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的腦袋養成法:學會平衡 輸入 (Inputs) 與 輸出 (Outputs)】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活,總是需要不斷吸收新知,但只會輸入而忽略輸出,容易讓腦袋超載、創意枯竭。學會平衡腦袋的輸入與輸出 (Balance Inputs and Outputs),才能讓學習與創造力維持最佳狀態。


填滿你的腦袋:輸入 (Inputs)

1. 閱讀書籍 (Books)

深入研究領域的專業書籍,或選擇跨領域的內容,刺激新靈感,幫助你突破學術框架。

2. 上課程 (Courses)

參加專業講座或線上課程,學習實用技能,如數據分析工具或文獻整理方法,快速提升學術效率。

3. 高品質 YouTube 影片 (High-quality YouTube Videos)

尋找學術講座、實驗教學或專業技能分享,避免無意義的消遣內容,專注在有價值的學習上。

4. 高品質飲食 (High-quality Food)

健康的飲食提供穩定能量,幫助你保持專注力與腦袋清晰,這是長時間學術研究的基礎。


清空你的腦袋:輸出 (Outputs)

1. 寫日記或筆記 (Journaling)

記錄每天的學術進展、反思與靈感。用文字梳理腦袋中的雜亂思緒,讓你更清楚了解自己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2. 創作內容 (Create Content)

撰寫學術簡報、部落格文章,或與他人分享你的研究進展。透過輸出整理知識,進一步內化你的理解。

3. 散步 (Long Walks)

離開實驗室或書桌,讓大腦在輕鬆的狀態中重新整理,激發新的靈感或解決難題的突破口。

4. 健身運動 (Working Out)

運動能釋放壓力並提升腦內啡的分泌,幫助你平衡學術壓力,讓腦袋有更多空間吸收新知。


為什麼平衡輸入與輸出 (Why Balance Inputs and Outputs)?


只進行輸入,會讓腦袋過載,消化不良;只做輸出,會讓內容貧乏,失去深度。保持進與出的平衡 (Balance Inputs and Outputs),能讓學術生活更有生產力,也能提升創造力。


從今天開始,問問自己:

「我今天輸入了什麼?又輸出了什麼?」

每天試著安排一個輸入(如閱讀或學習課程)與一個輸出(如寫筆記或運動),讓你的腦袋維持最佳狀態!

avatar-img
509會員
1.7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是否常常這樣: • 開會時,導師皺了皺眉,你猜:「是不是覺得我的進度太慢?」 • 同組同學不找你討論,你腦補:「是不是覺得我不夠專業?」 • 學術簡報結束後,別人看了你一眼,你懷疑:「是不是我的數據有問題?」 這些慣性揣測別人想法的行為,就是內耗的最大來源。 為什麼揣測別人
碩博士生的生活已經夠忙了,還硬要塞滿更多「進步計畫」,是不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事實上,你需要的不是再加東西 (Adding More),而是減東西 (Subtracting)。要讓 2025 年過得不那麼狼狽,最重要的就是丟掉那些拖累你的「垃圾」。 以下這 5 件事,建議你斷捨離: ▋1
我們碩博士生,最熟的就是「拖延症」這門學問吧?每次看到研究進度表,心裡總是想:「我只要今天有點動力,這篇文獻一定秒讀完!」但事實是,動力這種東西靠不住——它來得快,跑得更快。 ▋動力的現實:有就不錯了,沒就算了 動力總是很不穩定。今天可能因為隔壁組比你進展慢,動力滿格;明天又因為指導教授的批
當我們在研究或學習中遇到知識空白時,多數人會直覺地先查資料、讀文獻,然後再整理筆記。這樣的順序雖然常見,但容易讓人迷失在大量資訊中。 有沒有更高效的方法?答案是:反向文獻回顧法 (Backwards Literature Review)。 這種方法的關鍵是:先寫,後想,再讀。 ▋為什麼
花點時間,寫下那些最近讓你覺得 exciting 的事情,無論是學術進步還是生活中的小驚喜。這個小練習可以幫助你重新聚焦,帶著正向能量投入每天的挑戰。 以下是我的例子: • 用 Obsidian 整理了一系列文獻摘要,發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研究靈感! • 即將完成第一篇投稿文章,
作為理工科碩博士生,我們經常需要整理大量文獻、紀錄實驗數據、追蹤研究進度,甚至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試過 Apple Notes、Evernote 和其他筆記工具後,我發現 Obsidian 是一款最適合處理學術筆記的神器。 以下是 10 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 Obsidian 值得一試:
你是否常常這樣: • 開會時,導師皺了皺眉,你猜:「是不是覺得我的進度太慢?」 • 同組同學不找你討論,你腦補:「是不是覺得我不夠專業?」 • 學術簡報結束後,別人看了你一眼,你懷疑:「是不是我的數據有問題?」 這些慣性揣測別人想法的行為,就是內耗的最大來源。 為什麼揣測別人
碩博士生的生活已經夠忙了,還硬要塞滿更多「進步計畫」,是不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事實上,你需要的不是再加東西 (Adding More),而是減東西 (Subtracting)。要讓 2025 年過得不那麼狼狽,最重要的就是丟掉那些拖累你的「垃圾」。 以下這 5 件事,建議你斷捨離: ▋1
我們碩博士生,最熟的就是「拖延症」這門學問吧?每次看到研究進度表,心裡總是想:「我只要今天有點動力,這篇文獻一定秒讀完!」但事實是,動力這種東西靠不住——它來得快,跑得更快。 ▋動力的現實:有就不錯了,沒就算了 動力總是很不穩定。今天可能因為隔壁組比你進展慢,動力滿格;明天又因為指導教授的批
當我們在研究或學習中遇到知識空白時,多數人會直覺地先查資料、讀文獻,然後再整理筆記。這樣的順序雖然常見,但容易讓人迷失在大量資訊中。 有沒有更高效的方法?答案是:反向文獻回顧法 (Backwards Literature Review)。 這種方法的關鍵是:先寫,後想,再讀。 ▋為什麼
花點時間,寫下那些最近讓你覺得 exciting 的事情,無論是學術進步還是生活中的小驚喜。這個小練習可以幫助你重新聚焦,帶著正向能量投入每天的挑戰。 以下是我的例子: • 用 Obsidian 整理了一系列文獻摘要,發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研究靈感! • 即將完成第一篇投稿文章,
作為理工科碩博士生,我們經常需要整理大量文獻、紀錄實驗數據、追蹤研究進度,甚至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試過 Apple Notes、Evernote 和其他筆記工具後,我發現 Obsidian 是一款最適合處理學術筆記的神器。 以下是 10 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 Obsidian 值得一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1.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每一本書的內容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時會同時參考多本書籍,認為這樣能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無法深入掌握每一本書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技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書籍,研究生如果不仔細研讀並思考書中的理論和應用,往往會錯過許多關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我在高中與大學時期,也是 Note Taker。 年輕的時候買了很多書,翻了很多書, 到處看來看去,但總是覺得東西都有點印象, 用聊天的還能說出一些故事自圓其說, 但如果用寫的,每個字都憋得很困難。 但隨著抵達碩士與博士時期, 用寫作表達想法是每天都要做的事, 我開始在寫作上下足功夫。
Thumbnail
過去我學習的方式的是多閱讀而少輸出,因為覺得自己累積不夠寫不出好文章,再來就是相信讀書是潛意識的潛移默化,曾經聽過一句話: 「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的氣質裡。」
Thumbnail
你也希望像學霸一樣輕鬆學習嗎?但你是否認真了解過大腦是如何學習的? 《學習如何學習》用科學的角度了解大腦如何學習,讓你更好對「腦」下藥!
    演什麼像什麼,這部分我覺得是可以塑造的,就像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外語能力不好、或是想要培養他們自己本身的自主能力,將其送至國外,書中也提到幾個方式,根本還是閱讀,再來就是寫作,我自己理解為「大量輸入、輸出整理」。     這也是模型的第二步驟,為什麼會是大量閱讀,我現在有一種感悟,投資一小筆的金
Thumbnail
在圖書館看到《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的時候,雖然我才剛讀完《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但還是借了回家。因為兩位作者的輸出體系並不完全相同。我覺得對意志力較薄弱,或需要持續看到產出才有動力繼續的讀者,金川顯教的系統就會更適合你。
Thumbnail
延續費曼學習法「以教代學」的核心觀點,我們在學習(輸入)的過程中,就需要帶著事後需要發表(輸出)的目標來學習。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1.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每一本書的內容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時會同時參考多本書籍,認為這樣能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無法深入掌握每一本書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技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書籍,研究生如果不仔細研讀並思考書中的理論和應用,往往會錯過許多關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我在高中與大學時期,也是 Note Taker。 年輕的時候買了很多書,翻了很多書, 到處看來看去,但總是覺得東西都有點印象, 用聊天的還能說出一些故事自圓其說, 但如果用寫的,每個字都憋得很困難。 但隨著抵達碩士與博士時期, 用寫作表達想法是每天都要做的事, 我開始在寫作上下足功夫。
Thumbnail
過去我學習的方式的是多閱讀而少輸出,因為覺得自己累積不夠寫不出好文章,再來就是相信讀書是潛意識的潛移默化,曾經聽過一句話: 「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的氣質裡。」
Thumbnail
你也希望像學霸一樣輕鬆學習嗎?但你是否認真了解過大腦是如何學習的? 《學習如何學習》用科學的角度了解大腦如何學習,讓你更好對「腦」下藥!
    演什麼像什麼,這部分我覺得是可以塑造的,就像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外語能力不好、或是想要培養他們自己本身的自主能力,將其送至國外,書中也提到幾個方式,根本還是閱讀,再來就是寫作,我自己理解為「大量輸入、輸出整理」。     這也是模型的第二步驟,為什麼會是大量閱讀,我現在有一種感悟,投資一小筆的金
Thumbnail
在圖書館看到《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的時候,雖然我才剛讀完《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但還是借了回家。因為兩位作者的輸出體系並不完全相同。我覺得對意志力較薄弱,或需要持續看到產出才有動力繼續的讀者,金川顯教的系統就會更適合你。
Thumbnail
延續費曼學習法「以教代學」的核心觀點,我們在學習(輸入)的過程中,就需要帶著事後需要發表(輸出)的目標來學習。
Thumbnail
生活中的資訊充盈,獲得並背誦知識並不合哩,將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後運用才是有效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