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教育者有必讀書單嗎?|教育省思

傻剛
發佈於爬一座名為教育的山 個房間
2023/03/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恆河細沙

Q:

傻剛~~~~ 有一件事想請教你~~ 想問你有沒有一些書單,是作為一個教育者必讀的~~

A:

「試圖回答這種問題的我是不是太囂張了。」
一邊和自己的反應對抗,一邊整理想法,就打成了一篇文章。
反正時間都花了,就讓我強忍著羞愧,貼出來給大家笑笑。
底下一定有盲點、偏頗以及我沒辦法論及的地方,歡迎指證、指教、補充,提出討論。
關於書單,我的回應是「有,但讀不完。」
底下的回覆我自己只看了三成不到。
永遠一片混亂
教育是一個實作與理論交雜、不斷反覆辯證的過程。
而我也不相信,有一項理論會完美到可以適用於所有孩子、所有過程。
(所以底下的回覆只適用於當下此時此刻,而會不適用於某些情境或某些人,也是很合理的。)
因此我更像是東邊抓一些到西邊去實驗看看,留下合適的剔除不符合的,最後形成一個混雜的、不斷滾動更新的,但專屬於我自己的理論與想法。

回到問題,這好像在問:
「是否有一個成為教育者的共通基礎?」
我覺得是有的,這裡先把範圍限縮在教學上,行政、經營上的東西先不談。
首先,教育者是一個向人工作的職業,所以必須奠基在對人的理解上。
而對人的理解研究最深入透徹的,是心理學
核心問題是:
  1.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認知會經歷哪些變化?
  2. 人在各階段,是如何展開學習的?
人長大過程中經歷的認知變化,主要是發展心理學的領域。
關鍵字是:認知發展、認知學習、依附理論、皮亞傑、河合隼雄......等等,都可以找來看看。
如何展開學習,主要是教育心理學的範疇,你會發現這部分和發展心理學有大量的重疊,因為一個人如何發展成長,和一個人怎麼學習是息息相關的。
關鍵字是:認知主義、建構主義、行為主義、實驗主義、近側發展區間(鷹架理論)、皮亞傑、杜威......,一些現在赫赫有名的體制外學校創辦人如:蒙特梭利、史代納、彼得森,都有自己的一套認知發展理論、學習理論與實踐方法,都值得參考。
奠基在對人的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面對學習者的各種需求。
  1. 感受、情緒上的需求。
  2. 知識上的需求。
  3. 歷程上的需求。
  4. 綜合或超越以上三者的需求。
有了發展心理學的基礎,便能夠協助辨認當下孩子的需求落在哪個方向上。
實務上的面對與隨之發展出的便是各種心理、諮商流派,教學策略、教材教法。

關於感受、情緒上的需求。

關鍵字:諮商心理、薩提爾模式(冰山理論)、非暴力溝通、積極聆聽、我訊息、回應原則......等等。

關於知識、歷程上的需求。

這兩者近似,甚至在有些教育理論是合在一起的。
關鍵字:杜威(做中學)、近側發展區間(鷹架理論)、心流理論(Flow)、體驗教育、翻轉教育、建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問題導向式教學(PBL)、概念為本教學......等等。

關於綜合或超越以上三者的需求。

我覺得這部分更著重在關係、團體,以及與社會互動上的部份。
關鍵字:混齡教學、班級經營、第三法......等等。
撇開「對人的理解」這項基礎,在更深更核心的地方散發影響力的,是自己對自己、對社會、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那是由自己從過去到現在所經歷的所有一切,綜合而成的什麼。
那個我們叫做信念、哲學觀或人生觀。
能夠挖掘多少,能夠後設地看見多少它們是如何影響著自己,甚至影響自己對教育的看法,就是每個人自己的人生功課了。
不斷地追尋
最後還是給些書單好惹www:

關於人生、哲學與信念

  • 《逃避自由》,佛洛姆(Erich Fromm)
  •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桑岱爾(Michael J. Sandel)
  •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
  • 《樹之歌》,哈斯克(David George Haskell)
  • 《詩性的宇宙:一位物理學家尋找生命起源、宇宙與意義的旅程》,蕭恩‧卡羅爾
  •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漢斯.羅斯林, 奧拉.羅斯林, 安娜.羅朗德
  • 《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凱文.凱利
  • 《火之鳥》,手塚治虫

關於對人的認識與理解

  • 《你的 0 ~ 7 歲孩子》套書
  • 《背離親緣》,所羅門(Andrew Solomon)
  • 《幫助每個孩子成功》,保羅.塔夫(Paul Tough)
  • 《關係的存有》,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
  • 《愛的藝術》,佛洛姆(Erich Fromm)
  • 《如何愛孩子》,柯札克(Janusz Korezak)
  • 《存在心理治療》,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 《青春的夢與遊戲:探索生命,形塑堅定的自我》,河合隼雄
  •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對意志的大哉問》,葛詹尼加 Michael S. Gazzaniga
  • 《王牌酒保》,長友健篩,城安良嬉
  • 《我們都病了》,七野ワビせん
  • 《我可以被擁抱嗎?因為太過寂寞而叫了蕾絲邊應召》,永田カビ
  •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艾莉斯.楊

關於實務運用

  • 《P.E.T.父母效能訓練》,湯瑪斯.高登(Thomes Gordon)
  • 《T.E.T.教師效能訓練》,湯瑪斯.高登(Thomes Gordon)
  •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李崇建
  • 《安全圈教養》,肯特.霍夫曼、葛倫.庫珀、伯特.鮑威爾
  • 《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卡拉.馬修, 瑞秋.法蘭奇
  • 《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Jay McTighe, Grant Wiggins
  • 《讓思考變得可見》,榮.理查特, 馬克.邱奇, 凱琳.莫莉森
  •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馬歇爾.盧森堡
  •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貝蒂‧愛德華
以輔自然教育工作室目前是傻剛的個人工作室。位於桃園,常態活動範圍以北部為主。關注自然領域與科學領域課程、野地教育,與自主學習。陪著孩子,開拓空間的廣度,理解時間的深度,並拓展自身的可能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