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未來殿堂」,你應該知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長期以來台灣的「科普」教育嚴重不足,加上媒體很常以聳動、片面的內容來吸引眼球,造成國人在面對最新醫學研究資訊時,往往產生「過猶不及」的現象。
過:囫圇吞棗、盲目吸收大量健康新知,不懂得理性分辨資訊可信度,胡亂套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就很容易出現左支右絀、難以執行的窘境。
不及:面對太多繁雜、甚至互斥的資訊來源,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運用到生活中,索性選擇忽視,再也不去關注最新研究結果,犧牲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我會在這個分頁中分享近期發表的最新研究,先說明幾個重點:
1. 資訊來源主要為「ScienceDaily」這個美國網站,它收集大量最新發表的科學研究,每天少則兩三篇、多則十幾篇,橫跨健康、科技、社會、環保等領域。
2. 由於我的本行是身心精神科醫師,因此選擇介紹的主要是心理學、精神醫學、腦科學、教養等領域之文章。
3. 除了說明該篇最新研究之「結論」以外,也會特別提醒過去是否有類似研究,尤其是「結論相反」的研究。理由後續會再說明。

4. 由於都是一、兩個月內發表公布的最新研究,所以都具有前瞻性、未來性,其中必然會有對人類將來產生重大影響的內容,提早接收這些訊息,對你的未來必定大有助益!

5. 最重要的則是,如何將最新研究結果「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相信,前四點有很多人能做到,也能做得比我更好、更專業。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足夠的知識背景,再加上多年看診的實務經驗,才不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看熱鬧,而不懂其中門道。
不過,閱讀此分項文章時仍要留意以下兩個提醒:
1.侷限性:有關這方面論述可以寫一整個章節,在此只能先簡略說明。
首先,「最新」研究結果有可能只是「動物實驗」結果。雖然這是大部分科學研究必經的過程,其結果也很值得參考,但是否能直接套用到「人類」身上,兩者落差又有多大,就值得商榷了。
其次,初步結論有可能在後續進行更多相似研究後被推翻。因此,不應立即「全盤接受」結論,但也不需要「因噎廢食」索性放棄瞭解。我認為最恰當、健康的態度是「審慎樂觀」看待最新研究結果。
2.適用性:就算不是最新研究結果,而是已經被廣泛接受的結論,要套用到「自己」身上時仍須注意。
正如同不可能有某種藥物對「每個人」都有效,任何研究的結果、結論都只適用於「大多數人」,而非適用於「100%所有人」。
如果你原本就因生理或心理疾病就診中,最瞭解你的人絕對是為你看診、治療的醫師,任何改變都請先與你的醫師討論再進行,切忌擅自驟然嘗試。
如果你本來沒有因病就診,請先評估考慮「C/P值」。一直以來,每當個案詢問某種「令類療法」(健康食品、宗教、替代療法等)是否適合自己時,我的答案總是:「只要不被騙財、騙色,又不會對經濟造成太大負擔,自己想清楚最糟的可能性(對自己與家人的負面影響)以後,都可以嘗試。」
讀完以上「行前說明」,就讓我們開始「未來殿堂」的豐富旅程吧!希望各位都能在輕鬆易讀的文章中,找到適合運用在自己生活中的實用資訊!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0會員
965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學生評論:這個實驗一開始有假設,然後實驗,到實驗後面看似得到了結果,但後來自己又做了表格然後分析,發現其實結果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好,沒有從頭到尾都一直支持某個推論。而在文章中他已經大幅簡化了這個實驗閱讀的困難性了,很多都是些基本知識,或是認真看文章就會知道的知識。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健康資訊的時代,我們如何找到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方法?真正的療癒不僅是暫時的改善,更是長期健康的保障。文章將以兩個關鍵說明如何篩選健康及療癒資訊。
適合訂閱的族群 自我學習時間不夠多的讀者,無法快速閱讀原文期刊或者書籍 看到統計就頭暈的讀者,本專題不會有繁雜的統計公式 英文程度尚在強化的族群,沒辦法了解論文架構者 對運動科學研究的最新現況有興趣的族群 對於統計分析不是很清楚的族群,無法瞭解統計結果背後所代表的含義或者是無法快速判斷究竟該使用什麼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隨著科技和醫療的進步,很多健康知識的傳播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重視健康這個議題,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現在社會進步到專業人士開始將衰老當作疾病去面對(哈佛科學家:「衰老是種病」,而且能治療,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563),這篇新聞裏頭說到,生物學並沒有定義
Thumbnail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學生評論:這個實驗一開始有假設,然後實驗,到實驗後面看似得到了結果,但後來自己又做了表格然後分析,發現其實結果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好,沒有從頭到尾都一直支持某個推論。而在文章中他已經大幅簡化了這個實驗閱讀的困難性了,很多都是些基本知識,或是認真看文章就會知道的知識。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健康資訊的時代,我們如何找到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方法?真正的療癒不僅是暫時的改善,更是長期健康的保障。文章將以兩個關鍵說明如何篩選健康及療癒資訊。
適合訂閱的族群 自我學習時間不夠多的讀者,無法快速閱讀原文期刊或者書籍 看到統計就頭暈的讀者,本專題不會有繁雜的統計公式 英文程度尚在強化的族群,沒辦法了解論文架構者 對運動科學研究的最新現況有興趣的族群 對於統計分析不是很清楚的族群,無法瞭解統計結果背後所代表的含義或者是無法快速判斷究竟該使用什麼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隨著科技和醫療的進步,很多健康知識的傳播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重視健康這個議題,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現在社會進步到專業人士開始將衰老當作疾病去面對(哈佛科學家:「衰老是種病」,而且能治療,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563),這篇新聞裏頭說到,生物學並沒有定義
Thumbnail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