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並不可靠,它只是一種狹隘和盲目的自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一個過於自信的人,和死人無異。——克裡希納穆提

最近經歷了這樣一件小事情:

有一次,先生路過一家堅果店,買回來的堅果品質非常好。之後,他又去了一次那家店,毫不猶豫地買回來比之前多一倍的堅果。可是回家後發現裡面有三分之二都是生蟲的。於是,他隨口就說“以後再也不去這家店買了。”

這讓我聯想到生活中,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比如,我們遇到一家餐館,覺得菜品非常不錯,然後又來第二次,或者還會推薦朋友也來。但是沒想到第二次再去時就失望了,隨口就會說“以後再也不來這家店了。”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慣性思維快到我們連停頓的餘地都沒有,所以自然不會覺得這個邏輯有什麼問題。

就此”事件“,我與先生展開了探討:

我們發現,在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於依靠以往所謂的“經驗”來做出決定。從生存角度來說,這是人追求安全感的本能。

但我們口中常說的“經驗”,不過是一堆我們六識記憶的累積而已。既然是記憶的累積,就證明它已經是過去的、陳舊的東西。它在生活中某些必要的方面會起到一些作用,比如生活常識——不能把手放進開水中;不能用舌頭去舔冰......比如醫學中的臨床或手術,比如科學的研究等等等等。但在這些方面,也一直有不斷地探索和創新對嗎?

在生活領域,它更是具有局限性的。現實生活是鮮活的,是發展的,是流動的。當我們試圖用一個已死的東西去解決活的東西時,大部分時候是徒勞、困惑、矛盾或失望的。

經驗告訴我們,有一家店不錯,於是我們會光顧第二次,可是第二次卻失望了,所以這次的經驗又告訴我們,這家店不好,所以以後就不來了。

我們來看看這個邏輯的本質:

首先,我們並沒有根據客觀事實出發。上一次的經驗,已經是過去式了,已經不存在了。而這一次光顧與否,應該基於這一次自己對產品的瞭解。可是,我們卻不假思索地、想當然地、習慣性地、被動地基於“經驗”出發,於是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從這一點來講,與店家無關。店家也許會因為貨物太多,根本也沒有發現這些東西出了問題;即使店家所出售的東西的確品質存在問題,他也沒有強迫我們購買。是我們沒有仔細挑選,而且是主動購買的。因此,我們必須心服口服地為自己的行為主動承擔相應的後果。

其次,我們不應該憑借這一次的經驗,又對未來做出預估。因為對於下一次而言,這一次的經驗也已經成為過去,已經不存在了。下一次買還是不買,要看當時產品的質量如何,應該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做決定的。

人類本就是這樣一個善於逃避責任和歸因外界的物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醒,要有時刻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起責任的勇氣和信心。

這又讓我想到另一件事:樓下有一家做街坊生意的腸粉店,小兩口是潮汕人,又熱情又勤勞,每天凌晨4點起床開始忙碌。

先生是常客,然而有一次,他們家的食材不是很新鮮,先生就說“以後再也不去他家吃早餐了。”之後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先生都沒再去光顧過。可是有一次,先生起得很早,其它早餐店都還沒開門,只有樓下那家開著,於是他不得不再次去光顧。然而,那一次,他卻意外地發現那家腸粉的品質和口感都比以前更好了。於是他又開始重新光顧起這家店了。這不是打了自己的臉麼?!

這就好像兩個三歲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本來玩得挺好,後來因為一點小誤會,A就對B說“我再也不和你玩了”。但過不了多久,兩人又玩到一起了。三歲的孩子是不知道萬物都在變化之中這一本質的。

但我們很多人現在無論是十三歲、三十歲或者六十、八十歲,處理生活問題的本能和態度與三歲小孩基本無異。這也是為何我們總是處在“困惑”和“不幸福”狀態中的原因,因為我們的自我覺知極其有限。

當然,我並不是說我們必須得像個傻子一樣去光顧不地道的店家。我只是想讓大家明白忠於事實,不依所謂的“經驗”行事的必要性。

我們被所謂的“經驗”定型、束縛和禁錮,完全否定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地變化的這一事實。

正是我們習慣於依賴“經驗”這個慣性的思維,使我們的心智逐漸變得遲鈍、僵化和狹隘。我們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都變得極為不敏感,這個不敏感,是指對事物本身的不敏感,而非我們對受到的刺激不敏感,絕大多數人都對外界的刺激都比較敏感,這正是因為對事物本身不敏感所致。

僅對當下做客觀的觀察。不帶著過去積累的知識、經驗和記憶地客觀地觀察。因為所謂的知識、經驗和記憶無法幫我們解決生活的難題。

難道不是嗎?就算我們是醫學專家,也不一定能搞好和孩子的關系;就算我們是生物系的博士後,也不一定能處理好自己的婆媳關系或夫妻感情;就算我們是心理學專家,照樣有自己解決不了的難題......這就是知識的局限。更何況我們絕大多數人僅在知識層面還遠達不到這樣的水平。除非,我們在生活這所大學里有所心得與智慧。

經驗是極其狹隘的自我安慰,記憶是完全不靠譜的模糊影像。唯有就此刻出發,帶著全新的態度去做觀察。所謂的觀察,就是不帶偏見,單純的看。然而,從小到大,都沒人教過我們這些。我們從小學到的,是如何表達。

正是我們因為急於表達,急於定義,急於評判,我們的心才變得不再敏感。我們看到和聽到的,也都是脫離事物真正本質的表象。

當有一天,我們能夠明白:我們聽到的,只不過是一個(或一系列)聲音發出後在空氣中傳播的振動,或能夠理解我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被擋住光線的物體時,我們的內在或許就正在發生轉變,我們就能感知到我們自身巨大的局限性。

生活唯一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去經歷、體驗和感受。每一次,都應該帶著全新的、好奇的心去經歷、體驗和感受。每一次都是新鮮的,不帶過往和成見的的體驗,但從來沒有人給過我們這樣一個保證——即每一次都能讓我們滿意。因為“讓我滿意”這四個字,已經是帶有分別的二元對立的思維了。

我們也只有在一個相對客觀的認知基礎上,才能做出相對理想的決定。決定本身是無所謂好壞的,因為在做出決定的那一刻,我們是不知道它是好還是壞的,只有過去了之後,我們才能知道它對於我們而言是好還是壞,而它所謂的好與壞,也都是由事物的發展而決定的,也都是隨著我們自身的心境而決定的。所以它並無好、壞之分。

一切都只是正在發生,我們只作觀察,只是經歷,再無其它。

倘若我們的心不再好奇,或害怕傷害,不再願意去經歷全新的的體驗或只想安全度日時,生命便停留在了某處,不再前進。

然而,生活就是生活。無論我們是否想要前進,都無法阻止它前進的腳步。不進則退,我們越是不前進,和生活的步伐就越是不統一,拉扯感就越是強烈;我們越是緊閉心門,生活則越是會不斷地撞擊我們的心門,撞擊聲越強烈,我們就越害怕和畏懼。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每個當下中看清楚自己,觀察自己。正因為每一次的選擇,都是基於過去的”經驗“,而這一次的”經驗“,又無形當中影響著下一次的選擇。所以,最重要的是,觀察當下的事實是什麼,而不是去憑借過去的那些累積做出判斷。也正因如此,我們隨時隨地都有改變的可能性,生活可以隨時隨地都變得更為輕松和愜意,命運也可以就此發生改變。

莊子曾說:“善騎者墜於馬,善水者溺於水,善飲者醉於酒,善戰者易於殺。”

記得小時候,家裡總是有人講,某個鄰居家的孩子游泳多麼多麼好,還能背著其他人一起游,結果有一天那個孩子溺水死了。

越是我們擅長的事物,越是容易令我們掉以輕心,產生忽視、懈怠的心理,也容易讓我們驕傲自大。

我太善於依賴於自己的經驗了。我們都聽過“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這句話吧?!有“真正的經驗”的人,都知道那所謂的經驗的局限性和狹隘性,所以他不會說出這種話。

我們也從小到大都被教育:“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然而,所有的老人都有智慧嗎?未必。我覺得這句話改為“不聽智者言,吃虧在眼前”更為客觀。

智慧與年齡無關,年齡(時間)積累的所謂的“經驗”,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生活的難題,但智慧可以。

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單純地去看一件事。我們的心智過於復雜,早已失去了單純的特質。

我們需要學習秉著自我誠實的態度,毫不掩飾、毫不逃避、毫不扭曲地看待事物的本質的能力。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變得謙卑,變得包容,才可以對周圍的一切產生更為深刻的感知和連接,我們才能把自己融入到當下這個鮮活的生活當中,去感知和體驗,去發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曾經有一個人去面試,面試官問他有幾年的工作經驗,他說有十年。但面試官說,“你不是有十年的工作經驗,你只是將一年的工作經驗重復了十年而已。”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有多少人將兒時總結出的生活策略重復了一輩子,然後自詡自己總結了一輩子的經驗。不,他只是重復了一輩子的平庸或錯誤。否則,他就不會因處理不好家庭、夫妻、孩子、生活等等之間的矛盾而痛苦了。

有多少人認為年齡就代表著經驗?“經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頭腦為了追求所謂的安全,而產生的一種狹隘和盲目的自信。如果我們追求這種“安全感”,那我們也只能永遠處於困惑、矛盾和失望之中......

唯有丟掉過去的一切,完全對生命抱持開放的態度,一切都完全的臣服於生命的安排,一切意想之外的驚喜和神跡便會顯現。若我們敢於“冒這個險”,也唯有如此,生命才會輕松前行,向著自己該去的方向前行。

作者:一人一世界,用心理學治愈自己的瑜伽占星者。

如果你也渴望治愈傷痛、讓心靈得以棲息、

讓靈魂獲得自由,那麼你的到來,剛剛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人一世界的沙龍
13會員
25內容數
2022/08/19
並非“動手”才是家暴,也許我們都曾經或正處在家暴中卻不自知...
Thumbnail
2022/08/19
並非“動手”才是家暴,也許我們都曾經或正處在家暴中卻不自知...
Thumbnail
2022/08/19
一個人,必須首先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作為生命的、整體的存在。存在就是一切,就是光,就是滿足,就是喜悅,就是健康,就是金錢,就是財富,它就是一切...
Thumbnail
2022/08/19
一個人,必須首先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作為生命的、整體的存在。存在就是一切,就是光,就是滿足,就是喜悅,就是健康,就是金錢,就是財富,它就是一切...
Thumbnail
2022/07/09
必須學會看透現象的根源,才能了悟一切存在的本質;才能獲得終極自由、幸福和喜悅...
Thumbnail
2022/07/09
必須學會看透現象的根源,才能了悟一切存在的本質;才能獲得終極自由、幸福和喜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們喜歡依賴經驗,因為不費力,能暫時解決問題就好。但後遺症也很明顯,重複犯錯,直到我們麻痺、無感。
Thumbnail
我們喜歡依賴經驗,因為不費力,能暫時解決問題就好。但後遺症也很明顯,重複犯錯,直到我們麻痺、無感。
Thumbnail
向過去借鏡時,我們只會看見已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所有可能發生而未發生的事,眼前所見未必是全貌。 為什麼我們容易掉入經驗陷阱 ? 先來看看「經驗」是什麼 ? 經驗,是我們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所留下的感覺。我們接收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然後得到回饋,產生好的或不好的感覺,下次再接觸類似的刺激時,會參考上次的
Thumbnail
向過去借鏡時,我們只會看見已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所有可能發生而未發生的事,眼前所見未必是全貌。 為什麼我們容易掉入經驗陷阱 ? 先來看看「經驗」是什麼 ? 經驗,是我們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所留下的感覺。我們接收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然後得到回饋,產生好的或不好的感覺,下次再接觸類似的刺激時,會參考上次的
Thumbnail
成功經驗我也沒少聽,為什麼還是個普通人… 通常情況下,經驗是位好老師 ; 但有些時候,成功經驗卻能導致我們失敗。 成功經驗我們聽得多了,我們聽過學長姐分享考上好學校的方法,讀過偉人傳記,也聽過成功大老闆的演講,但大多數的我們沒考上好學校,做著不滿意的工作。如果成功經驗有用,為什麼大多數的我們還只是個
Thumbnail
成功經驗我也沒少聽,為什麼還是個普通人… 通常情況下,經驗是位好老師 ; 但有些時候,成功經驗卻能導致我們失敗。 成功經驗我們聽得多了,我們聽過學長姐分享考上好學校的方法,讀過偉人傳記,也聽過成功大老闆的演講,但大多數的我們沒考上好學校,做著不滿意的工作。如果成功經驗有用,為什麼大多數的我們還只是個
Thumbnail
多年來總是提醒自己,不需要跟親朋好友爭辯過往曾一起經歷的事:「你記錯了,明明那次我們是去哪家餐廳……」因為記憶不是錄影帶,並不是每次回想起就原原本本的重現,無數的研究全都證明,記憶在每次回想時都會被重新再創造一個全新的記憶,也就是原始的記憶只是素材,我們會依回想當時的看法而有不同的變化,聽起來很神奇
Thumbnail
多年來總是提醒自己,不需要跟親朋好友爭辯過往曾一起經歷的事:「你記錯了,明明那次我們是去哪家餐廳……」因為記憶不是錄影帶,並不是每次回想起就原原本本的重現,無數的研究全都證明,記憶在每次回想時都會被重新再創造一個全新的記憶,也就是原始的記憶只是素材,我們會依回想當時的看法而有不同的變化,聽起來很神奇
Thumbnail
在這本《經驗陷阱》書中,作者就試圖從不同面向告訴我們,經驗為何會產生偏誤與盲點?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判斷與感受?如果我們希望善用經驗的價值,就應該懂得檢視經驗中的偏誤,屏除雜訊、避開陷阱,重新掌握決策的主導權,而不是被經驗左右我們的判斷。
Thumbnail
在這本《經驗陷阱》書中,作者就試圖從不同面向告訴我們,經驗為何會產生偏誤與盲點?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判斷與感受?如果我們希望善用經驗的價值,就應該懂得檢視經驗中的偏誤,屏除雜訊、避開陷阱,重新掌握決策的主導權,而不是被經驗左右我們的判斷。
Thumbnail
我們碰到不舒服、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事情或人的時候,往往抱怨、責怪那人的不是,那件事情的難纏、不合理、不順心,如果事情重覆發生的話,就要反過來看看自己了,為什麼老是碰到類似的事情、同樣的人呢?是不是我的問題呢? 一、 當人家在教導、指導我的時候,我覺得不舒服、不耐煩 2.沒有跟著情況改變,改變做法。
Thumbnail
我們碰到不舒服、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事情或人的時候,往往抱怨、責怪那人的不是,那件事情的難纏、不合理、不順心,如果事情重覆發生的話,就要反過來看看自己了,為什麼老是碰到類似的事情、同樣的人呢?是不是我的問題呢? 一、 當人家在教導、指導我的時候,我覺得不舒服、不耐煩 2.沒有跟著情況改變,改變做法。
Thumbnail
在生活領域,它更是具有局限性的。現實生活是鮮活的,是發展的,是流動的。當我們試圖用一個已死的東西去解決活的東西時,大部分時候是徒勞、困惑、矛盾或失望的...
Thumbnail
在生活領域,它更是具有局限性的。現實生活是鮮活的,是發展的,是流動的。當我們試圖用一個已死的東西去解決活的東西時,大部分時候是徒勞、困惑、矛盾或失望的...
Thumbnail
為什麼說世俗之中鍛鍊靈性? 為什麼說想為人帶來一份普通的方法? 當人擁有足夠看進自己的渴望,你會明白生命無比的潛能、也會知曉無限的空間確實存在。
Thumbnail
為什麼說世俗之中鍛鍊靈性? 為什麼說想為人帶來一份普通的方法? 當人擁有足夠看進自己的渴望,你會明白生命無比的潛能、也會知曉無限的空間確實存在。
Thumbnail
我們人的腦會一直透過情緒與感覺做記憶, 會一直不斷的去連結過往產生那些情緒與感覺的人事物, 就像是小時候一直被逼著吃飯, 讓自己對於食物與吃飯場景有著負面的情緒與感受, 長大後看到食物,和與他人吃飯時,容易連結過去的經驗, 容易體驗不到食物的美味, 取而代之的是過往的負面情緒與感受。
Thumbnail
我們人的腦會一直透過情緒與感覺做記憶, 會一直不斷的去連結過往產生那些情緒與感覺的人事物, 就像是小時候一直被逼著吃飯, 讓自己對於食物與吃飯場景有著負面的情緒與感受, 長大後看到食物,和與他人吃飯時,容易連結過去的經驗, 容易體驗不到食物的美味, 取而代之的是過往的負面情緒與感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