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戀?戀網? — 我們如何從親密「滑」向疏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來源:New York Behaviroal Health

來源:New York Behaviroal Health

《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一書中,Sherry Turkle闡述她的兩個發現:一是從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中看到「孤獨中新型親密關係」,另一是從網路社會中觀察到「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


  • 「孤獨中的新型親密關係」
  • 「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

兩者皆是奠基在人類的社交天性在網路發展下所產生的兩難。書中提到:


「我們把機器人嵌入人性脆弱的每一個故事,人要求的太多,機器人的要求比較容易應付;人會令人失望,機器人不會。」


換句話說,我們對於網路的歸屬,是源自我們的脆弱。「孤獨中的新型親密關係」便從我們的人性脆弱面萌生。



在Simon Sinek 的一段訪談中特別提到千禧世代的我們是如何對科技成癮,導致我們逐漸不再與他人社交。Simon特別提到:

人類生來就有歸屬感的追求,我們也渴望與他人產生連結,但是在我們最應該學習如何建立人際關係、練習社交技能的國高中時期,讓手機介入了這一段旅程;導致很多學生不懂得如何與他人互動建立長遠以及有意義的兄弟情誼、好姊妹。面對現實生活的社交無助感,於是我們繼續投身到網路世界尋覓慰藉。

我們越是使用社群媒體、交友軟體,反而只是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疏遠他人;而這就生成了「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

雲端情人劇照(來源:華納)

雲端情人劇照(來源:華納)

2014的一部電影「雲端情人」(her)便完美結合上述的兩種關係

導演史派克瓊斯表示:

這部作品裡的許多觀念是攸關科技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那會創造連結,也會產生疏離,同時能闡明我們隨著社會整體的改變方式。

電影同時也提了一個問題:

人工智慧能不能教人們甚麼是愛?

我認為這問題背後的意涵就如同;我們製造出一個機器去教導人們與生俱來就會的能力。「孤獨中的新型親密關係」及「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彼此對人們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對於科技的依賴已經無法再讓我們回到原始生活,但同時我們對於愛與被愛的渴望也不曾式微過。

交友軟體是增加曝光彼此的能見度,並不是作為可替代的濾鏡現實(filtered reality)。如果每個用戶都能用心經營、體驗、規劃、紀錄自己的生活,那我相信社群媒體、交友軟體會在每個精采生活的碰撞下交織出美好的交流空間;但往往,我們在上頭看到的,除了將每天有限的額度左滑右滑完之後,剩下的只不過是生理需求的硬碰硬......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16會員
250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4/25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2025/04/25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2025/04/22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2025/04/22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2025/04/18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Thumbnail
2025/04/18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科幻題材中恆常出現的母題之一,便是科技逐步轉變為令人悚然的威脅時,人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我和外物之間的關係。比起前二十年動輒槍火爆破、充斥著好萊塢似的實際殺戮,近日AI如chatgpt是另外一種恐怖,屬於令人背脊發涼、隨時都有可能被汰換的不安定感──排擠,的確也是另一種戰爭形式。
Thumbnail
  科幻題材中恆常出現的母題之一,便是科技逐步轉變為令人悚然的威脅時,人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我和外物之間的關係。比起前二十年動輒槍火爆破、充斥著好萊塢似的實際殺戮,近日AI如chatgpt是另外一種恐怖,屬於令人背脊發涼、隨時都有可能被汰換的不安定感──排擠,的確也是另一種戰爭形式。
Thumbnail
「語言創造出『孤單』一詞,以表達獨自一人的痛苦;卻又創造出『獨處』一詞,以表達獨自一人的怡然白得。」——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
Thumbnail
「語言創造出『孤單』一詞,以表達獨自一人的痛苦;卻又創造出『獨處』一詞,以表達獨自一人的怡然白得。」——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
Thumbnail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Thumbnail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Thumbnail
我們很會在網路世界「展示」自己,卻不知該如何傾聽、回應對方;我們鮮少對於他人感到好奇,因為更多新鮮有趣的事情在等著我們,主動透過手機、平板、電腦送到面前,而且這一切都在我們掌握、預料之中。
Thumbnail
我們很會在網路世界「展示」自己,卻不知該如何傾聽、回應對方;我們鮮少對於他人感到好奇,因為更多新鮮有趣的事情在等著我們,主動透過手機、平板、電腦送到面前,而且這一切都在我們掌握、預料之中。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孤獨」的時代」 科技、數據、零工、遠端、AI,是21世紀蓬勃發展領域,我們也因這些技術,使得在疫情肆虐全球下還能夠維持世界的基本運作,而「孤獨感」卻早在社交距離的限制前,就已開始在腐蝕這個社群。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孤獨」的時代」 科技、數據、零工、遠端、AI,是21世紀蓬勃發展領域,我們也因這些技術,使得在疫情肆虐全球下還能夠維持世界的基本運作,而「孤獨感」卻早在社交距離的限制前,就已開始在腐蝕這個社群。
Thumbnail
今天閱讀的這本書,老早買好電子書並讓他躺在書櫃裡,卻遲遲沒有開啟它,原因無他:我怕它講得太真實、也太沉悶。實際讀來還算接受,也增進了一些對這個時代特有的大眾心理現象的理解,也獲得了一個實用的生活建議。
Thumbnail
今天閱讀的這本書,老早買好電子書並讓他躺在書櫃裡,卻遲遲沒有開啟它,原因無他:我怕它講得太真實、也太沉悶。實際讀來還算接受,也增進了一些對這個時代特有的大眾心理現象的理解,也獲得了一個實用的生活建議。
Thumbnail
本書《重新與人對話》(Reclaiming Conversation)的作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同時也是另一本我很喜歡的書籍《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的共同作者。這兩本書都是在探討科技如何影響親密關係......
Thumbnail
本書《重新與人對話》(Reclaiming Conversation)的作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同時也是另一本我很喜歡的書籍《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的共同作者。這兩本書都是在探討科技如何影響親密關係......
Thumbnail
《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一書中,Sherry Turkle闡述她的兩個發現:一是從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中看到「孤獨中新型親密關係」,另一是從網路社會中觀察到「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
Thumbnail
《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一書中,Sherry Turkle闡述她的兩個發現:一是從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中看到「孤獨中新型親密關係」,另一是從網路社會中觀察到「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Thumbnail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