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的理由---個人對教育的自由書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寫文的理由---個人對教育的自由書寫
最初想寫文,是想整理對現今教育教育的一些疑惑,免得腦袋塞車,跑出莫名其妙的情緒:來但動手寫著寫著,慢慢發現,有關教育的思考,比想像中充滿更多不確定性。
不同於科學可以用實驗驗證理論,醫學可以用療效判斷成果,即使是經濟學,賺不賺錢可視為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 教育有太多無法評量的因素,即使是針對成績這種看似有明確標準的東西,還特地用統計的方式去評估,教學過程依然是有家庭因素、班級經營、社會環境、社區關係、師生人格特質諸多複雜的因素交互影響。涉及人的學科始終是最複雜的。
我以為自己比別人多懂一些,但又常常發現那只是我以為而已。書市上流傳的諸多教養方式,多半有著某種程度的現實驗證基礎,但當你讀得多了,你卻會發現,其實常常有些觀念跟做法,卻可能是相矛盾的。就像心理學中最有名的兩大勢力: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核心的思想幾乎是相反的,但兩者應用在治療和教育上,卻都有一定療效。兩者都有能解釋的領域,也都有無法解釋的現象。
我想教育也是這樣吧?打從一開始它就是一個動態的實踐課程,只有短程的成功,而不會有標準答案。我們看到的成功者,也可能只是那些人在無數實踐中,有所建樹的那一個面向,在背後的不順遂,往往都是不會展現出來的。
廣義來說人文科學都是這樣的,不管是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一開始都是在觀察的現象中尋找一個不變的的法則,但是演變到近代,隨著民族主義,民主思潮、後現代主義的興起,又慢慢開始注意到個別差異的存在
這其實是比較大的變化,但其實在歷史中起起落落的諸多學者,往往都是某一段時期大家認同於某個思想,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因為現實不同的變化或是不同學著提出的意見,又會開始偏向另一組思想,以心理學為例,行為主義曾獨霸一時,但後來慢慢偏向人本主義思潮(學生中心),但行為主義的很多實例,如:積點、行為改變技術等,至今仍到處可見。我在這之中,看到人類的群體意識在反覆的擺盪,慢慢去建立一個更複雜,個能顧及更多面向的思考方式。
我們從小的教育教導我們,慣性的尋找找標準答案,但當你知道得更多,卻會一再的發現沒有標準答案,在很多方面都是這樣。只有在你知道的面相還比較窄時,才會產生標準答案的錯覺。
那我該寫甚麼?該如何定位自己的文章?我目前的想法是:就把它當作一個自由書寫吧!是一個對自我的整理。對現行教育的不滿,對教育的期許,對自己定位的迷惑,藉著這樣的方式去梳理。
avatar-img
2會員
18內容數
斷斷續續的學了幾年電腦繪圖和傳統繪圖....對如何練習繪圖有各大概的基本觀念.....試著想給自己派繪圖作業....增進自己想要的技能.....用這個部落格做為思緒整理的地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雲衣小築 的其他內容
最近慢慢會覺得,教師客服化其實是時代的趨勢,教師地位慢慢降低的同時,民眾對教育服務人員的尊重,卻還沒培養出來的尷尬時代,這就會形成一個怪圈,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工作上受氣,然後到別人的工作領域當奧客。  站在老師的立場會覺得老師越來越難當,家長要求越來越多,雖然大部分家長會尊重老師,但直升機家長遇到一兩
印象中的理想老師,原本是比較接近,韓愈的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不過如果你真的在教育現場待過,尤其是中小學老師,你就會發現在實務上,管理(班級經營)比教學重要多了。沒把孩子「馴化」成人,你是別想「傳道、授業、解惑」的。所以中小學老師,照顧管教學生的成分遠遠高於教學。
最近慢慢會覺得,教師客服化其實是時代的趨勢,教師地位慢慢降低的同時,民眾對教育服務人員的尊重,卻還沒培養出來的尷尬時代,這就會形成一個怪圈,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工作上受氣,然後到別人的工作領域當奧客。  站在老師的立場會覺得老師越來越難當,家長要求越來越多,雖然大部分家長會尊重老師,但直升機家長遇到一兩
印象中的理想老師,原本是比較接近,韓愈的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不過如果你真的在教育現場待過,尤其是中小學老師,你就會發現在實務上,管理(班級經營)比教學重要多了。沒把孩子「馴化」成人,你是別想「傳道、授業、解惑」的。所以中小學老師,照顧管教學生的成分遠遠高於教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教育類型的申論題可能是不少雅思考生的弱項,家庭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四大領域的當代教育理念足以讓考生無言以對,一旦沒有足夠的高品質資訊在作文裡,運用複雜語法結構與高階單字就顯得雕樑畫棟,讓整篇作文金玉其外。因此,格外提醒自學雅思的考生,準備輸出型的測驗,像雅思口說和寫作,應從輸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我還想寫一個每天寫點關於教育的東西直到教育部長來找我 我有蠻多的真實教學經驗,我也對這個教育體系很有意見,但其實說要改變整個生態,真的不是說說就有辦法的。我其實也不覺得我夠格跟教育部部長說我的想法,畢竟我也不是師範大學畢業或從事教學工作很久很久很久,只是對於整個教育環境有很多想改變的地方。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還有道德觀與思考,我覺得才是學校最應該教導也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理論是死的,現在的科技發達也讓你背了一堆學識在腦子裡,還是比不過別人手指一按,找出來的資訊來的全面與完整。 那麼人生而為人跟機器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跟觀念理解。 . 我想也是因為很多老師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他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我們各級的教育體系又普遍缺乏邏輯學科或思考方法的課程設計,所以,在公衆言論領域,常常聽聞有心人貌似「精確」實則「曖昧」的表述,國人也往往不能判斷其意義真僞及説話人的真實意向。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教育類型的申論題可能是不少雅思考生的弱項,家庭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四大領域的當代教育理念足以讓考生無言以對,一旦沒有足夠的高品質資訊在作文裡,運用複雜語法結構與高階單字就顯得雕樑畫棟,讓整篇作文金玉其外。因此,格外提醒自學雅思的考生,準備輸出型的測驗,像雅思口說和寫作,應從輸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我還想寫一個每天寫點關於教育的東西直到教育部長來找我 我有蠻多的真實教學經驗,我也對這個教育體系很有意見,但其實說要改變整個生態,真的不是說說就有辦法的。我其實也不覺得我夠格跟教育部部長說我的想法,畢竟我也不是師範大學畢業或從事教學工作很久很久很久,只是對於整個教育環境有很多想改變的地方。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還有道德觀與思考,我覺得才是學校最應該教導也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理論是死的,現在的科技發達也讓你背了一堆學識在腦子裡,還是比不過別人手指一按,找出來的資訊來的全面與完整。 那麼人生而為人跟機器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跟觀念理解。 . 我想也是因為很多老師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他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我們各級的教育體系又普遍缺乏邏輯學科或思考方法的課程設計,所以,在公衆言論領域,常常聽聞有心人貌似「精確」實則「曖昧」的表述,國人也往往不能判斷其意義真僞及説話人的真實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