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部分父母一樣,我很愛我的小孩。愛,其中的一種體現是「保護」,我想保護我的孩子,不希望她受到傷害。
而且,我相信以我幾十年累積的生活智慧,足以告訴小孩哪個決定比較好,你不必走彎路,不必受傷,不必白費力氣,於是「不不不!我才對!你該聽我的!」這樣的育兒誘惑就出現了。
記得小孩在某個時期,我們在玄關爭論。
「今天天氣很冷,穿那件外套再出門吧。」我說。
「不要!還好啦。」向來對外套沒意見的她,第一次表達抗拒。
「你在家當然不冷啦。氣象預報說下午會颳強風,還可能會下雨,妳穿這樣真的不會冷嗎?」我補充說明,並強調「會感冒」、「流鼻水」、「不舒服」的可怕後果,期待達成恐嚇的效果。
然而,我家小姐聽著我一陣合情合理的唸叨,十分不耐煩。那我也沒辦法了,只能祭出『自然學習法』,也就是不穿就不穿,讓小孩自己感受體會,大自然的道理等著你領悟吧。
「那就不穿,」我不忘落下一句,「可是,可能會很冷哦。」心裡一邊想,我這麼「對」,妳還不聽勸,一邊惶惶不安的送小孩出門上學。
那天下午果然很冷,如我所料流著鼻水的回來了。我沒有多說什麼。
第二天,不用我說,小妮子甘心地裹著外套出門了,但搞笑的是,當天下午的艷陽天把小孩熱的半死,那外套當然是放在包包的帶回來了。回來喊熱。(世事難料是吧?!)
雖然這只是小事一樁,可是仔細想,為人父母的,不就是這樣落入「好心被當成驢肝肺的」窘境嗎?
我心繫你的未來,所以要你花多點心思在成績上,你該選擇A校系而非B校系;我怕你被帶壞,所以不願你和哪些朋友玩;我覺得健康很重要,所以你該吃哪些不該吃哪些,甚至,我的第六感告訴我你的男友(女友)感覺就很有問題。
這些擔憂都很正常,因為天下父母心,可是當自己向孩子提出憑專業、經驗、領悟集結畢生功力精華的那個所謂「對」的答案時,卻往往被狠狠打槍,弄得不好,還傷害了親子關係。
你說,該說的都說了,這是表達問題嗎?還是這就是所謂最遙遠的距離,我愛你,可是沒辦法讓你感覺到?我的聲音被錯誤解讀了嗎?還是我的小孩不知好歹,就是不聽我的?如果這樣硬著心一路想下去,無論哪個愛小孩的父母都會感到很受傷。
因為孩子長大,他們需要自己做決定,需要隨著年齡增加自己決定的範疇,享受決定的權利和自由,以及學習承擔決定所帶來的責任和結果。
將心比心,不是自己真心認同的決定難免遺憾,那感受或許比做錯決定白走一遭,更來得難過。
有時候唯一,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貢獻你的經驗值,幫忙分析可能的結果,然後相信孩子,讓孩子做決定;有些事,得親自走一遭,親自承擔,才能體會。
(警語:當然有些事的後果沒有回頭路,務必要讓孩子知道嚴重性。)
你喜歡吃蝦子嗎?有聽過愛吃蝦的媽媽因為小小孩拒絕吃蝦感到相當不解,這麼好吃的食物,怎麼不願意吃呢?後來,到小孩年齡大一些,才知道體質不同,原來他對蝦子有過敏反應。如果當時逼孩子吃,或許後果不堪設想。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壓力下,選擇有前途的領域,或許有前途沒錯,但會不會還有更好、更適合他的選擇?這倒是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其實沒有人能保證什麼才是對這個孩子最好的。
所以說,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沒有絕對的對,但我們卻可以和孩子一起調整,當情況不如當初所想的時候,可以商量,可以調整,可以一起面對。
其實人生,很多事沒有誰對誰錯,就像天氣,難以預測,你怎麼知道,當你穿著大外套準備迎接風雨,不會來個豔陽高照呢?
身為一個很有「保護欲」的媽媽,必須很自覺地和這個「育兒誘惑」對抗,依孩子的成熟度放手讓他自己做決定,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擁有獨立的人格。
與其以自認為的「對」為孩子鋪平康莊大道,不如從小培養親子默契,讓孩子學習如何有智慧的做決定、為決定負責,這樣即便他不完全認同父母的想法,也知道我們是可以信任的、一起面對問題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