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蓬萊米是「來自蓬萊仙島」的米!在來米又是什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來自蓬萊仙島的米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從台灣進口大量稻米,以供應日本國內的米食需求,開始大量推廣日本人習慣食用的「梗稻」,選育出適合在台灣亞熱帶氣候種植的梗稻品種,很快的變超越了原先在台種植的「秈稻」。

1926年(昭和元年),當時的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以「來自蓬萊仙島的米」之意涵,將台灣所生產栽種之梗米,命名為「蓬萊米」

#台灣在地本來就有的米

台灣稻作的種植歷史有三千年以上,原先種植的品種多為「秈稻」,適合種植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泰國、印尼、馬來半島多種植秈稻。

台灣歷經日治時期後,種植秈稻的比例便大幅下降,也在此時台灣的秈稻開始被稱為「在來米」,意思就是台灣在地本來就有的米。
蓬萊米和在來米的比較

#Q軟香黏v.s.粒粒分明

在台灣即使不出國,也能吃到道地的異國美食,像是日式壽司、泰式咖哩等料理,你一定吃得出來壽司所使用的米飯較為Q軟,富有黏性,而泰式料理所使用的米飯外觀看起來較為細長,吃起來粒粒分明,很適合搭配醬汁食用,這便是因為日式料理使用了「梗稻」,泰式料理使用的是「秈稻」,產生截然不同的口感。

食用白米可以分為四種,依照其黏度的特型,由低至高為:秈米、梗米、長糯、圓糯四種,也因為特性不同,所以也發展出各種好吃的米食,下次粿編再為大家詳細介紹啦!
林貞粿行|創新口味蘿蔔糕
粿編|林貞粿行
粿編|林貞粿行
「林貞粿行」是米食文化的專家,專做各式蘿蔔糕、粿、年糕等傳統食品。在這裡會和大家聊聊各種「 粿知識 」 經歷三代傳承的製粿技法,延續了傳統飲食文化,現在透過創新的米食產品以及嶄新的設計,讓新一代的人們可以重新認識屬於我們的在地「食」的文化,發現過往的美好滋味,並且融入在我們生活的土地和記憶之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