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寫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翻看晚明梅翀的《山水圖冊》十幀(圖版收在石頭出版社編《悅目》頁230-239。),其中七幅有他的父親梅清題詩,幾乎每首都讓我喜歡,讀了又讀。相較起來,梅清的詩往往比梅翀寫得更有意境,大概是梅翀比較執著表達某種有意義的胸懷,而梅清較不在乎用典,形容與聯想繞得比較遠,感覺起來也比較自在靈活一些。像是第七幅「問政山」,便是看似描寫樂活而用字巧妙的一首,抄錄如下:

  「曲徑城頭轉,群峰松底開。採茶時已近,燒筍客重來。

   鳥語通山屐,松聲落酒杯。舊遊成白髮,刻竹第三回。」

首聯描寫了人的移動視線如何讓映入眼簾的遠方景色產生動態變化。頸聯進一步讓感官回到細節,用鳥語呼應木屐行走聲,也以松聲暗示酒杯中投影著松枝松葉的動態倒影,這些都是在極簡文字中創造最多重通感的高明文學手法,若不慢下來多讀幾次,很難發現這幾句簡單的詩,會藏了這麼多感官效果。

  梅清雖然以畫聞名,但他的詩卻寫出了不同於文學格套的效果。正因為梅清是畫家,所以在思考描寫物象時,彷彿也流露出構圖的思考性;例如第二幅的題詩一開篇就寫「一峰突兀在中央,萬樹陰濃夏日長」──目光所及有個突出的「主峰」物象,再來才看見周圍長滿濃密樹林的視覺效果;但何處是中央?這個「中央」的意識猶如梅清隨時將眼界聯繫上了一張畫紙。

  第九幅文末以五言記夜半遊園賞夜梅,他描寫的是月光下的梅樹枝椏和軀幹怎麼長的細節:「上有槎枒枝,下有淺深狀」,這也是相當有趣的描寫,他觀察的是梅枝與軀幹的關係,物象如何「安排(造型)」,著實更像是畫家觀看的邏輯。如此理性而對梅樹結構性的分析所反映的觀看習慣,顯然與普遍依循詩韻用典與格套的作詩方法不同,也與我們比較熟悉繼承文字美學傳統的詩作,有著不同層次的文字經營思維。此外,以上兩個題詩案例,基本上都無法呼應它們底下梅翀的實際作品構圖,因此梅清題詩,或許比較像是父親在兒子的畫作上補充自己的視覺經驗,作為一種共鳴與對話。

  畫家以作畫的技術經驗入詩,成功創造新的意象與感受,在晚明也有其他的例子,例如徐渭的「萬松滴千山,妙翠不可染」一類的詩句即是,在傳統的文字思維邏輯中,大概會將「滴」考慮成下雨,或是將之視為詩人的天才跳躍式思考用詞,而不易有用典根據的邏輯解讀。但如果注意到徐渭的繪畫經驗與特色,那麼「滴」字就是一種運用水墨流動構成物象的合理方法。如此,畫家眼中與心中的景物,被重新思考成可以如何經由人的雙手與技術再現,不只在畫面上,也化身新的語彙進入詩歌中,成為了新鮮的描述方法。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散步之後的沙龍
4會員
6內容數
散步之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28
這張畫作,畫的既是繪畫史上一個重要的藝文團體,也是某個人心靈中一段非常珍貴的關係。李鑄晉先生寫過專文考證這張畫,他認為,此畫並非記錄某個特定時間地點的雅集寫真圖像,而是項聖謨在明亡後,作畫紀念他經歷過的明末江南嘉興、松江地區的藝壇。換言之,對項聖謨而言,這其實是一幅帶有追憶美好時光,投射情感的畫作。
Thumbnail
2021/03/28
這張畫作,畫的既是繪畫史上一個重要的藝文團體,也是某個人心靈中一段非常珍貴的關係。李鑄晉先生寫過專文考證這張畫,他認為,此畫並非記錄某個特定時間地點的雅集寫真圖像,而是項聖謨在明亡後,作畫紀念他經歷過的明末江南嘉興、松江地區的藝壇。換言之,對項聖謨而言,這其實是一幅帶有追憶美好時光,投射情感的畫作。
Thumbnail
2021/03/21
那時我曾做了一個夢,當我們造就的未來是極為恐怖的,2019年應該就是最多嚮往〈五馬圖〉的未來人們隱身在博物館人群中的一刻吧。
Thumbnail
2021/03/21
那時我曾做了一個夢,當我們造就的未來是極為恐怖的,2019年應該就是最多嚮往〈五馬圖〉的未來人們隱身在博物館人群中的一刻吧。
Thumbnail
2021/03/14
巴米揚的爆破象徵了破壞的瞬間性。堅硬強韌的材料傳世許久後也許還能殘存,但脆弱的材質就不可能了。無法自己發言也無法保護自己的歷史遺物,不管有多貴重,掌握存廢的決定權都是『當下(現在)』(的我們)。所謂『當下』所行的複製,就是表明了我們要繼續往未來前行的意志。
Thumbnail
2021/03/14
巴米揚的爆破象徵了破壞的瞬間性。堅硬強韌的材料傳世許久後也許還能殘存,但脆弱的材質就不可能了。無法自己發言也無法保護自己的歷史遺物,不管有多貴重,掌握存廢的決定權都是『當下(現在)』(的我們)。所謂『當下』所行的複製,就是表明了我們要繼續往未來前行的意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近期最值得注意的詩集,非謝旭昇(1987-)的《詩人手記》莫屬──雖然稱其為「詩集」似乎有些突兀,畢竟在國藝會的創作補助中,《詩人手記》的名稱是「小說創作計畫」,作品也是「非分行」的敘事為主。若按作者的說法來理解,《詩人手記》「既是真實,亦是虛擬」、「既是小說,亦是詩歌」、「既是社會之所需,亦是社會
Thumbnail
近期最值得注意的詩集,非謝旭昇(1987-)的《詩人手記》莫屬──雖然稱其為「詩集」似乎有些突兀,畢竟在國藝會的創作補助中,《詩人手記》的名稱是「小說創作計畫」,作品也是「非分行」的敘事為主。若按作者的說法來理解,《詩人手記》「既是真實,亦是虛擬」、「既是小說,亦是詩歌」、「既是社會之所需,亦是社會
Thumbnail
對池坊華道而言,一個插花作品不只是型態的展現,也不只是技巧的承傳與發展,更飽含著生命持續流轉的力量,以及人對於世間深入而謙卑的體察。
Thumbnail
對池坊華道而言,一個插花作品不只是型態的展現,也不只是技巧的承傳與發展,更飽含著生命持續流轉的力量,以及人對於世間深入而謙卑的體察。
Thumbnail
好喜歡《聯合文學》網站的【手寫日記】。每天看兩位作家(兩個月)。林秀赫(小說家)和江鵝的都很好讀/好看。從文字中感受他們的慧黠與詩意,即使沒讀過他其他的作品,仍會對他起了好奇,想找來讀。
Thumbnail
好喜歡《聯合文學》網站的【手寫日記】。每天看兩位作家(兩個月)。林秀赫(小說家)和江鵝的都很好讀/好看。從文字中感受他們的慧黠與詩意,即使沒讀過他其他的作品,仍會對他起了好奇,想找來讀。
Thumbnail
「對你而言,『詩』是什麼?」台師大噴泉詩社本學期(2022上)的系列社課,由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首獎的陳其豐打頭陣,以「創作起步走」為題,帶領社員們進入到詩的世界。雖然可能曾經修習相關的課程,或者聽過其他詩人分享,但陳其豐建議在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之前,應該要先釐清自己「為何會被詩吸引」,畢竟「會想參
Thumbnail
「對你而言,『詩』是什麼?」台師大噴泉詩社本學期(2022上)的系列社課,由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首獎的陳其豐打頭陣,以「創作起步走」為題,帶領社員們進入到詩的世界。雖然可能曾經修習相關的課程,或者聽過其他詩人分享,但陳其豐建議在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之前,應該要先釐清自己「為何會被詩吸引」,畢竟「會想參
Thumbnail
2016 曠蕩明臺展素絹,唐突造化入詩篇。
Thumbnail
2016 曠蕩明臺展素絹,唐突造化入詩篇。
Thumbnail
雲手輕扶迎客松,青山絕處證相逢。
Thumbnail
雲手輕扶迎客松,青山絕處證相逢。
Thumbnail
畫家眼中與心中的景物,被重新思考成可以如何經由人的雙手與技術再現,不只在畫面上,也化身新的語彙進入詩歌中,成為了新鮮的描述方法。
Thumbnail
畫家眼中與心中的景物,被重新思考成可以如何經由人的雙手與技術再現,不只在畫面上,也化身新的語彙進入詩歌中,成為了新鮮的描述方法。
Thumbnail
1. 詩的寫作手法 2. 李白《早發白帝城》、王昌齡《從軍行》
Thumbnail
1. 詩的寫作手法 2. 李白《早發白帝城》、王昌齡《從軍行》
Thumbnail
觀察到一個現象,現在似乎很流行寫現代詩,不太能理解,但是也許可以從「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角度,來說說「寫詩」這件事。 寫詩的「核心」,必須從經營意象開始,如果沒有,就完全談不上「詩」。
Thumbnail
觀察到一個現象,現在似乎很流行寫現代詩,不太能理解,但是也許可以從「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角度,來說說「寫詩」這件事。 寫詩的「核心」,必須從經營意象開始,如果沒有,就完全談不上「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