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表達抗拒時,礙於人情壓力,我不敢輕易請對方將孩子放下,平時尊重孩子的我成了最壞示範。事後,我向孩子道歉,並答應永遠將他的感受擺在第一位,同時思考父母的不作為,將對孩子造成長遠的影響。
隨著疫情趨緩,前些日子帶孩子回母校拜訪恩師。老師們一見到我的孩子,便極為熱情地想要擁抱他,其中一位老師沒有詢問孩子的意願,便抱起了孩子,孩子當下很抗拒,但我卻沒有做出制止的動作,事後反省自己沒有盡到保護孩子的義務。
父母信任,不代表孩子信任
身為父母的我們有時會忘記,即使是自己信任的人,對孩子來說可能存在不同感受,我和我的老師認識良久,但老師對孩子而言卻是陌生人,當老師抱起孩子時,我忽視了孩子抗拒陌生人的反應,自以為他能接受,這樣的我,豈不是成了小時候時,總要求孩子見到人要打招呼、甚至讓大人們擁抱或親吻的長輩?
孩子被迫接受,來自陌生人的善意
孩子害怕陌生人,是人類本能反應,也是自我保護的機制,若孩子對陌生人沒有任何防備心,反而容易讓陌生人有機可乘。一旦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可能會覺得:「我不認識這個人,但爸爸、媽媽卻要我親近他,如果我沒照做,他們可能會生氣」。
家長不知道的是,這樣的行為間接教導孩子壓抑自己的感受,積極回應別人的需求,即使那是不舒服的感覺。社會上許多受害者在遭受別人的侵犯時,不敢拒絕甚至不敢反抗,因為在大人的管教下,尊重自己的感覺是不被允許的,錯誤的教育嚴重影響孩子對自我身體界線的認知。
孩子說「不要」,大人應給予尊重
每個人都有能夠容忍對方碰觸自己身體的限度,叫做「身體界線」,它會因對象、時間、年齡、性別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都由個體自己決定。孩子對陌生人表達抗拒,代表他不願意陌生人侵犯他的身體界線,家長不能因為他只是個孩子,便漠視他的回應。
此外,任何人(不論是熟人或陌生人)在接觸孩子前,都應先取得孩子的同意,不能在沒有孩子的允准下就觸碰他的身體,只要孩子表達不喜歡、不要,家長或親友就應該給予尊重。
事後,我向孩子道歉,認為自己當時沒有盡到保護他的責任,並告訴孩子,未來我會先請對方取得他的同意,才讓對方接觸,將他的感受擺在第一位;面對熱情的親友時,也會請對方循序漸進地向孩子示好,等孩子願意進行進一步的接觸後,才與孩子一起同樂。
愛孩子,就不該勉強孩子
家長是保護孩子的最初防線,在執行時,老一輩的可能會覺得你的孩子怎麼那麼難搞、碰一下都不行,甚至質疑你的教養方式,面對這樣的聲音,家長要知道自己在履行保護孩子的職責,我們希望孩子學會尊重自己的身體,不因他人的言語壓力而作出勉強自己的行為。身為愛孩子的長輩們,也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願,不以強迫、威嚇或誘騙等方式與孩子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