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的「舒適圈理論」

更新於 2021/05/2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舒適圈理論
已經整整一個星期關在家裡,除了必要的購物外,幾乎足不出戶,相信很多朋友都跟我一樣,我也藉此機會在家完成新書創作。
剛自我閉關的那幾天我常在想,自從二戰結束後,整個地球上除了第三世界國家外,我們這一代人的西方社會很少面臨這樣巨大的恐懼,至少我這一生到現在幾乎沒有看過世界各地到處封鎖、蕭條、幽閉的情況與氛圍。這個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敵人,像幽靈可能讓自己得病染疫都不自知,一般面對這樣恐懼真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恐懼,我覺得那種精神上無形的恐懼更是不自覺得煎熬。
這讓我想起最近這樣的生活特別像「舒適圈理論」,我們以在的生活就在「舒適圈」裡,病毒來臨就是進入了第二層「恐懼圈」,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疫情,快的讓人恐懼,更糟的是又不知何時結束的恐懼,我們能做些什麼?或許「學習」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式,每天不能出門但是給自己在禁閉的一個時間與目標來學習,也透過學習的過程與線上的朋友說話、互動,應該可以度過這樣充滿恐懼的時光,不論你學習什麼,繪畫、做菜、文學閱讀、手工藝等等,都是一個很好排遣恐懼寂寞的解決之道。期待我們在疫情早日結束,透過「學習」可以讓自己更加愉快迎接第四個「成長圈」的到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4會員
    48內容數
    台北。島嶼最北端的城市之一,四周圍被山嶺環繞,二條河流貫穿了城市西邊,18世紀開始人們從這邊開始聚集開墾、落地、生根。從艋舺開始,河岸沿線直到出海口最後一個鄉鎮淡水為止,這裡成了那個時代島嶼上最繁華熱鬧的區域之一。時光芢苒百年後的台北城早已無邊無界,原本河岸邊的村鎮早已變成「舊城區」。 但是,舊城的故事才正要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郭正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藝術往往是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並且與藝術創作者相伴的往往都是不被瞭解的孤獨,正如「厭世代」的青年人也永遠不能夠被周遭的人理解,他們用音樂創作、繪畫塗鴉來彰顯他們生命中遇到的難題
    塗鴉最早在20~30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牆面壁畫上可以看見。第一個被稱為「近代塗鴉」畫作的是古希臘城邦「以弗所」,之後古希臘和古羅馬人也會在他們的牆上或紀念碑前塗鴉,龐貝古城有許多塗鴉被保留下來,許多都是生活細節與警語。
    我獨自走到園間,手把玩著一地的殘葉,四周欖仁樹的沙沙作響,與風的呼聲應曲著幾滴雨花飄落在肩、在額、在轉眼下雨之後的霾。
    從2017年開始,我以「旅行」與「速寫繪畫」相結合,以現在流行的術語「斜槓」為概念將其組合,雖然這樣的行程早有繪畫界的前輩畫家走過,但都流於個人或同為藝術家的專業行程,而我利用「速寫」繪畫不侷限特定材料與專業技術的特性,將這樣的「旅行速寫」行程推廣至普羅大眾,一圓旅行中畫畫的美夢。
    在凡事講求快速的時代,多數人會用相機來「紀錄」城市的風景,但是以「慢活」的角度出發,手繪速寫正巧開啟了一種現場觀察的新方式,透過手繪中的理解、進而對建築物透視的結構走向、裝飾物的細節雕刻、精彩的木作陶作工藝的刻畫,都比只用3秒鐘按下快門草率的拍照了事的心態更令人動容。
    西方社會裡畫家的工作從19世紀開始產生質變,賦予畫家一項透過畫作對社會問題批判的功能,不過與其說是「賦予」,不如說是畫家不自覺中爭取而來,從「寫實主義」讓畫家們開始覺醒到西方社會在工業科技快速進步下,未必人人得利,畫家們透過職業性的觀察敏銳的以畫筆去勾勒出社會問題......。
    藝術往往是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並且與藝術創作者相伴的往往都是不被瞭解的孤獨,正如「厭世代」的青年人也永遠不能夠被周遭的人理解,他們用音樂創作、繪畫塗鴉來彰顯他們生命中遇到的難題
    塗鴉最早在20~30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牆面壁畫上可以看見。第一個被稱為「近代塗鴉」畫作的是古希臘城邦「以弗所」,之後古希臘和古羅馬人也會在他們的牆上或紀念碑前塗鴉,龐貝古城有許多塗鴉被保留下來,許多都是生活細節與警語。
    我獨自走到園間,手把玩著一地的殘葉,四周欖仁樹的沙沙作響,與風的呼聲應曲著幾滴雨花飄落在肩、在額、在轉眼下雨之後的霾。
    從2017年開始,我以「旅行」與「速寫繪畫」相結合,以現在流行的術語「斜槓」為概念將其組合,雖然這樣的行程早有繪畫界的前輩畫家走過,但都流於個人或同為藝術家的專業行程,而我利用「速寫」繪畫不侷限特定材料與專業技術的特性,將這樣的「旅行速寫」行程推廣至普羅大眾,一圓旅行中畫畫的美夢。
    在凡事講求快速的時代,多數人會用相機來「紀錄」城市的風景,但是以「慢活」的角度出發,手繪速寫正巧開啟了一種現場觀察的新方式,透過手繪中的理解、進而對建築物透視的結構走向、裝飾物的細節雕刻、精彩的木作陶作工藝的刻畫,都比只用3秒鐘按下快門草率的拍照了事的心態更令人動容。
    西方社會裡畫家的工作從19世紀開始產生質變,賦予畫家一項透過畫作對社會問題批判的功能,不過與其說是「賦予」,不如說是畫家不自覺中爭取而來,從「寫實主義」讓畫家們開始覺醒到西方社會在工業科技快速進步下,未必人人得利,畫家們透過職業性的觀察敏銳的以畫筆去勾勒出社會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你知道為什麼自己總是容易「焦慮」且有越來越持續慢性的跡象嗎? 在眾多說法中,不可忽視的是「手機」的發明–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全年無休的超連結世界,誰都可以隨時用訊息、電話或視訊和我們聯絡。尤其是自新冠疫情以來,在家工作運作模式更是把家和公司最後的物理距離消滅了。我們必須全天候隨時待命,不管是在
    Thumbnail
    生活在舒適圈中讓我們感到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卻在於勇敢跨出這個圈子。這篇文章鼓勵讀者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中發現潛力和人生的樂趣。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困難,我們能吸取寶貴的經驗,逐步拓展視野,讓生活更加精彩。
    Thumbnail
    不是離開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很多自我成長的課程,都要要你離開舒適圈。 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思維上的轉換方式。幫助你能更加相信你所接收的資訊喔。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焦慮的本質在於我們過度遵循社會規則和自我設定的“禁區”。本文將探討焦慮的根本原因,提供減輕焦慮的方法,幫助找到更輕鬆的生活方式。透過減少自我設立的禁區,接受並重新定義發生的事件,我們可以找到更輕鬆、更快樂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疫情模式】   疫情期間,讓很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得完全暫停,但對原本就經常獨處、一整天都不會跟人講到話的我來說,卻是幾乎沒啥感覺。   2014年退休後的我,經常上網到半夜,因此睡到自然醒也就準備吃午餐了,每天也最多只會有一個「外出」行程。   2020疫情最緊急時,所有人的「外出」行程幾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幽閉恐懼症是對密閉空間的一種焦慮症,患者害怕待在封閉或擁擠的空間(EX:車廂,電梯,隧道),害怕自己無法離開狹小的空間。 患者待在密閉環境時,會因為恐慌而展生緊張,焦慮,盜汗等情況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引起恐慌症(可能包含心悸、流汗、手顫抖、呼吸困難、麻痺感)。 而目前面對幽閉恐懼症的原因,許多科學
    從疫情開始,就開啟了12年的覺知年,每三年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22年,人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這三年剛好是疫情封城,全球都是鎖國的狀態,線上課程與居家辦公變成主要模式。 在這三年,因為只能居家辦公,我變成很有彈性的運用時間,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也不用跟同事交際聊天,剩
    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高壓力下,許多人會經歷恐慌情緒。恐慌是一種無來由的巨大壓力,常常因對外界環境過於敏感而引發的不安。然而,學會安於當下,專注於當下,警覺到自己正在恐慌,才能有效地讓自己冷靜下來。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面對和管理恐慌情緒,並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你在面對恐慌時保持冷靜。 恐慌的本質與來
    Thumbnail
    舒適圈是一個帶有安全感和穩定性的環境,但長時間停留在其中可能導致停滯不前和錯失機會。進步和成就需要走出舒適圈,挑戰自己,追求新的經驗和機會。透過面對恐懼、接受新挑戰、尋找專業發展和持續成長,我們可以擴展自己的能力和經驗。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你知道為什麼自己總是容易「焦慮」且有越來越持續慢性的跡象嗎? 在眾多說法中,不可忽視的是「手機」的發明–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全年無休的超連結世界,誰都可以隨時用訊息、電話或視訊和我們聯絡。尤其是自新冠疫情以來,在家工作運作模式更是把家和公司最後的物理距離消滅了。我們必須全天候隨時待命,不管是在
    Thumbnail
    生活在舒適圈中讓我們感到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卻在於勇敢跨出這個圈子。這篇文章鼓勵讀者挑戰自我,探索未知,從中發現潛力和人生的樂趣。每一次挑戰都是自我成長的機會,透過面對困難,我們能吸取寶貴的經驗,逐步拓展視野,讓生活更加精彩。
    Thumbnail
    不是離開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很多自我成長的課程,都要要你離開舒適圈。 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思維上的轉換方式。幫助你能更加相信你所接收的資訊喔。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焦慮的本質在於我們過度遵循社會規則和自我設定的“禁區”。本文將探討焦慮的根本原因,提供減輕焦慮的方法,幫助找到更輕鬆的生活方式。透過減少自我設立的禁區,接受並重新定義發生的事件,我們可以找到更輕鬆、更快樂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疫情模式】   疫情期間,讓很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得完全暫停,但對原本就經常獨處、一整天都不會跟人講到話的我來說,卻是幾乎沒啥感覺。   2014年退休後的我,經常上網到半夜,因此睡到自然醒也就準備吃午餐了,每天也最多只會有一個「外出」行程。   2020疫情最緊急時,所有人的「外出」行程幾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幽閉恐懼症是對密閉空間的一種焦慮症,患者害怕待在封閉或擁擠的空間(EX:車廂,電梯,隧道),害怕自己無法離開狹小的空間。 患者待在密閉環境時,會因為恐慌而展生緊張,焦慮,盜汗等情況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引起恐慌症(可能包含心悸、流汗、手顫抖、呼吸困難、麻痺感)。 而目前面對幽閉恐懼症的原因,許多科學
    從疫情開始,就開啟了12年的覺知年,每三年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22年,人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這三年剛好是疫情封城,全球都是鎖國的狀態,線上課程與居家辦公變成主要模式。 在這三年,因為只能居家辦公,我變成很有彈性的運用時間,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也不用跟同事交際聊天,剩
    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高壓力下,許多人會經歷恐慌情緒。恐慌是一種無來由的巨大壓力,常常因對外界環境過於敏感而引發的不安。然而,學會安於當下,專注於當下,警覺到自己正在恐慌,才能有效地讓自己冷靜下來。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面對和管理恐慌情緒,並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你在面對恐慌時保持冷靜。 恐慌的本質與來
    Thumbnail
    舒適圈是一個帶有安全感和穩定性的環境,但長時間停留在其中可能導致停滯不前和錯失機會。進步和成就需要走出舒適圈,挑戰自己,追求新的經驗和機會。透過面對恐懼、接受新挑戰、尋找專業發展和持續成長,我們可以擴展自己的能力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