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炒店一盤普通的蛋炒飯、早餐店的培根蛋吐司、甜點店櫥櫃裡的蛋糕,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充斥著雞蛋料理。大眾的想像中,雞蛋的產出僅僅是母雞產下雞蛋,人類採集包裝後販售而已。然而近代的雞蛋產製過程,卻遠比你我想像的粗暴且不人道許多。
我們的想像中,動物該受到什麼樣的對待?
細究雞蛋的產出過程之前,我們可以先從現代世界對於動物的態度,以及我國的政策與法規談起,較能說明我們該以何種態度看待動物,並分析其中利弊。
關於動物該被如何對待,大致上可分為兩派說法,分別為「動物權利說」(animal rights)與「動物福利說」(animal welfare),也是今日對於動物保護究竟該做到什麼程度的爭議點。動物權利說強調動物與人類的地位相同,應擁有跟人類同樣的權利,主張不應該將動物作為食用或其他圖利人類的用途,並使其擁有完善的生命自主權;動物福利權則強調人類雖然可以利用或食用動物,但應該盡量減少動物的痛苦,以人道的方式飼養或屠宰,而不被虐待或戕害。
兩種說法或有擁護者,但動物福利說的理想對於多數人民的生活習慣仍過於遙遠,以國家的權力與地位,難以將動物權利說實踐於政策或法規;倒是動物福利說近幾十年早已被許多現代國家採納,近年尤是側重。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8年便發表了《世界動物權宣言》,推動尊重與不虐待動物;而我國的〈動物保護法〉第一條即闡明立法意旨為保護及尊重生命,行政院公布的〈畜禽人道屠宰準則〉也規定了屠宰時需要致昏以降低痛楚等措施,在在說明現況下世界或我國都肯認了動物福利權需要被落實的看法。
因此,以動物福利權的立場檢視現況下雞蛋產業的問題與改善機制,可說是比較貼近現況的作法。
雞蛋是被哪種雞生出來的?
過去強調自給自足的農業時代,人們多把家禽養在住家院子裡,僅滿足家庭需求即可;然而現今為了因應資本主義與生活方式的改變,飼養蛋雞的模式著重於降低成本與提高產量,最能體現的便是籠飼養殖法。
顧名思義,籠飼養殖就是將母雞關在僅有八吋的格子,方便採集雞蛋與投放飼料,比起需要開放式空間的平飼或放牧養殖,能利用更多空間以增進產值、降低成本。悲劇的是,籠裡的雞終其一生無法著地,僅能在籠子裡吃喝拉撒,直至再也無法產蛋後淘汰,沒有棲架跟走動空間的生活環境更是強制悖離了雞隻的天性。
過去學者及研究皆指出,空間狹小常使雞隻啄傷或踩踏同伴,無法展翅的空間也會造成骨折或腳踝扭傷,或歇斯底里的自殘及尖叫。有時業者也會停止餵食供水,藉由強迫斷食改變母雞的激素週期,提高產蛋率或延長產蛋年限,卻也容易導致免疫力降低而死亡。相較放牧的雞隻而言,無法運動跟曬太陽的籠飼雞身體更是脆弱,難以抵擋病菌或寄生蟲。為了避免雞隻感染,業者常會施以驅蟲藥,導致大量用藥殘留於雞蛋中,數年前多國爆發芬普尼殺蟲劑殘留於雞蛋中的食安事件,便被認為與籠飼的養殖方式有高度關係。
我們能夠做什麼?
籠飼雞蛋已經是國際間不可忽視的議題,早在1999年歐盟就頒布禁令,要求會員國廢除格子籠的飼養方式。此舉亦驅使世界各國官方與私人企業的跟進,例如美國加州與密西根州立法禁止籠飼雞蛋,跨國企業如星巴克、麥當勞、漢堡王也制定了非籠飼雞蛋採購政策,無非希望雞蛋的生產過程能減少加諸於雞隻的痛苦。
反觀台灣,農委會雖有制定《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供業者參考,但缺乏強制力的規定下,現況仍有近9成的業者採用籠飼雞蛋,根本原因仍在於民眾願不願意接受價格稍高但友善對待蛋雞的雞蛋產品。友善雞蛋的價格雖可能逼近籠飼雞蛋的2倍,卻能打造一個更貼近動物福利的畜牧環境。
近年來家樂福已開始架設非籠飼雞蛋的販賣專區,並打算在2025年達成全面採用非籠飼雞蛋的目標,以供應商的角色改變籠飼雞蛋的陋習。無獨有偶,相關業者也組成了「友善雞蛋聯盟」,產品上皆有標籤,希望帶動國內非籠飼雞蛋的風氣。
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唯有挑選雞蛋時注意標籤,多付出幾塊錢,養場的蛋雞才有得以展翅飛翔的一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