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巫》-自己也是一個「鐵齒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導演故鄉吉打最具代表性的象嶼山,《南巫》中重要的起點,包含了背後珂娘山神的故事神話
說到底 ,自己其實是用西方「前衛」、「當代」觀點在看待電影敘事的「創新」,相對於《南巫》直接展現地方特色的「質樸」。
身為另一個「鐵齒的人」也不是真的鐵齒,深受家庭影響的我,即使長大後「被啟蒙」,認識了太多西方哲學追求真理、時常保持懷疑、批判的姿態,但關於神、靈、死亡、生命還是有保留一處,留給父母輩那邊習慣拜拜祭祀的信仰上尊重。我的「鐵齒」並不像是《南巫》中的媽媽,代表著現代化後的科學固執抵抗著地方的傳統,在戲劇中成了某種對立的嘲諷(反覆過濾符水與蒸煮到一滴不剩的堅持)。
於是看電影的時候不斷想到,若是置身在螢幕內的世界,只要尊重父母的信仰,「出代誌」時聽父母的話乖乖去給「仙仔」看看就沒事了,如此地簡單。導致那種原本對立於父母保守的反抗像是完全消失了一樣。
盡管看完了導演的映後QA,了解在電影開拍之前研究採集許久,做足了十分扎實的田野調查,像是豐富拓展了整部電影。QA中還談到了,除了像是介於「恐怖片」與類似「戲說台灣」的鄉野奇譚為主要敘事之外,使用了當代舞蹈,皮影戲來表現鬼神,讓我想起了Garin Nugroho(加林努格羅)的爪哇安魂曲》(Opera Jawa)那樣帶有東南亞傳統的實驗影像的企圖。或是所謂,從小津安二郎式的鏡位設置演變出《南巫》中「萬物皆有靈」的攝影姿態,但自己又必須說,關於時間敘事的當代性,也許更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形式。盡管電影中許多攝影效果看來是好的,具有巧思的,自己卻要追問的是,在於《南巫》某種嚴肅態度下的「再現」,那種不可侵犯的再現,意味著,無法用某些形式去解構,顛覆,甚至表現出浪漫的時間追悼感。舉例來說,像是《追拿吉普賽》再現歷史的嘲諷性,演員表演、攝影、場面調度看來是趨向一體的。
又有點像是一年多前去印尼日惹參加雙年展,看到那裏的藝術方式,完全不同於台灣熱烈追求歐美日的當代新潮流,像是另一個世界,很手工,很堅持傳統地用另一種方式在「做」當代藝術。東南亞太複雜的種族文化,有些作品必須要google一下那個族群的歷史才能看懂。
電影的最後第二場景,兩位流離女子,闡述了《南巫》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邊界。
《南巫》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邊界。導演故鄉吉打位於暹羅(泰國)與馬來西亞的國家邊界,同時是文化與宗教的邊界。例如:從中國來的珂娘,乘船遠道而來卻被當地巫術「封印」住,船變成了山,珂娘變成了回不去的山神這樣帶有流離詩意的想像。與另一個流離者:導演的媽媽,代表從馬來西亞跟新加坡邊界:新山。遙遠的北上,以一個都市文明人姿態,被「放逐?」到,據說是「降頭日常」的吉打,這樣來做為另一漂泊的邊界隱喻對我而言是有問題的,於是乎片尾場景,在大海中兩位「邊界女子」在船上作為ending的不協調,正意味著,科學反倒被邊緣化的《南巫》無法反映著當今現代的日常(又何須反映?),成了一個單向穩固的時間力場(童年記憶),就算是被當作奇觀般的(當然我們都說我們尊重多元)。而我們就我們,他們就他們,如此,一種「特殊」案例。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拉特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種「持續的糾纏」,不論是想要報復,或是主角善良到還懷著能不能繼續當朋友的病態,這樣十分讓人不解的劇情想到了台灣八點檔總是會有一位女主角為了找事(或說歹戲拖棚),編劇會安排她常常出現在壞人附近,讓壞人可以持續陷害她,卻在陷害沒事之後總是說出「可以體諒壞人的壞」的台詞
《腿》標榜著是一齣黑色的愛情喜劇,利用語言(象徵)界的措辭和荒謬,但看來都是非常小家子氣,甚至有些無聊的。那些呈現了社會上符號與本質之間的矛盾,並非有任何巧妙幽微的影射,我只看到台灣的小確幸,無聊當有趣的歐吉桑式碎碎念,硬要的幽默。
《天橋上的魔術師》以一個舊時代的常民集合體包裝著政治性,在那個年代看似前衛的,述說著當時不可說的:性別、白色恐怖、原住民歧視等等議題,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出在於,只是一直不斷覆頌,我們當代已經覺得很正常的事情。
不像過往作品完全的純樸傳統感。在《晨曦將至》對於黑道混混的描寫,包含過於社會化的縱深,並非河瀨直美過去擅長的「寫實感」。反而這些「入世」特徵讓人想起是枝裕和的某些作品,並從待產中心未婚媽媽的交流,有些是被騙加入特種行業的女孩,這些意外懷孕不被給予任何希望,同時又被賦予生產希望的人
《遊牧人生》這並非是說電影裡面流浪者們的積極,而是《遊牧人生》影音交織之下屬於「積極的美」。相對於自己卻更偏好,只能更加消極,更加虛無,無法言說,甚至沒有甚麼好說面對的這個世界。
於是《間諜之妻》重點像是要擺在,看完的那些「不確定」,也就是電影故事完整的結束,但有些事情卻存在著疑惑,那種疑惑有點像是,例如有人從小就聽阿嬤講說阿公去南洋當兵就沒回來這類的軼事,跟後來學習歷史知識接觸到台灣皇民參與二戰的歷史,兩者差異。
那種「持續的糾纏」,不論是想要報復,或是主角善良到還懷著能不能繼續當朋友的病態,這樣十分讓人不解的劇情想到了台灣八點檔總是會有一位女主角為了找事(或說歹戲拖棚),編劇會安排她常常出現在壞人附近,讓壞人可以持續陷害她,卻在陷害沒事之後總是說出「可以體諒壞人的壞」的台詞
《腿》標榜著是一齣黑色的愛情喜劇,利用語言(象徵)界的措辭和荒謬,但看來都是非常小家子氣,甚至有些無聊的。那些呈現了社會上符號與本質之間的矛盾,並非有任何巧妙幽微的影射,我只看到台灣的小確幸,無聊當有趣的歐吉桑式碎碎念,硬要的幽默。
《天橋上的魔術師》以一個舊時代的常民集合體包裝著政治性,在那個年代看似前衛的,述說著當時不可說的:性別、白色恐怖、原住民歧視等等議題,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出在於,只是一直不斷覆頌,我們當代已經覺得很正常的事情。
不像過往作品完全的純樸傳統感。在《晨曦將至》對於黑道混混的描寫,包含過於社會化的縱深,並非河瀨直美過去擅長的「寫實感」。反而這些「入世」特徵讓人想起是枝裕和的某些作品,並從待產中心未婚媽媽的交流,有些是被騙加入特種行業的女孩,這些意外懷孕不被給予任何希望,同時又被賦予生產希望的人
《遊牧人生》這並非是說電影裡面流浪者們的積極,而是《遊牧人生》影音交織之下屬於「積極的美」。相對於自己卻更偏好,只能更加消極,更加虛無,無法言說,甚至沒有甚麼好說面對的這個世界。
於是《間諜之妻》重點像是要擺在,看完的那些「不確定」,也就是電影故事完整的結束,但有些事情卻存在著疑惑,那種疑惑有點像是,例如有人從小就聽阿嬤講說阿公去南洋當兵就沒回來這類的軼事,跟後來學習歷史知識接觸到台灣皇民參與二戰的歷史,兩者差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夢見我跟媽媽,還有法鼓山的師兄師姐,我們搭著飛機,從香港經雲南,然後飛緬甸,我們要去喜馬拉雅山。 在雲南飛緬甸的飛機上,我碰到一個外國人,他問我為什麼會去緬甸。我說因為緬甸是我母親的家鄉,我們要回去看一下。他說我長得不像緬甸人,我說因為我媽媽很早就離開緬甸了。 我們在緬甸的山下,準備要去爬喜馬拉
‘’心頭抓乎定‘’ ,是我南部阿公常轉述給我媽,並且交代她的話。 她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可是自小到大無止盡的外靈干擾,讓她不得不尋找各類宗教的救贖。她反而不能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不能接近任何這類磁場領域,可是她不聽話,常常跑去那種地方,尋找她所謂的平靜,佛、道、基督各種都去接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吃過娘惹糕、知道移居南洋的華人與當地人結婚生下的華人後代,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 我對娘惹文化的認知就只是這些。 到了新加坡,嚐過娘惹菜,再到與烏節路上相交的翡翠山路,看到整條巷區保存良好的娘惹老建築,覺得對娘惹文化的了解有點進階了。 面對烏節路的紅塵滾滾,這些老建築仿佛置身另一時空
Thumbnail
從巫俗神話、文獻神話和旅行見聞中,挑選了濟州島的島嶼之初、建國神話和守護神的故事。 一起認識雪門台婆婆、三姓神話和石頭爺爺吧!
Thumbnail
「電影看完之後,觀眾會發覺自己周遭都有類似經驗的女生,即使我們身處在不同的國家,甚至成長於不同年代,但相隔了十年、二十年,類似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地、大規模地發生著。」
Thumbnail
導演的創作脈絡是如此清晰可見,喜愛度也累積疊加直抵電影當中的那道「石門」,推開了石牆之後,觀眾或許將迎來擁抱女性的新世界。特別崇拜黃驥和大塚龍治導演夫妻如此浪漫的創作精神,我由衷敬佩黃驥導演,願意在故事裡侃侃而談自己作為女性相對傷感的生命經驗,大塚龍治導演則在傾聽妻子的話之後透過攝影機將內容具象化。
Thumbnail
韓國電影《破墓》呈現了韓國與臺灣之間的民俗文化差異,從跳大神儀式、對土地的尊重到靈異事件,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跨越文化的奇妙旅程。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馬來西亞新銳導演張吉安繼《南巫》後,以《五月雪》帶來大馬「513事件」的另類詮釋,將當地華人移民帶去的「大戲」(歌仔戲)作為穿針引線的工具,自然也少不了招牌的魔幻演出手法,呈現了漢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奇妙揉合體,以及對馬來大國主義的探索,拿下六十屆金馬獎最佳音效獎,相當有意思。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夢見我跟媽媽,還有法鼓山的師兄師姐,我們搭著飛機,從香港經雲南,然後飛緬甸,我們要去喜馬拉雅山。 在雲南飛緬甸的飛機上,我碰到一個外國人,他問我為什麼會去緬甸。我說因為緬甸是我母親的家鄉,我們要回去看一下。他說我長得不像緬甸人,我說因為我媽媽很早就離開緬甸了。 我們在緬甸的山下,準備要去爬喜馬拉
‘’心頭抓乎定‘’ ,是我南部阿公常轉述給我媽,並且交代她的話。 她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可是自小到大無止盡的外靈干擾,讓她不得不尋找各類宗教的救贖。她反而不能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不能接近任何這類磁場領域,可是她不聽話,常常跑去那種地方,尋找她所謂的平靜,佛、道、基督各種都去接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吃過娘惹糕、知道移居南洋的華人與當地人結婚生下的華人後代,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 我對娘惹文化的認知就只是這些。 到了新加坡,嚐過娘惹菜,再到與烏節路上相交的翡翠山路,看到整條巷區保存良好的娘惹老建築,覺得對娘惹文化的了解有點進階了。 面對烏節路的紅塵滾滾,這些老建築仿佛置身另一時空
Thumbnail
從巫俗神話、文獻神話和旅行見聞中,挑選了濟州島的島嶼之初、建國神話和守護神的故事。 一起認識雪門台婆婆、三姓神話和石頭爺爺吧!
Thumbnail
「電影看完之後,觀眾會發覺自己周遭都有類似經驗的女生,即使我們身處在不同的國家,甚至成長於不同年代,但相隔了十年、二十年,類似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地、大規模地發生著。」
Thumbnail
導演的創作脈絡是如此清晰可見,喜愛度也累積疊加直抵電影當中的那道「石門」,推開了石牆之後,觀眾或許將迎來擁抱女性的新世界。特別崇拜黃驥和大塚龍治導演夫妻如此浪漫的創作精神,我由衷敬佩黃驥導演,願意在故事裡侃侃而談自己作為女性相對傷感的生命經驗,大塚龍治導演則在傾聽妻子的話之後透過攝影機將內容具象化。
Thumbnail
韓國電影《破墓》呈現了韓國與臺灣之間的民俗文化差異,從跳大神儀式、對土地的尊重到靈異事件,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跨越文化的奇妙旅程。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Thumbnail
馬來西亞新銳導演張吉安繼《南巫》後,以《五月雪》帶來大馬「513事件」的另類詮釋,將當地華人移民帶去的「大戲」(歌仔戲)作為穿針引線的工具,自然也少不了招牌的魔幻演出手法,呈現了漢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奇妙揉合體,以及對馬來大國主義的探索,拿下六十屆金馬獎最佳音效獎,相當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