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思辨沒成長,因為沒輸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為什麼上課上了那麼久,都好像沒改變?
許多新創課程會宣稱,課程目標是增進學生的思辨能力。然而,課堂上產生的思辨感,往往不會自動轉換成長期積極的思考動能,或至少是沒那麼理所當然。
所謂思辨感(或說知識感),就是真的有動到腦、學到知識的感覺。或者更直白地說,是人們在接觸知識或議題時,靈光一閃而有了「原來如此」、「忽然懂了」、「耶搞定了」或「想不到是這樣」的感覺。
在許多設計良好與主題鮮明的課程裡,要讓學生在當下有思辨感,並不是很難的事。但這類課程幾乎都會遇到一種難題,那就是思辨感稍縱即逝,無法積累成追求知識、思考問題的長期動能。或者也可以說,學生往往當下感覺有進步,但幾個月後回頭看,又好像沒導致什麼正向轉變。
或許有人會說,從單次講座、營隊或一學期每週兩小時的課程來看,本來就不太能期望有重大轉變。我自己之前也覺得,若本來就有知識興趣,這類課程會是很好的助力,但對沒有的人而言,它就比較像是一種嚐鮮或試吃。
然而,讀了《最高學以致用法》一書,讓我發覺了某個盲點。在教育學習上,大家一般覺得知識輸入應該高於成果輸出,但從腦科學的研究來看,有效學習的最佳比例,是輸入三成、輸出七成。不僅如此,作者更直接了當地指出:
約有九成的人就算看了書或上過課,也只是「自以為懂」 ,事實上知識根本沒有轉換成記憶儲存在大腦。換言之,輸入只是一種「自我滿足」,真正和「自我成長」成正比的,其實是輸出量。
其實很多書都會提到,知識要能夠清楚講出、寫出甚至教人,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但在教學設計上,我們不太期望學生能立即輸出內容,至少不是輸入3、輸出7這種比例。甚至我自己,也是輸入量遠高於輸出量。
但仔細想想,我接觸過有知識興趣的學生,確實都會定期輸出,譬如講、寫或競賽活動。(雖然反過來說,也是有輸出者才會讓人知道他有知識興趣。)特別是,之前一度很紅的「知識經濟」也有類似問題,那就是花了很多時間心力去追求好用知識,最後卻只買到片段的知識感,而沒有真正的自我提昇。
這讓我相信,當閱讀量或知識量累積到一個程度,應該積極去想輸出方式,越具體越好。最好還能得到反饋,無論是金錢上或體驗上的。
事實上,教改也是往這個方向設計的,學習歷程檔案的設計,以及大學端更多元的甄選資料考量,都有鼓勵(甚至強迫)輸出的意味。而最近接觸到的幾位高中生,也都不約而同地在摸索自己的輸出方式。
也許這正是盲點所在:原本我們覺得「輸入:輸出」的時間心力該是「9:1」,但其實應該要是「3:7」。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曾在哪些情境下,確實感到哲學對自己有所幫助?
樂於助人很好,就怕越幫越忙。
教學應該是網狀結構,亦即A的學習可對B、C、D等有正向驅動。
鼓勵學生花點時間整理思緒,以給出更完整的回答。
對高中生而言,哲學之用在於引發、整理與表達想法。
哲學能幹嘛?為什麼大學要開放哲學系出來害人?
你曾在哪些情境下,確實感到哲學對自己有所幫助?
樂於助人很好,就怕越幫越忙。
教學應該是網狀結構,亦即A的學習可對B、C、D等有正向驅動。
鼓勵學生花點時間整理思緒,以給出更完整的回答。
對高中生而言,哲學之用在於引發、整理與表達想法。
哲學能幹嘛?為什麼大學要開放哲學系出來害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活,總是需要不斷吸收新知,但只會輸入而忽略輸出,容易讓腦袋超載、創意枯竭。學會平衡腦袋的輸入與輸出 (Balance Inputs and Outputs),才能讓學習與創造力維持最佳狀態。 填滿你的腦袋:輸入 (Inputs) 1. 閱讀書籍 (Books) 深入研究領
Thumbnail
只有輸出才能累積經驗,改變人生 這本書談「輸出」的概念、方法和原因。雖然這本書對於已經有固定輸出習慣的人來說有點太基礎,但是對於剛剛起步,目前輸入習慣佔8成以上的人來說,是時候進階到「輸出的世界」了~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你花了多少時間吸收知識,又花了多少時間使用這些知識呢? 你是否曾經花了大量時間學習新知識,卻在真正需要用到時發現無法清楚表達出來?這種情況很多人都經歷過,而根本問題在於輸入與輸出的平衡。今天,我們將探討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找到這種平衡,讓知識真正成為你的工具。 所謂的輸入,指的是吸收資訊,把資訊記起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無論是主動或是被動,我們常常會碰到許多閱讀或學習的機會,但如果只有單純輸入,沒有輸出的話,其實等於白白浪費掉當初看書/閱讀/學習的時間了。想提升自己,最有效的鍛鍊方法就是「寫讀後感想」。這篇文章介紹了三種寫讀書心得的方法,讓你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更多的學習。
這本書是在談思維練習,我覺得選一些來練習,應該能從中獲得不少的啟發,讓自己不再「人云亦云」。像是「歸納3大重點」或是「批判性思維」,這幾個概念在作者的3本書中都有提到。 本書提到以下幾點: A.聰明人具備的能力 作者提到聰明人是能正確地「輸入」與「輸出」的人。亦即擁有能正確理解、重整結構並清楚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明白輸出的重要性,但一直無法督促自己輸出資訊,以致他人感到意外。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觀念,發現輸出是為了讓自己輸入的內容更加深刻烙印在大腦上,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通過實踐,我開始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擅長做什麼。
Thumbnail
在圖書館看到《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的時候,雖然我才剛讀完《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但還是借了回家。因為兩位作者的輸出體系並不完全相同。我覺得對意志力較薄弱,或需要持續看到產出才有動力繼續的讀者,金川顯教的系統就會更適合你。
Thumbnail
簡介 是以輸出為主題,並且從不同的面向介紹各種輸出的方法。 書中提到『要使人生變得更好,輸出很重要!』 在我們進行學習、不停的輸入的同時,必須要有效的把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輸出,並且透過實際的運用,來強化記憶 書中從以下四個面向分別介紹輸出的方法 輸出的基本法則 以科學為基礎的表達術 激發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活,總是需要不斷吸收新知,但只會輸入而忽略輸出,容易讓腦袋超載、創意枯竭。學會平衡腦袋的輸入與輸出 (Balance Inputs and Outputs),才能讓學習與創造力維持最佳狀態。 填滿你的腦袋:輸入 (Inputs) 1. 閱讀書籍 (Books) 深入研究領
Thumbnail
只有輸出才能累積經驗,改變人生 這本書談「輸出」的概念、方法和原因。雖然這本書對於已經有固定輸出習慣的人來說有點太基礎,但是對於剛剛起步,目前輸入習慣佔8成以上的人來說,是時候進階到「輸出的世界」了~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你花了多少時間吸收知識,又花了多少時間使用這些知識呢? 你是否曾經花了大量時間學習新知識,卻在真正需要用到時發現無法清楚表達出來?這種情況很多人都經歷過,而根本問題在於輸入與輸出的平衡。今天,我們將探討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找到這種平衡,讓知識真正成為你的工具。 所謂的輸入,指的是吸收資訊,把資訊記起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無論是主動或是被動,我們常常會碰到許多閱讀或學習的機會,但如果只有單純輸入,沒有輸出的話,其實等於白白浪費掉當初看書/閱讀/學習的時間了。想提升自己,最有效的鍛鍊方法就是「寫讀後感想」。這篇文章介紹了三種寫讀書心得的方法,讓你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更多的學習。
這本書是在談思維練習,我覺得選一些來練習,應該能從中獲得不少的啟發,讓自己不再「人云亦云」。像是「歸納3大重點」或是「批判性思維」,這幾個概念在作者的3本書中都有提到。 本書提到以下幾點: A.聰明人具備的能力 作者提到聰明人是能正確地「輸入」與「輸出」的人。亦即擁有能正確理解、重整結構並清楚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明白輸出的重要性,但一直無法督促自己輸出資訊,以致他人感到意外。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觀念,發現輸出是為了讓自己輸入的內容更加深刻烙印在大腦上,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通過實踐,我開始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擅長做什麼。
Thumbnail
在圖書館看到《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的時候,雖然我才剛讀完《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但還是借了回家。因為兩位作者的輸出體系並不完全相同。我覺得對意志力較薄弱,或需要持續看到產出才有動力繼續的讀者,金川顯教的系統就會更適合你。
Thumbnail
簡介 是以輸出為主題,並且從不同的面向介紹各種輸出的方法。 書中提到『要使人生變得更好,輸出很重要!』 在我們進行學習、不停的輸入的同時,必須要有效的把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輸出,並且透過實際的運用,來強化記憶 書中從以下四個面向分別介紹輸出的方法 輸出的基本法則 以科學為基礎的表達術 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