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別相信任何人,包括我的記憶?──關於看見、記憶與真實的距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撰文:曹若瑜
(圖片來源:pexels)

從人類「失敗記憶」的沉痛經驗講起

這是心理學家伊莉莎白.羅芙托斯在TED的演講上所分享的一段內容。
他是31歲青年提多,無辜捲入一場性侵案件,在受害者斬釘截鐵地指認下,遭到判刑入監服刑。即使日後因為真凶出現而被幸運釋放,卻失去工作、愛人、對司法與社會的信任。最後,在訴訟前的早晨因為急性心臟病過世了,那年他才35歲。
當受害者第一次看見提多的照片時,她只是認為「他是比較像兇手的那個」,但是當幾個月後,在法庭上,受害者站上證人席,說詞卻成為了「我完全確信他就是那個男人」,這又竟是怎麼一回事?
各種研究與實驗證實,我們以為我們的記憶像錄影機,協助我們紀錄看見的事物──只要我們有辦法記得,一切就沒問題,但事實上,記憶更像是一幅拼貼畫,將我們記得的、想要記得的、已經擁有的知識、渴望發生的事情組合成具有邏輯的畫面。
其中一個研究發現:40%的英國受試者聲稱自己曾經看過一段倫敦遭受恐怖攻擊時公車爆炸的影片,其中35%甚至可以具體描述影片細節,然而,這部影片根本不曾存在。

記憶有多靠不住?

筆者在學校課堂中就曾經參與過類似於目擊證人舉證的社會實驗。課堂上,一名男子突然衝入教室,強行打斷課堂並且和另一位同學爆發肢體衝突,老師上前勸架卻反而被兇悍粗暴的言語攻擊,當下所有不知情的學生都非常震驚。從該名男子闖入教室、兩人扭打、到被老師制止且送出教室,整個過程約莫五分鐘。老師還在事件結束後花了一些時間平復大家的心情。
一個小時後,在課程結束前,所有人才了解剛才經歷的是一場事先準備好的社會實踐,並且被要求回想課堂上的突發狀況:該名闖入男子有多高?穿什麼衣服?有沒有戴眼鏡?他們在吵什麼?投影機上出現五張照片,所有人被要求指認出剛才的當事人。紀錄所有人的答案之後,老師公布了正解與統計結果。
全班超過100個目擊人當中,只有不到10個人回答正確。
由此可見,我們能夠記住的,或者說,我們能夠看見並認知到的,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少。
(圖片來源:Pexels)

屬於你我的,獨一無二記憶

關於記憶儲存,我們可以從幾年前風靡全球的動畫《腦筋急轉彎》窺知一二:一顆顆的記憶球,可能被留在總部成為核心記憶,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來到長期記憶區,甚至是被送入懸崖成為遺忘的曾經;比起單純對於影像、聲音、氣味的五感感知,記憶更儲存了當下對於情緒的感覺,這證明了一件事:人類的記憶是具有可塑性的。
也因此,無論我們是否有所意識,我們的記憶都摻雜著不同情緒與思想的解讀——即使是親眼目睹,也距離所謂「真實」非常遙遠。而每當我們嘗試用語言表達這些已經經過梳理歸類的記憶時,就等同於再一次的將記憶轉化、加深、儲存,成了專屬於我們、甚至是自己創造的記憶。
關於記憶的錯誤,確實在司法界造成許多問題與冤獄,然而,在釐清記憶本身非常脆弱,並且有重置可能的同時,代表人類對於自我認知又似乎稍稍往前進了一點,因為了解記憶的侷限性,而去思考更多不同的解方;也對於學習與傾聽不同聲音與看法,保持更為開放溫和的胸襟。
沒有記憶,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們,而沒有這份對自我的認知,我們就沒有機會更多元的去認識與了解這個由每個獨一無二個體記憶所組織而成的社會與世界。
資料來源:
  1. 他就是兇手?心理實驗:目擊證人的證詞可能靠不住
  2. TED Talks : Elizabeth Loftus · False memories scholar
  3. Adam Benforado(2015)。《不公平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核稿編輯:陳姵穎  行銷編輯:管之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0會員
573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17年公民投票法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正,原本被詬病的嚴格門檻下降許多,直接導致隔年多達10案的全國公投案表決,含括性別、能源、體育等議題,不但是我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公投案,過程中多項爭議也促使公投法二次修法,條文中變動最大的莫過於規定公投只能於每兩年的八月第四個星期六舉辦。簡單來說,很快的2021年8
現代社會進步迅速,萬丈高樓平地起,大家都想挑一個好的地點來買房,無論是考量居住品質、交通距離,又或是位於鬧區,人們在挑選房屋時往往會有很多考量以及顧慮,但這些條件都過濾完才赫然發現──口袋並不如想像中的深,高品質的房屋往往伴隨著高價格;交通方便房子往往也伴隨著高價格;而位於鬧區的房子好像也便宜不到哪
    在近期,台灣社會發生了一起公眾人物的性騷擾事件。本次事件的主要當事人是知名藝人鄭家純(雞排妹)與歌手翁立友。事件主要是發生在強勝公司的尾牙。尾牙性騷擾事件源於1月29日鄭家純主持,而主辦公司的老闆卻在台上趁酒意進行言語騷擾,並藉故摸她的手。
在上一篇專題,我們透過問卷來了解大家對高雄捷運的印象,而在本文中,我們將要來回答問卷的最後一題「如果認為高雄捷運如果想要增加運量,以增加收益,需要具備什麼性能?或是改善什麼問題?」在逐一過濾後,目前將會按照關鍵字來幫大家分析什麼是最有可能的解。 Ⅰ增加路線 ※表單回覆關鍵字:增加路線、多開幾條線、捷
 (圖片來源:http://bit.ly/3atJ2po) 無常經常是一種日常 你,一個懷才不遇到處兼職的爵士鋼琴手,某天欣喜若狂得到與偶像同台演出的機會,卻意外掉入下水道陷入昏迷。也是同樣在這一天,你等待已久的中學專任樂團教師的聘書到來。 你總認為下一刻才是「人生」,沒想到你先被此刻的「真實」擄
  (圖片來源:http://bit.ly/38yphKZ) 不舍晝夜安靜的絕望 冷風驅散小徑上的低霧,拂曉的河流映照著清淺的天光,在隱淡的岩床上,堅決地擾動著、翻攪著、與低語著。記憶如口袋滿載的石塊那樣沉重,你不掙扎,讓奔流的河水把你帶向不可知的遠方。 1941年3月28日,星期五,這天清晨英國作
2017年公民投票法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正,原本被詬病的嚴格門檻下降許多,直接導致隔年多達10案的全國公投案表決,含括性別、能源、體育等議題,不但是我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公投案,過程中多項爭議也促使公投法二次修法,條文中變動最大的莫過於規定公投只能於每兩年的八月第四個星期六舉辦。簡單來說,很快的2021年8
現代社會進步迅速,萬丈高樓平地起,大家都想挑一個好的地點來買房,無論是考量居住品質、交通距離,又或是位於鬧區,人們在挑選房屋時往往會有很多考量以及顧慮,但這些條件都過濾完才赫然發現──口袋並不如想像中的深,高品質的房屋往往伴隨著高價格;交通方便房子往往也伴隨著高價格;而位於鬧區的房子好像也便宜不到哪
    在近期,台灣社會發生了一起公眾人物的性騷擾事件。本次事件的主要當事人是知名藝人鄭家純(雞排妹)與歌手翁立友。事件主要是發生在強勝公司的尾牙。尾牙性騷擾事件源於1月29日鄭家純主持,而主辦公司的老闆卻在台上趁酒意進行言語騷擾,並藉故摸她的手。
在上一篇專題,我們透過問卷來了解大家對高雄捷運的印象,而在本文中,我們將要來回答問卷的最後一題「如果認為高雄捷運如果想要增加運量,以增加收益,需要具備什麼性能?或是改善什麼問題?」在逐一過濾後,目前將會按照關鍵字來幫大家分析什麼是最有可能的解。 Ⅰ增加路線 ※表單回覆關鍵字:增加路線、多開幾條線、捷
 (圖片來源:http://bit.ly/3atJ2po) 無常經常是一種日常 你,一個懷才不遇到處兼職的爵士鋼琴手,某天欣喜若狂得到與偶像同台演出的機會,卻意外掉入下水道陷入昏迷。也是同樣在這一天,你等待已久的中學專任樂團教師的聘書到來。 你總認為下一刻才是「人生」,沒想到你先被此刻的「真實」擄
  (圖片來源:http://bit.ly/38yphKZ) 不舍晝夜安靜的絕望 冷風驅散小徑上的低霧,拂曉的河流映照著清淺的天光,在隱淡的岩床上,堅決地擾動著、翻攪著、與低語著。記憶如口袋滿載的石塊那樣沉重,你不掙扎,讓奔流的河水把你帶向不可知的遠方。 1941年3月28日,星期五,這天清晨英國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左右腦,左腦: 語言功能、數學、邏輯問題,詮釋家,捏造細節或自圓其說,注重邏輯和次序,如果某是不合哩,會自行編造一套蠻合理說詞;右腦: 空間認知,觸碰、視覺-動作協調任務,實事求是。 你過去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你會對當下環境的認知有所選擇性,大腦會填入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而漏掉一些可能很重要的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記憶的不可靠性,並提到人們會修改和創造記憶,造成與客觀事實不相符的情況。另外也提到記憶的形成與人的狀態有關,造成不同的觀點。最後還討論了一般記憶與創傷記憶的不同之處。文章指出記憶的奇妙之處,觀點可能因人而異。
Thumbnail
「我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 奇蹟課程釋義系列 -對大部分學員來說,這一課若不是他最喜愛的,就是他最反感的一課。我們在前文已經解釋過,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為了抵制童年痛苦經驗而打造出來的防衛機制,而且這個受害記憶還被我們的社會視為不可輕言放棄的神聖權利。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Thumbnail
 我們往往都會高估自己的記憶力,因為我們總是會記得一些東西,而記不住的東西就因為沒有被記住,所以對我們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我們也不覺得是被自己忘掉的,換句話說,我們有很好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記憶力,卻完全沒有證據來呈現那些忘掉的,沒被記起來的事情,也就是沒證據證明自己的記憶力不好。     其實記
Thumbnail
「記憶」是無堅不摧的嗎?「記憶」就代表真相嗎?抑或如同羅芙斯特博士在書中的比喻:記憶就好像一匙牛奶攪入一盆清水,而每個人腦海裡包含幾千萬個這種模糊不清的記憶,有誰能夠分離出水中的牛奶?
Thumbnail
身為一個紀錄時常被法院要求提供作為審理證據的心理師,每每看到法庭攻防的段落,總是不由自主想,我的紀錄在庭審過程中是如何被詮釋?如果是我親自出庭接受詰問,又會面臨哪些問題? 或許是為了強化導演想要呈現的主題,墜惡真相的法院攻防段落與我認知中真實的審理多有落差,但又非常符合我對人的理解。
Thumbnail
普魯斯特憑直覺知道,記憶需要這種變更過程。如果你想要設法防止記憶改變,那麼只能終止它的存在。貢佈雷就這樣遺失了。這就是普魯斯特滿懷歉意的秘密:對於某一件事情,我們為了記住它,就必須記錯它。
Thumbnail
話說我自小學已對推理懸疑小說深感興趣,對於「謀殺、兇手、不在場證明、動機」這些內容可謂習以為常(?)。隨著我對此題材深入挖掘,自然會接觸到犯罪紀錄片。 我才發現自己無法克服紀錄片帶來的驚悚感。每看到案中的真實場景,尤其兇手和受害人的相片都會勾起我強烈的不安。我就開始恐慌:「嘩嘩嘩,兇手的面容太清晰
Thumbnail
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大數據的載體,卻未曾得到過這些數據,甚至在資料的刷洗下,我們誤會自己在思考。退化的腦袋成了乘載他人記憶的容器 — — 最終,我們和強尼一樣,面對海豚的邀請,竟說不出自己是誰,在千千萬萬的數據海中,找不到一份歸屬於自己的記憶。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左右腦,左腦: 語言功能、數學、邏輯問題,詮釋家,捏造細節或自圓其說,注重邏輯和次序,如果某是不合哩,會自行編造一套蠻合理說詞;右腦: 空間認知,觸碰、視覺-動作協調任務,實事求是。 你過去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你會對當下環境的認知有所選擇性,大腦會填入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而漏掉一些可能很重要的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記憶的不可靠性,並提到人們會修改和創造記憶,造成與客觀事實不相符的情況。另外也提到記憶的形成與人的狀態有關,造成不同的觀點。最後還討論了一般記憶與創傷記憶的不同之處。文章指出記憶的奇妙之處,觀點可能因人而異。
Thumbnail
「我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 奇蹟課程釋義系列 -對大部分學員來說,這一課若不是他最喜愛的,就是他最反感的一課。我們在前文已經解釋過,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為了抵制童年痛苦經驗而打造出來的防衛機制,而且這個受害記憶還被我們的社會視為不可輕言放棄的神聖權利。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Thumbnail
 我們往往都會高估自己的記憶力,因為我們總是會記得一些東西,而記不住的東西就因為沒有被記住,所以對我們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我們也不覺得是被自己忘掉的,換句話說,我們有很好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記憶力,卻完全沒有證據來呈現那些忘掉的,沒被記起來的事情,也就是沒證據證明自己的記憶力不好。     其實記
Thumbnail
「記憶」是無堅不摧的嗎?「記憶」就代表真相嗎?抑或如同羅芙斯特博士在書中的比喻:記憶就好像一匙牛奶攪入一盆清水,而每個人腦海裡包含幾千萬個這種模糊不清的記憶,有誰能夠分離出水中的牛奶?
Thumbnail
身為一個紀錄時常被法院要求提供作為審理證據的心理師,每每看到法庭攻防的段落,總是不由自主想,我的紀錄在庭審過程中是如何被詮釋?如果是我親自出庭接受詰問,又會面臨哪些問題? 或許是為了強化導演想要呈現的主題,墜惡真相的法院攻防段落與我認知中真實的審理多有落差,但又非常符合我對人的理解。
Thumbnail
普魯斯特憑直覺知道,記憶需要這種變更過程。如果你想要設法防止記憶改變,那麼只能終止它的存在。貢佈雷就這樣遺失了。這就是普魯斯特滿懷歉意的秘密:對於某一件事情,我們為了記住它,就必須記錯它。
Thumbnail
話說我自小學已對推理懸疑小說深感興趣,對於「謀殺、兇手、不在場證明、動機」這些內容可謂習以為常(?)。隨著我對此題材深入挖掘,自然會接觸到犯罪紀錄片。 我才發現自己無法克服紀錄片帶來的驚悚感。每看到案中的真實場景,尤其兇手和受害人的相片都會勾起我強烈的不安。我就開始恐慌:「嘩嘩嘩,兇手的面容太清晰
Thumbnail
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大數據的載體,卻未曾得到過這些數據,甚至在資料的刷洗下,我們誤會自己在思考。退化的腦袋成了乘載他人記憶的容器 — — 最終,我們和強尼一樣,面對海豚的邀請,竟說不出自己是誰,在千千萬萬的數據海中,找不到一份歸屬於自己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