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可波羅,義大利旅行家,商人,他的遊記開啟歐洲對東方的探索。台灣甚至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連鎖麵包店。
紅茶能成為世界的寵兒自然有其獨特之處,從包裝來看,古代茶葉的運送不像現在大多採用真空包裝,當時多半壓成圓餅的形狀,利用乾燥的竹葉[1]來包裝,除了搬運方便,數量的計算也比較容易,通常採用七片包成一綑[2],裝在木箱裡,以馬車來運送。有喝過綠茶的朋友就會知道,剛採收的綠茶最是鮮嫩,隨著時間過去,大概半年之後,綠茶的鮮活口感、清雅的綠色茶湯、清揚的香氣都會隨之改變,清香消失、湯色變深黃、口感出現陳澀感。這是因為綠茶屬於不發酵茶,茶葉內部的物質因為與空氣接觸之後開始氧化,時間越久,香氣、湯色、口感都隨之改變。因此市場上很常會看到綠茶專賣店會廣告 “新茶上市”。但是反觀市場上很少會看到有紅茶專賣店會宣傳 “新茶上市”。因為紅茶是全發酵茶,葉片中的內容物質經過長時間的發酵過程幾乎都已經轉換,即便與空氣接觸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此,紅茶即便沒有真空包裝,也是屬於較耐存放的茶類,口感上既然沒有太大的差異,市面上對於紅茶的新茶通常不會特別著力宣傳。
[1] 竹籜(音:ㄊㄨㄛヽ),竹子外部會脫落的葉子,早期西雙版納一帶便是竹籜的生產地,就地取材方便之外,在葉片結構上也有過濾雜味、確保清醇的功效。
[2] 普洱茶往往在外面寫上七子餅茶,一說與每捆七片有關,另一說則是一心六葉的採收方式,七片葉子連在一起,故名七子餅茶。
[3] <東方見聞錄>裡,日本記為Cipangu,被認為是JAPAN的起源。
[4] 絲路總長約7000公里,道路崎嶇,若以駝獸每日30公里計算,大概也要230天。遇到種種突發狀況可能花費更多時間。
[5] 據說當時上流社會也有推波助瀾的功效,但我認為茶葉作為嗜好性飲料,如果不好喝,也很難獲得廣大人民的喜愛。在當時包存條件較差的情況,紅茶確實有著異於綠茶類的優勢。
[6] 白鷺、紅玉、紅韻都是適合紅茶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