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我與真實我(個人小遊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之前讀到Rogers用Q分類測驗作為測量自我概念的工具,就一直想玩玩看,可惜沒那個機會,不知道這種卡片哪裡可以拿到,就模仿(簡化)這種作法,試著簡單的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寫出第一版的真實我和理想我。如下表:

raw-image

寫出來自己嚇一下,左邊怎麼看都像是工具人…….太討好了…..而且剛好是我不擅長的地方,也就是長久以來一直被批評的地方,我第一個想到的竟是這個。

「只有對別人有用,不會變成別人負擔的人,才會被接受會被喜歡。」看到自己有這樣的信念,理智上覺得這樣的信念好像太狹隘,也不太可能達成,畢竟不管你怎麼做都會有人不喜歡你,但是若問自己,那你覺得甚麼樣的人會被喜歡?我也說不出來。

感覺上不是很喜歡這樣活,但我情感上又始終覺得,應該要這樣活才會被接受,這其實是在我幼年時期不知不覺被灌輸的觀念吧?

那種不被喜歡、不被接受的感受,到現在還是時不時會冒出來,在我感到比較脆弱的時候。

那麼把意識收聚到現在的話,2021年版的理想我會比較是甚麼樣子。

raw-image

其實還真的蠻有趣的,寫這個其實可以看到自己目前覺得重要的事情,最近幾年的學習慢慢讓我覺得,人其實還是要做自己,一昧的討好他人只會讓自己變成工具人,得不到真正的喜歡。

但想做自己,對自己的了解和被討厭的勇氣其實很重要,人畢竟是群體生物,每個文化難免都有社會期待,所屬的階級又會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在成長過程中,和周圍人的互動,會不知不覺被內化到自己的價值觀中,就像版本一中的理想我一樣,我們以為的自己,更像是個大雜膾,有很多複雜的組成。

但每個人又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同樣的環境會因為不同的解讀,造就不同的人格特質,同一個人,又會因為環境的變化,出現原本的價值觀不再適用的情況。

要更新自己的價值觀,就必須不斷地回頭釐清自己,才有可能真正走在自己選擇的人生上,而不是一不小心就被周圍人的期待綁架走,但是光用腦子想,也無法分辨是否適用,很多時候又必須離開安全區勇敢的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從回饋中釐清這個選擇是否適合。

我現在是覺得,在社會環境的限制中,琢磨出做自己、利己、利人、利益眾生的活法,大概是生而為人的過程中,最困難也最有成就感的選項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雲衣小築
2會員
18內容數
斷斷續續的學了幾年電腦繪圖和傳統繪圖....對如何練習繪圖有各大概的基本觀念.....試著想給自己派繪圖作業....增進自己想要的技能.....用這個部落格做為思緒整理的地方
雲衣小築的其他內容
2021/07/04
最近在想辦法弄懂羅傑斯(Rogers)的人本主義理論, 一開始讀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懷」(Unconditionnal Positive Regard)這理念,心理就忍不住想吐槽,在基本假設中,要求諮商者和教學者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懷」,這實在太強人所難了吧?有多少人能做到?所以就想寫一篇吐槽文,結果卻
Thumbnail
2021/07/04
最近在想辦法弄懂羅傑斯(Rogers)的人本主義理論, 一開始讀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懷」(Unconditionnal Positive Regard)這理念,心理就忍不住想吐槽,在基本假設中,要求諮商者和教學者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懷」,這實在太強人所難了吧?有多少人能做到?所以就想寫一篇吐槽文,結果卻
Thumbnail
2021/05/16
找到標準答案很困難,但你必須有自己的正確答案 對心理學有點認識的人都會知道,心理學的三大勢力,心理分析學派、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個人對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迥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覺得很有趣。行為主義相信人的行為是由外在環境影響而來,從而衍生出很多改變人行為的技術,到現在獎懲制度還是在教育現場佔很大比重,人
Thumbnail
2021/05/16
找到標準答案很困難,但你必須有自己的正確答案 對心理學有點認識的人都會知道,心理學的三大勢力,心理分析學派、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個人對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迥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覺得很有趣。行為主義相信人的行為是由外在環境影響而來,從而衍生出很多改變人行為的技術,到現在獎懲制度還是在教育現場佔很大比重,人
Thumbnail
2021/05/02
寫文的理由---個人對教育的自由書寫  最初想寫文,是想整理對現今教育教育的一些疑惑,免得腦袋塞車,跑出莫名其妙的情緒:來但動手寫著寫著,慢慢發現,有關教育的思考,比想像中充滿更多不確定性。  不同於科學可以用實驗驗證理論,醫學可以用療效判斷成果,即使是經濟學,賺不賺錢可視為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 教
Thumbnail
2021/05/02
寫文的理由---個人對教育的自由書寫  最初想寫文,是想整理對現今教育教育的一些疑惑,免得腦袋塞車,跑出莫名其妙的情緒:來但動手寫著寫著,慢慢發現,有關教育的思考,比想像中充滿更多不確定性。  不同於科學可以用實驗驗證理論,醫學可以用療效判斷成果,即使是經濟學,賺不賺錢可視為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 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想要我的餘生,不討好任何人,不再與任何人比較,不羨慕他人,能夠徹底的愛自己,有獨立的自信與能力,對世界有過真實的貢獻,能傳播愛給需要的人,真心愛過人,也真心被愛過,能治癒人,也被治癒,真實的活著。
Thumbnail
我想要我的餘生,不討好任何人,不再與任何人比較,不羨慕他人,能夠徹底的愛自己,有獨立的自信與能力,對世界有過真實的貢獻,能傳播愛給需要的人,真心愛過人,也真心被愛過,能治癒人,也被治癒,真實的活著。
Thumbnail
你知道嗎,有時候我們會被別人的看法束縛住,覺得自己無法成為理想中的人。但是,我要告訴你,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說你,而是你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Thumbnail
你知道嗎,有時候我們會被別人的看法束縛住,覺得自己無法成為理想中的人。但是,我要告訴你,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說你,而是你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Thumbnail
在某些瞬間,我們突然醒悟,原來心中的想法是這樣的。 衝突就是在這個時間點發生的,人們油然而生的黑暗想法有時候會讓自己望之卻步。
Thumbnail
在某些瞬間,我們突然醒悟,原來心中的想法是這樣的。 衝突就是在這個時間點發生的,人們油然而生的黑暗想法有時候會讓自己望之卻步。
Thumbnail
哇、回頭來看這一關的挑戰居然有種很不一樣的感覺,老實說值得坐下來好好品味忖度一會,過去的我執著於區分「需要」與「想要」,如今這兩者已經沒有分別、合而為一,因此現在若要思索自己「喜歡」的事物,就讓我一邊浸入於對這個詞語的感覺,一邊娓娓道來吧。
Thumbnail
哇、回頭來看這一關的挑戰居然有種很不一樣的感覺,老實說值得坐下來好好品味忖度一會,過去的我執著於區分「需要」與「想要」,如今這兩者已經沒有分別、合而為一,因此現在若要思索自己「喜歡」的事物,就讓我一邊浸入於對這個詞語的感覺,一邊娓娓道來吧。
Thumbnail
做自己,是在不為難別人和傷害自己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程式碼,活出適合自己的人生設定。
Thumbnail
做自己,是在不為難別人和傷害自己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程式碼,活出適合自己的人生設定。
Thumbnail
之前讀到Rogers用Q分類測驗作為測量自我概念的工具,就一直想玩玩看,可惜沒那個機會,不知道這種卡片哪裡可以拿到,就模仿(簡化)這種作法,試著簡單的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寫出第一版的真實我和理想我。如下表: 第一印象版 寫出來自己嚇一下,左邊怎麼看都像是工具人…….太討好了…..而且剛好是我不擅長的
Thumbnail
之前讀到Rogers用Q分類測驗作為測量自我概念的工具,就一直想玩玩看,可惜沒那個機會,不知道這種卡片哪裡可以拿到,就模仿(簡化)這種作法,試著簡單的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寫出第一版的真實我和理想我。如下表: 第一印象版 寫出來自己嚇一下,左邊怎麼看都像是工具人…….太討好了…..而且剛好是我不擅長的
Thumbnail
你是否自我認同感低落?或是你在人生旅途中迷失了自己? 這篇文章帶領你重新找回美好的自己。
Thumbnail
你是否自我認同感低落?或是你在人生旅途中迷失了自己? 這篇文章帶領你重新找回美好的自己。
Thumbnail
人之所以能成為「自己」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往內在心裡搜尋、往外在與他人相處時分辨自己的樣貌,在這些過程裡,找到「自己」的樣貌,然後「喜歡自己」,最後「成為自己」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做到自己。」
Thumbnail
人之所以能成為「自己」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往內在心裡搜尋、往外在與他人相處時分辨自己的樣貌,在這些過程裡,找到「自己」的樣貌,然後「喜歡自己」,最後「成為自己」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做到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