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的孩子,在學習怎麼說話的過程中,十分容易講錯。例如,看到有毛的動物都說「狗狗」;或是這樣的句子:「昨天太陽很大,今天太陽比較小」,常令許多家長非常疑惑——這時,到底要不要糾正孩子說話的內容?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暸解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中,如何建立語言知識。 其實,孩子從牙牙學語,到習得足夠詞彙和正確用法,會以各種「語言學習策略」幫助他們自己。這個過程非常神奇,完全不需要其他人教,就能自己默默地歸納出語言的規則,並且加以應用。
其中一個重要的策略稱為「假設測試(hypothesis testing)」。簡單地說,就是從嘗試的過程,證實或確認正確的說法。
以1到3歲的學步期幼兒而言,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會快速累積詞彙,從一開始只會叫「爸爸」、「媽媽」,進步到能說出大約500個有意義的詞彙。
除了父母透過生活環境或者共讀繪本等方式,對幼兒示範各種人、事、物的說法,讓孩子模仿學習。幼兒也會積極注意周遭環境,主動發現各種溝通情境使用的詞彙和語句,並在日常生活的不同情境中,嘗試使用新學到的詞彙或語句,觀察這樣說出來的話,其他人能不能聽懂。
到了4到6歲的學齡前階段,孩子對說話內容的嘗試更加豐富多元!這時的他們已經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侃侃而談,也能夠主動詢問各種事物該怎麼說,或者自己拼湊可能的說法,再看看大人的反應。
因此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可愛的童言童語,像是「樹跌倒了」(倒了)、「他飛的好矮喔」(低)等等,都是孩子正在嘗試使用自己會的詞彙,表達新的看法。
那麼,當孩子正在嘗試各種說法的過程中,大人該怎麼應對呢?
有時候爸爸媽媽比較心急,聽到錯誤的用詞或文法,會出言糾正孩子,甚至直接示範,希望孩子跟著練習講一遍,可能讓氣氛瞬間變僵,孩子也學得不開心。 這時,不妨以正向、輕鬆、有趣的態度,自然地在聊天中呈現正確的說法讓孩子聽到,例如:
小孩說:「媽媽,你看那邊的小鳥都飛得太矮了吧!」
此時媽媽可以說:「真的耶!他們怎麼都飛得那~麽低啊?太奇怪了。」
一般來說,只要孩子的認知發展和人際互動沒有遲緩,都可以自己觀察到正確的說法,自行修正。如果一次兩次都還是使用錯誤也不用擔心,通常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就會自己學會了喔!
如果行有餘力,也可以使用「擴展」技巧,提供更多語言材料與線索,或延伸相關的內容。例如聽到孩子指著「小貓」說是「狗狗」時,可以回答「噢~你看到喵喵叫的小貓咪了,小貓毛毛的。摸摸看!」。加入「喵喵叫」、「毛毛的」等相關的概念,讓孩子慢慢在腦海中分類、歸納,再透過一次次的嘗試,最終成為成熟的語言使用者。
下次聽到孩子講話內容有錯誤時,請試試看「自然呈現正確說法」和「擴展延伸」這兩個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