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的誘惑:不不不!我才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和大部分父母一樣,我很愛我的小孩。愛,其中的一種體現是「保護」,我想保護我的孩子,不希望她受到傷害

而且,我相信以我幾十年累積的生活智慧,足以告訴小孩哪個決定比較好,你不必走彎路,不必受傷,不必白費力氣,於是「不不不!我才對!你該聽我的!」這樣的育兒誘惑就出現了。

記得小孩在某個時期,我們在玄關爭論。

「今天天氣很冷,穿那件外套再出門吧。」我說。

「不要!還好啦。」向來對外套沒意見的她,第一次表達抗拒。

「你在家當然不冷啦。氣象預報說下午會颳強風,還可能會下雨,妳穿這樣真的不會冷嗎?」我補充說明,並強調「會感冒」、「流鼻水」、「不舒服」的可怕後果,期待達成恐嚇的效果。

然而,我家小姐聽著我一陣合情合理的唸叨,十分不耐煩。那我也沒辦法了,只能祭出『自然學習法』,也就是不穿就不穿,讓小孩自己感受體會,大自然的道理等著你領悟吧。

「那就不穿,」我不忘落下一句,「可是,可能會很冷哦。」心裡一邊想,我這麼「對」,妳還不聽勸,一邊惶惶不安的送小孩出門上學。

那天下午果然很冷,如我所料流著鼻水的回來了。我沒有多說什麼。 

第二天,不用我說,小妮子甘心地裹著外套出門了,但搞笑的是,當天下午的艷陽天把小孩熱的半死,那外套當然是放在包包的帶回來了。回來喊熱。(世事難料是吧?!)


所以,到底誰對了? 

雖然這只是小事一樁,可是仔細想,為人父母的,不就是這樣落入「好心被當成驢肝肺的」窘境嗎?

我心繫你的未來,所以要你花多點心思在成績上,你該選擇A校系而非B校系;我怕你被帶壞,所以不願你和哪些朋友玩;我覺得健康很重要,所以你該吃哪些不該吃哪些,甚至,我的第六感告訴我你的男友(女友)感覺就很有問題。

這些擔憂都很正常,因為天下父母心,可是當自己向孩子提出憑專業、經驗、領悟集結畢生功力精華的那個所謂「對」的答案時,卻往往被狠狠打槍,弄得不好,還傷害了親子關係。 

你說,該說的都說了,這是表達問題嗎?還是這就是所謂最遙遠的距離,我愛你,可是沒辦法讓你感覺到?我的聲音被錯誤解讀了嗎?還是我的小孩不知好歹,就是不聽我的?如果這樣硬著心一路想下去,無論哪個愛小孩的父母都會感到很受傷。

可是,有時候無關對錯。你就是得放手。

因為孩子長大,他們需要自己做決定,需要隨著年齡增加自己決定的範疇,享受決定的權利和自由,以及學習承擔決定所帶來的責任和結果。

將心比心,不是自己真心認同的決定難免遺憾,那感受或許比做錯決定白走一遭,更來得難過。

有時候唯一,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貢獻你的經驗值,幫忙分析可能的結果,然後相信孩子,讓孩子做決定;有些事,得親自走一遭,親自承擔,才能體會。

(警語:當然有些事的後果沒有回頭路,務必要讓孩子知道嚴重性。)

更多時候,父母認為的對,也未必是對。

你喜歡吃蝦子嗎?有聽過愛吃蝦的媽媽因為小小孩拒絕吃蝦感到相當不解,這麼好吃的食物,怎麼不願意吃呢?後來,到小孩年齡大一些,才知道體質不同,原來他對蝦子有過敏反應。如果當時逼孩子吃,或許後果不堪設想。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壓力下,選擇有前途的領域,或許有前途沒錯,但會不會還有更好、更適合他的選擇?這倒是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其實沒有人能保證什麼才是對這個孩子最好的。

所以說,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沒有絕對的對,但我們卻可以和孩子一起調整,當情況不如當初所想的時候,可以商量,可以調整,可以一起面對

其實人生,很多事沒有誰對誰錯,就像天氣,難以預測,你怎麼知道,當你穿著大外套準備迎接風雨,不會來個豔陽高照呢?

 

小結:

身為一個很有「保護欲」的媽媽,必須很自覺地和這個「育兒誘惑」對抗,依孩子的成熟度放手讓他自己做決定,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擁有獨立的人格。

與其以自認為的「對」為孩子鋪平康莊大道,不如從小培養親子默契,讓孩子學習如何有智慧的做決定、為決定負責,這樣即便他不完全認同父母的想法,也知道我們是可以信任的、一起面對問題的好夥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那個媽媽的沙龍
107會員
50內容數
Hi! 我是那個媽媽!
那個媽媽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7
阿曼達陶德的故事,十三年前震驚全球,也持續提醒著我們網路霸凌與兒少性剝削的嚴重性。本文回顧阿曼達的遭遇,探討事件背後的社會議題,並提供因應網路犯罪的建議,包含尋求專業協助管道與相關資源連結。
Thumbnail
2025/04/07
阿曼達陶德的故事,十三年前震驚全球,也持續提醒著我們網路霸凌與兒少性剝削的嚴重性。本文回顧阿曼達的遭遇,探討事件背後的社會議題,並提供因應網路犯罪的建議,包含尋求專業協助管道與相關資源連結。
Thumbnail
2025/04/01
隨著黃子佼事件等負面新聞引發社會關注網路兒童安全問題,本文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及觀察,提醒家長應教導孩子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並提出具體防範措施及應對策略。文章強調網路潛藏風險,並呼籲社會共同努力創造更安全的網路環境。
Thumbnail
2025/04/01
隨著黃子佼事件等負面新聞引發社會關注網路兒童安全問題,本文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及觀察,提醒家長應教導孩子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並提出具體防範措施及應對策略。文章強調網路潛藏風險,並呼籲社會共同努力創造更安全的網路環境。
Thumbnail
2025/03/20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大腦發展至關重要,優質陪伴勝過長時間陪伴。文章從《從陪伴開始的全腦教養》出發,探討安全依附、高品質陪伴的重要性及具體實踐方法,並強調陪伴對孩子大腦神經連結、壓力反應、語言及社交能力、執行功能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3/20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大腦發展至關重要,優質陪伴勝過長時間陪伴。文章從《從陪伴開始的全腦教養》出發,探討安全依附、高品質陪伴的重要性及具體實踐方法,並強調陪伴對孩子大腦神經連結、壓力反應、語言及社交能力、執行功能的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古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並且用於生活中:“修身、齊家、治國。”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 孩子們現在經常把這句話講給我聽,因為我常常告訴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他人。
Thumbnail
古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並且用於生活中:“修身、齊家、治國。”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 孩子們現在經常把這句話講給我聽,因為我常常告訴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他人。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父母提供無條件的愛與支持。父母應該引導而非控制,常徵詢孩子的意見,讓他們參與決策。父母只管陳述事實,決定讓孩子自己下,信任孩子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父母提供無條件的愛與支持。父母應該引導而非控制,常徵詢孩子的意見,讓他們參與決策。父母只管陳述事實,決定讓孩子自己下,信任孩子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應強迫他們。同時,應適時分享孩子的成就,並不要引起家長之間的焦慮感。孩子也應被視為個體,而不是父母願望的實現工具。
Thumbnail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應強迫他們。同時,應適時分享孩子的成就,並不要引起家長之間的焦慮感。孩子也應被視為個體,而不是父母願望的實現工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