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題|困在回音中的此時記憶──《去年在馬倫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如同沉重厚實的地毯,他聽不到任何聲音,彷彿他的耳朵也隨著……他再一次沿著長廊、廳室、畫廊、古老建築結構,這華麗繁複冷漠的飯店,長廊綿延無盡、寂靜空蕩,裝飾陰暗冰冷,儘是臂板、灰泥牆面、紋條、大理石、暗色鏡子、油畫、柱子、精雕門框、一扇扇的門、門廊,交錯的走廊誘引向空蕩廳室,廳室內充滿古老裝飾……」
──《去年在馬倫巴》開頭
在電影開頭仍在跑製作名單、沒有任何影像畫面時,《去年在馬倫巴》首先以一名低沉且緩慢的男性畫外音直接地給予了觀看者一個精細的空間描摹,一個沒有前情或者稱之為空殼、僅只佔據一量體的空間形狀。在男子如耳語般細碎的低語之下,幾秒前描述的空間在畫面上展開,平移的鏡頭跟隨男子的聲音,引領著觀者遊歷了一棟別緻的房子內部構造。從建築物穹頂的神話雕刻、門框的花紋裝飾、掛燈、高聳的廊柱繞經房子的深處,依序隨畫外音出現繁複而規矩的幾何形房門裝飾、房門之間的天使雕像以及牆上掛著一張法式花園的平面圖,花園的結構以中間為中心、向兩側對稱的形式延伸,圖像中出現矩形、菱形等幾何形狀的設計,花園中的小樹叢修剪成相同的高度、甚至連樹木的影子都具有一種規律性的形貌顯映在圖中。
這張掛在房子長廊間典型的法式花園(Garden à la française)平面圖提供了一個具體的空間結構,呼應著角色所在的空間及電影至此時的基調:規整而井然有序的鏡頭運動以及攝向所有事件皆以一種窒礙冷冽、規律可控的人物與地點發展。
接續著一連串對於電影發生的場所的掌握,在廳室正上演一場小劇場,電影中的人物像是凝刻在時間裡頭,而戲劇表演的景深與前面所看到俯視的花園圖片相似,若細聽聲音上的處理,從一開始男子描述空間的畫外音轉為一個等待著誰、有一個所指向在空間發生的事件,獨白也轉以一種對白的音調方式吸入了劇中劇的情境,此時劇台底下的觀眾才像是活過來似地「進入電影中」開始交談。
對於《去年在馬倫巴》時而暫停、時而啟動時間的開關,人群潛在的嘈雜聲像是唯一拋引出的線索,得以讓觀者判斷電影是否持續順時地進行。其中一段在臥室內,一個男子看著身旁鏡子映照出一對男女對話的場景,但隨著男女靠向鏡頭──即遠離鏡子──我們發現鏡面中人物並沒有開口,像是發生於不同時間卻因著畫外音匯聚於此時的畫面。這種混亂的視聽劫持了原本提供出規則與秩序的想像。
接下來,我想試圖從聲音的圖層穿刺畫面「時而出現漏洞與斷裂,時而又糾纏無止」的狀態,討論《去年在馬倫巴》將空間與時間上的連貫與併置關係拉扯、搖晃,使得觀看穿梭於主╱客、虛╱實的經驗而難以辨析。
復返的話語
在《去年在馬倫巴》層疊的話語間,我試圖抽取到男子的獨白、無法與畫面對上的一對男女對白皆匯合到關於建築物、庭園等空間結構的描述之中,鏡頭相應著畫外音以及人物於飯廳裡移動的步伐平移,潛入了深度空間,在廳室裡賓客錯落的交談時而與影像同步、時而看不見在畫面上的說話者,而所有話語似乎會回到一個規則或者秩序之中:不論是對於「以前是否來過這個地方?」的場所的回應,或者是進行的紙牌遊戲、其遊戲規則和甚至紙牌的紋樣亦如同鏡頭不斷拉回在不同廳房出現的庭園平面圖的幾何對稱設計;但緊接著在這一致的疊合後,仔細輾轉於聲音的圖層卻似乎在短暫的疊合之際,又逃離了一致性的感知。
持續變動、無法指認的聲源逐漸在畫面上跳舞的男女說出「你似乎不記得我」時,攜出一個對於時空之間的擾動關係:亦即此時我們所聽到對於明確場所描出的輪廓,似乎安進了跟隨著時間無前情或者斷裂的記憶;而接著在核對記憶中,男女主角的相遇時,又會再次復返於一個明確卻虛構的地點展開敘述:費德庭園(le jardin de Frederikshad)。
在電影進入費德庭園之前,畫面又回到廳室裡在玩尼姆遊戲(NIM)、畫面上男主角與疑似為女主角丈夫的對峙中。這個矩陣遊戲的規則、玩法好像也有意無意地回應了對於數學、幾何的邏輯,並擴延至電影裡的空間與鏡頭語彙。鏡頭切回飯店大廳,男主角的畫外音提到與女主角相遇的「去年」與「費德庭園」,接著畫面望向了庭園的場景,鏡頭隨著男主角的描述從女主角的站姿轉向了前面作為辨認的巨大石雕雕像,以及其所刻劃的希臘神話故事。費德庭園的結構即為法式庭園中「水池為中心向兩側對稱的空間以及樹木剪裁為等高的三角形」的樣式,男子個人的畫外音描述抹除了我們所見女主角所在的環境音,製造了一個錯時的感知效果,但當要確鑿這層慣習設置的想法時,下一顆鏡頭又切向兩人在庭園裡的對話、回到飯店大廳相認的時間軸上。
在多組虛實的交纏中,男女主角回到廳室裡一張如同兩人相遇的庭園圖像前,圖像似乎作為一個唯一實在的,不與記憶的混擾、空間的變形/變化有關,得以確認的所在,亦作為開展記憶纏繞的匯集之處,疊合於男主角的畫外音,不間斷地追索與女主角相遇的記憶影像。觀者除了不斷因循話語重回飯店、重回庭園之時,導演也進行了幾段重演的蒙太奇安排,不論是透過畫外音再現男主角對於去年庭園相遇的記憶,或者在影像之中,以一種劇場表演的方式安置其他人物的在場,也藉此種劇中劇的形式痕刻、突顯了與女主角相遇的種種斷裂的印象。透過鏡頭的重演與重述,我們不僅不斷逡巡於聲音中「無盡的長廊、無盡的牆」,亦遲滯於拉扯的時軸內、層層疊疊地構築起男主角記憶的厚度中,淖而難以歸返。
一無所知的角色與場所
藉聲音的圖層遊蕩於空間的窒礙與時間的紊亂之上,可以發現《去年在馬倫巴》中的人物似乎也和導演在處理記憶的方式一致,以一種突如其來、或者誇大一點地稱為斷章取義的手法貫穿全片。在此,我再次將目光折返回──或者是說鏡頭不斷框取──第一句話「沉重的地毯、細琢的巴洛克裝飾、無盡的長廊……」,在此種施力與加重的敘述之下,「記憶」與「曾經發生」之間似乎拉出了一個非相互參照的關係。若回到本片編劇、法國作家阿蘭.羅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在其小說序中所指:「主角用自己的想像與自己的語言創造了一種現實。……其實沒有什麼『去年』,『馬倫巴』在地圖上也不存在。這個過去是硬性杜撰的,離開說話的時刻便毫無現實意義。但是當過去佔了上風,過去就變成了現在。」(註)
在厚實的影音框取之下,影像如同文字般讓我們以為角色在細碎地描繪、欲縫合記憶的細節與整體,試圖回到一個相遇的事實裡,卻在音軌與影像的劫持與打散中洩露了所看到的即是此刻的事件本身,而非對整個故事的再次敘述。對於記憶並無法追溯源頭以及角色的不得而知,也如同女主角對男主角提問「你叫什麼名字?」,卻予以一個「這並不重要」的答覆一般,似乎與實際生活中,腦中落下話語的速度與記憶事情的方式更為貼近。時常跳過某些鋪陳式的段落,亦時常鮮明地存取了某些不重要的細節,並將之重覆、顛倒或者塗改,這也是在格里耶的作品集《旅行者》中談及與導演在拍攝《去年在馬倫巴》前,思考如何處理回憶鏡頭與客觀判斷的有趣對話之一。
在電影的結尾,影像再次繞回到飯店大廳,徘徊在話語對飯店法式庭園「無任何植栽、雕像、大理石」僵直而扁平的空間記憶裡,《去年在馬倫巴》似乎給予了兩種行經的觀感,一是持續隨著筆直的空間與時間前行,另一是如同一個迴圈似的,打轉於聽覺與視覺的感知中。這也讓我想起以下的一段話:
「只有感知到時間的存在才能記憶,他們使用與感知時間一樣的能力,即用想像來進行記憶。事實上,沒有影像,記憶就不可能,影像是一種情感,是感覺或思想的感傷(pathos)在這個意義上,記憶影像總是充滿了能夠驅動和擾亂身體的能量。」

──喬治.阿甘本。《寧芙》
當影像一再重演、搬演劇中劇、加深角色對記憶的痕跡與現象,一個非邏輯化的再現打亂原先熟悉的電影情節的敘事,我們便從原先不假思索與一貫的認識中解散,安適的記憶中隨即捲入另一個不再熟識的場景。
註釋:
引自張容。《法國新小說派》。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5 年,頁 24-25。
全文劇照提供:台北文學.閱影展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母親與妻子可以是一個女人的角色,但並不占據她全部的人生;人們尊敬善盡母職的女人,同時也不該貶斥追求自我實現的女性,因為她們有著不一樣的人生目標排序與選擇。而這正是在多數已開發國家中,50 歲以上離婚率越來越高的原因之一;那些為了孩子隱忍的時光終於過去,卸下身為母親的重擔,她們才終於有了一次飛翔的機會
彼爾對基督教的信仰是一直充滿懷疑的,他甚至告訴英格他不相信有神,因為他四處尋找神,最後只找到他自己。但他又不確定沒有神,因而懼怕被神處罰,這也是啓蒙運動以來,西方基督教世界中很多知識份子共有的疑惑和痛苦。
阿依達所執行的救援行動,看似是在抵抗塞爾維亞入侵,以及對抗拒絕自己家人的聯合國軍隊──總體而言,皆是在對抗兩者施加於自身的去人性化。然實際上,自阿依達開始為聯合國軍隊進行翻譯,或是自阿依達央求少校以丈夫成為談判代表,作為交換家人進入基地的條件開始,阿依達便屬於聯合國,屬於進行消極去人性化的西方國家⋯
一切之所以懸宕虛無,在於內部的人已無法準確地向周遭提取意義,環繞的傢俱佈置和人為行跡,終究屬於過去紊亂的空景。公寓可以置換為某種困境,象徵著一個人的神智。寓所內發生的種種,其不可解或唯一解,是只能等待下個困境將其推翻。導演在人的失智狀態中窺見了一輪旋渦,旋渦底有無止無盡、生命之於自身建構的能耐與徒勞
在安娜的認知裡,死亡是一種「不在」與「不再」:前者意味著當下在場的缺席,後者則是先前所說之有關「過去」的時間狀態。死亡並不是士兵生前所流下的鮮血,而是士兵的「不在」與「不再」;而安娜沒有認定姊姊死了,亦是因為她仍看見姊姊躺在那裡,直到她折回房間看見姊姊不見時,死亡才暫時被安娜所理解。
各位親愛的釀讀者,這個月給會員的 podcast 節目又來囉!這次我們聊的是「電影裡的歌曲」,而且要細細回顧那些改變主編與釀編人生的瞬間,快來收聽!
母親與妻子可以是一個女人的角色,但並不占據她全部的人生;人們尊敬善盡母職的女人,同時也不該貶斥追求自我實現的女性,因為她們有著不一樣的人生目標排序與選擇。而這正是在多數已開發國家中,50 歲以上離婚率越來越高的原因之一;那些為了孩子隱忍的時光終於過去,卸下身為母親的重擔,她們才終於有了一次飛翔的機會
彼爾對基督教的信仰是一直充滿懷疑的,他甚至告訴英格他不相信有神,因為他四處尋找神,最後只找到他自己。但他又不確定沒有神,因而懼怕被神處罰,這也是啓蒙運動以來,西方基督教世界中很多知識份子共有的疑惑和痛苦。
阿依達所執行的救援行動,看似是在抵抗塞爾維亞入侵,以及對抗拒絕自己家人的聯合國軍隊──總體而言,皆是在對抗兩者施加於自身的去人性化。然實際上,自阿依達開始為聯合國軍隊進行翻譯,或是自阿依達央求少校以丈夫成為談判代表,作為交換家人進入基地的條件開始,阿依達便屬於聯合國,屬於進行消極去人性化的西方國家⋯
一切之所以懸宕虛無,在於內部的人已無法準確地向周遭提取意義,環繞的傢俱佈置和人為行跡,終究屬於過去紊亂的空景。公寓可以置換為某種困境,象徵著一個人的神智。寓所內發生的種種,其不可解或唯一解,是只能等待下個困境將其推翻。導演在人的失智狀態中窺見了一輪旋渦,旋渦底有無止無盡、生命之於自身建構的能耐與徒勞
在安娜的認知裡,死亡是一種「不在」與「不再」:前者意味著當下在場的缺席,後者則是先前所說之有關「過去」的時間狀態。死亡並不是士兵生前所流下的鮮血,而是士兵的「不在」與「不再」;而安娜沒有認定姊姊死了,亦是因為她仍看見姊姊躺在那裡,直到她折回房間看見姊姊不見時,死亡才暫時被安娜所理解。
各位親愛的釀讀者,這個月給會員的 podcast 節目又來囉!這次我們聊的是「電影裡的歌曲」,而且要細細回顧那些改變主編與釀編人生的瞬間,快來收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一次要分享的故事時間線跨越了數年, 一開始的時間點跟上一集差不多是同一時段的事,白癡阿隆在電影院施工的時候,我在另一處工程案工作。
Thumbnail
這一回的夢境是重回以前夢裡去過的地方。 那個地方,像是一個綜合娛樂教育空間,一般我們的空間多半是方形的,但那裡卻是圓形的,如果把鏡頭拉遠眺望整個空間,看起來就像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都是一個空間,每個空間有不同的用途。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偌大的房子裡,傢俱與擺飾無一不全,但Wayne開門進來時,卻感覺這個空間了無生氣,就好像上一個在這裡生活的人,已經離開了很久很久那樣 直到他領著看屋的客人開始往裡走 「是喇叭的聲音嗎?還是哪扇窗戶沒關...」 趁著客人還駐足在客廳,Wayne便一個人往裡頭走,想去找尋那細微的聲音來源
Thumbnail
六 瀰漫水氣的浴室 [19] 因孰悉而變得遙遠 然後陌生 於是嘗試重拾舊日的記憶 可正是這恢復了的記憶 卻使對象更加遠離主角的凝視   沒有對過去的尋覓 便沒有記憶的傷感 也沒有遺忘的煩惱 記憶中的天花板這類東西 完全是個誤會 本來就是陌生的 Copyrigh
Thumbnail
還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午後,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落在我們交握的手上。我們走進了電影院,走進了《花神咖啡館》的光影世界。巴黎街頭的喧囂與浪漫,男女主角在花神咖啡館相遇,眼神交匯的瞬間,彷彿有火花迸發。
Thumbnail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2021/01/14 夢境有印象的都有寫下來,想一一記錄在方格子 那些有如電影情節的夢境,以此紀念。 突然 進入建築物裡,搭電梯上6樓跟某群體會合,電梯像透明電梯,可以上下也可平行移動,在夢裡的自己知道已經搭過好幾次這樣的電梯。(威利旺卡的電梯?好像喔) 建築物裡的時間還在5-60年代,沒有
Thumbnail
展覽創造出一種效果,讓我們暫時與熟悉的日常有了些間隙。在此我們打開感知能力,重新觀察、比對著周遭的一切,對生活中的組成及運作,似乎開始多了份覺察。藝術家們在此提供了一種稍事停留、重組認知與思考的空間,讓我們身在現代化所帶來的便利與安穩的生活之際,還能更主動的去感知和體驗關於生命中可能存在的一切。
Thumbnail
像呼吸一樣的暖流,韻律般的流動。 也像大地微風吹拂下,青草的擺動。 睡著了。 韻律的暖流變成了一首歌,也許是吟唱,唱著我不懂的語言。 黑白的景像,像是訴說著歷史。 我走進建築物內,有點胆怯的往房裡望,不確定會看見什麼。 房裡放著一些箱形的櫃子,外面坐著三個人,中年的婦
Thumbnail
綠意盎然,花朵繽紛, 山巒如畫,雲彩流轉, 故事在風中,低聲細語~~ 綠樹花紅,花香四溢, 山高雲淡,天色如畫。 人在其中,享受寧靜, 放心其中,如詩如畫。 背景故事: 在一個美麗的鄉村,有一棟大房子,四周環繞著綠樹和五彩斑斕的花朵。 人們在這裡享受著寧靜和和諧,有的人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一次要分享的故事時間線跨越了數年, 一開始的時間點跟上一集差不多是同一時段的事,白癡阿隆在電影院施工的時候,我在另一處工程案工作。
Thumbnail
這一回的夢境是重回以前夢裡去過的地方。 那個地方,像是一個綜合娛樂教育空間,一般我們的空間多半是方形的,但那裡卻是圓形的,如果把鏡頭拉遠眺望整個空間,看起來就像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都是一個空間,每個空間有不同的用途。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偌大的房子裡,傢俱與擺飾無一不全,但Wayne開門進來時,卻感覺這個空間了無生氣,就好像上一個在這裡生活的人,已經離開了很久很久那樣 直到他領著看屋的客人開始往裡走 「是喇叭的聲音嗎?還是哪扇窗戶沒關...」 趁著客人還駐足在客廳,Wayne便一個人往裡頭走,想去找尋那細微的聲音來源
Thumbnail
六 瀰漫水氣的浴室 [19] 因孰悉而變得遙遠 然後陌生 於是嘗試重拾舊日的記憶 可正是這恢復了的記憶 卻使對象更加遠離主角的凝視   沒有對過去的尋覓 便沒有記憶的傷感 也沒有遺忘的煩惱 記憶中的天花板這類東西 完全是個誤會 本來就是陌生的 Copyrigh
Thumbnail
還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午後,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落在我們交握的手上。我們走進了電影院,走進了《花神咖啡館》的光影世界。巴黎街頭的喧囂與浪漫,男女主角在花神咖啡館相遇,眼神交匯的瞬間,彷彿有火花迸發。
Thumbnail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2021/01/14 夢境有印象的都有寫下來,想一一記錄在方格子 那些有如電影情節的夢境,以此紀念。 突然 進入建築物裡,搭電梯上6樓跟某群體會合,電梯像透明電梯,可以上下也可平行移動,在夢裡的自己知道已經搭過好幾次這樣的電梯。(威利旺卡的電梯?好像喔) 建築物裡的時間還在5-60年代,沒有
Thumbnail
展覽創造出一種效果,讓我們暫時與熟悉的日常有了些間隙。在此我們打開感知能力,重新觀察、比對著周遭的一切,對生活中的組成及運作,似乎開始多了份覺察。藝術家們在此提供了一種稍事停留、重組認知與思考的空間,讓我們身在現代化所帶來的便利與安穩的生活之際,還能更主動的去感知和體驗關於生命中可能存在的一切。
Thumbnail
像呼吸一樣的暖流,韻律般的流動。 也像大地微風吹拂下,青草的擺動。 睡著了。 韻律的暖流變成了一首歌,也許是吟唱,唱著我不懂的語言。 黑白的景像,像是訴說著歷史。 我走進建築物內,有點胆怯的往房裡望,不確定會看見什麼。 房裡放著一些箱形的櫃子,外面坐著三個人,中年的婦
Thumbnail
綠意盎然,花朵繽紛, 山巒如畫,雲彩流轉, 故事在風中,低聲細語~~ 綠樹花紅,花香四溢, 山高雲淡,天色如畫。 人在其中,享受寧靜, 放心其中,如詩如畫。 背景故事: 在一個美麗的鄉村,有一棟大房子,四周環繞著綠樹和五彩斑斕的花朵。 人們在這裡享受著寧靜和和諧,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