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陷阱》成功經驗如何使人失敗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成功經驗我也沒少聽,為什麼還是個普通人…
raw-image

通常情況下,經驗是位好老師 ; 但有些時候,成功經驗卻能導致我們失敗。

成功經驗我們聽得多了,我們聽過學長姐分享考上好學校的方法,讀過偉人傳記,也聽過成功大老闆的演講,但大多數的我們沒考上好學校,做著不滿意的工作。如果成功經驗有用,為什麼大多數的我們還只是個一般人 ?

經驗確實能幫上許多忙。它讓我們有快速反應的能力,讓我們能快速解決問題。運動選手需要經過一次次重複練習,矯正錯誤姿勢,檢討失敗的經驗,累積成功的經驗,純熟經驗帶來的直覺反應能幫助運動選手取得好成績。我們喜歡跟經驗豐富的人在一起,因為他能幫上很多忙,我們也希望自己有足夠經驗能處理好自己的事,並且讓別人喜歡。

而我們也看過太過於依賴經驗而發生慘痛代價的故事。首任美國總統 喬治.華盛頓因為迷信古早的放血療法,在一次的醫療中因失血過多而死。

那麼,經驗到底能不能信 ?

在今天之前,大家或許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都太願意相信經驗了,它讓我們不用費腦子,就能知道如何取得成功,因為別人已經做給你看了。

我們做對了一件事,就認為經驗有效,萬一搞砸了,就把責任推給運氣,從不懷疑經驗本身是否有問題,因為我們就是相信經驗。弔詭的是,如果我們這麼相信經驗,為什麼當我們搞砸一件事的時候,這次的失敗經驗沒辦法覆蓋別人的成功經驗在你心中的地位呢 ? 認知心理學家海利爾.殷紅 (Hiller Einhorn) 給出了提醒 :「如果我們相信自己能從經驗中學到東西,是不是也該明白這種學習的局限性 ?

不同情境下,「經驗」的使用方法也不一樣。

在規則固定不變的、正確或錯誤能獲得即時反映的學習環境,例如騎單車、打網球,重複練習累積經驗,然後依賴經驗形成直覺,在正式比賽時,直覺帶來的快速反射動作能讓你領先別人一步作出反應。而在人與人相處的複雜環境中,經驗不是拿來依靠,而是用來驗證的。當我要使用它的時候,想想看現在的情況跟以前的情況有沒有不一樣,還有漏掉什麼沒考慮到嗎,把過往的經驗拿來做為防呆機制,或是有待驗證的假設,把經驗當做一種輔助工具,幫助我們做出選擇。

《經驗陷阱》這本書點出了我們的思考盲點,作者好像給了我們一份「經驗使用說明書」,讓我們在面對複雜問題的時候可以小心的使用經驗,做出品質更好的決策。

為什麼我們容易掉入經驗陷阱 ?

raw-image

經驗是什麼 ?

經驗,是我們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所留下的感覺。我們接收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然後得到回饋,產生好的或不好的感覺,下次再接觸類似的刺激時,會參考上次的感覺來判斷這次要如何行動。經驗也是一種商品,我們累積經驗,拿來換取別人的信任。

而我們那麼容易掉入經驗陷阱,主要也源於此。

第一,我們誤判環境參數。

我們身處在複雜、變化迅速且難以預測的環境裡,環境有多複雜,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這句話很貼切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個人,還是這條河,都已經不同了。」環境變化速度如此之快,大腦接收的各種資訊已經無法準確反映實際情況。

—《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在理想狀況下,許多認知與推理缺陷不會浮上檯面,但現實世界並不理想,我們獲得的各種資訊無法準確反映實際情況,反倒殘缺不全、沒頭沒尾、不清不楚、雜亂無章、模糊隨機、違反預期、間接二手。我們想準確解讀資訊,卻往往弄巧成拙,暴露判斷缺陷,深陷錯誤認知。

我們也喜歡讀那些成功或失敗的故事,但卻只記住當中最令人感同身受的部分,其它細節都丟失了。一個人的成功,可能由許多因素交疊而成,但我只對某個事件特別有感覺,或是高估了某些人、事、物,也就只記住了它,我的經驗組成可能變成 :

某人做了某事 = 成功

完全忽略了不同背景條件的差異,忽略了別人的成功可能是「隨機性」的產物,在「均值回歸」現象下,事件有可能就在不久後會回歸到它不那麼特別的狀態,但我們還陷在裡面。

第二,為了讓別人信任,大腦需要編故事,把不合理變合理。

我們喜歡別人喜歡自己,雖然經驗不那麼完美,但大腦有辦法把它們串成故事和因果關係,讓它們看起來合理,因為是自己編的故事,因此自己對它深信不疑,但在別人眼中,創造出來的故事常常是過於簡化或不切實際。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在《快思慢想》中稱這個症狀為「眼見即為事實」 (WYSIATI : 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也就是我們大腦傾向於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過早下結論。

作者這樣提醒我們 :「向過去借鏡時,我們只會看見已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所有可能發生而未發生的事,眼前所見未必是全貌。」

既然經驗很可疑,為什麼我們不改變 ?

如果我們用經驗來處理些小問題,成功了,就會給這個經驗加分,萬一失敗了,也無傷大雅,怪罪運氣就好了,經驗也不會被扣分。發現了嗎,一旦學習到一個經驗,它的地位就很難再被改變了,因為我們總是喜歡把功勞歸給自己,把過錯推給別人。

我們偶然學到或聽到一種經驗,使用過一次之後,又加強了下一次再被使用的機會,只有加分,不會被扣分,因為遇上的都是些小事,不容易被大腦提出來檢討,於是形成一種「路徑依賴」現象,直到攤上大事 !

一出事就是大事,如何避免經驗陷阱 ?

raw-image

一、看看經驗裡少了什麼、多了什麼

我們在定義一個經驗是好是壞時,我們重視的是開頭、高峰時刻與結尾的感受,這種心理狀態稱為「峰終定律」。當我們在體驗每個時刻產生的感受時,「記憶功能」負責從這些感受中挑選片段然後組成新的記憶,它刪除掉一些不那麼有趣的片段,只保留精華,但是當我們之後再想起的時候,整體感受卻失真了。被我們留下的經驗是經過刪減與壓縮的,所以在大腦中提取它之前,要盡量有意識的去還原它的使用情境。

使用經驗之前,先看看眼前的情況與之前有什麼不一樣,有哪些地方沒考慮到,哪些地方是多餘不相關的。

在電視特輯《系統》(The System) 中,插畫家德倫.布朗 (Darren Brown) 連續擲十次硬幣都是同一面,還錄影做證,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確實沒有剪輯編造的可能,十分不可思議。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只是他擲了數百次硬幣當中成功連續十次擲到同一面的片段,那些我們看不到的失敗過程,就是被刪減與壓縮的經驗,缺少了它, 非常不利於我們做決策。

二、質疑那些美麗的故事

如果一個故事過於吸引人、太具有說服力,我們就應該有所警覺。只看成功的一面或是只看失敗的一面,都容易被故事中不相關的細節干擾,如此學到的教訓可能毫無用處。比較妥當的策略是同時考量成功與失敗的例子,然後根據這些來預判成功率。

有人分析二戰中飛回基地的那些受損戰機,想要知道戰機是哪裡最容易受攻擊,再強化這些地方。但等等… 戰機能飛回基地,表示受損的部位並不是最致命的,而那些飛不回來的戰機肯定有其他部位更脆弱。一個複雜系統,是由一系列相互連接的事物組成,我們應該要以整體而非片面的角度,去思考現實中的複雜問題。

三、過往經驗無法抵抗「黑天鵝」

一些可怕的災難看似不可能發生在我們身旁,也許機率太低,也許因為還沒發生過,所以我們不知警惕,我們不知道會有嚴重,所以不先預防,或是我們相信現有的經驗已足以應付它。

在《黑天鵝效應》一書中,納西姆.塔雷伯描述了一種罕見卻影響重大的事件,這類大事一般不會以簡單、線性的方式讓人們逐漸學會解決它們,而是暗中潛伏或極其緩慢地醞釀,直到突然爆發,造成意想不到的結果與無可挽回的局面。

不要想用過往經驗與「黑天鵝」硬槓 ! 黑天鵝帶來的傷害往往比你想像的還要大。現在開始,不要只想著依賴經驗生活,讓自己的生活多一點選項,保有餘裕,當災難來臨時,你才擁有更多彈性與緩衝,讓你能快速恢復正常。

四、經驗扼殺創意

在尋求創新時,我們要挑戰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固有思維,要著眼於未來,而不是依賴過去,如果過度依賴經驗,有可能因目光短淺而扼殺了創意。當然了,不依賴經驗,代表著更多不確定性,但承受風險本來就是創新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

想要創新,就要大膽摒棄過往經驗,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失敗,不要把失敗當做懲罰,要把它當做是一次最好的學習機會。

五、小心「不自由的選擇」

我們面對的琳瑯滿目的選項,很多是被設計過的,它們被設計成你「願意依自己的經驗,去選擇他希望你選的那一個」,這實際上是「不自由的選擇」,是上當了。一家商店如果想主推一台電腦,只要說它是「限量」,然後旁邊放一台規格低一點但價格差不多,再放一台規格高一些但價格高很多的電腦,你能很輕鬆的判斷哪一台最划算,買下這台限量的電腦,你中了店家設下的陷阱。

《影響力》一書提醒我們,在面對「稀缺」時,要注意自己是否突然情緒高漲,難以控制情緒,這時候就該提醒自己謹慎行事,我們可以再三地問自己 : 我到底想獲得什麼,我為什麼需要它。

學習「如何學習經驗」

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先前的信念與喜好,而每個人之所以喜好各異,是因為接觸了不同的經驗,因此,審視經驗的能力至關重要,這也是《經驗陷阱》一書想要傳達給我們的重要思考。

還好,在讀完《經驗陷阱》之後,我們知道學習經驗不一定只能被動接受,還能利用認知能力超越經驗,在學習與運用經驗之前,先學習「如何學習經驗」。我們可以想象有一位「經驗教練」在身旁,負責發現經驗的潛在缺陷並隨時給我們提出警告,避免我們一頭栽進去。

我們常說 : 「失敗為成功之母。」但是如果大部分的經驗是有缺陷的,到底什麼才能稱得上是成功之母 ? 我認為,「學習力」才是成功之母


歡迎追蹤 ~
FB : https://www.facebook.com/read.by.harry/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read.by.harry/
Blog : https://twwebs.com/experience-in-tra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哈利哥 | 下班後閱讀寫作
94會員
197內容數
閱讀的價值在於形塑自己的觀點,打造知識框架,擁有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減少盲點與認知偏誤,讓我們能更精確地理解問題,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2025/02/06
從《唐吉訶德》探討閱讀如何影響個人認知與行為,並提出避免資訊過載及養成好習慣的方法。
Thumbnail
2025/02/06
從《唐吉訶德》探討閱讀如何影響個人認知與行為,並提出避免資訊過載及養成好習慣的方法。
Thumbnail
2024/02/04
女兒去挑同學的生日禮物,我只有 30 分鐘,開始吧。
Thumbnail
2024/02/04
女兒去挑同學的生日禮物,我只有 30 分鐘,開始吧。
Thumbnail
2024/02/02
想寫點東西,卻又不知道要寫什麼 ; 就算動筆了,寫一寫就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 花了很多時間寫的東西,卻沒有什麼人看。
Thumbnail
2024/02/02
想寫點東西,卻又不知道要寫什麼 ; 就算動筆了,寫一寫就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 花了很多時間寫的東西,卻沒有什麼人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無論是經歷或是經驗 我們都不能夠靜態的去看待 因為他們會隨著時間貶值 過去的經歷、資歷都不代表未來的能力 在封閉環境中適合的經驗 進到新的領域也會過時或無法延用 因此 主動的學習跟獲取有價值的資訊 將經歷轉換成有價值的經驗 是職場上人們會信任你的重要關鍵
Thumbnail
無論是經歷或是經驗 我們都不能夠靜態的去看待 因為他們會隨著時間貶值 過去的經歷、資歷都不代表未來的能力 在封閉環境中適合的經驗 進到新的領域也會過時或無法延用 因此 主動的學習跟獲取有價值的資訊 將經歷轉換成有價值的經驗 是職場上人們會信任你的重要關鍵
Thumbnail
在現代的社會中,成功模式複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反而可從別人身上學習失敗的經驗,成為自己規避的風險。 失敗經驗更難能可貴 在自己人生中或許失敗次數為成功次數好幾倍,尤其當面對未知時,帶來了害怕與恐懼,筆者的經驗從出社會後,養成在「搞砸」後從中復盤,藉此提升自身心態面,同時了解自己與整體環境的定位,
Thumbnail
在現代的社會中,成功模式複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反而可從別人身上學習失敗的經驗,成為自己規避的風險。 失敗經驗更難能可貴 在自己人生中或許失敗次數為成功次數好幾倍,尤其當面對未知時,帶來了害怕與恐懼,筆者的經驗從出社會後,養成在「搞砸」後從中復盤,藉此提升自身心態面,同時了解自己與整體環境的定位,
Thumbnail
向過去借鏡時,我們只會看見已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所有可能發生而未發生的事,眼前所見未必是全貌。 為什麼我們容易掉入經驗陷阱 ? 先來看看「經驗」是什麼 ? 經驗,是我們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所留下的感覺。我們接收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然後得到回饋,產生好的或不好的感覺,下次再接觸類似的刺激時,會參考上次的
Thumbnail
向過去借鏡時,我們只會看見已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所有可能發生而未發生的事,眼前所見未必是全貌。 為什麼我們容易掉入經驗陷阱 ? 先來看看「經驗」是什麼 ? 經驗,是我們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所留下的感覺。我們接收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然後得到回饋,產生好的或不好的感覺,下次再接觸類似的刺激時,會參考上次的
Thumbnail
讀書時老師說著閱讀成功學,未來才有機會成為成功人士。朦懂中記下卻不知為何,只因老師說的話無庸置疑。 老師並沒有錯,小時候的教育以「背誦」為目標導向,教育的目的是知識和技術的傳授,而不是教導我們思考如何解決人生問題。 進入職場為了能有一番表現,工作之餘閱讀許多職場成功書籍,自信滿滿的認為將這些觀念運用
Thumbnail
讀書時老師說著閱讀成功學,未來才有機會成為成功人士。朦懂中記下卻不知為何,只因老師說的話無庸置疑。 老師並沒有錯,小時候的教育以「背誦」為目標導向,教育的目的是知識和技術的傳授,而不是教導我們思考如何解決人生問題。 進入職場為了能有一番表現,工作之餘閱讀許多職場成功書籍,自信滿滿的認為將這些觀念運用
Thumbnail
成功經驗我也沒少聽,為什麼還是個普通人… 通常情況下,經驗是位好老師 ; 但有些時候,成功經驗卻能導致我們失敗。 成功經驗我們聽得多了,我們聽過學長姐分享考上好學校的方法,讀過偉人傳記,也聽過成功大老闆的演講,但大多數的我們沒考上好學校,做著不滿意的工作。如果成功經驗有用,為什麼大多數的我們還只是個
Thumbnail
成功經驗我也沒少聽,為什麼還是個普通人… 通常情況下,經驗是位好老師 ; 但有些時候,成功經驗卻能導致我們失敗。 成功經驗我們聽得多了,我們聽過學長姐分享考上好學校的方法,讀過偉人傳記,也聽過成功大老闆的演講,但大多數的我們沒考上好學校,做著不滿意的工作。如果成功經驗有用,為什麼大多數的我們還只是個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人生勝利組的故事,可能充滿想像,可能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往往在這些故事背後,沒有被提到的是,如何一步步蛻變成現在的階段,中間的經驗與獲得是甚麼?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人生勝利組的故事,可能充滿想像,可能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往往在這些故事背後,沒有被提到的是,如何一步步蛻變成現在的階段,中間的經驗與獲得是甚麼?
Thumbnail
在這本《經驗陷阱》書中,作者就試圖從不同面向告訴我們,經驗為何會產生偏誤與盲點?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判斷與感受?如果我們希望善用經驗的價值,就應該懂得檢視經驗中的偏誤,屏除雜訊、避開陷阱,重新掌握決策的主導權,而不是被經驗左右我們的判斷。
Thumbnail
在這本《經驗陷阱》書中,作者就試圖從不同面向告訴我們,經驗為何會產生偏誤與盲點?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判斷與感受?如果我們希望善用經驗的價值,就應該懂得檢視經驗中的偏誤,屏除雜訊、避開陷阱,重新掌握決策的主導權,而不是被經驗左右我們的判斷。
Thumbnail
在生活領域,它更是具有局限性的。現實生活是鮮活的,是發展的,是流動的。當我們試圖用一個已死的東西去解決活的東西時,大部分時候是徒勞、困惑、矛盾或失望的...
Thumbnail
在生活領域,它更是具有局限性的。現實生活是鮮活的,是發展的,是流動的。當我們試圖用一個已死的東西去解決活的東西時,大部分時候是徒勞、困惑、矛盾或失望的...
Thumbnail
若用簡短的話的條件來說明 則以以下3點: 1.成功的人不會允許失敗發生 2.失敗的人不會阻止失敗發生 3.成功者失敗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怎麼認定成功失敗 以上三點是自成邏輯 一個人只有知道什麼是成功 和不知道 若能判斷什麼是成功 則可以避免失敗 若不能 則不能阻止失敗 所以內部的差異在於對成敗的認識 舉
Thumbnail
若用簡短的話的條件來說明 則以以下3點: 1.成功的人不會允許失敗發生 2.失敗的人不會阻止失敗發生 3.成功者失敗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怎麼認定成功失敗 以上三點是自成邏輯 一個人只有知道什麼是成功 和不知道 若能判斷什麼是成功 則可以避免失敗 若不能 則不能阻止失敗 所以內部的差異在於對成敗的認識 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