒肆虐百年,為何撲不倒?大流行不遠了嗎?」,引用了美國紐約一位醫師伯恩(Stanley B. Burn)的老照片,說明了當年美國生活中戴口罩的現象。口罩恐慌問題,早在100年前就發生過!
衛生福利部在2020 年 1 月 15 日衛授疾字第 1090100030 號公告,新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也就是「武漢肺炎」,到目前為止,臺灣有五例通報病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我們台灣錢淹腳目的共鳴,大家都只會想到"股市炒股跟買房地產" 可以看看1980~1990的年均所得是不足以支撐當時奢侈消費的榮景 年均所得大概就是7~18萬 但大家都買得起一張10~100萬的股票 酒店小費都是2~10萬的給 全省組頭每期從大家樂吸走的資金約3億元,每個月3期 每年可
不跟台灣有錢人比,只要高於平均就算混得不錯 畢竟台灣有錢人真的太多,台灣人滿街有錢人不是誇張 在台灣,30歲前平均存款應該要有54萬5931台幣,就已經算混得不錯 在台灣,40歲前存款應該要有208萬7793台幣 在台灣,50歲前存款應該要有499萬5630台幣
Thumbnail
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單靠薪水儲蓄來累積到894萬台幣的流動資產是相當困難的。然而,根據台灣家庭資產的中位數來看,許多家庭能達到這一數字,這主要歸因於家庭資產通常包括多種資產形式,不僅僅限於現金或流動資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房產及其他資產的增值並不等同於流動資產的大幅增長。
Thumbnail
擁有1000萬淨資產在台灣屬於準富裕層。約30.9%的資產為非金融資產(主要為自住房產),每年可產生28萬台幣(每月2.33萬)的被動收入。這收入對無房貸者可提供基本保障,但有房貸者仍需額外收入。台北單身者每月需5萬台幣才能維持生活品質。與台灣平均財富相比,雖高於中位數,但與最富有家庭仍有顯著差距。
Thumbnail
1980~2010年代整整30年 台灣人鈔票使用的統計數據習慣都是 40%拿來儲蓄 20%才是投資 所以我們的儲蓄才會有3.8兆的數字,而這些都是1980年代的人習慣累積的 當時是高利率環境,所以通膨不會這麼快速上升 而一切都是從2008金融風暴開始降息+QE救經濟 把全世界都一
主計總處公布台灣家庭財富分配的情況,這是30年來第一次正式公布。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前20%家庭平均財富總額達到5,133萬元,是最後20%家庭平均財富的66.9倍;家庭財富分配的吉尼係數為0.606。這兩項數據都比主要國家來得低,因此主計總處說台灣的財富分配較為平均,國人不必太擔心。但是,如果
Thumbnail
財經專家遊庭皓指出臺灣的貧富差距擴大,越來越多普通人尋求財富的非一般性管道,本文探討了改變價值判斷標準以及參與資本主義遊戲兩種思考方向。
Thumbnail
臺灣有11萬人擁有1億元以上的資產,其中7千人的資產達到10億元以上,2027年預計將增至13.7萬人。大部分富豪年齡在55歲以上,多數為企業主。資產配置主要以存款、股票和房地產為主,將海外資產作為風險分散的策略。
Thumbnail
國家稅制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影響國民從事某些活動的誘因。另一個目標,是要進行所得與財富的重分配,拉近國民間財富水準的差距,讓整體社會能更趨公平。
原本是在一篇朋友轉貼關於奢華咖啡的文章,看到作者寫了一句: "台灣經濟...... 平均每人 GDP 已超越了日本及韓國。"很驚訝,忍不住動手查了一下,發現主計總處公布的新聞稿中,台灣的人均GDP大約三萬二千多美元,是比較熟悉的數字。可是,網路上許多台灣躋身世界富國排名前20的文章,卻顯示台灣人均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我們台灣錢淹腳目的共鳴,大家都只會想到"股市炒股跟買房地產" 可以看看1980~1990的年均所得是不足以支撐當時奢侈消費的榮景 年均所得大概就是7~18萬 但大家都買得起一張10~100萬的股票 酒店小費都是2~10萬的給 全省組頭每期從大家樂吸走的資金約3億元,每個月3期 每年可
不跟台灣有錢人比,只要高於平均就算混得不錯 畢竟台灣有錢人真的太多,台灣人滿街有錢人不是誇張 在台灣,30歲前平均存款應該要有54萬5931台幣,就已經算混得不錯 在台灣,40歲前存款應該要有208萬7793台幣 在台灣,50歲前存款應該要有499萬5630台幣
Thumbnail
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單靠薪水儲蓄來累積到894萬台幣的流動資產是相當困難的。然而,根據台灣家庭資產的中位數來看,許多家庭能達到這一數字,這主要歸因於家庭資產通常包括多種資產形式,不僅僅限於現金或流動資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房產及其他資產的增值並不等同於流動資產的大幅增長。
Thumbnail
擁有1000萬淨資產在台灣屬於準富裕層。約30.9%的資產為非金融資產(主要為自住房產),每年可產生28萬台幣(每月2.33萬)的被動收入。這收入對無房貸者可提供基本保障,但有房貸者仍需額外收入。台北單身者每月需5萬台幣才能維持生活品質。與台灣平均財富相比,雖高於中位數,但與最富有家庭仍有顯著差距。
Thumbnail
1980~2010年代整整30年 台灣人鈔票使用的統計數據習慣都是 40%拿來儲蓄 20%才是投資 所以我們的儲蓄才會有3.8兆的數字,而這些都是1980年代的人習慣累積的 當時是高利率環境,所以通膨不會這麼快速上升 而一切都是從2008金融風暴開始降息+QE救經濟 把全世界都一
主計總處公布台灣家庭財富分配的情況,這是30年來第一次正式公布。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前20%家庭平均財富總額達到5,133萬元,是最後20%家庭平均財富的66.9倍;家庭財富分配的吉尼係數為0.606。這兩項數據都比主要國家來得低,因此主計總處說台灣的財富分配較為平均,國人不必太擔心。但是,如果
Thumbnail
財經專家遊庭皓指出臺灣的貧富差距擴大,越來越多普通人尋求財富的非一般性管道,本文探討了改變價值判斷標準以及參與資本主義遊戲兩種思考方向。
Thumbnail
臺灣有11萬人擁有1億元以上的資產,其中7千人的資產達到10億元以上,2027年預計將增至13.7萬人。大部分富豪年齡在55歲以上,多數為企業主。資產配置主要以存款、股票和房地產為主,將海外資產作為風險分散的策略。
Thumbnail
國家稅制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影響國民從事某些活動的誘因。另一個目標,是要進行所得與財富的重分配,拉近國民間財富水準的差距,讓整體社會能更趨公平。
原本是在一篇朋友轉貼關於奢華咖啡的文章,看到作者寫了一句: "台灣經濟...... 平均每人 GDP 已超越了日本及韓國。"很驚訝,忍不住動手查了一下,發現主計總處公布的新聞稿中,台灣的人均GDP大約三萬二千多美元,是比較熟悉的數字。可是,網路上許多台灣躋身世界富國排名前20的文章,卻顯示台灣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