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未來殿堂」,你應該知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長期以來台灣的「科普」教育嚴重不足,加上媒體很常以聳動、片面的內容來吸引眼球,造成國人在面對最新醫學研究資訊時,往往產生「過猶不及」的現象。
過:囫圇吞棗、盲目吸收大量健康新知,不懂得理性分辨資訊可信度,胡亂套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就很容易出現左支右絀、難以執行的窘境。
不及:面對太多繁雜、甚至互斥的資訊來源,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運用到生活中,索性選擇忽視,再也不去關注最新研究結果,犧牲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我會在這個分頁中分享近期發表的最新研究,先說明幾個重點:
1. 資訊來源主要為「ScienceDaily」這個美國網站,它收集大量最新發表的科學研究,每天少則兩三篇、多則十幾篇,橫跨健康、科技、社會、環保等領域。
2. 由於我的本行是身心精神科醫師,因此選擇介紹的主要是心理學、精神醫學、腦科學、教養等領域之文章。
3. 除了說明該篇最新研究之「結論」以外,也會特別提醒過去是否有類似研究,尤其是「結論相反」的研究。理由後續會再說明。

4. 由於都是一、兩個月內發表公布的最新研究,所以都具有前瞻性、未來性,其中必然會有對人類將來產生重大影響的內容,提早接收這些訊息,對你的未來必定大有助益!

5. 最重要的則是,如何將最新研究結果「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相信,前四點有很多人能做到,也能做得比我更好、更專業。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足夠的知識背景,再加上多年看診的實務經驗,才不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看熱鬧,而不懂其中門道。
不過,閱讀此分項文章時仍要留意以下兩個提醒:
1.侷限性:有關這方面論述可以寫一整個章節,在此只能先簡略說明。
首先,「最新」研究結果有可能只是「動物實驗」結果。雖然這是大部分科學研究必經的過程,其結果也很值得參考,但是否能直接套用到「人類」身上,兩者落差又有多大,就值得商榷了。
其次,初步結論有可能在後續進行更多相似研究後被推翻。因此,不應立即「全盤接受」結論,但也不需要「因噎廢食」索性放棄瞭解。我認為最恰當、健康的態度是「審慎樂觀」看待最新研究結果。
2.適用性:就算不是最新研究結果,而是已經被廣泛接受的結論,要套用到「自己」身上時仍須注意。
正如同不可能有某種藥物對「每個人」都有效,任何研究的結果、結論都只適用於「大多數人」,而非適用於「100%所有人」。
如果你原本就因生理或心理疾病就診中,最瞭解你的人絕對是為你看診、治療的醫師,任何改變都請先與你的醫師討論再進行,切忌擅自驟然嘗試。
如果你本來沒有因病就診,請先評估考慮「C/P值」。一直以來,每當個案詢問某種「令類療法」(健康食品、宗教、替代療法等)是否適合自己時,我的答案總是:「只要不被騙財、騙色,又不會對經濟造成太大負擔,自己想清楚最糟的可能性(對自己與家人的負面影響)以後,都可以嘗試。」
讀完以上「行前說明」,就讓我們開始「未來殿堂」的豐富旅程吧!希望各位都能在輕鬆易讀的文章中,找到適合運用在自己生活中的實用資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7會員
977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午睡時,在閉目養神、半睡半醒、即將入睡的瞬間,看到兩個短暫出現的影像:火山爆發、轟炸機墜海。……
學生評論:這個實驗一開始有假設,然後實驗,到實驗後面看似得到了結果,但後來自己又做了表格然後分析,發現其實結果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好,沒有從頭到尾都一直支持某個推論。而在文章中他已經大幅簡化了這個實驗閱讀的困難性了,很多都是些基本知識,或是認真看文章就會知道的知識。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這篇文章主要是給可能付費進房的讀者公告。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健康資訊的時代,我們如何找到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方法?真正的療癒不僅是暫時的改善,更是長期健康的保障。文章將以兩個關鍵說明如何篩選健康及療癒資訊。
夢羽在考慮往學業方面上發展,並且大致分8大類關於學業這方面的探究我會針對我在國中課本上看到的一些事情做思考,另外夢羽還有往學業方面上發展,並且大致分5大類關於學業這方面的探究,
Thumbnail
午睡時,在閉目養神、半睡半醒、即將入睡的瞬間,看到兩個短暫出現的影像:火山爆發、轟炸機墜海。……
學生評論:這個實驗一開始有假設,然後實驗,到實驗後面看似得到了結果,但後來自己又做了表格然後分析,發現其實結果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好,沒有從頭到尾都一直支持某個推論。而在文章中他已經大幅簡化了這個實驗閱讀的困難性了,很多都是些基本知識,或是認真看文章就會知道的知識。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這篇文章主要是給可能付費進房的讀者公告。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健康資訊的時代,我們如何找到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方法?真正的療癒不僅是暫時的改善,更是長期健康的保障。文章將以兩個關鍵說明如何篩選健康及療癒資訊。
夢羽在考慮往學業方面上發展,並且大致分8大類關於學業這方面的探究我會針對我在國中課本上看到的一些事情做思考,另外夢羽還有往學業方面上發展,並且大致分5大類關於學業這方面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